图书介绍

东亚儒学史的新视野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东亚儒学史的新视野
  • 黄俊杰编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1758847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31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363页
  • 主题词:儒家-文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东亚儒学史的新视野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余序&余英时1

自序1

儒学史研究的新视野3

一、东亚儒学史研究的新视野:儒家诠释学刍议3

(一)引言3

(二)东亚儒家经典诠释学研究之目标6

(三)东亚儒家经典诠释学研究方法刍议10

(四)东亚儒家经典诠释学的研究方向18

(五)结论25

引用书目26

二、从儒家经典诠释史观点论解经者的“历史性”及其相关问题31

(一)问题的提出31

(二)儒家诠释学的特质与经典诠释者的“历史性”33

(三)解经者的“历史性”是开发经典潜藏涵义的催化剂38

(四)经典与解释者的对话是创造经典之永恒性的活水源头47

(五)结论51

引用书目52

三、儒家论述中的历史叙述与普遍理则57

(一)引言57

(二)儒家的历史叙述是证立普遍理则的手段58

(三)儒家历史叙述与普遍理则之间的紧张性:经典中的“道”与圣人62

(四)解经以求“道”的两种方法及其问题68

(五)结论:兼论儒家经典诠释的关键点76

引用书目77

四、试论儒学的宗教性内涵80

(一)引言80

(二)儒家传统中的宗教性:涵义与渊源83

(三)儒学的“宗教性”之特质86

(四)两项质疑及其回应89

(五)结语91

引用书目92

日本儒学与经典诠释97

五、伊藤仁斋对孟子学的解释:内容、性质与涵义97

(一)背景与问题97

(二)仁斋孟子学之内涵99

(三)仁斋孟子学的性质与方法117

(四)仁斋孟子学的思想史涵义123

(五)结论126

引用书目127

六、中井履轩的孟子学:善性的“扩充”与“道”之人间性的重建130

(一)引言130

(二)中井履轩释孟的方法:历史的解读方法133

(三)中井履轩对孟子性善论的再诠释:“扩充”而不是“克治”140

(四)中井履轩对孟子的“道”的解释:“道”的人间性的重建145

(五)中井履轩孟子学的思想史定位150

(六)结论153

引用书目155

七、中井履轩对朱子学的批判:从《四书》的再诠释出发159

(一)引言159

(二)朱子学脉络中“心”与“理”之关系161

(三)中井履轩批判朱子学的途径与方法167

(四)中井履轩批判朱子学的内容:“心”、“理”及其关系的重建172

(五)结论:丸山论旨的再思考177

引用书目179

八、山田方谷对孟子养气说的解释183

(一)引言183

(二)山田方谷的孟子学解释:以孟子“知言养气”说为中心184

(三)从孟子学诠释史脉络看山田方谷的孟子学188

(四)从日本儒学史脉络看山田方谷的孟子学195

(五)结论198

引用书目199

九、20世纪初期日本汉学家眼中的文化中国与现实中国201

(一)引言201

(二)日本汉学家眼中的文化中国204

(三)日本汉学家眼中的现实中国:事实与解释211

(四)日本汉学家的中国观:洞见与局限219

(五)结论:日本汉学研究方法的再思考224

引用书目227

儒家身体思维探索239

十、传统中国的思维方式及其价值观:历史回顾与现代启示239

(一)前言239

(二)传统中国的“联系性思维方式”及其内涵240

(三)“联系性思维方式”的三种表现246

(四)传统中国“联系性思维方式”下的价值观248

(五)儒学与现代民主政治251

(六)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人权理念254

(七)结论255

引用书目256

十一、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身体政治论”:特质与涵义260

(一)引言260

(二)中国古代“身体政治论”的特殊面向:一个比较思想史的观点263

(三)中国古代“身体政治论”论述中的思想涵义268

(四)结论276

引用书目277

十二、古代儒家政治论中的“身体隐喻思维”281

(一)前言281

(二)古代政治思想史所见的身体隐喻及其涵蕴的问题282

(三)“自我转化”是“世界转化”的起点:古代儒家的身体观与政治观287

(四)孟子与荀子的身体隐喻中的政治意涵296

(五)余论:身体与政治组织的空间性与时间性297

引用书目299

十三、“身体隐喻”与古代儒家的修养工夫301

(一)前言301

(二)“具体性思维方式”中的“身体隐喻”:“四体不言而喻”302

(三)作为实践场域的身体及其在空间的展现306

(四)作为内在整体性概念的身体及其工夫论:“心”、“气”、“形”的分野及其统一311

(五)结论319

引用书目320

名词索引322

人名索引32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