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诊断必背速记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诊断必背速记](https://www.shukui.net/cover/25/31958936.jpg)
- 李悦编著;袁卫玲,张明泉总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ISBN:9787509185407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129页
- 文件大小:8MB
- 文件页数:142页
- 主题词:中医诊断学-基本知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医诊断必背速记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四诊1
第一章 问诊3
一、问寒热3
二、问汗4
三、问疼痛5
四、问头身胸腹8
五、问耳目10
六、问睡眠11
七、问饮食口味11
八、问二便13
九、问经带16
第二章 望诊21
第一节 全身望诊21
一、望神21
二、望色23
三、望形24
四、望态24
第二节 局部望诊25
一、望头面25
二、望五官28
三、望躯体35
四、望四肢37
五、望皮肤39
第三节 望排出物41
一、望痰42
二、望涕42
三、望涎42
四、望唾42
五、望呕吐物43
六、望二便43
第四节 望小儿指纹44
一、三关测轻重44
二、浮沉分表里45
三、红紫辨寒热45
四、淡滞定虚实45
第三章 舌诊51
第一节 舌诊概说51
一、舌诊原理51
二、舌诊的方法51
三、舌诊的内容和正常舌象52
第二节 望舌质52
一、舌色53
二、舌形54
三、舌态55
四、舌下络脉56
第三节 望舌苔56
一、苔质57
二、苔色59
第四章 闻诊65
第一节 听声音65
一、发声异常65
二、语言异常66
三、呼吸异常67
四、胃肠异常声音67
第二节 嗅气味68
一、病体气味68
二、病室气味70
第五章 脉诊73
一、诊脉部位73
二、诊脉方法73
三、正常脉象75
四、病理脉象75
下篇 辨证93
第六章 八纲辨证95
一、表里辨证95
二、寒热辨证96
三、虚实辨证97
四、阴阳辨证98
第七章 病性辨证101
第一节 辨六淫证候101
一、风淫证101
二、寒淫证102
三、暑淫证102
四、湿淫证103
五、燥淫证103
六、火淫证104
第二节 辨阴阳虚损证候104
一、阳虚证104
二、阴虚证105
三、亡阳证105
四、亡阴证105
第三节 辨气血证候106
一、气虚类证106
二、血虚类证107
三、气滞类证107
四、血瘀证108
五、血热证108
六、血寒证108
七、气血同病证类109
第四节 辨津液证候109
一、痰证109
二、饮证109
三、水停证110
四、津液亏虚证110
第八章 脏腑辨证111
第一节 辨心病证候111
一、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111
二、心气虚证、心阳虚证与心阳虚脱证112
三、心火亢盛证112
四、心脉痹阻证113
五、痰蒙心神证和痰火扰神证113
六、瘀阻脑络证114
第二节 辨肺病证候114
一、肺气虚证114
二、肺阴虚证114
三、风寒犯肺证和风热犯肺证115
四、燥邪犯肺证115
五、肺热炽盛证和痰热壅肺证116
六、寒痰阻肺证和饮停胸胁证116
七、风水相搏证116
第三节 辨脾病证候117
一、脾气虚证、脾阳虚证、脾虚气陷证、脾不统血证117
二、寒湿困脾证118
三、湿热蕴脾证118
第四节 辨肝病证候118
一、肝血虚证和肝阴虚证118
二、肝郁气滞证119
三、肝火炽盛证与肝阳上亢证119
四、肝风内动证120
五、寒滞肝脉证121
第五节 辨肾病证候121
一、肾阳虚证和肾虚水泛证121
二、肾阴虚证与肾精不足证121
三、肾气不固证122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122
一、胃气虚与胃阳虚122
二、胃阴虚证与胃热炽盛证的比较123
三、寒饮停胃证123
四、胃肠气滞证、寒滞胃肠证与食滞胃肠证123
五、虫积肠道证124
六、肠热腑实证124
七、肠燥津亏证124
八、肠道湿热证124
九、膀胱湿热证125
十、胆郁痰扰证125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126
一、心肾不交证、肺肾阴虚证与肝肾阴虚证126
二、心肾阳虚证与脾肾阳虚证126
三、心脾气血两虚证与心肝血虚证127
四、心肺气虚证、脾肺气虚证与肺肾气虚证128
五、肝火犯肺证128
六、肝胆湿热证128
七、肝胃不和证与肝郁脾虚证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