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安徽省环境质量报告书 2011-2015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安徽省环境质量报告书 2011-2015](https://www.shukui.net/cover/27/31909188.jpg)
- 张择瑞 著
- 出版社: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5031984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236页
- 文件大小:38MB
- 文件页数:251页
- 主题词:环境质量-研究报告-安徽-2011-2015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安徽省环境质量报告书 2011-2015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概述3
1自然环境概况3
1.1 地理位置3
1.2 地形地貌3
1.3 气候4
1.4 水系5
1.5 资源5
1.5.1 水资源5
1.5.2 生物资源6
1.5.3 矿产资源6
2社会经济概况7
2.1 行政区划与人口7
2.1.1 行政区划7
2.1.2 人口8
2.2 主要经济指标8
2.3 能源消耗9
2.4 民用汽车拥有量9
3环境保护工作概况10
3.1 扎实推进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10
3.2 强化重点领域、重点流域污染防治10
3.2.1 大气污染防治10
3.2.2 水污染防治11
3.2.3 危险废物及化学品污染防治12
3.3 进一步规范环评和环保验收管理12
3.4 加强环境执法监管12
3.5 协同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14
3.6 扎实开展环保法制、科技监测、宣传教育工作14
3.6.1 环保法制14
3.6.2 环境监测15
3.6.3 环保科研15
3.6.4 环保宣教16
4环境监测工作概况17
4.1 常规监测17
4.1.1 污染源17
4.1.2 环境空气与酸雨17
4.1.3 水环境17
4.1.4 城市声环境18
4.1.5 生态环境18
4.1.6 土壤环境19
4.1.7 农村环境19
4.2 专项监测19
4.2.1 巢湖蓝藻水华监测19
4.2.2 新安江流域和大别山区生态补偿监测19
4.2.3 重点流域规划考核断面水质监测20
4.2.4 水质较好湖泊水质监测20
4.3 应急监测20
4.4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21
第二部分 污染物排放25
5废水及主要污染物25
5.1 工业用水情况25
5.2 废水排放状况25
5.2.1 废水排放情况25
5.2.2 行业排放情况27
5.2.3 各城市排放情况29
5.2.4 废水及污染物排放量变化趋势31
5.2.5 废水治理情况31
5.2.6 农业污染排放及处理利用情况31
6废气及主要污染物32
6.1 工业用煤(油、气)情况32
6.2 废气排放情况32
6.2.1 废气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32
6.2.2 行业排放情况34
6.2.3 各城市排放情况36
6.2.4 各地区机动车污染排放情况38
7工业固体废物39
7.1 工业固废排放情况39
7.2 工业固废产生及综合利用情况39
7.2.1 工业固废产生情况39
7.2.2 工业固废产生量分布40
7.2.3 工业固废主要种类及综合利用情况40
7.2.4 工业固废产生及综合利用情况40
7.3 垃圾处理情况40
7.4 危险废物(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情况41
8污染源监督性监测42
8.1 废水排放达标情况42
8.2 废气排放达标情况43
8.3 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情况43
8.4 重金属重点监控企业排放情况44
8.5 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比对监测情况44
第三部分 环境质量状况49
9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和酸雨49
9.1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49
9.1.1 2015年城市环境空气49
9.1.2 变化趋势60
9.1.3 2006—2015年变化趋势64
9.1.4 主要环境问题及变化原因分析65
9.2 酸雨65
9.2.1 2015年酸雨现状65
9.2.2 酸雨变化趋势69
9.2.3 2006—2015年变化趋势70
9.2.4 主要环境问题及变化原因分析70
10水环境73
10.1 地表水水质状况74
10.1.1 2015年地表水水质状况74
10.1.2 变化趋势96
10.2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110
10.2.1 2015年水质现状110
10.2.2 变化趋势114
10.3 地下水水质状况120
10.3.1 2015年水质现状120
10.3.2 变化趋势121
10.4 主要环境问题及变化原因分析122
10.4.1 地表水122
10.4.2 饮用水源地和地下水123
11声环境126
11.1 2015年城市声环境质量状况126
11.1.1 总体状况126
11.1.2 城市区域声环境126
11.1.3 道路交通噪声130
11.1.4 功能区噪声134
11.1.5 “十二五”期间夜间声环境状况136
11.2 2011—2015年城市声环境质量变化趋势137
11.2.1 城市区域声环境137
11.2.2 城市交通声环境138
11.2.3 城市功能区声环境140
11.3 声环境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141
11.3.1 存在主要问题141
11.3.2 对策建议141
12生态环境143
12.1 2014年生态环境状况评价143
12.1.1 市域分指数评价结果143
12.1.2 市域生态环境状况综合评价147
12.2 2011—2014年综合指数(EI)变化趋势150
13土壤环境152
13.1 “十二五”期间土壤专项监测工作152
13.1.1 国控重点污染源周边场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152
13.1.2 基本农田区(主要为粮、棉、油生产区)土壤环境质量监测153
13.1.3 主要蔬菜种植基地环境质量监测155
13.1.4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监测157
13.1.5 省会城市绿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159
13.1.6 规模畜禽养殖场周边环境质量监测161
13.2 “十二五”土壤监测工作综述163
13.2.1 总结163
13.2.2 趋势分析165
13.2.3 原因分析165
14农村环境质量监测167
14.1 监测概况167
14.1.1 专项监测(2011—2012年)167
14.1.2 试点监测(2013—2015年)167
14.2 监测结果分析评价168
14.2.1 农村环境空气168
14.2.2 农村饮用水水源地170
14.2.3 县域地表水171
14.2.4 农村土壤环境质量175
14.3 综合评价和年际比较(2014—2015年)176
14.3.1 综合评价(2014—2015年)176
14.3.2 年际比较(2014—2015年)177
14.4 存在的环境问题与对策建议177
14.4.1 农村环境问题177
14.4.2 对策建议177
15辐射环境180
15.1 2015年全省辐射环境状况180
15.1.1 电离辐射环境质量180
15.1.2 电磁环境183
15.1.3 总结183
15.2 2011—2015年全省辐射环境状况183
15.2.1 电离辐射环境质量183
15.2.2 电磁环境质量186
15.2.3 总结187
第四部分 专题分析191
16巢湖水生生物和蓝藻水华分析191
16.1 巢湖水生生物和蓝藻水华分析191
16.1.1 巢湖流域水生生物状况191
16.1.2 巢湖蓝藻水华监测193
16.1.3 巢湖蓝藻水华发生情况194
16.1.4 蓝藻水华期间水质状况分析197
17安徽省重点时段PM10浓度控制分析199
17.1 特殊时段和区域性重污染过程对PM10浓度贡献显著200
17.2 全省PM10浓度控制对策200
17.2.1 关键时段精准控制,实现“污染物快速消峰”200
17.2.2 降低PM10日均浓度高值,提高日均值达标比例200
18各地级城市绿色发展竞争力评价201
18.1 指标体系选择201
18.2 数据来源与计算方法202
18.3 计算结果与解读204
第五部分 总结209
19环境质量现状209
19.1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209
19.1.1 环境空气209
19.1.2 酸雨209
19.2 水环境209
19.2.1 地表水环境209
19.2.2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210
19.2.3 地下水211
19.3 声环境211
19.4 生态环境211
19.5 土壤环境211
19.6 农村环境212
19.7 辐射环境212
20环境质量变化趋势213
20.1 城市空气环境质量213
20.1.1 环境空气213
20.1.2 酸雨213
20.2 水环境213
20.2.1 地表水环境213
20.2.2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214
20.2.3 地下水215
20.3 声环境215
20.4 生态环境215
20.5 土壤环境215
20.6 农村环境215
20.7 辐射环境216
21主要环境问题217
21.1 细颗粒物(PM2.5)成为制约空气质量的首要因素217
21.2 局部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仍然较差217
21.3 农村环境质量不容乐观218
22改善环境质量的对策与建议219
22.1 多管齐下,有效降低PM2.5浓度219
22.2 精准施策,改善水环境质量219
22.3 因地制宜,改善农村环境质量220
附件 各环境要素监测点位布设情况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