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报告:2007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中国计算机学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188148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491页
- 文件大小:145MB
- 文件页数:505页
- 主题词:计算机科学-发展-研究报告-中国-2007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报告:2007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语义网格的基础理论、模型与方法研究&诸葛海等1
1语义网格1
2核心科学问题2
3课题研究进展2
3.1语义资源空间模型的理论、模型与方法研究2
3.2语义网格的过程语义及其验证理论与服务集成技术4
3.3基于语义网格的语义关联存储模型及管理和通信平台7
3.4语义网格资源描述模型、形式化理论和支撑技术15
3.5语义网格环境下支持产品创新设计的知识供应理论与技术18
3.6语义网格在中医药知识共享与服务中的应用研究20
3.7基于语义的网络信息检索、集成与应用22
3.8基于语义的资源服务协同和管理研究25
4总结28
代表论著29
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理论研究&吴建平等32
1新一代互联网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科学问题33
1.1下一代互联网及其基本特征33
1.2新一代互联网络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34
1.3四个基本的科学问题35
参考文献39
2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基础理论39
2.1互联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的基础理论研究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40
2.2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的基本科学问题及内在联系42
2.3多维可扩展的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42
2.4多维可扩展的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中的五个基本要素43
2.5基于IPv6真实地址的可信任新一代互联网44
参考文献45
3新一代互联网路由交换理论45
3.1引言45
3.2主要研究成果46
3.3代表性成果1——基于ForCES的开放路由器体系结构46
3.4代表性成果2——可扩展的交换设备模型50
3.5代表性成果3——域间路由优化理论与技术52
3.6结论和下一步的工作54
参考文献54
4网络动态行为和传输控制理论55
4.1引言55
4.2主要研究成果55
4.3代表性成果1——高性能传输系统的性能分析与优化设计58
4.4代表性成果2——超点检测研究62
4.5结论和下一步的工作66
参考文献67
5可信任的互联网安全体系结构和安全监控理论67
5.1引言67
5.2主要研究成果69
5.3代表性成果1——真实IPv6源地址寻址体系结构及验证方法71
5.4代表性成果2——基于源地址认证的组播安全认证73
5.5结论和下一步的工作76
参考文献76
6新一代互联网服务模型和服务管理理论77
6.1引言77
6.2主要研究成果77
6.3代表性成果——分布式环境中服务组合的迭代选择算法78
6.4结论和下一步的工作89
参考文献89
7新一代网络远程实验室DRAGON-Lab90
7.1引言90
7.2主要研究成果91
7.3代表性成果1——DRAGON-Lab网络数据共享平台的设计与实现91
7.4代表性成果2——地址随机化算法研究93
7.5结论和下一步的工作97
参考文献98
8总结与展望98
现代设计大型应用软件的共性基础&孙家广101
1概述102
2研究工作主要进展104
2.1智能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105
2.2产品定制设计与优化设计研究111
2.3产品设计中的几何计算理论与方法119
2.4从二维信息重构相应三维形体理论与方法研究130
2.5产品协同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137
2.6协同设计大型应用软件体系结构及形式化机理研究147
3今后的研究工作150
参考文献151
下一代互联网信息存储的组织模式和核心技术研究&冯丹160
1基于对象的海量存储系统关键问题研究&冯 丹等164
1.1引言164
1.2主动存储对象模型165
1.3高可用性研究173
1.4高效元数据管理176
1.5结论179
参考文献179
2下一代网络存储的高速通道研究&韩冀中 贺 劲 韩承德182
2.1引言182
2.2下一代网络存储的高速通道184
2.3分布式缓存的研究186
2.4轻量级通信协议及相关通信机制187
2.5应用加速引擎机制188
2.6总结与未来展望189
参考文献190
3海量数据网络存储系统的研究&曹 强 谢长生191
3.1引言191
3.2海量数据网络存储系统总体结构192
3.3存储系统的软件结构195
3.4数据的组织方式198
3.5存储安全技术研究200
3.6原理性研究202
参考文献205
4 P2P存储系统关键问题研究&杨 智 田 敬 代亚非208
4.1引言208
4.2 P2P存储系统需要研究的关键问题208
4.3深入理解P2P环境的动态性210
4.4数据的持久性研究210
4.5数据的安全性研究212
4.6 UPStore:一个开放的P2P存储平台213
参考文献214
5网络存储对象化及其动态部署的核心技术研究215
5.1引言215
5.2总体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216
5.3服务动态部署技术218
5.4虚拟存储技术221
5.5数据备份和恢复技术224
5.6未来工作226
参考文献226
6大规模网络存储系统服务质量的研究&舒继武227
6.1引言227
6.2主要研究内容与进展227
6.3进一步的工作236
参考文献236
7分布式存储系统的应用——多媒体网络GIS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喻占武 李忠民237
7.1引言237
7.2基于双重集群的网络GIS体系结构239
7.3按PB级处理能力设计大型GIS应用系统240
7.4基于对象存储的空间数据存储模型241
7.5地形数据的分布策略242
7.6所取得的进展242
7.7总结243
参考文献243
延长摩尔定律的微处理芯片新原理、新结构与新方法研究&李国杰 胡伟武246
1研究背景247
2主要研究内容249
2.1可扩展、可重构片上并行体系结构及原型芯片设计249
2.2片上并行系统的编程模型与支撑环境250
2.3低功耗体系结构、电路设计与功耗管理250
2.4高性能处理芯片的可靠性设计252
2.5高性能处理芯片的设计验证与测试253
3研究进展255
3.1片上并行体系结构研究进展255
3.2片上并行编程系统与支撑环境258
3.3低功耗体系结构、电路设计与功耗管理262
3.4高性能处理芯片的可靠性设计265
3.5高性能处理芯片的设计验证与测试268
4总结和未来工作275
参考文献275
虚拟计算环境聚合与协同机理研究&卢锡城279
1研究背景280
2科学问题、概念模型与体系结构282
2.1科学问题282
2.2概念模型283
2.3体系结构286
3虚拟计算环境的关键技术287
3.1资源虚拟化287
3.2资源按需聚合290
3.3自主协同295
3.4可信保障297
3.5编程开发和运行环境300
4实验与验证303
4.1实验床303
4.2应用案例分析305
5相关工作比较306
6结论和进一步研究308
参考文献310
海量信息的协同性和可生存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李未314
1绪论316
1.1引言316
1.2研究目标318
1.3工作基础和条件319
1.4问题划分324
1.5研究团队324
2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325
2.1面向服务的网格计算和对等网计算326
2.2海量信息协同系统327
2.3分布式软件系统可生存性研究327
2.4我国的相关研究工作327
3海量信息协同性和可生存性的信息科学特征研究328
3.1系统信息更新的基础理论研究328
3.2海量信息传输的观测试验研究330
3.3海量信息计算的统计特征研究——RB模型的研究333
3.4小结333
4海量信息系统协同性随机模型与可生存性复杂性分析334
4.1 Spin Glasses理论与海量信息协同的算法和复杂性研究334
4.2海量信息系统协同性的随机模型研究335
4.3海量信息系统可生存性的代数学研究336
4.4网络环境下协同计算的形式化模型与行为研究337
4.5小结338
5实时协同可生存的海量信息系统的试验与验证平台339
5.1海量协同服务网络的体系结构339
5.2基于内容的海量协同服务342
5.3可生存的协同服务网络351
5.4面向复杂协同网络的试验平台356
5.5小结357
6可生存的海量信息系统软件设计理论357
6.1需求分析357
6.2研究模型与技术358
6.3小结359
7海量信息系统可生存性分析方法及软件可生存性增强技术360
7.1软件体系结构与服务分布360
7.2软件运行状态分析361
7.3可生存性增强技术361
7.4小结362
8海量信息系统软件可生存性策略和测评方法研究364
8.1研究范围364
8.2 SAP模型与关键算法364
8.3可生存性策略研究365
8.4与国内外同类研究工作相比的创新性367
8.5小结368
可视媒体智能处理的研究进展&胡事民369
1可视媒体智能处理研究的科学意义369
2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370
2.1可视媒体的认知特征372
2.2可视媒体的计算理论与方法373
2.3可视媒体的表示、分析与利用373
2.4基于内容的可视媒体安全373
2.5可视媒体的交互与融合处理374
2.6可视媒体的高效计算与系统374
3研究成果及展望375
3.1项目研究工作的突出进展375
3.2项目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380
3.3科研获奖情况380
4结束语380
参考文献381
无线传感网络的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倪明选 李明禄 薛广涛384
1项目意义385
1.1国家需求385
1.2科学意义386
2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387
2.1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387
2.2国内研究现状391
2.3小结393
3关键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393
3.1关键科学问题393
3.2主要研究内容394
3.3课题设置397
4项目进展398
4.1项目进展398
4.2学术影响401
4.3小结407
参考文献408
一体化可信网络与普适服务体系基础研究&张宏科413
1前言415
2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417
参考文献420
3科学问题、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421
3.1关键科学问题421
3.2主要研究内容423
3.3研究目标424
4研究方案和课题设置425
4.1学术思路425
4.2技术途径425
4.3项目的创新点与特色436
4.4课题设置436
5研究基础、工作条件和研究队伍437
5.1总体情况437
5.2研究基础438
5.3工作条件442
5.4研究队伍443
6研究进展447
6.1原型系统449
6.2论文452
6.3特邀报告454
6.4专利454
6.5人才培养454
计算系统虚拟化:挑战与机遇&金 海 廖小飞 邵志远456
1引言456
2虚拟化技术的发展与分类458
2.1发展历程458
2.2虚拟化技术的分类460
3虚拟化的相关研究内容469
3.1虚拟计算体系结构469
3.2多计算系统的虚拟化470
3.3虚拟用户使用环境471
3.4虚拟化系统的安全可信机制472
3.5虚拟计算系统的性能评测473
3.6虚拟化应用474
4虚拟化研究进展477
4.1虚拟机基础研究478
4.2虚拟机快速部署系统482
4.3虚拟工作环境485
4.4虚拟集群管理与维护486
5总结488
参考文献488
索引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