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哲学概论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哲学概论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41/31769176.jpg)
- 唐君毅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51954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43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478页
- 主题词:哲学-概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哲学概论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卷1
第一部 哲学总论1
第一章 哲学之意义1
第一节 哲学,爱智及智之名之原义1
第二节 如何了解哲学之意义3
第三节 论广义之学问及以行为主之学问5
第四节 论以知为主之学问7
第五节 哲学在学问中之地位与意义之初步的了解8
第六节 哲学问题举例10
第二章 东西哲学中之哲学之意义14
第一节 导言——重申上章结论14
第二节 中国传统之哲人之学之兼贯通语言界与超语言界及知与行之意义14
第三节 西方之希腊,中古及近代之文化中之哲学之性质与地位17
第四节 现代西方哲学家之哲学意义观——关联于科学之哲学意义观20
第五节 关联于历史之哲学意义观23
第六节 关联于文学之哲学意义观24
第七节 关联于超语言界之哲学意义观27
第三章 哲学之内容 一、名理论 甲 逻辑31
第一节 哲学之分类31
第二节 名理论与逻辑、辩证法、知识论及因明之名辞32
第三节 西方之逻辑一名之涵义与内容之演变33
第四节 略述印度之因明之特质及中国之逻辑思想38
第四章 哲学之内容 二、名理论 乙 知识论42
第一节 西方知识论之主要问题之演变42
第二节 印度哲学中之知识论问题46
第三节 中国哲学中之知识论问题49
第五章 哲学之内容 三、天道论——形上学(上)53
第一节 天道论与形而上学,存有论或本体论,宇宙论第一哲学及神学之名义53
第二节 西方上古及中世之形上学之发展56
第三节 西方近代形上学之发展60
第六章 哲学之内容 三、天道论——形上学(下)64
第四节 印度哲学中之形上学精神64
第五节 印度各派形上学之分野66
第六节 中国先秦之形上学思想71
第七节 秦汉以后中国形上学之发展73
第七章 哲学之内容 四、人道论、价值论77
第一节 人道论与伦理学、人生哲学、美学、价值哲学之名义77
第二节 西方人生思想之发展——希腊与中世79
第三节 西方人生思想之发展——近代82
第四节 印度之人生思想之特质——其与西方之人生哲学问题之不同85
第五节 印度人生思想之各型及其不重西方人生哲学中之若干问题之理由87
第六节 中国之人生哲学之发展——先秦89
第七节 中国之人生哲学之发展——秦以后至今92
第八章 哲学之内容 四、文化哲学97
第一节 文化哲学历史哲学与一般哲学97
第二节 数学与自然科学之哲学99
第三节 艺术哲学与美学100
第四节 宗教哲学与自然神学101
第五节 法律哲学102
第六节 政治哲学103
第七节 经济哲学104
第八节 教育哲学104
第九节 社会哲学105
第九章 哲学之方法与态度(上)109
第一节 泛论读文学、历史及科学书与读哲学书之态度109
第二节 如何引发对哲学之兴趣112
第三节 哲学方法及哲学中之科学方法之二型117
第四节 直觉法之二型118
第五节 发生论的哲学方法120
第六节 纯理的推演法121
第十章 哲学之方法与态度(下)123
第七节 比较法123
第八节 批判法124
第九节 辩证法125
第十节 超越的反省法与贯通关联法126
第十一节 超越的反省法与逻辑分析128
第十二节 超越的反省法与其他哲学方法131
第十三节 超越的反省法与其他思维方法之分别134
第十四节 哲学心灵之超越性与亲和性135
第十一章 哲学之价值138
第一节 怀疑哲学价值之诸理由138
第二节 哲学家之消灭哲学论142
第三节 哲学中之切问近思143
第四节 哲学问题之答案145
第五节 哲学思想中之混淆与精确148
第六节 哲学思想相互了解之可能与道路151
第七节 哲学对人生文化之价值与学哲学者之修养153
结论156
第二部 知识论159
第一章 知识论之意义159
第一节 中文中知与识之传统的意义与今之所谓知识159
第二节 知识与知识论160
第三节 知识论与心理学161
第四节 知识论与语言学各专门知识及形上学162
第五节 知识论与逻辑164
第六节 知识论之问题165
第二章 知识之通性168
第一节 直接经验之知之性质168
第二节 直接经验之知或独知世界之相貌171
第三节 知识之知之性质171
第四节 知识世界之相貌173
第五节 直接经验之知及其世界,与知识之知及其世界间之关系与问题174
第三章 知识与语言(上)176
第一节 知识之知之外在的证明176
第二节 语言之知识意义及其与自然符号之不同,与语言何以能表义之理由177
第三节 语言如何取得一定之意义180
第四节 语言意义之互相限制规定性,及确定之意义与限定之意义之分182
第五节 定义之价值与其限度185
第六节 语言意义之含浑与混淆之原因187
第七节 语言意义之含浑与混淆乃应用语言所必经之历程190
第八节 以表达共相之语言表达特殊的个体事物如何可能191
第四章 知识与语言(下)193
第九节 定义之方式问题193
第十节 定义之各种方式——第一种至第四种194
第十一节 定义之各种方式——第五种至第九种198
第五章 知识的分类206
第一节 中国书籍之分类与知识之分类206
第二节 西方学问之分类与知识之分类208
第三节 语言文字之知识212
第四节 历史及地理类之知识215
第五节 各类事物之原理定律知识217
第六节 数学、几何学、逻辑等纯形式科学之知识219
第七节 应用科学之知识220
第八节 哲学知识221
第六章 普遍者与知识224
第一节 共相、概念与共名224
第二节 东西哲学中之唯名论与实在论之争225
第三节 唯名论反对共相概念为实在之理由226
第四节 实在论者及非唯名论者以有共名必有概念共相之理由228
第五节 共相概念与特殊具体事物之关系231
第七章 经验、理性、直觉与闻知——知识之起源(上)236
第一节 常识中之四种知识之分别及知识起源问题236
第二节 中国及印度哲学中对于知识起源问题之理论237
第三节 西方哲学中知识起源问题之争论及经验论之知识起源论239
第四节 理性论之知识起源论243
第八章 经验、理性、直觉与闻知——知识之起源(下)250
第五节 理性论与经验论之异同及加以融通之诸形态之哲学思想250
第六节 权威主义及直觉之诸义252
第七节 直觉知识、理性知识与经验知识256
第八节 闻知之种类与价值257
第九章 知识之对象问题——能知与所知之关系(上)262
第一节 知识对象或所知之意义262
第二节 素朴实在论263
第三节 代表实在论265
第四节 主观观念论267
第五节 休谟之纯印象观念主义270
第六节 现象主义与不可知主义271
第七节 新实在论274
第八节 批判实在论275
第十章 知识之对象问题——能知与所知之关系(下)277
第九节 实用主义277
第十节 逻辑经验论278
第十一节 康德之能知所知之关系论282
第十二节 客观唯心论之能知所知关系论288
第十三节 能知之心灵与所知之对象之互为内外关系之种种289
第十一章 解释与归纳原则294
第一节 常识中之解释与推知294
第二节 科学中之解释与普遍律则及其种类296
第三节 因果律与函数律299
第四节 归纳原则与其根据问题300
第十二章 因果原则与知识307
第一节 归纳原则与因果原则之关系307
第二节 常识中对普遍的因果律之信仰及其疑难308
第三节 因果律知识应用之疑难310
第四节 因果律观念自身之疑难311
第五节 原因与理由合一之理论313
第六节 因果观念之废弃与现象之相承314
第七节 康德之因果理论316
第八节 因果关系为实事与实事之关系及因果关系之直觉的确定性318
第九节 已成世界与方生世界之因果关系322
第十三章 数学与逻辑知识之性质(上)325
第一节 数学与逻辑知识及经验事物之知识325
第二节 数学逻辑知识之根据于客观存在事物性质之说326
第三节 数学之观念知识根据于客观存在事物性质之说之疑难327
第四节 逻辑之观念知识根据于客观存在事物之性质之说之疑难329
第五节 数学逻辑之观念知识根据于经验之说330
第六节 经验主义之数学逻辑理论之批评及康德之数学逻辑理论333
第七节 康德理论之批评337
第十四章 数学与逻辑知识之性质(下)340
第八节 数学与逻辑合一之理论340
第九节 依类言数之理论在知识论中之价值346
第十节 数之产生与理性活动及依类言数之理论之改造347
第十一节 逻辑中所谓思想律之问题与各可能之答案351
第十二节 逻辑之约定主义与逻辑之理性主义355
第十五章 先验知识问题359
第一节 西方哲学史中之先验知识问题359
第二节 现代科学哲学中之先验知识问题364
第三节 “先验知识命题必为分析的”一命题如何建立之问题366
第四节 常识与科学中之先验综合命题368
第五节 非欧里得几何学之解释371
第六节 数学与逻辑之基本命题为兼综合与分析的373
第十六章 知识之确定性与怀疑论379
第一节 日常生活中之真知识与意见之难于分别379
第二节 吾人对经验世界之事物及知识可能有之怀疑381
第三节 怀疑态度之根源与消除以往怀疑之道路383
第四节 不可疑的事物386
第五节 怀疑与先验知识之确定性388
第六节 怀疑与经验知识之确定性——辨物类定名之知识之确定性390
第七节 由辨物类而应用普遍律则以推断个体事物知识之确定性392
第十七章 真理之意义与标准(上)396
第一节 真理问题与知识之确定性之问题之不同及非知识意义之真理396
第二节 观念、判断、意见、信仰、思想、语句是否皆具真假之性质399
第三节 真理之意义与标准论之种种402
第四节 以大多数人及权威人物所说,及以能满足主观之要求为真理之意义与标准之批评404
第五节 符合说之分析与批评406
第六节 符合关系中之四项关系者410
第十八章 真理之意义与标准(下)413
第七节 自明说之分析与反面之不可设想或反面之自相矛盾413
第八节 自明说之批评416
第九节 融贯说之说明418
第十节 融贯说之批评与讨论423
第十一节 实用主义之真理论之三型及其批评425
第十二节 四种真理论之比较及其融贯429
第十九章 知识之价值431
第一节 不同之真理论与不同之知识价值观431
第二节 表现负价值之认知心态433
第三节 表现负价值之认知心态之转化437
第四节 知识之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及道德宗教价值438
第五节 知识之价值之限制及其与其他价值之冲突440
下卷445
第三部 天道论——形而上学445
第一章 形而上学之意义445
第一节 中文中之形而上及天道之意义与西方所谓形而上学之义之相通445
第二节 形而上学与知识446
第三节 形而上学与知识论450
第四节 形而上学之问题452
第五节 形而上学之系统性与本部各章之次第454
第二章 现象主义458
第一节 现象主义与形而上学458
第二节 常识中现象主义与纯现象主义459
第三节 纯现象主义之态度中之理或道461
第四节 因果观念之超越与外在理由之舍弃463
第五节 结论465
第三章 唯一之实有论467
第一节 超现象主义之形上学——“有”之形上学及“无”之形上学467
第二节 恒常纯一之唯一实有观之意义468
第三节 依里亚派齐诺破斥变动与多之论证470
第四节 齐诺所提问题之答复及齐诺所提论证之目标472
第四章 无之形上学475
第一节 无之形上学所由生475
第二节 创造之歌及老庄之言476
第三节 由无出有由有入无之切近义477
第四节 道家思想中“无”之二义479
第五章 生生之天道论与阴阳五行之说482
第一节 儒家之形上学观点482
第二节 由他家之万物观至儒家之万物观483
第三节 性与阴阳之相继义485
第四节 阴阳之相感义486
第五节 五行与横面之万物之相互关系487
第六节 五行与纵的生化历程489
第六章 理型论492
第一节 理型论之形上学之特征492
第二节 形式对质料之独立性与人实现形式之目的性活动493
第三节 形式之不变性496
第四节 形式之客观性497
第五节 实体及变动与四因499
第六节 潜能与现实501
第七节 形式及理性的思想与上帝503
第七章 有神论之形上学506
第一节 如何了解宗教家神秘主义者之超越的上帝之观念506
第二节 新柏拉图派之太一观与其所流出之各层次之存在508
第三节 圣多玛之上帝属性论511
第四节 西方哲学中上帝存在之论证514
第八章 唯物论519
第一节 唯物论与日常生活中之物体519
第二节 唯物论者之共同主张及物质宇宙之问题520
第三节 唯物论对于有神论之批评522
第四节 唯物论与实在论524
第五节 唯物论之生理心理论证525
第六节 唯物论之宇宙论论证528
第七节 唯物论之方法论论证与历史论证529
第九章 宇宙之对偶性与二元论532
第一节 中国思想中阴阳之遍在义与交涵义及存在义与价值义532
第二节 中国思想中之阴阳之论,可根绝西方哲学之若干问题之理由536
第三节 西方哲学中之二元论之思想之渊源537
第四节 笛卡尔之心身二元论及心物二元论538
第五节 心之思想与身体及脑之不同及唯物论之否定539
第十章 泛神论545
第一节 二元论之问题与由超神论至泛神论545
第二节 心身二元论之问题548
第三节 斯宾诺萨之实体论及神即自然论551
第四节 心身一元论之说明553
第五节 附论泛心论555
第十一章 一多问题与来布尼兹之多元论558
第一节 一多之问题与中国哲学中一多相融论及心身交用论558
第二节 一物一太极义及道家之言一562
第三节 来布尼兹以前西方哲学中对于多之说明之诸说564
第四节 来布尼兹之多元论——物质观,知觉观与一单子一世界之理论566
第五节 来氏之上帝理论——实体存在之充足理由及可能的世界之选择570
第十二章 宇宙之大化流行之解释与斯宾塞之进化哲学573
第一节 大化流行之科学的叙述与哲学的说明之不同574
第二节 常识与东西传统思想中之大化流行观577
第三节 传统之东西思想中之世界生成论之比较与科学的进化论所引起之哲学578
第四节 斯宾塞之进化哲学之根本原理581
第五节 斯宾塞对于进化现象之最后的解释584
第十三章 柏格森之创造进化论584
第一节 绵延、直觉与理智587
第二节 生命的宇宙观——矿物及动植物之分591
第三节 智慧与本能594
第四节 人之理智与同情的智慧及道德宗教597
第十四章 突创进化论597
第一节 突创进化论与柏格森之创造进化论之异同598
第二节 突创进化论之要义602
第三节 突创进化论之问题605
第四节 亚力山大之时空观607
第五节 亚氏之范畴论611
第十五章 相对论之哲学涵义611
第一节 常识中之相对论613
第二节 近代科学中之物理世界观616
第三节 现代之新物理学之兴起617
第四节 动静之相对性618
第五节 时空之相对性619
第六节 速度及形量质量之计量之相对性622
第七节 物理世界即四度连续体中之全部物理事之和623
第八节 物质之实体观念及机械的决定论之否定627
第十六章 怀特海之机体哲学627
第一节 怀特海哲学之方向628
第二节 事与现实存在现实情境630
第三节 摄握之方式633
第四节 知觉之两式635
第五节 具体存在与抽象对象636
第六节 扩延连续体637
第七节 存在事物之种类层级差别与自然创进中之冒险640
第八节 上帝之根本性与后得性642
第九节 价值之地位645
第十七章 西方哲学中之唯心论645
第一节 唯心论与理想主义之意义646
第二节 西方唯心论思想之渊原648
第三节 西方近代之唯心论649
第四节 康德之超越唯心论中之认识的主体观653
第五节 康德论自然之合目的性与美感及心灵之超越性655
第六节 康德论上帝之存在与人之道德理性656
第七节 后康德派唯心论哲学——菲希特之大我论658
第八节 席林之自然哲学659
第九节 黑格尔之绝对唯心论661
第十节 黑氏以后英美之新唯心论之发展667
第十八章 佛学中之唯识宗之哲学667
第一节 由西方哲学到东方哲学之道路670
第二节 印度之唯识论中之八识、三性、与四缘673
第三节 实我实法之否定与缘生675
第四节 境不离识677
第五节 众生各有阿赖耶识义及阿赖耶识与种子之关系679
第六节 妄执之起源与执我识680
第七节 根本无明与转识成智685
第十九章 中国之伦理心性论之形上学之涵义685
第一节 中国古代之宗教思想中之天命观及天意观687
第二节 中国人伦思想之形上意义689
第三节 孝友之道为人伦之本及其形上意义691
第四节 尽心知性以知天之形上学道路693
第五节 观乎圣人以见天心之形上学695
第六节 孔孟以下儒家形上学之发展701
第四部 人道论、价值论701
第一章 人道论、价值论之意义701
第一节 中文中之人道论伦理之学及西方之伦理学人生哲学或价值哲学之名义701
第二节 人生人道之哲学、与宇宙或天道之哲学之相互关系702
第三节 人道论中之价值问题704
第二章 价值之存在地位(上)707
第一节 价值一名之所指707
第二节 价值与存在为同义语之说709
第三节 以价值与“为人所实际欲望”为同义语之说709
第四节 快乐之所在即价值之所在之理论711
第五节 价值为客观事物所具之性质之说713
第六节 自存之价值性之理论714
第七节 完全存在与善716
第八节 价值与存在事物之发展历程717
第九节 价值为一关系性质之理论719
第十节 存在事物之和谐关系为价值之所在之理论720
第三章 价值之存在地位(下)725
第十一节 心灵之理性的道德意志具本身价值之理论725
第十二节 以“不存在”为价值实现之条件之价值理论727
第十三节 具负价值者之超化而成为表现正价值者之理论及悲剧意识730
第十四节 中国儒家之致中和之理论732
第十五节 不存在与隐之本身价值735
第十六节 不和与和之太和737
第四章 价值之分类与次序740
第一节 价值纯形式之分类740
第二节 西方哲学中价值内容之分类743
第三节 中国思想中善德之阴阳之分与价值之形式的分类745
第四节 中国思想中之价值之本末之分与价值内容之分747
第五节 二种价值分类法:相斥之价值分类法与相生之价值分类法750
第六节 善之价值与心灵之仁智之价值,为一切价值之本之理由753
第七节 仁德为审美之德及智德之本之理由755
第八节 价值之本末次序756
第五章 悲观主义乐观主义760
第一节 悲观乐观之情调与思想760
第二节 乐观主义之理由761
第三节 悲观主义之理由763
第四节 悲观主义乐观主义之争论,不能有确定答案之理由767
第五节 悲观态度与乐观态度之价值之衡定769
第六章 意志自由之问题(上)774
第一节 意志自由之问题之来源774
第二节 意志自由之否定论775
第三节 意志自由之否定论之批评,与意志自由之事实上的存在777
第四节 意志自由之事实之种种解释,及自然科学知识中之不确定原理等之无助于此问题之解决782
第七章 意志自由之问题(下)786
第五节 意志自由之真义,使意志成为原因或自因之自由786
第六节 心灵之自性与自由788
第七节 意志自因自由义释疑——心灵受认识对象之规定与自由789
第八节 过去经验与理想生起之自由790
第九节 理想之形态内容与自由791
第十节 超越的外因论与意志自由793
第十一节 信自由与信因果之调和,及自由之运用之颠倒相794
第八章 价值选择之原则798
第一节 选择的自由之肯定798
第二节 价值选择之质之原则800
第三节 价值选择之量之原则801
第四节 具本身价值者高于只具工具价值之原则803
第五节 心灵生命物质之价值之等差原则805
第六节 适合原则807
第七节 次第原则808
第八节 理性原则及其与以上各原则之关系810
第九节 超选择之境界811
第九章 人道之实践813
第一节 哲学问题之超拔与实践工夫813
第二节 “自觉我是人”之哲学道路813
第三节 “由人性之真实表现处自觉我是人”之道815
第四节 “自觉我是人之一”及我之人性与我性817
第五节 “自觉我是一定伦理关系中之人”之意义820
第六节 “职分与所在群体之自觉”821
第七节 “我之唯一性之自觉”822
附录 阅读、参考书目825
附编 精神、存在、知识与人文842
论黑格尔之精神哲学844
述海德格之存在哲学878
诺斯罗圃论东西文化之遇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