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物权法判解研究与适用 根据物权法修订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何志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 ISBN:7801617428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738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766页
- 主题词:物权法-研究-中国;物权法-法律适用-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物权法判解研究与适用 根据物权法修订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物权法总论3
第一章 物权和物权的客体3
第一节 物权3
一、问题的提出3
二、物权的意义及其法律特征4
三、物权与债权的区别6
四、物权的类型9
五、对案例一、案例二的评析12
第二节 物权的客体14
一、问题的提出14
二、物权客体——物及其特征15
三、物权客体——物的分类17
四、对案例一、案例二的评析21
第二章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23
第一节 物权法概说23
一、物权法的意义23
二、物权法的调整对象24
三、物权法的特征25
四、物权法与宪法及其他法律的关系26
五、物权法的作用28
第二节 物权法定原则30
一、问题的提出30
二、物权法定的意义32
三、物权法定的界定33
四、物权法定的内容35
五、违背物权法定原则的后果36
六、对案例一、案例二的评析38
第三节 公示公信原则40
一、问题的提出40
二、公示原则42
三、公信原则45
四、对前述案例的评析47
第三章 物权的效力48
第一节 物权的排他效力48
一、问题的提出48
二、物权排他效力的主要内容49
三、物权排他效力的限制50
四、对前述案例的评析52
第二节 物权的优先效力52
一、问题的提出52
二、物权对于债权的优先效力54
三、物权相互间的优先效力56
四、对案例一、案例二的评析57
第三节 物权的追及效力58
一、问题的提出58
二、物权的追及效力及其例外59
三、对前述案例的评析60
第四章 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62
第一节 物权变动概说62
一、问题的提出62
二、物权的发生(取得、设定)63
三、物权的变更64
四、物权的消灭64
五、物权变动的原因65
六、对前述案例的评析65
第二节 物权行为66
一、问题的提出66
二、物权行为67
三、物权行为的独立性69
四、物权行为的无因性70
五、我国物权法对物权行为理论所持的态度71
六、对案例一、案例二的评析75
第三节 物权变动的基本模式77
一、问题的提出77
二、意思主义变动模式78
三、物权形式主义变动模式78
四、债权形式主义变动模式79
五、我国物权法对物权变动采取债权形式主义变动模式81
六、对前述案例的评析82
第四节 不动产登记83
一、问题的提出83
二、不动产登记的理论基础85
三、不动产物权登记的效力87
四、不动产登记范围和机构90
五、不动产登记簿93
六、更正登记与异议登记97
七、预告登记101
八、登记机关的审查权及赔偿责任104
九、对案例一、案例二的评析107
第五节 动产的占有与交付109
一、问题的提出109
二、动产占有与交付的公示意义110
三、动产的交付方式、交付时间、交付地点和效力111
四、司法实践中应当注意的问题117
五、对案例一、案例二的评析119
第五章 物权的保护121
第一节 物权的保护方式121
一、问题的提出121
二、和解122
三、调解123
四、仲裁124
五、诉讼125
六、私力救济中的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126
七、对前述案例的评析127
第二节 物权请求权概说128
一、问题的提出128
二、物权请求权的性质129
三、物权请求权与相关请求权的关系130
四、物权请求权的行使132
五、对前述案例的评析133
第三节 物权请求权的类型134
一、问题的提出134
二、确认物权请求权135
三、返还原物请求权137
四、消除危险、排除妨害请求权137
五、恢复原状请求权139
六、损害赔偿请求权140
七、对前述案例的评析141
第四节 物权请求权与诉讼时效142
一、问题的提出142
二、诉讼时效的意义143
三、诉讼时效与除斥期间的区别144
四、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145
五、物权请求权与诉讼时效147
六、对前述案例的评析150
第二编 所有权153
第一章 所有权通则153
第一节 所有权概说153
一、所有权在民法中的意义153
二、所有权的法律特征156
三、所有权的社会功能159
第二节 所有权的权能161
一、问题的提出161
二、所有权的积极权能162
三、所有权的消极权能167
四、所有权权能行使的限制168
五、对前述案例的评析169
第三节 不动产及动产的征收、征用170
一、问题的提出170
二、公共利益及其界定172
三、征收与征用及异同174
四、征收和征用的补偿176
五、对前述案例的评析178
第四节 善意取得制度178
一、问题的提出178
二、善意取得制度的历史发展180
三、善意取得制度的确立182
四、善意取得制度的理论基础183
五、善意取得制度的构成要件186
六、善意取得的法律效力190
七、对前述案例的评析191
第二章 国家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私人所有权193
第一节 国家所有权194
一、国家所有权的意义194
二、国家所有权与私人所有权平等保护197
三、国家所有权的权能及行使198
四、保护国家财产所有权的禁止性规定199
第二节 集体所有权201
一、问题的提出201
二、集体所有权的意义202
三、集体所有权的权能及行使203
四、对前述案例的评析206
第三节 私人所有权207
一、问题的提出207
二、私人所有权的意义208
三、私人所有权的权能与行使210
四、对前述案例的评析210
第三章 不动产和动产所有权211
第一节 土地所有权211
一、问题的提出211
二、土地国家所有权212
三、土地集体所有权213
四、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的划分215
五、土地所有权的效力范围216
六、对前述案例的评析217
第二节 房屋所有权218
一、问题的提出218
二、房屋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关系的法律规定223
三、房屋所有权人与土地使用权人主体一致为原则,非一致为例外225
四、房屋所有权的转移与买卖合同的效力228
五、对前述案例的评析230
第三节 拾得遗失物230
一、问题的提出230
二、拾得遗失物的意义及其法律性质233
三、拾得遗失物的构成要件235
四、拾得遗失物的法律效力237
五、拾得漂流物240
六、一点建议240
七、对案例一、案例二的评析241
第四节 发现埋藏物244
一、问题的提出244
二、埋藏物发现的意义及法律性质246
三、埋藏物发现的构成要件246
四、发现埋藏物的法律效果248
五、对前述案例的评析249
第四章 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250
第一节 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概说250
一、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意义250
二、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的法律特征251
第二节 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253
一、问题的提出253
二、业主的专有所有权意义及范围254
三、业主的共有所有权的意义及范围256
四、业主作为所有权人的主要权利和义务258
五、业主作为共有权人的主要权利和义务261
六、业主的成员权262
七、区分所有建筑物的管理263
八、车位、车库的归属266
九、司法实践中应当注意的问题268
十、对案例一、案例二的评析272
第三节 业主委员会的法律问题274
一、问题的提出274
二、业主委员会民事主体资格的争议276
三、业主委员会的法律地位应当定性为其他组织279
四、业主委员会的法律责任281
五、司法实践中应当注意的问题282
六、对案例一、案例二的评析284
第五章 不动产相邻关系285
一、问题的提出285
二、不动产相邻关系的意义及法律特征287
三、处理相邻关系的基本原则290
四、相邻关系的基本种类293
五、对案例一、案例二、案例三的评析296
第六章 共有299
第一节 共有概说299
一、共有的意义及其法律特征299
二、共有的原因及分类301
三、共同共有与按份共有的区别302
第二节 按份共有304
一、问题的提出304
二、按份共有的意义及法律特征305
三、按份共有的内部关系307
四、按份共有的外部关系313
五、共有物的分割315
六、对前述案例的评析317
第三节 共同共有318
一、问题的提出318
二、共同共有的意义及法律特征319
三、共同共有的权利义务关系319
四、共同共有的基本形式322
五、共同共有财产的分割326
六、对前述案例的评析327
第三编 用益物权331
第一章 用益物权总论331
一、问题的提出331
二、用益物权的意义及法律特征332
三、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的区别335
四、用益物权的种类337
五、用益物权人的主要权利和义务338
六、对案例一、案例二的评析340
第二章 土地承包经营权343
第一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概说343
一、问题的提出343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意义及法律特征345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性质348
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取得351
五、土地承包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原则352
六、司法实践中应当注意的问题355
七、对案例一、案例二的评析357
第二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效力358
一、问题的提出358
二、发包方的权利和义务359
三、承包方的权利义务363
四、对前述案例的评析369
第三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369
一、问题的提出369
二、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收回或调整承包地370
三、承包地的收回和交回374
四、承包收益的继承376
五、对案例一、案例二的评析377
第四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379
一、问题的提出379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原则381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382
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方式384
五、司法实践中应当注意的问题388
六、对案例一、案例二的评析391
第五节 其他方式的承包392
一、问题的提出392
二、其他方式承包与家庭承包的区别393
三、其他方式承包的形式和遵循原则394
四、其他方式承包经营权的流转397
五、对前述案例的评析399
第三章 建设用地使用权400
第一节 建设用地使用权概说400
一、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意义及法律特征400
二、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取得402
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存续期间407
第二节 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效力408
一、问题的提出408
二、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享有的权利409
三、建设用地使用权人负有的义务413
四、对案例一、案例二的评析416
第三节 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出让与转让419
一、问题的提出419
二、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出让421
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转让423
四、对前述案例的评析426
第四章 宅基地使用权429
一、问题的提出429
二、宅基地使用权的意义及法律特征432
三、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433
四、宅基地使用权的效力435
五、宅基地使用权的消灭435
六、司法实践中应当注意的问题436
七、对前述案例的评析437
第五章 地役权440
第一节 地役权概说440
一、问题的提出440
二、地役权的意义及法律特征441
三、地役权与相邻权的区别444
四、地役权的种类445
五、地役权的取得447
六、对前述案例的评析449
第二节 地役权的效力450
一、问题的提出450
二、地役权人的权利义务450
三、供役地权利人的权利义务452
四、司法实践中应当注意的问题453
五、对前述案例的评析456
第四编 担保物权459
第一章 担保物权总论459
第一节 担保概说459
一、问题的提出459
二、债与债权担保462
三、担保的性质464
四、担保的分类466
五、担保法律关系468
六、《担保法》与《物权法》冲突的适用471
七、对前述案例的评析472
第二节 担保合同的效力473
一、问题的提出473
二、担保合同的生效474
三、无效担保合同的确认475
四、担保合同无效时担保人的法律责任479
五、对前述案例的评析481
第三节 担保物权优先受偿权的限制482
一、担保物权的核心——优先受偿权482
二、担保物权优先受偿权受到税收的限制482
三、担保物权优先受偿权受到职工债权的限制483
四、担保物权受到优先购买权的限制483
五、担保物权优先受偿权受到建设工程承包人优先受偿权的限制484
六、抵押权优先受偿权受到主债权诉讼时效的限制485
第四节 人保和物保并存的担保责任488
一、问题的提出488
二、人保和物保并存的法律规定489
三、第三人提供的物保与人保并存的担保责任490
四、人保与物保并存且担保人为同一人时的担保责任492
五、物保与人保并存时,保证人的免责范围493
六、对前述案例的评析494
第二章 抵押权495
第一节 抵押权概说495
一、抵押权的意义及法律特征495
二、抵押权的类型500
第二节 抵押权的设定501
一、问题的提出501
二、抵押权的取得方式503
三、抵押合同505
四、抵押物508
五、司法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511
六、对前述案例的评析512
第三节 抵押权效力认定的若干问题514
一、再抵押和重复抵押的抵押权效力认定514
二、以《物权法》第一百八十四条所列财产抵押时,抵押权效力的认定516
三、共有财产抵押担保,抵押权效力的认定517
四、绝押合同中抵押权效力的认定518
五、应当办理而尚未办理抵押权登记,抵押权效力的认定520
第四节 房地产抵押522
一、问题的提出522
二、建设用地使用权与房屋产权的关系524
三、房地产抵押的形式527
四、对《物权法》第一百八十二条的质疑532
五、房地产抵押在司法实践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534
六、对前述案例的评析537
第五节 抵押权登记制度538
一、抵押权登记的意义及功能538
二、抵押权登记的效力539
三、抵押权登记部门的规定543
四、抵押权登记在实务中应注意的问题544
第六节 抵押权的效力546
一、问题的提出546
二、抵押权对所担保债权范围的效力547
三、抵押权对抵押物范围的效力550
四、抵押权与租赁权的关系及对案例一的评析552
五、抵押权对抵押物转让的效力及对案例二的评析557
六、抵押权对抵押权人的效力559
七、抵押权的优先受偿效力563
第七节 抵押权的实行565
一、问题的提出565
二、抵押权实行的条件566
三、抵押权实行的方法567
四、抵押权实行的优先受偿顺序570
第八节 最高额抵押权573
一、问题的提出573
二、最高额抵押权的意义及法律特征573
三、最高额抵押权的构成要素575
四、最高额抵押权的效力577
五、对前述案例的评析579
第三章 质权581
第一节 质权概说581
一、质押和质权581
二、质权的分类583
三、质权的法律特征583
四、质权与抵押权的区别584
五、质押合同586
六、质物587
第二节 质权效力认定的若干问题588
一、质权的设立588
二、流质契约的效力589
三、动产质权的转质权591
第三节 动产质权的效力597
一、问题的提出597
二、动产质权所担保的债权范围及对案例一的评析598
三、动产质权对质物范围的效力599
四、动产质权对质权人的效力601
五、动产质权对出质人的效力及对案例二的评析603
第四节 动产质权的实行及消灭605
一、问题的提出605
二、动产质权实行的意义及条件606
三、动产质权的实行方法607
四、动产质权的消灭609
五、对前述案例的评析611
第五节 存单质押611
一、问题的提出611
二、存单质押的性质612
三、以虚开的存单进行质押的效力613
四、以伪造、变造的假存单质押的处理614
五、存单核押的法律意义616
六、以借用存单进行质押的处理616
七、返还存单的后果619
八、存单质权的实现方式619
九、真实存款单质押后,出质人又挂失将款项支取,存款行是否承担责任620
十、对前述案例的评析621
第六节 股权质权622
一、问题的提出622
二、股份、股票的含义625
三、股权质权的标的范围625
四、股权质权的设定626
五、股权质权的无效情形627
六、股权质权的行使629
七、对前述案例的评析629
第四章 留置权631
第一节 留置权概说631
一、留置和留置权631
二、我国留置权的法律特征632
三、留置权与同时履行抗辩权、抵销权的区别634
第二节 留置权的成立要件637
一、问题的提出637
二、债权人必须依法占有债务人的动产639
三、债权已届清偿期而未获清偿640
四、债权的发生必须与该动产存在着牵连关系641
五、不得行使留置权的情形642
六、对前述案例的评析645
第三节 留置权的效力646
一、问题的提出646
二、留置权对所担保债权范围的效力647
三、留置权对留置物的效力648
四、留置权对留置权人的效力649
五、留置权对被留置人的效力654
六、留置权的对抗效力656
七、对前述案例的评析657
第四节 留置权的行使658
一、问题的提出658
二、留置权行使的程序661
三、留置权行使的方式664
四、对前述案例的评析664
第五编 占有669
第一章 占有概说669
一、占有的意义669
二、占有的构成要件670
三、占有的法律性质674
四、占有的取得675
第二章 占有的分类678
一、问题的提出678
二、有权占有与无权占有679
三、无权占有中的善意占有与恶意占有680
四、自主占有和他主占有681
五、直接占有和间接占有681
六、单独占有与共同占有682
七、自己占有与占有辅助683
八、准占有684
九、对前述案例的评析685
第三章 占有的效力686
一、问题的提出686
二、占有的权利推定687
三、占有的事实推定689
四、动产的善意取得689
五、善意占有人的权利义务690
六、恶意占有人的权利义务692
七、对前述案例的评析694
第四章 占有的保护696
一、占有保护的成立要件696
二、占有的物权法保护之一——占有人的自力救济权697
三、占有的物权法保护之二——占有保护请求权700
四、占有的债权法保护702
附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704
附录二:主要参考书目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