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59/31722355.jpg)
- 何东昌主编 著
- 出版社: 海口:海南出版社
- ISBN:9787544319478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500页
- 文件大小:177MB
- 文件页数:540页
- 主题词:教育史-中国-现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1949~1956)1
第一章 人民教育建设的方针和任务5
第一节 确立人民教育的政策与方针5
一、《共同纲领》确立的教育政策5
二、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的教育建设方针8
第二节 逐步明确教育培养目标13
一、提出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13
二、毛泽东提出“健康第一”和“三好”16
三、提出培养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新人的任务20
第二章 全面改造旧教育,建设人民新教育23
第一节 建立集中统一的教育管理体制23
一、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教育行政机构24
二、加强对各级各类教育的管理27
三、建立教育投资体制和运行机制33
四、确立和加强共产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35
第二节 改造原有各类学校40
一、接管原有公立学校40
二、接收外国津贴学校43
三、接办私立学校46
第三节 贯彻教育为工农服务的方针50
一、确定工农教育的方针与任务51
二、教育向工农开门52
三、开展以工农干部为主体的干部教育53
四、开展职工业余教育58
五、开展农民业余教育61
六、大力扫除文盲65
第四节 调整高等学校院系、专业结构和布局69
一、共和国建立时高等教育的结构状况70
二、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72
三、高等学校的专业结构调整79
四、高等学校的布局调整80
第五节 学习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经验82
一、树立向苏联学习的典型学校83
二、聘请苏联专家86
三、向苏联派遣留学人员87
四、学习苏联教育理论89
五、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反思和启示90
第三章 改革学制、课程、教材与教学方法93
第一节 新学制的颁布与实施93
一、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94
二、新学制的实施和修订95
第二节 建立新的课程体系98
一、中小学课程的改革与建设99
二、中等技术学校、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104
三、高等学校的课程改革与建设107
第三节 建立统一的教材编审和出版制度113
一、中小学教材的编审与出版113
二、高等学校教材的编审与出版116
第四节 开展教学研究,改革教学方法120
一、成立教学研究组织120
二、中小学教学方法的改革121
三、高等学校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123
第四章 贯彻知识分子政策,建设人民教师队伍126
第一节 争取知识分子为人民教育事业服务126
一、对原有教师实行“包下来”的方针127
二、吸收和培训知识分子补充教师队伍130
三、争取留学人员回国服务133
第二节 帮助教师加强学习和改造思想136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参加社会改革实践136
二、开展思想改造运动139
三、开展对电影《武训传》和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批判143
四、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掀起“向科学进军”热潮145
第三节 大力发展师范教育152
一、确定师范教育的工作方针和任务152
二、整顿和发展各级师范教育154
三、建立教育行政干部和中小学教师培训制度159
第五章 有计划发展教育事业,逐步提高教育质量164
第一节 教育事业纳入国家“一五”计划164
一、编制教育事业发展计划164
二、执行教育事业发展计划167
第二节 中小学教育的整顿与发展170
一、小学教育的整顿和发展170
二、中学教育的改进和发展173
三、稳步提高教育质量174
第三节 中等专业技术教育的整顿与发展177
一、中等专业技术学校的改造和发展177
二、技工学校的创建和发展183
第四节 高等教育的建设与发展186
一、加强高等教育办学的计划性186
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举措188
三、高等学校的基本建设和后勤工作系统的建立193
第六章 少数民族教育的方针任务与发展成就198
第一节 确定少数民族教育的方针政策198
一、少数民族教育原有的基础198
二、少数民族教育的总方针和任务200
三、实行教育与宗教分离的原则203
第二节 实施“双语”教育205
一、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平等权利206
二、做好民族文字教材的编译出版工作209
第三节 加强少数民族教育的管理210
一、民族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立和加强210
二、少数民族教育补助费的设立211
第四节 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213
一、少数民族初、中等教育的发展213
二、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214
三、少数民族工农业余教育的发展215
四、少数民族中小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217
小结219
第二编 社会主义教育的全面建设和曲折发展(1956~1966)221
第七章 确立社会主义教育全面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思想225
第一节 提出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建设道路的任务225
一、教育系统贯彻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精神226
二、中共八大提出发展教育事业的任务228
第二节 逐步确立社会主义教育方针230
一、开展关于全面发展问题的大讨论230
二、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232
三、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确立234
第三节 明确社会主义教育建设和发展的工作思路235
一、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235
二、颁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236
第八章 开展教育革命和贯彻“八字”方针238
第一节 教育革命的发动和开展239
一、教育革命全面发动239
二、教育革命进入高潮241
第二节 教育革命的反复与终止251
一、初步纠正教育革命的偏差251
二、教育革命的继续和终止255
三、教育革命的经验教训257
第三节 教育系统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260
一、教育系统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背景260
二、教育系统“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过程和内容262
三、教育事业调整工作取得初步成效267
第四节 制定和试行全日制学校暂行工作条例270
一、制定全日制学校暂行工作条例270
二、全日制学校暂行工作条例的试行与贯彻279
第九章 调整知识分子政策,加强教师队伍建设284
第一节 贯彻知识分子政策出现反复284
一、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对教师的伤害285
二、“反右倾”运动对教师队伍的冲击287
第二节 教育系统知识分子政策的调整288
一、进行知识分子政策的调整289
二、为被错误批判和处理的教师甄别平反292
三、提高广大教师的政治地位294
四、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294
五、贯彻知识分子政策再度出现反复297
第三节 改革和发展师范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302
一、确定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任务302
二、制定和实施高等与中等师范学校教学计划304
三、改进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306
四、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308
五、表彰和奖励教育系统的先进工作者313
第十章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316
第一节 改革教育制度的尝试316
一、鼓励中小学毕业生参加生产劳动316
二、开展勤工俭学活动319
三、“两种教育制度”的提出和试验321
第二节 全日制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325
一、贯彻毛泽东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325
二、全日制学校的学制改革试验330
三、全日制学校的教学改革试验332
四、加强中小学教材建设334
五、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的修订与教材建设336
第三节 改进和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340
一、重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机构和队伍的建设341
二、改进和加强学校政治理论课教学343
三、开展学习雷锋等英雄模范的活动345
四、进行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346
五、进一步加强校外教育348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350
第一节 普及小学教育的进展350
一、普及小学教育的方针政策351
二、普及小学教育的一面红旗352
三、小学教育的曲折发展354
第二节 普通中学教育的发展356
一、普通中学教育在调整中发展356
二、有重点地办好一批全日制中学358
第三节 高等教育的调整和发展359
一、高等教育在调整中稳步发展359
二、理、工、农、医院校试办半工(农)半读教育360
第四节 职业教育和业余教育的发展361
一、职业教育在改革中发展361
二、大力发展业余教育364
第五节 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368
一、少数民族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369
二、民族中小学教育的发展371
三、民族中等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发展374
四、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376
五、民族教育师资队伍初步形成378
小结381
第三编 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遭受严重挫折(1966~1976)383
第十二章 教育领域陷入“文化大革命”大动乱中387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发端387
一、对《海瑞罢官》的批判扩展到文化教育领域387
二、北京大学第一张大字报的出现390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在教育领域全面展开391
一、“文化大革命”在教育领域迅速展开391
二、将教育领域“文化大革命”转向有秩序运动轨道的努力393
第三节 教育领域更深地陷入“文化大革命”的混乱中396
一、“文化大革命”的再发动397
二、“红卫兵”运动398
三、“大串连”运动402
四、教育领域的全面夺权403
五、教育领域武斗局面不断升级405
第四节 教育领域开展“斗、批、改”408
一、向部分大、中学校派出“工人、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408
二、“斗、批、改”内涵的变化410
三、“斗、批、改”的开展及其对教育事业的破坏410
第十三章 “两个估计”的提出和“教育革命”的展开419
第一节 “两个估计”和“教育革命”任务的提出419
一、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419
二、“两个估计”的提出422
三、“教育革命”任务的提出424
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教育革命”425
一、扭曲办学目的426
二、改变办学领导427
三、否定原有的培养目标429
四、在教育教学上强制推行种种极端的做法430
第三节 中小学校的“教育革命”433
一、缩短学制433
二、精简课程,彻底否定原有教材434
三、学生和工农兵上讲台439
四、开门办学440
五、学校下放442
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444
第四节 其他各类学校的“教育革命”445
一、师范院校的“教育革命”445
二、职业学校一度受到毁灭性打击448
三、工农学校先抑后扬,畸形发展450
四、工读学校被否定451
第五节 民族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452
一、民族普通教育事业萎缩452
二、民族语文教育被削弱和排斥453
三、民族教育工作者受到打击、迫害455
四、民族学校中少数民族师生比重下降455
五、在民族地区盲目发展普通中学456
第十四章 为挽救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而进行的斗争458
第一节 周恩来在教育领域的纠“左”努力受到干扰和破坏458
一、教育领域的纠“左”努力459
二、纠“左”努力的中断464
第二节 邓小平领导下的教育领域的整顿及其受挫471
一、全面整顿及教育领域的整顿471
二、教育整顿受挫474
第三节 教育领域广大干部教师的抗争478
一、教育领域广大干部、教师的逐步觉醒478
二、在逆境中坚持教学科研工作480
三、广大师生积极投入“四五运动”483
第四节 “文化大革命”对教育事业的严重破坏485
一、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被肆意歪曲486
二、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受到严重摧残489
三、高等教育规模被严重压缩492
四、学校基本建设停滞,教学设施遭到严重损毁494
五、教育结构失衡,教育教学秩序遭到全面破坏497
小结499
第四编 社会主义教育的历史转折(1976~1982)501
第十五章 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505
第一节 揭发批判“四人帮”破坏教育事业的罪行505
一、初期的揭批斗争506
二、拨乱反正受阻508
第二节 推翻“两个凡是”和“两个估计”509
一、邓小平领导推翻“两个凡是”和“两个估计”509
二、以推翻“两个估计”为重点的揭批斗争511
第三节 开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513
一、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由来514
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中关于教育理论问题的探讨515
第四节 认真总结历史经验518
一、清理“左”的错误519
二、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教育思想520
第五节 平反冤假错案523
一、为“文化大革命”中的一些事件和案件平反524
二、为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的知识分子平反525
三、为“文化大革命”前的冤假错案平反526
第十六章 教育工作的全面恢复529
第一节 明确教育工作的方向529
一、召开全国科学大会529
二、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531
第二节 恢复和健全教育系统党政组织534
一、恢复和健全国家及地方教育行政机构534
二、恢复和健全学校中的党政组织535
第三节 恢复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和研究生教育536
一、恢复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536
二、恢复招收研究生制度539
第四节 修订颁布学校暂行工作条例540
一、修订颁布中学、小学暂行工作条例540
二、修订颁布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542
第五节 恢复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543
一、恢复教师职称制度和建立荣誉称号授予制度543
二、恢复和加强教师培训工作545
三、恢复和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工作547
四、恢复和加强师范教育548
第六节 恢复和加强教材建设550
一、恢复和加强教材建设的方针和办法550
二、教材建设取得初步成绩551
第十七章 教育在调整中发展,教育改革重新起步554
第一节 教育战线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554
一、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指导思想555
二、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工作思路与任务556
第二节 大力普及小学教育557
一、颁布普及小学教育的决定557
二、认真贯彻普及小学教育的决定560
第三节 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563
一、改革中等教育结构563
二、恢复和发展技工教育,加强中等专业教育566
第四节 多层次多形式创造性地发展高等教育571
一、创立学位制度571
二、调整与改革普通高等教育574
三、创办高等职业教育577
四、兴办广播电视大学,恢复发展高等函授教育和夜大学578
五、创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581
第五节 调整和发展成人教育583
一、发展扫盲教育583
二、调整和发展农民文化技术教育585
三、调整和发展职工教育587
四、调整和发展干部教育590
第六节 调整和发展少数民族教育591
一、调整和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方针与任务591
二、调整和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政策与措施保证593
三、少数民族教育在调整中健康发展595
第七节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597
一、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和任务597
二、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599
三、加强政治理论课教学602
四、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603
五、加强防治青少年犯罪工作604
第八节 开创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局面606
一、大量派遣出国留学人员607
二、进一步开放来华留学教育609
三、高等学校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发展610
四、多边教育交流与合作机制的启动和发展611
五、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与交流613
小结615
第五编 社会主义教育的全面改革和发展(1982~1992)617
第十八章 教育战略重点地位和指导方针的确立621
第一节 确立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战略重点地位621
一、确定教育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622
二、教育战略地位得到初步落实624
第二节 确立“三个面向”的战略指导方针626
一、“三个面向”的提出626
二、“三个面向”的内涵及意义626
第三节 落实教育战略地位,推进教育体制改革628
一、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629
二、颁布和实施《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630
第十九章 基础教育改革和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635
第一节 基础教育体制改革635
一、实行基础教育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体制635
二、增加教育经费,拓宽办学经费来源637
三、办学体制改革639
第二节 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640
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提出641
二、《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及配套法规的制定642
三、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初步成效648
第三节 中小学教学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654
一、中小学教学改革654
二、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661
第四节 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改革与发展664
一、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664
二、特殊教育的改革和发展666
第二十章 高等教育改革670
第一节 高等教育领导管理体制改革670
一、办学体制改革670
二、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673
三、调整高等教育结构675
第二节 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678
一、招生制度改革678
二、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682
第三节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683
一、各科类本科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调整683
二、科类、专业的调整和改革685
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688
四、建立高等教育评估制度690
第二十一章 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改革692
第一节 职业技术教育改革692
一、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方针任务和重要举措692
二、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改革695
第二节 成人教育改革703
一、成人教育改革的方针任务704
二、成人教育体制改革706
三、发展社会力量办学707
四、各级各类成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708
第二十二章 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721
第一节 确定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方针721
一、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课题721
二、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722
第二节 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723
一、开展中小学德育工作改革实验723
二、总结经验,推动整体改革724
第三节 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德育工作729
一、加强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方针729
二、改革政治理论课,加强社会实践活动730
三、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733
第四节 总结经验教训,加强党的领导736
一、认真总结经验教训737
二、召开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738
三、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740
第二十三章 开展农村和城市教育综合改革744
第一节 农村教育改革的兴起744
一、农村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745
二、转变农村教育办学方向748
三、开展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750
第二节 全面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753
一、实施“燎原计划”753
二、全面推进“农科教结合”755
三、加强对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领导758
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取得初步成效760
第三节 城市及企业教育综合改革764
一、城市教育综合改革实验764
二、企业教育综合改革实验768
第二十四章 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全方位展开771
第一节 加强出国留学工作771
一、出国留学工作的指导原则771
二、公派留学工作的深化改革773
三、逐步放宽自费出国留学政策779
四、大力争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783
第二节 加强来华留学工作788
一、多方面合作促进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789
二、加强对来华留学生工作的宏观管理791
三、来华留学工作的成效和影响793
第三节 开展双边与多边的教育交流与合作794
一、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水平不断提高794
二、进一步加强同国际组织的教育合作795
三、中外民间教育交流与合作日趋活跃797
第四节 开展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外合作办学799
一、对外汉语教学799
二、中外合作办学稳步发展803
小结807
第六编 社会主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阶段(1992~2004)809
第二十五章 新阶段教育的指导思想与伟大战略813
第一节 新阶段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指针813
一、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813
二、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814
第二节 确立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818
一、确立科教兴国战略818
二、确立人才强国战略821
第三节 绘就教育改革与发展蓝图824
一、《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制定与颁布824
二、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828
第四节 制定跨世纪教育发展总体规划830
一、制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830
二、制定《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833
第二十六章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837
第一节 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发展837
一、素质教育的思想源头837
二、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验838
三、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841
第二节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及实施举措843
一、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843
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845
第三节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成效847
一、转变教育观念848
二、扩大高等教育规模849
三、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851
四、改革基础教育课程861
五、改革招生和考试评价制度862
第二十七章 加快教育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教865
第一节 初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法规体系865
一、教育法制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866
二、宪法是教育立法的最高法律准则869
三、我国教育立法的历程871
四、我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特点877
第二节 初步建立教育法制运行机制878
一、加快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和转变职能879
二、教育执法监督的探索和进展880
三、开展教育法制宣传教育883
第二十八章 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体制改革888
第一节 办学体制改革889
一、民办教育逐步纳入法制轨道889
二、民办教育迅速发展891
第二节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895
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895
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900
三、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903
四、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管理体制改革906
第三节 教育投资体制改革910
一、不断完善教育经费筹措机制910
二、持续增加教育投入917
第四节 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921
一、改革高校招生制度921
二、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923
第二十九章 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928
第一节 实现“两基”与健全教育督导制度928
一、确立“两基”在教育工作中“重中之重”的地位928
二、教育督导制度的进一步健全与发展932
第二节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进展938
一、高度重视发展农村基础教育938
二、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943
第三节 加快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945
一、探索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新路子945
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946
三、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950
第四节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960
一、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960
二、成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969
第五节 建立和完善教师教育体系,造就高水平的教师队伍976
一、依法建设教师队伍976
二、建立和完善教师教育体系978
三、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981
第六节 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教育984
一、新阶段少数民族教育的地位与任务984
二、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新发展987
第七节 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991
一、我国教育信息化面临的形势与任务991
二、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992
第三十章 繁荣和发展教育科学研究事业996
第一节 加强领导和管理996
一、明确教育科学研究的地位和作用997
二、建立教育科学规划制度,逐步实现科学化管理1001
第二节 教育科研机构和队伍的建设与发展1006
一、教育科研机构的建设与发展1006
二、教育科研队伍的建设与发展1010
第三节 教育科学研究事业迅速发展1011
一、加强教育科学理论体系建设,促进教育学科的发展1011
二、重大问题研究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1013
三、教育科研有力地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1015
四、教育研究价值取向与方法的转变1017
五、主要经验和问题1019
小结1023
结束语1025
附录1043
一、国家教育行政机构沿革1043
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人名录1060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071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统计1120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学校系统图1125
后记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