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纳米药物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纳米药物](https://www.shukui.net/cover/36/31715238.jpg)
- 杨祥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7302136440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83页
- 文件大小:55MB
- 文件页数:502页
- 主题词:纳米材料-应用-药物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纳米药物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纳米药物的概念1
1.2 纳米药物的分类3
1.2.1 按纳米化方法和纳米载药系统分类3
1.2.2 按药物适应证分类6
1.2.3 按药物来源分类8
1.3 纳米药物的发展现状8
1.3.1 国外纳米药物产业发展现状9
1.3.2 国外纳米药物的研究现状11
1.3.3 我国纳米药物研究与产业发展现状13
1.4 纳米药物面临的挑战14
1.4.1 纳米药物的安全性问题14
1.4.2 纳米药物质量研究的相关问题14
参考文献15
第2章 纳米抗肿瘤药物17
2.1 概述17
2.1.1 肿瘤的病理与生理特征17
2.1.2 肿瘤的生长18
2.1.3 肿瘤的浸润与转移19
2.1.4 肿瘤的化学药物治疗20
2.1.5 肿瘤的免疫治疗22
2.1.6 肿瘤的基因治疗22
2.2 靶向纳米抗癌药物的生物学、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基础23
2.2.1 抗癌药物的作用部位23
2.2.2 靶向抗癌药物的细胞生物学基础24
2.2.3 靶向抗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基础30
2.2.4 纳米抗癌药物的靶向性评价31
2.3 抗肿瘤药物的纳米载体32
2.3.1 概述32
2.3.2 纳米脂质体32
2.3.3 聚合物胶束35
2.3.4 纳米乳37
2.3.5 泡囊42
2.3.6 纳米囊与纳米球42
2.3.7 修饰纳米载体44
2.3.8 纳米粒给药系统的后处理与质量评价46
2.4 纳米抗癌药物的体内转运和靶向性47
2.4.1 概述47
2.4.2 淋巴转运48
2.4.3 鼻腔转运49
2.4.4 口服转运49
2.4.5 抗体介导49
2.4.6 受体介导50
2.4.7 其他50
2.5 抗肿瘤药物纳米载体的应用实例52
2.5.1 概述52
2.5.2 米托蒽醌的纳米制剂52
2.5.3 多柔比星盐酸盐脂质体注射液55
2.5.4 柔红霉素枸橼酸盐脂质体注射液55
参考文献56
第3章 纳米抗病毒药59
3.1 概述59
3.1.1 病毒感染的危害性59
3.1.2 抗病毒药物的研究现状59
3.1.3 纳米载药、释药系统在抗病毒药物新制剂研制中的应用59
3.2 广谱抗病毒药61
3.2.1 利巴韦林(三氮唑核苷、病毒唑)61
3.3 抗人免疫缺陷病毒药物63
3.3.1 抗HIV逆转录酶抑制药64
3.3.2 抗HIV蛋白酶抑制药72
3.3.3 HIV融合抑制剂76
3.4 抗疱疹病毒药77
3.4.1 阿昔洛韦(aciclovir、ACV)77
3.4.2 盐酸伐昔洛韦(valciclovir hydrochloride)85
3.4.3 更昔洛韦(ganciclovir、GCV)86
3.4.4 西多福韦(cidofovir)88
3.4.5 阿糖腺苷(vidarabine、Ara-A)89
3.4.6 碘苷(idoxudine)90
3.4.7 福米韦生(fomivirsen)90
3.5 抗人乳头瘤病毒药91
3.5.1 咪喹莫特(imiquimod)91
3.5.2 鬼臼毒素(podophylloxin)92
3.6 抗呼吸道病毒药94
3.7 抗肝炎病毒药95
3.7.1 抗乙型肝炎病毒药95
3.7.2 抗丙型肝炎病毒药96
3.8 抗病毒药物纳米制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今后的发展趋势96
3.8.1 广谱抗病毒药物纳米制剂的发展空间不大,研制靶向给药系统仍有潜力97
3.8.2 抗HIV药物纳米制剂的研制大有可为,应大力推广并应用现有的研究成果97
3.8.3 抗疱疹病毒药应立足于开发研制新的局部用药纳米释药制剂98
3.8.4 抗乳头瘤状病毒药应大力开发新的透皮释药制剂98
3.8.5 开发抗呼吸道病毒感染药物新品种和纳米新制剂的研制工作有待加大力度,发展潜力十分巨大99
3.8.6 开发抗肝炎病毒药物纳米制剂靶向释药系统有利降低不良反应,是今后的研究方向之一99
参考文献99
第4章 纳米抗菌药物105
4.1 概述105
4.2 抗细菌感染策略的研究进展105
4.2.1 合理选择抗菌药物106
4.2.2 改革治疗方法106
4.2.3 开发新型抗生素106
4.2.4 核酸药物106
4.2.5 治疗性抗体药物106
4.2.6 经病毒研制新型抗生素107
4.2.7 来自昆虫的抗生素——抗菌肽107
4.2.8 纳米抗菌药物107
4.3 纳米抗菌药物107
4.3.1 概述107
4.3.2 纳米抗菌药物载体的类型108
4.3.3 纳米抗菌药物的生物学基础113
4.3.4 纳米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基础117
4.3.5 纳米载体反应特性(毒性)和宿主反应特性118
4.4 纳米抗菌药物的应用研究118
4.4.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118
4.4.2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125
4.4.3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128
4.4.4 四环类抗生素131
4.4.5 环桥类抗生素132
4.4.6 喹诺酮类药133
4.4.7 抗真菌药139
4.4.8 抗结核药物的载体148
4.5 纳米银150
4.5.1 纳米银抗菌剂——纳米银创伤贴、溃疡贴、烧烫伤敷料150
4.5.2 纳米银水泥151
参考文献152
第5章 纳米抗炎药物159
5.1 概述159
5.1.1 作用机制159
5.1.2 NSAIDs分类160
5.1.3 不良反应161
5.1.4 NSAIDs的研究进展161
5.2 阿司匹林纳米制剂162
5.2.1 纳米载药系统聚乙二醇600(PEG600)与芳香二酯共聚物的合成162
5.2.2 纳米囊的制备及其理化特征162
5.2.3 药理作用163
5.3 吲哚美辛纳米制剂164
5.3.1 吲哚美辛(IMC)纳米囊(Ⅰ)——载药系统为Pluronic/聚己内酯(PCL)共聚物164
5.3.2 吲哚美辛纳米囊(Ⅱ)——载药系统为甲氧基聚乙二醇MePEG/聚丙交酯168
5.3.3 吲哚美辛纳米囊(Ⅲ)——载药系统为甲氧基聚乙二醇MePEG/聚己内酯PCL170
5.3.4 吲哚美辛纳米囊(Ⅳ)——载药系统为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PNBCA)172
5.4 双氯芬酸纳米制剂175
5.4.1 双氯芬酸钠纳米粒175
5.4.2 双氯芬酸钠柔性纳米脂质体(Ⅰ)177
5.4.3 双氯芬酸钠柔性纳米脂质体(Ⅱ)178
5.5 布洛芬纳米制剂179
5.5.1 布洛芬(IBU)Eudragit RS100(RS)纳米悬浮液179
5.5.2 布洛芬脂质纳米囊(LNC)183
5.5.3 布洛芬羟乙基纤维素接枝聚丙烯酸(IBU-HEC-g-PAA)纳米粒186
5.6 萘普生纳米制剂189
5.6.1 萘普生(naproxen)—聚乙二醇—聚谷氨酸苄酯共聚物(PEG-PBLG)的制备189
5.6.2 萘普生/PEG-PBLG载药胶束的制备189
5.6.3 萘普生胶束的表征190
5.6.4 载药胶束的体外释药速率191
参考文献191
第6章 多肽蛋白类药物的纳米载药系统195
6.1 前言195
6.2 多肽蛋白类药物的应用分类、结构特点196
6.3 多肽蛋白类药物的分析方法197
6.4 多肽蛋白类纳米药物的制备200
6.4.1 载体材料的分类200
6.4.2 纳米载药系统的制备方法202
6.4.3 载药体系中各种因素对蛋白质稳定性的影响207
6.5 纳米载药体系中多肽蛋白类药物的体外释放210
6.5.1 药物释放的可能机制210
6.5.2 药物释放的三相210
6.5.3 影响药物释放特性的因素及实例说明210
6.5.4 影响脉冲式释药系统的因素212
6.5.5 药物与载体的相互作用方式的研究212
6.5.6 药物释放介质对体外释药的影响213
6.6 纳米载药体系中多肽蛋白类药物的体内吸收213
6.7 几种重要的多肽蛋白类纳米药的研究进展214
6.7.1 胰岛素纳米载药系统214
6.7.2 环孢素A纳米载药系统221
6.7.3 降钙素纳米载药系统223
6.7.4 Dalargin、DAL225
6.7.5 胞壁酰二肽及其亲脂衍生物226
6.7.6 模拟肽(peptidomimetics)226
6.7.7 疫苗(vaccine)227
6.7.8 干扰素228
6.7.9 其他229
6.8 结束语230
参考文献230
第7章 纳米基因药物237
7.1 概述237
7.2 纳米脂质体238
7.2.1 阳离子纳米脂质体的组成239
7.2.2 阳离子纳米脂质体的结构241
7.2.3 阳离子纳米脂质体介导基因转移的机制241
7.2.4 纳米脂质体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247
7.3 阳离子聚合物248
7.3.1 阳离子聚合物/DNA纳米复合物的形成250
7.3.2 聚合物/DNA纳米复合物的修饰250
7.3.3 阳离子聚合物介导转染的机制251
7.3.4 常见的阳离子聚合物载体251
7.4 树状大分子256
7.4.1 树状大分子的合成方法256
7.4.2 树状大分子/DNA纳米复合物的形成257
7.4.3 树状大分子基因载体的转染作用257
7.4.4 树状大分子的毒性258
7.5 病毒载体258
参考文献260
第8章 纳米激素及相关药物267
8.1 激素及相关药物概述267
8.1.1 激素、内分泌基本概念及其扩展267
8.1.2 激素的化学分类268
8.1.3 激素的作用、激素受体、激素作用机制270
8.1.4 激素在内分泌轴系中的调控和反馈作用271
8.1.5 人工合成激素、DNA重组激素及相关药物272
8.2 纳米制剂技术对激素及相关药物发展的意义275
8.3 激素及相关药物微粒给药系统277
8.3.1 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缓释微球277
8.3.2 醋酸奥曲肽缓释微球279
8.4 纳米激素及相关药物280
8.4.1 米非司酮固体脂质纳米粒280
8.4.2 醋酸曲安奈德固体脂质纳米粒282
8.4.3 氢化可的松纳米脂质体凝胶283
8.4.4 亮丙瑞林纳米脂质体285
8.4.5 西曲瑞克纳米磷脂囊泡286
8.4.6 纳米铜宫内节育器291
参考文献297
第9章 纳米中药301
9.1 概述301
9.2 中药纳米化的目的302
9.2.1 增加药物溶解度,提高生物利用度,减少用药,节约中药资源302
9.2.2 实现缓、控释和靶向定位给药,降低毒、副作用303
9.2.3 增强中药原有疗效,甚至呈现新的疗效304
9.2.4 改变中药传统的给药途径和剂型305
9.2.5 改善液体药物的性能,提高其稳定性305
9.3 纳米中药的制备305
9.3.1 植物药306
9.3.2 矿物药307
9.3.3 动物药308
9.3.4 菌类药308
9.3.5 中药复方308
9.4 纳米中药研究实例309
9.4.1 雷公藤内酯醇309
9.4.2 鬼臼毒素316
9.4.3 水飞蓟素319
9.4.4 莪术油323
9.4.5 葫芦素325
9.4.6 雄黄328
9.4.7 黄连328
9.5 纳米中药有待研究的问题331
9.5.1 纳米中药的安全性331
9.5.2 纳米中药的质量可控性331
9.5.3 纳米中药的稳定性331
9.5.4 单味或复方中药的纳米化问题331
参考文献332
第10章 纳米诊断试剂337
10.1 量子点及其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337
10.1.1 引言337
10.1.2 量子点的发光机制338
10.1.3 量子点的制备方法339
10.1.4 水溶性量子点的制备340
10.1.5 量子点诊断试剂的制备341
10.1.6 量子点在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341
10.1.7 量子点的生物效应研究347
10.1.8 前景与展望347
10.2 纳米金及其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348
10.2.1 引言348
10.2.2 DNA功能化的纳米金诊断试剂348
10.2.3 蛋白质功能化的纳米金诊断试剂351
10.2.4 糖功能化的纳米金诊断试剂353
10.2.5 前景与展望354
10.3 磁性纳米粒及其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354
10.3.1 引言354
10.3.2 超顺磁性氧化铁及其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355
10.3.3 其他磁性纳米粒及其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356
10.3.4 前景与展望356
10.4 其他纳米粒及其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356
10.4.1 硅纳米粒诊断试剂357
10.4.2 聚苯乙烯纳米粒诊断试剂357
10.4.3 银纳米粒诊断试剂357
10.4.4 稀土金属纳米粒诊断试剂357
10.5 微芯片技术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358
10.5.1 基因芯片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359
10.5.2 蛋白质芯片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359
10.5.3 微流控芯片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360
参考文献360
第11章 组织工程相关纳米生物材料369
11.1 纳米纤维支架材料的制备370
11.1.1 纳米纤维支架材料的制备370
11.1.2 纳米纤维直径的控制及定向排列377
11.1.3 纳米纤维基质的生物相容性378
11.1.4 纳米纤维的修饰379
11.2 组织工程相关纳米生物材料的表面修饰380
11.2.1 生物材料表面与细胞的相互作用380
11.2.2 生物材料表面修饰的理化方法383
11.2.3 生物材料的仿生表面修饰386
11.3 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骨仿生材料及其他复合骨材料396
11.3.1 纳米HA/胶原基骨仿生材料的制备397
11.3.2 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仿生合成的机制401
11.3.3 其他无机/有机纳米复合骨材料404
参考文献407
第12章 纳米材料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415
12.1 概述415
12.2 纳米材料在口腔修复学中的应用416
12.2.1 口腔纳米复合树脂材料(高分子材料)416
12.2.2 口腔纳米复合粘接材料421
12.2.3 口腔纳米陶瓷材料423
12.2.4 口腔纳米烤瓷复合材料425
12.2.5 其他纳米材料在口腔修复学中的应用425
12.3 纳米材料在口腔内科学中的应用427
12.3.1 纳米材料在龋病预防中的应用427
12.3.2 纳米材料在牙髓病和根尖周病中的应用428
12.4 纳米材料在口腔外科学中的应用429
12.4.1 拔牙创的修复429
12.4.2 基因转移系统与口腔肿瘤430
12.5 纳米材料在口腔生物学中的应用430
12.5.1 利用纳米微粒进行细胞分离430
12.5.2 利用纳米微粒的光学性能实现细胞染色431
12.5.3 纳米DNA探针和纳米基因载体431
12.6 纳米材料在口腔预防中的应用431
12.6.1 纳米羟基磷灰石在牙膏中的应用431
12.6.2 纳米机器人的应用432
12.7 结语432
参考文献432
第13章 纳米药物质量研究中的若干问题437
13.1 概述437
13.2 纳米药物质量研究的相关问题437
13.3 纳米药物的粒度测定438
13.3.1 粒度的相关概念438
13.3.2 光子相关光谱法438
13.3.3 离心沉降法445
13.3.4 激光衍射法447
13.4 纳米药物其他相关指标的研究448
13.4.1 饱和溶解度和溶出度448
13.4.2 药物晶型450
13.4.3 制剂工艺对药物的影响451
13.5 结语453
参考文献453
第14章 纳米药物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457
14.1 概述457
14.2 纳米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评价457
14.2.1 药代动力学评价方法457
14.2.2 纳米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460
14.3 纳米药物的有效性评价463
14.3.1 药物有效性的评价技术与方法463
14.3.2 纳米药物的有效性466
14.4 纳米药物的安全性评价468
14.4.1 药物安全性的评价技术与方法468
14.5 纳米药物的安全性473
14.5.1 临床前安全性473
14.5.2 临床安全性477
14.6 展望478
参考文献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