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和谐社会建设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和谐社会建设研究
  • 冯志亮,桂玉著 著
  • 出版社: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 ISBN:721506039X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14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429页
  • 主题词: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和谐社会建设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和谐社会思想的渊源及启示1

一、我国古代和谐社会思想4

(一)追求社会和谐发展是中华文化的深层底蕴4

(二)先秦时期治国理念的争论及启示8

(三)孔子的道德观及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启迪11

(四)老子的和谐治国方略23

(五)墨子对古代和谐社会的构想30

(六)董仲舒的“和谐社会”蓝图33

二、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37

(一)空想社会主义者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39

(二)空想社会主义者社会和谐思想的基本原则41

(三)罗伯特·欧文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44

(四)几点启示51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和谐社会思想54

(一)彻底的自然主义:马克思主义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标尺54

(二)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核58

(三)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样态60

(四)社会矛盾的同一性: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范畴的辩证法基础60

(五)社会有机体理论及其方法: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理论基础62

(六)人的需要和社会生产的全面性: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实践基础64

(七)对工业文明的批判:使和谐社会成为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理想追求65

(八)追求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价值取向67

四、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69

(一)反封建等级和宗法制度,主张人与人平等69

(二)不要四面出击,树敌太多,造成全国紧张的不利局面71

(三)协调好“十大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社会的和谐73

(四)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74

(五)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调动一切积极力量,使社会充满活力76

(六)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我国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79

五、邓小平和谐社会思想80

(一)邓小平和谐社会思想的理论基础81

(二)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83

(三)邓小平对“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的追求86

(四)邓小平对“民主法治”的和谐社会的开创88

(五)邓小平对“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的探索90

第二编 和谐社会思想的时代内涵及意义93

一、和谐社会的时代内涵95

(一)建设和谐社会,体现党的执政能力96

(二)科学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98

二、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102

(一)民主法治102

(二)公平正义105

(三)诚信友爱108

(四)充满活力109

(五)安定有序110

(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111

三、和谐社会的四个维度113

(一)人与人的和谐113

(二)人与社会的和谐114

(三)人与自然的和谐116

(四)中华民族与国际社会的和谐118

四、构建和谐社会中要处理好几个关系119

(一)正确认识和把握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120

(二)正确认识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关系121

(三)正确处理激发社会活力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122

(四)正确处理不同方面群众利益的关系124

(五)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127

(六)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129

五、构建和谐社会的多视角分析131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学视角131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学视角134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学视角140

(四)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学视角145

六、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148

(一)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形态理论在社会主义阶段的必然要求148

(二)构建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的整体把握150

(三)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统一”思想的深刻表达151

(四)构建和谐社会是群众史观的现实应用151

(五)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要求153

(六)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题中之义154

七、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159

(一)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结构整体转型时期159

(二)我国经济社会进入关键的发展阶段163

(三)社会分化负面效应凸显168

第三编 转型期我国社会结构与社会矛盾178

一、和谐社会相关概念及知识178

(一)社会结构178

(二)西方社会学关于社会结构的观点179

(三)和谐社会181

(四)和谐社会的标准181

(五)和谐社会的机制182

(六)社会运行185

(七)社会秩序186

(八)社会秩序的类型187

(九)社会秩序的维护187

(十)社会分层188

(十一)马克思主义阶级分层理论188

(十二)西方社会学分层理论189

二、转型期我国社会结构191

(一)我国社会结构转型的特点191

(二)新时期我国阶级阶层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变化199

(三)贫富悬殊与两极社会207

(四)阶层与城乡关系210

三、实现我国社会和谐面临的主要问题214

(一)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三大社会矛盾214

(二)我国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225

四、日益扩大的城乡、地区和居民收入差距250

(一)我国收入差距状况250

(二)贫富之间的矛盾冲突257

五、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和人口问题262

(一)生态环境问题262

(二)人口问题266

六、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面临的问题271

(一)我国在贸易等问题上仍然受到发达国家的不公平待遇271

(二)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国际政治挑战——中国威胁272

第四编 构建和谐社会的方法与途径277

一、坚持“四位一体”的社会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前提278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保障人民生活更加富足278

(二)坚持依法治国,推进政治文明,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282

(三)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84

(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走文明发展道路290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构建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292

(一)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的方法论意义292

(二)立足现实,着眼未来295

(三)抢抓机遇,稳步推进296

(四)坚持群众观点,实践党的宗旨297

(五)统筹兼顾,突出重点299

(六)立足基层,统揽大局300

(七)探索理论,求真务实301

(八)继承创新,与时俱进302

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执政党整合社会的现实选择303

(一)社会整合是执政党的一项重要功能303

(二)社会整合能力是执政党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之力305

(三)中国共产党整合社会的现实选择307

四、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310

(一)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310

(二)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312

(三)保持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316

(四)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319

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320

(一)构建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320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可持续社会主义打下可靠的基础324

(三)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326

六、社会利益整合: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331

(一)社会整合的核心是社会利益的整合332

(二)社会利益整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333

七、法治和德治并举: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手段338

(一)法治和德治的地位和功能,使得二者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基石338

(二)法治和德治的辩证统一,使得二者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最佳途径340

(三)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经验和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表明,构建和谐社会须法治和德治并举341

(四)把依法治国落实到社会的各个环节,努力实现社会的有序344

(五)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实现社会的安定345

(六)实现社会整合的道德途径347

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社会的安全网351

(一)社会保障内涵351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促进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353

(三)立足国情,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社会355

九、健全社会运行机制: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360

(一)用制度安排构建和谐社会361

(二)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构建良性运行机制366

十、教育均衡:构建和谐社会的治本之策371

(一)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教育371

(二)教育均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376

(三)教育必须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377

(四)在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的利益调整中维护教育公平379

(五)大力推进高等教育的公平380

十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383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384

(二)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采取切实措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386

十二、国际实现社会和谐的方法途径及其启示391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国际经验391

(二)几点启示395

参考书目40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