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学术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卷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学术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卷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47/31709093.jpg)
- 李学勤主编 著
- 出版社: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 ISBN:7539234903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425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44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学术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卷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序1
引子 三国、两晋、南北朝学术概述1
第一章 三国时期的经学(上)5
第一节 汉末至三国时期的经学概述5
一 汉末至三国的学术大势5
二 汉末经学的新特点7
三 汉末至三国学术的复杂性13
四 学术流派的纷争与消长15
第二节 汉末至三国的经学流变(上)——官学 18
一 汉末至三国的学术氛围18
二 荆州学派 20
三 荆州学派的人物22
四 荆州学派的学术特点29
五 交州学派35
第三节 汉末至三国的经学流变(下)——私学 38
一 郑玄学派 38
二 荀氏家学69
三 虞氏家学74
第二章 三国时期的经学(中)82
第一节 三国时期魏国的经学发展82
一 三国时期魏国经学概述82
二 魏正始石经90
三 魏三体石经《尚书》的版本92
四 魏三体石经《春秋》经传及其版本100
五 魏三体石经的书人与书体110
第二节 三国时期魏国的经学纷争与消长118
一 曹氏与司马氏的学术纷争118
二 魏太学博士制度126
第三节 三国时期蜀国、吴国的经学概况133
一 蜀国的经学概况133
二 吴国的经学概况136
第三章 三国时期的经学(下)140
第一节 三国时期魏国的经学家(上)140
一 王肃140
二 王肃“多造伪书”考辨145
三 王肃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与影响165
第二节 三国时期魏国的经学家(中)167
一 何晏167
二 王弼175
第三节 三国时期魏国的经学家(下)184
一 魏国的“儒宗”184
二 魏国的家学与私学192
三 魏国经学的余支 202
第四节 三国时期吴国、蜀国的经学家 206
一 吴国的经学家206
二 蜀国的经学家214
第四章 两晋时期的经学(上)223
第一节 西晋时期的经学概况223
一 西晋太学十九博士223
二 西晋国子学博士等234
第二节 东晋时期的经学概况237
一 东晋太学博士237
二 东晋的国子学与乡学241
三 皇家讲经之制 245
四 魏晋之际的经学变革246
五 “五胡十六国”时期的经学概况251
第五章 两晋时期的经学(下) 256
第一节 两晋时期的经学家(上)256
一 西晋初期的经学家——阮籍、嵇康等256
二 郑冲及其他260
三 杜预263
第二节 两晋时期的经学家(下)271
一 东晋初期的经学家271
二 《经典释文》所录诸家275
三 其他286
四 十六国时期的经学家290
第六章 南北朝时期的经学(上)292
第一节 南朝时期的经学概况292
一 宋代的经学概况292
二 齐代的经学概况296
三 梁代的经学概况305
四 陈代的经学概况308
五 南朝经学综述310
第二节 北朝时期的经学概况312
一 北魏时期的经学概况312
二 北齐时期的经学概况325
三 北周时期的经学概况327
四 北朝经学综述327
第三节 南北朝学风异同330
一 南北朝学风差异330
二 南北朝时期诸经的兴废335
三 南北朝时期的义疏之学338
四 南北朝时期的礼服之学344
五 南北朝时期的《论语》、《孝经》之学 349
第七章 南北朝时期的经学(下)354
第一节 南朝的经学家354
一 宋代的经学家354
二 齐代的经学家357
三 梁代的经学家362
四 陈代的经学家378
第二节 北朝的经学家391
一 北魏时期的经学家391
二 北齐时期的经学家413
三 北周时期的经学家419
第八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小学427
第一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小学概况 427
一 汉末、三国时期的文字使用概述427
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字混乱状况429
第二节 三国时期的小学431
一 《字诂》与《广雅》432
二 其他字书435
三 孙炎与反切436
四 李登与《声类》 444
第三节 两晋时期的小学 447
一 孔晁 447
二 卫恒与汲冢古文448
三 吕忱与《字林》453
四 吕静与《韵集》459
五 郭璞461
六 其他俗字书468
第四节 南北朝时期的小学472
一 南北朝时期的文字使用概述472
二 南北朝初期的俗字书472
三 沈约与《四声谱》 474
四 江式与《古今文字》等481
五 梁代的小学书483
六 南北朝后期的小学概述491
七 颜之推与四声别义493
第九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上)500
第一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概况 500
一 史学的独立500
二 社会政治形势与史学503
第二节 三国时期的史学506
一 三国时期的史官建置506
二 三国时期的史家510
第三节 两晋时期的史学523
一 两晋时期的史官建置与国史的修撰524
二 两晋时期撰写前朝各史的史家539
三 十六国时期的国史修撰552
四 两晋时期的其他史著556
第十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下)560
第一节 南北朝时期的国史撰述560
一 南朝时期的国史修撰560
二 北朝时期的国史修撰567
第二节 南北朝时期修撰前朝各史的史家579
一 南朝时期的史家579
二 北朝时期的史家598
第三节 南北朝时期的杂史与史学605
一 南朝时期的杂史与史学批评 605
二 南朝的传记及其他608
三 北朝时期的杂史与谱录612
四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谱学613
第十一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学617
第一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学概况 617
一 汉末、三国时期的文献学617
二 造纸术及其普及618
三 汲冢书及其整理621
四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整理622
五 南北朝时期的类书编纂 631
六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僧道书目与类书编纂636
七 南北朝之间的文献交流与文集的兴盛 641
第二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学发展 644
一 三国时期的文献学发展 644
二 两晋时期的文献学发展648
三 南北朝时期的文献学发展 660
第十二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诸子学和科学666
第一节 三国时期的诸子学和科学概况 666
一 三国时期诸子学的壮大及其原因 666
二 魏国的诸子学概况670
三 蜀国的诸子学概况675
四 吴国的诸子学概况677
五 三国时期的科学与前科学679
第二节 两晋时期的诸子学和科学概况 697
一 西晋时期的诸子学 697
二 东晋、十六国时期的诸子学703
三 两晋、十六国时期的科学709
第三节 南北朝时期的诸子学和科学概况721
一 南北朝时期的佛、道论争721
二 南北朝时期的诸子学736
三 南北朝时期的科学741
结语764
主要引用书目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