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国债管理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安国俊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ISBN:7505865927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56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389页
- 主题词:公债-财政管理-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国债管理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导论1
1.1 问题的提出1
1.1.1 国债管理的内涵与意义1
1.1.2 对基本概念的说明4
1.2 研究综述5
1.2.1 国债理论的发展轨迹5
1.2.2 国债对经济的影响6
1.2.3 国债风险9
1.2.4 关于国债市场是核心金融市场的阐述11
1.3 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12
1.3.1 采取的研究方法12
1.3.2 本书的基本框架12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15
1.4.1 研究中要突破的难题及创新之处15
1.4.2 不足之处及今后改进的方向16
第2章 国债管理的目标、传导机制与政策协调17
2.1 国债管理概述17
2.1.1 国债管理的概念17
2.1.2 国债管理的基本内容19
2.2 国债管理的目标19
2.2.1 基本目标与最终目标19
2.2.2 国债管理基本目标的冲突21
2.2.3 OECD成员国国债管理目标的选择22
2.2.4 国债管理基本目标的选择与实现路径24
2.2.5 基本目标与最终目标的冲突26
2.3 国债管理政策效应与传导机制27
2.3.1 国债管理政策的内涵与工具27
2.3.2 国债管理政策的流动性效应28
2.3.3 国债管理政策的利率效应29
2.3.4 国债管理政策传导机制29
2.4 国债管理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点30
2.4.1 国债管理政策与财政政策的联系30
2.4.2 国债管理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系32
2.4.3 国债管理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点33
2.4.4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冲突——从国债期限设计的分析34
第3章 国债管理国际比较37
3.1 全球国债管理关注的问题与挑战37
3.1.1 国债管理与市场发展的共同目标与最佳途径选择37
3.1.2 债务管理当局关注的问题38
3.1.3 指数债券——反通货膨胀的有效工具39
3.1.4 对债券市场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40
3.1.5 审慎监管与风险管理框架44
3.1.6 国债管理机构的独立性45
3.1.7 国债管理面临的新问题46
3.1.8 新兴债券市场面临的挑战48
3.2 预算盈余或赤字减少时的国债政策调整问题50
3.2.1 国债政策调整的背景50
3.2.2 欧盟成员国国债转换操作概览50
3.3 主要发达国家国债管理的实践56
3.3.1 英国的国债管理56
3.3.2 美国的国债管理74
3.3.3 加拿大的国债管理82
3.3.4 日本的国债管理89
第4章 国债规模管理——兼评国债风险96
4.1 国债规模约束的研究述评96
4.1.1 国债适度规模的理论解释96
4.1.2 影响国债规模的因素分析98
4.1.3 适度国债规模的衡量指标及安全界限100
4.1.4 国债规模增长的稳定负担率条件与国债规模增长的临界值103
4.2 国债规模的国际比较106
4.2.1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国债规模106
4.2.2 发展中国家的国债规模107
4.3 指标分析——我国国债风险评价108
4.3.1 国债规模风险108
4.3.2 国债发行风险110
4.3.3 国债偿还风险111
4.3.4 对目前国债规模风险的总体判断112
4.3.5 对未来几年国债风险的测算113
4.3.6 值得关注的问题115
4.4 国债余额管理——国债规模管理模式的改革117
4.4.1 余额管理——发达国家规模管理的主要模式117
4.4.2 我国实行国债余额管理的必要性与意义分析118
4.4.3 我国实行国债余额管理的建议122
第5章 国债管理的基石——发行管理125
5.1 国债的发行方式125
5.1.1 发达国家国债发行方式的比较125
5.1.2 发行方式及模式的选择130
5.1.3 我国国债发行方式的演变132
5.2 国债的成本管理137
5.2.1 国债成本的构成137
5.2.2 降低国债成本的途径137
5.2.3 我国国债筹资成本偏高的原因分析138
5.3 国债的期限结构管理139
5.3.1 国债期限结构管理的含义与重要性139
5.3.2 国债期限结构选择的因素分析140
5.3.3 西方发达国家国债期限种类结构144
5.3.4 长期国债与短期国债的最优构成145
5.3.5 国债最优期限模型的建立147
5.3.6 我国国债期限结构现状分析及评价149
5.4 国债工具创新152
5.4.1 创新之一:发行储蓄国债152
5.4.2 创新之二:引入通胀指数国债156
5.4.3 创新之三:国债本息拆离160
5.5 发行机制的创新——预发行制度162
5.5.1 国外预发行制度介绍162
5.5.2 我国推出预发行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164
5.5.3 实证分析165
5.5.4 国债预发行方案设计166
5.5.5 建议168
第6章 国债管理的关键——建立流动性的二级市场171
6.1 国债市场流动性问题国际比较研究172
6.1.1 流动性的内涵172
6.1.2 流动性的度量方法173
6.1.3 流动性的影响因素及动态研究176
6.2 国债市场的流动性180
6.2.1 国债市场的共同特点180
6.2.2 国债市场流动性的模式181
6.2.3 国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流动性比较182
6.2.4 国债市场的价格发现183
6.2.5 影响国债市场流动性的制度因素185
6.2.6 国债市场发展的方向与途径193
6.3 我国国债市场流动性现状分析199
6.3.1 我国国债市场格局与现状分析200
6.3.2 我国国债市场流动性与美国的比较202
6.3.3 我国国债市场流动性的制约因素分析204
6.4 提高流动性的政策建议207
6.4.1 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目标207
6.4.2 近年来为改善国债市场流动性而采取的相关措施207
6.4.3 政策建议之一:提升国债基准利率的功能212
6.4.4 政策建议之二:培育和完善机构投资者219
6.4.5 政策建议之三:建立统一互联的国债市场体系223
6.4.6 政策建议之四:完善国债市场做市商制度228
6.4.7 其他建议236
第7章 国债管理与金融风险防范240
7.1 国债管理与市场运行的风险分析240
7.1.1 国债管理的风险240
7.1.2 国债市场运行中金融风险分析241
7.1.3 市场流动性危机与金融稳定性243
7.2 国债市场发展与金融危机管理245
7.2.1 韩国的实践——发展国债市场有利于危机管理247
7.2.2 中国的实践——财政、货币政策的配合与金融危机的防范248
7.2.3 发展亚洲债券市场与金融危机防范250
7.3 国债利率风险的管理254
7.3.1 如何管理银行大量投资国债的利率风险——印度的案例分析254
7.3.2 中国国债市场发展与商业银行风险防范256
7.3.3 关于发展我国国债利率掉期市场的研究266
7.3.4 对恢复我国国债期货交易的思考271
7.4 加强国债市场的监管274
7.4.1 OECD成员国国债市场监管概况274
7.4.2 我国国债市场监管的现状及建议275
第8章 国债管理与国库现金管理、货币政策的协调276
8.1 国债管理与现金管理的协调276
8.1.1 国库现金管理的含义与目标276
8.1.2 国库现金管理的运作模式276
8.1.3 我国开展国库现金管理的意义与运作模式280
8.1.4 国债管理与国库现金管理的协调配合286
8.2 国债买回操作——国债管理与现金管理协调的重要工具287
8.2.1 欧盟成员国国债买回操作概览287
8.2.2 美国国债买回操作相关问题研究292
8.3 余额管理制度下国债管理、现金管理与货币政策的配合295
8.3.1 余额管理对国债管理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影响296
8.3.2 短期国债——国债管理、货币政策与现金管理协调配合的主要工具298
8.3.3 国债管理、现金管理与货币政策协调机制的建立300
8.3.4 特别国债—国债管理与货币政策如何协调面对流动性过剩问题302
第9章 结束语307
9.1 基本结论307
9.2 对我国国债管理目标与实现路径的建议311
参考文献313
附录一:1981~1999年我国内债发行情况表333
附录二:2000~2005年我国内债发行情况表344
附录三:2006年我国国债发行情况表352
后记354
图2-1 国债管理政策的流动性效应作用机制示意28
图2-2 国债管理政策的利率效应作用机制示意29
图2-3 货币扩张效应对利率效应的影响30
图2-4 国债管理政策传导过程31
图2-5 实现国债管理政策目标与货币政策目标协调的期限设计思路36
图3-1 英国全部市场化政府债务构成比例变化(包括官方持有)65
图3-2 1855年以来英国全部国债:名义国债余额和债务负担率72
图3-3 公共部门债务和中央政府净现金需求占GDP比重73
图3-4 美国债券市场可流通国债余额79
图3-5 2005年底美国债券市场结构79
图3-6 2005年美国国债持有人结构80
图4-1 国债规模与国债净效应关系98
图4-2 1997~2005年我国国债负担率和赤字率变化情况109
图4-3 我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国债负担率对比情况109
图4-4 我国与主要发达国家赤字率比较110
图4-5 1991~2005年国债加权平均利率与1年期储蓄存款利率比较111
图4-6 我国1998~2006年上半年国民应债率情况111
图4-7 1991~2005年国债加权平均利率与GDP增长率比较112
图4-8 2004~2013年我国国债负担率与偿债率测算114
图4-9 1998~2006年上半年国债余额变化情况124
图5-1 国债发行的美国模式——公募招标与直接发行相结合的方式131
图5-2 国债发行的英国模式——公募招标、直接发行与连续销售结合的方式132
图5-3 国债发行的日本模式——承购包销与公募招标相结合的模式132
图5-4 短期国债与长期国债的最优构成146
图5-5 我国国债加权平均剩余期限150
图5-6 内债剩余期限结构分析151
图5-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货膨胀情况159
图5-8 国债预发行交易时间设计167
图5-9 1998年以来中国内债平均发行利率和期限对照170
图6-1 国债交易深度、紧度和弹性之间的关系175
图6-2 美国债券市场换手率指标203
图6-3 中国各类债券的换手率204
图6-4 CPI与长期国债收益率的相关性分析216
图6-5 国债现券交易量变化224
图6-6 国债回购交易量变化224
图7-1 至2007年6月30日中国债券市场持有人结构(%)258
图7-2 M1/M2贷款余额增速比较261
图7-3 2007年央行票据发行利率走势262
图7-4 加息前后国债收益率变化263
图7-5 加息前后政策性金融债收益率变化263
图7-6 加息前后央票收益率变化264
图8-1 2002年1月~2003年12月全国财政库款余额走势281
图8-2 1995~2003年中央政府债务余额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比重282
表2-1 债务管理的实际动因——18个OECD国家的调查结果23
表2-2 国债管理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冲突与协调36
表3-1 已实施国债转换的欧盟国家51
表3-2 欧盟国家债券转换方式比较52
表3-3 英国储蓄类工具存量的变化62
表3-4 英国金边债券最新数据(2007年9月28日)65
表3-5 英国发行策略选择和相应的债务组合67
表3-6 英国国债余额、债务负担率变化情况(1997~2002年)71
表3-7 美国国债余额结构(2001年5月31日)75
表3-8 美国国债的发行频率和发行量(2006年)77
表3-9 加拿大债务成本/风险主要度量方法86
表3-10 日本国债种类及发行方式90
表4-1 适度国债规模的衡量指标及其安全界限101
表4-2 部分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国债余额占其GDP的比例106
表4-3 部分发展中国家国债余额占GDP的比例107
表4-4 1978~1986年拉美四国的平均国债负担率108
表5-1 主要发达国家国债招标发行技术129
表5-2 我国中长期国债的发行统计(1996~1997年)139
表5-3 储蓄国债发行品种设计155
表5-4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国家指数国债的通胀治理效果158
表5-5 1993~2004年我国中长期国债的实际利率159
表5-6 2003年国债招标发行相关统计指标166
表6-1 部分工业国国债市场流动性比较181
表6-2 部分工业国新券和老券买卖价差比较182
表6-3 现券市场和期货市场年交易额的比较182
表6-4 部分工业国国债市场的期限分布187
表6-5 部分工业国指数债券的特点188
表6-6 部分工业国国库券销售的便利机制190
表6-7 部分工业国税收安排比较192
表6-8 2006年部分关键期限记账式国债发行计划210
表6-9 2007年部分关键期限记账式国债发行计划210
表6-10 2003~2006年国债现券与回购成交金额217
表7-1 2001~2004年度亚洲部分国家/地区的储蓄率(GDS占GDP百分比)252
表7-2 亚洲部分国家/地区债务余额占GDP的百分比253
表7-3 1985~2007年人民银行对存款准备金的调整情况261
表8-1 部分欧元区国家国库券发行情况277
表8-2 欧盟成员国国债买回的操作标准(券种选择)288
表8-3 欧盟成员国债券买回的方式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