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古汉语语法精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古汉语语法精讲
  • 许威汉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584707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240页
  • 文件大小:7MB
  • 文件页数:25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古汉语语法精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一、古代汉语的两个支流3

(一)文言文与古白话3

(二)文言文的阅读与分析5

(三)文学因素分析与语言因素分析相结合11

(四)语言诸要素分析相照应17

二、学习指向与方法21

(一)掌握规律,以简驭繁21

(二)了解一般,重在辨异22

(三)要有历史主义观点24

(四)要有正确的学科方法论25

第一讲 句子成分27

一、主语、谓语和宾语32

(一)动词、形容词充当主语34

(二)动词、形容词充当宾语36

(三)数词充当主语和宾语37

(四)副词充当谓语38

二、状语和补语39

(一)普通名词作状语39

(二)时间名词作状语41

(三)动词作状语44

(四)形容词作状语45

(五)数语作状语46

(六)代词作状语47

(七)句首状语47

(八)介词结构作补语48

(九)名词(包括以名词为中心的词组)作补语49

三、词组充当句子成分50

(一)主谓词组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和状语51

(二)动宾词组作主语、宾语和状语52

四、句子结构由疏趋密53

第二讲 语序57

一、宾语前置60

(一)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60

(二)疑问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63

二、介词宾语的前置65

三、宾语提前66

四、谓语提前68

五、定语的位置70

六、数量词在句中的位置72

七、介词结构在句中的位置73

八、古典诗词中词序的变换75

第三讲 省略77

(一)主语承前省略80

一、主语的省略80

(二)主语蒙后省略81

(三)主语当前省略81

二、谓语的省略83

(一)谓语承前省略83

(二)谓语蒙后省略83

(三)谓语当前省略84

三、宾语的省略84

四、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85

五、定语所修饰的中心词的省略88

六、其他的省略89

第四讲 实词活用93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97

(一)名词受助动词(能愿动词)、副词修饰,活用为动词98

(二)名词在句中带上宾语或补语,活用为动词99

二、数词、代词活用为动词100

(三)名词放在助词“所”后面,活用为动词100

(四)名词前后有“而”连接(“而”一般不连接名词),便是活用为动词100

三、形容词活用为动词101

四、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用作使动词102

五、名词、形容词用作意动词106

第五讲 数量的表示111

一、数的称述113

(一)基数113

(二)序数116

(三)约数117

(四)虚数119

二、量的称述122

三、数和量组合的表达方式127

(一)数词跟名词直接结合,不加量词128

(三)数词和动词组合,有多种情况129

(二)数词跟名词组合,用上量词129

(四)问数表示法130

(五)分数的主要表示法131

(六)倍数的特定表示法132

第六讲 代词的运用135

一、人称代词138

(一)第一人称代词138

(二)第二人称代词141

(三)第三人称代词143

(四)关于复称代词146

(五)人称代词的复数146

二、指示代词148

(一)是、此、斯、兹149

(二)之、其150

(三)彼、他、夫(fú)152

(四)若、尔155

(五)或、莫(元、毋、靡)156

三、疑问代词159

(一)谁、孰159

(二)何、曷、胡、奚、台(yí)161

(三)安、恶、焉164

第七讲 虚词种种167

一、虚字综述169

二、虚字诠要181

一画 一(壹)182

二画 乃 几182

三画 与 也 已 凡 亡(wú)之 于183

四画 为 无 勿 夫 方 及 从 比(bì) 少止 曰 云 兮(xī) 乌 见184

五画 乎 以 且 弗(fú) 未 由 用 令 可 宁 正 只 他 尔186

六画 伊 此 如 而 自 至 因 会 有 并 则 许 设 亦(yì) 耳 行 安 岂188

七画 何 况 矣 每 更抑 犹 但 足 否 纵 与 讵192

八画 其 彼 所 初 非宜 定 审 固 果 尚 使 或 苟 奈 弥 若 者 诚194

九画 既 信殆(dài) 相 独 某 适 爰 (yuán) 垂 复 皆 甚 是 哉 耶 故 虽 将 矧(shěn) 尝 胡 曷(hé)197

十画 请 奚(xī) 盍(hé) 匪 倘 徒 特 借 益 差(chā) 殊 容致顾 恶(wū) 莫 诸200

十一画 率 旋 脱 惟 唯 盖 辄 孰 第 焉 庸 庶 假 得202

十二画 斯 曾(céng) 厥(jué) 属 辈 然 滋 遂203

十三画 微 蔑(miè) 靡(mǐ)205

结束语 古汉语语法学习、教学和研究取向207

一、着眼于古汉语文言文与古白话两个支流及其特点209

二、认清文言文与古白话的历史地位及研究的全局性209

三、语法的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210

四、语法研究与词汇、语音乃至文字研究相照应212

五、加强语料工作,驭以学科方法论213

六、力求暂拟古汉语语法体系216

附录:古汉语语法研究三议22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