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发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发展
  • 江流主编 著
  • 出版社: 青岛:青岛出版社
  • ISBN:7543621800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1109页
  • 文件大小:47MB
  • 文件页数:1137页
  • 主题词: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发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3

第一章 中国近代的屡次探索证明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3

一、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及其历史主题的特殊性3

二、中国先进人士在五四运动前的半个世纪中对救国之路的孜孜求索5

三、近代中国的“国情”与“世情”内在地决定其资本主义梦寻只能屡试屡败14

第二章 用马克思主义宇宙观观察国家的命运,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结论21

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中国重新选择发展道路的导向性影响21

二、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初步结合27

三、中国早期的先进人士经历了激烈思想斗争与反复鉴别,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32

第三章 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争论及中国共产党开创革命新道路41

一、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争论41

二、中国共产党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53

第四章 新民主主义论与买办封建法西斯主义论的对抗和两种中国之命运的抉择59

一、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明确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59

二、中国共产党严厉批判中国法西斯主义、主张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65

三、抗战胜利后新中国与旧中国两种中国命运的决战70

第一编 基本历程85

概述85

第五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1949--1956)88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88

1949年12月--1950年2月 毛泽东访问苏联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89

1950年3月 统一财经92

1950年6月 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全会95

1950年10月--1953年7月 抗美援朝98

1950年冬--1953年春 土地制度改革101

1950年12月--1953年春 镇压反革命105

1951年底--1952年6月 “三反”斗争108

1952年上半年 “五反”运动112

1952年9月--1953年12月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形成115

1953年12月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17

1953年--1957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119

1954年9月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和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123

1953年--1956年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125

1956年1月 中央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128

1956年2月--12月 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和制定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30

第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1956--1966)132

1956年4月 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132

1956年4月--5月 “双百方针”的提出135

1956年9月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37

1957年2月 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140

1957年 反右派斗争140

1957年11月 毛泽东访问苏联143

1958年5月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143

1958年--1960年 南宁会议、成都会议和“大跃进”运动145

1958年8月 北戴河会议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148

1959年7月--8月 庐山会议151

1960年--1962年 国民经济的暂时困难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155

1960年 大庆会战158

1961年3月 毛泽东主持起草《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160

1961年9月 《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发布试行162

1961年 科学、教育、文化政策的调整163

1962年1月--2月 七千人大会167

1962年9月 党的八届十中全会171

1963年冬--1964年春 农村四清运动176

1964年10月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79

第七章 “文化大革命”的10年(1966--1976)181

1965年11月 《文汇报》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182

1966年5月 《五一六通知》184

1966年--1967年 “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与党和人民抵制“文革”错误的努力185

1968年 刘少奇冤案188

1968年12月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高潮191

1969年4月 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192

1970年8月--9月 党的九届二中全会194

1970年4月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6

1971年9月 九一三事件198

1971年10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9

1972年2月 尼克松访华201

1972年9月 田中角荣访华202

1973年3月起 邓小平复出及其与“四人帮”的斗争203

1973年8月 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204

1975年1月 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205

1975年 全面整顿206

1975年11月 “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209

1976年4月5日 四五运动211

1976年9月 毛泽东逝世213

1976年10月 粉碎“四人帮”213

1977年 揭批“四人帮”与“文革”结束214

第八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端(1978--1982)217

1978年5月--12月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批判“两个凡是”217

1978年11月--12月 中央工作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223

1978年底--1981年中 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228

1979年1月 中国同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34

1979年1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234

1979年1月--4月 理论务虚会与四项基本原则235

1979年4月 中央工作会议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239

1980年2月 《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取消“四大”240

1980年--1982年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兴起与发展241

1980年8月 邓小平作《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245

1980年11月--1981年1月 公开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248

1981年6月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249

1982年2月--5月 党政机构初次改革253

第九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纲领的确立与实施(1982--1992)254

1982年9月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纲领254

1982年1月 干部“四化”方针的确立259

1983年10月--1987年5月 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与整党260

1983年10月--1984年底 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261

1984年5月以来 开放政策的制定与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262

1984年10月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267

1985年3月 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和《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268

1985年5月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269

1986年9月、1996年10月 社会主义精神建设的两个纲领性文件270

1986年11月 “八六三”计划的确定272

1986年12月--1987年1月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273

1987年10月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274

1989年春夏之交 六四风波276

1989年6月以来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逐步形成281

1989年--1991年 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的对策282

1989年--1991年 从治理整顿到“八五”计划的实施283

1990年4月 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启动285

1991年7月 江泽民发表“七一”重要讲话285

1991年9月 提出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措施286

第十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1992--1999)287

1992年1月--2月 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287

1992年3月--4月 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定291

1992年10月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292

1993年3月 中共十四届二中全会294

1993年11月 《邓小平文选》第3卷出版发行295

1992年--1993年 经济过热与加强宏观经济调控295

1993年12月 国务院作出关于关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296

1993年12月 国务院作出《关于金属体制改革的决定》297

1994年1月 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决定》298

1994年2月--3月 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299

1994年3月 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299

1994年9月 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300

1995年4月--1998年7月 反腐败斗争与处理陈希同贪污、玩忽职守案300

1995年5月 确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301

1995年9月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302

1996年3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东海、南海和台湾海峡发射导弹并进行军事演习305

1997年2月19日 邓小平逝世306

1997年7月1日 香港回归306

1997年9月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与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307

1997年10月--11月 江泽民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309

1998年3月 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310

1998年6月--9月 我国军民战胜特大洪灾312

1998年11月--1999年 党内开展“三讲”教育313

1998年12月 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315

1999年3月 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与修改宪法316

1999年3月--6月 科索沃危机及中国的对策317

1999年5月4日 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319

199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320

1999年12月20日 澳门回归321

2000年 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322

2000年10月9日--11日 中国共产党十五届五中全会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324

2001年1月11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做好2001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的决议326

2001年2月12日--14日 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326

第二编 辉煌成就331

概述331

第十一章 综合国力迅速增强335

一、三年经济恢复时期综合国力的初步恢复335

二、14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综合国力开始增强339

三、10年“文革”时期克服“左”倾影响取得的成就342

四、改革开放时期综合国力的增强346

第十二章 工业生产成就辉煌354

一、工业经济的巨大成就354

二、工业发展的成功典型361

三、工业经济发展比较367

第十三章 农业向现代化迈进375

一、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喜人成就375

二、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功典范381

三、农业经济发展比较387

第十四章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397

一、传统第三产业的发展成就397

二、新兴第三产业的发展成就403

第十五章 经济体制改革成果卓著406

一、50年代初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初步建立406

二、1958--1966年初步探索经济体制改革407

三、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成就409

第十六章 开放型经济基本形成415

一、1949--1978年对外经贸往来取得的成就415

二、1978年后全方位开放的伟大成就419

第十七章 民主法制建设成绩斐然425

一、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建设成就425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成就428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成就433

四、国家结构形式和领导体制建设成就440

五、基层民主建设成就446

六、司法机关和司法制度建设成就448

七、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成就452

八、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的成就455

第十八章 国防和军队迈向现代化459

一、1949--1978年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459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470

第十九章 外交成就举世瞩目483

一、1949--1978年的外交成就483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成就493

第二十章 科学技术硕果累累506

一、建国前期17年的成就506

二、“文化大革命”逆境中的进展509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迅猛腾飞511

第二十一章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522

一、前30年的曲折发展522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蓬勃发展529

第二十二章 文化艺术事业走向繁荣542

一、文艺事业欣欣向荣542

二、广播影视事业迅速发展546

三、出版事业生机盎然552

四、博物馆、图书馆和群众文化事业不断发展557

第二十三章 卫生、体育事业面貌一新559

一、卫生事业的辉煌成就559

二、体育事业的辉煌成就565

第二十四章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574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人民生活的改善574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577

三、1958--1978年间人民生活在徘徊中略有改善579

四、改革开放20年人民生活奔小康580

第二十五章 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成就589

一、1949--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成就589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成就598

第三编 实践形式613

概述613

第二十六章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之路616

一、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建立616

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624

三、我国经济管理思想及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639

四、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建设的起步648

第二十七章 社会主义实践形式的曲折探索655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曲折探索655

二、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领域的曲折探索674

三、科学文化领域的建设与探索682

第二十八章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改革的实践形式691

一、我国农村经济的改革开放691

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多样化实践模式708

三、我国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717

四、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发展728

第二十九章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城市改革的实践形式758

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759

二、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796

三、城市精神文明建设814

第三十章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实践形式827

一、对外开放的必要性827

二、对外开放的格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834

三、对外开放的试验区--经济特区848

第四编 经验教训861

概述861

第三十一章 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864

一、前20年的曲折发展说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864

二、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的首要表现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867

三、要搞清楚社会主义的原则、任务及本质873

第三十二章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本国实际相结合、关键是一切都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880

一、提出的任务和政策超越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出现失误的一个根本原因880

二、既克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又抵制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一个根本原因884

三、在路线政策问题上要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来统一认识、解决矛盾、澄清疑惑890

第三十三章 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要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制895

一、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895

二、要从国情出发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目标和战略898

第三十四章 要实行对外开放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首位902

一、总结历史经验和观念国际形势都要求我们由封闭转向开放902

二、社会主义国家利用资本主义的有用方法发展生产力不等于实行资本主义制度904

三、在对外开放中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始终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首位911

第三十五章 社会主义制度可以与市场经济结合915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915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919

第三十六章 实现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929

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929

二、要切实保障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936

第三十七章 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942

一、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对当今时代发展潮流的回应942

二、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947

第三十八章 要扩大民主,健全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957

一、民主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957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要从实际出发、稳步前进961

三、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必然要求966

四、要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968

第三十九章 要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突出的地位972

一、必须在指导思想上确立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972

二、要立足于国情,面向世界,保持民族特色975

三、要从严治党、搞好党的自身精神文明建设981

四、要坚持重在建设,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983

第四十章 “一国两制”可以用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989

一、“一国两制”是从实际出发提出的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科学构想989

二、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是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法定994

三、“一国两制”是和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的成功范例1003

第四十一章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核心1006

一、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1006

二、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和搞好党的建设1011

三、党风问题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1017

四、要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1023

结束语 21世纪的中国社会主义展望1031

概述1031

第四十二章 中国迈向21世纪的宏伟蓝图1032

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1034

二、21世纪前15年的主要任务和指导方针1040

第四十三章 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1045

一、从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方面看我国在21世纪面临的挑战和机遇1046

二、从国内条件看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并存的困难和希望1066

第四十四章 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的走势1071

一、21世纪的中国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更加紧密结合的社会主义1071

二、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日益统一的社会主义1074

三、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是在改革中推进现代化的社会主义1075

四、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是全球化进程中更加开放的社会主义1079

五、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是实现社会主义复兴的社会主义108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