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清史研究论薮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清史研究论薮](https://www.shukui.net/cover/38/31478011.jpg)
- 王家俭著 著
- 出版社: 文史哲出版社
- ISBN:9575478800
- 出版时间:1994
- 标注页数:501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51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清史研究论薮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学术思想1
壹、晚明的实学思潮1
一、前言1
二、十六至十七世纪之间明代国势的转变2
三、晚明实学思潮的流派及其代表人物4
四、晚明实学的特色与影响20
五、结论23
贰、从天主教的冲击看明末清初时期中西文化论战的背景与意义33
一、前言33
二、天主教布道的背景与新策略33
三、天主教的「天儒合一论」及士大夫间所引起的回响38
四、佛教徒及传统派儒学者对於「天儒合一论」的反驳44
五、天主教内部的分裂及耶稣会传教事业的失败50
六、结论53
参、清代「汉宋之争」的再检讨——试论汉学派的目的与极限61
一、前言61
二、汉学派形成的背景62
三、汉学家对於宋学的攻击及其目的71
四、汉学家的极限75
五、结论77
肆、由汉宋调和到中体西用——试论晚清儒家思想的演变87
一、前言87
二、汉学的鼎盛及其没落88
三、汉宋并重论及汉宋调和论90
四、旧体西用论及中西调和论100
五、结论105
伍、洪北江的忧患意识115
一、前言115
二、北江忧患意识形成的背景116
三、北江忧患意识的各个层面120
四、北江忧患论的评价(代结论)129
陆、晚清公羊学的演变与政治改革运动135
一、前言135
二、公羊学的特质135
三、公羊古学的复兴138
四、公羊学的蜕化演变147
五、公羊学的鼎盛转化160
六、结论164
柒、魏源的水利议——兼论晚清经世学家修法务实的精神175
一、前言175
二、魏源的地理知识及对於水利的关怀176
三、魏源的水利议(上):对於永定河、漳河、黄河及运河的整治意见181
四、魏源的水利议(下):对於淮河及下河、湖广江南水利的整治意见190
五、魏源水利思想的主要论点198
六、结论202
捌、魏源的史学与经世史观211
一、前言211
二、魏源在清代史学中的地位211
三、魏源史学论著的分析212
四、魏源治史之态度及精神223
五、魏源之历史哲学226
六、结论229
玖、魏默深的海权思想——近代中国倡导海权的先驱235
一、前言235
二、魏氏对於西方海权之认识237
三、魏氏海权思想的内涵241
四、魏氏海权思想与马汉(Mahan A.F)之比较249
五、结论251
一、前言257
拾、魏源「海国海图」对於日本的影响257
二、「海国图志」的东传及对日影响259
三、结论267
拾壹、十九世纪西方史地知识的介绍及其影响(1807-1861)277
一、前言277
二、前期世界史地知识输入的停顿与影响277
三、近代西方史地知识的介绍概况281
四、西方史地知识介绍的影响297
五、结论299
拾贰、晚清时期我国科技发展的鸟瞰305
一、前言305
二、晚清科技发展的三个阶段307
三、结论327
拾参、昆山三徐与清初政治333
一、前言333
(二)政治、军事、经济、人物333
二、满人对关内政策三阶段的演变334
三、康熙时期儒术与政治的结合336
四、昆山三徐之政治活动338
五、三徐与清初的党争347
六、三徐乡居的善行与劣迹352
七、结论356
拾肆、北洋武备学堂的创设及其影响365
一、前言365
二、创设的经过366
三、组织人事与经费370
四、学生的来源及教育概况373
五、武备学生与民初政局380
六、民初军阀及其形成的背景387
七、结论390
二、广东传统的缫丝业401
拾伍、广东的机器缫丝工业与近代中国第一次反机器风潮401
一、前言401
三、广东机器缫丝之由来404
四、南海县学堂乡的反机器缫丝暴动406
五、机器缫丝的停工与复工408
六、结论410
拾陆、醇亲王与晚清政局415
一、前言415
二、亲政与训政415
三、皇家宪章418
四、难解之结419
五、结论421
拾柒、是清朝的忠臣还是民国的罪人?——对於末任甘新巡抚袁大化的历史评价425
一、前言425
二、从巩绥军到吉林垦务局426
三、总办漠河金矿及其业绩427
四、参与实际地方行政业务431
五、受命甘新巡抚及其政治理念434
六、辛亥革命时期的应变措施439
七、民国以後的退隐生活441
八、结论441
(三)附录451
拾捌、近六十年来清史之研究与回顾——开国与建制451
一、前言451
二、清史的编撰与著述452
三、满人建国前之历史454
四、清代开国史之研究459
五、满人之入关及其统一471
六、清代的盛世及其建置478
七、结论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