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四书中的常理及故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四书中的常理及故事](https://www.shukui.net/cover/44/31458342.jpg)
- 陈立夫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ISBN:7505715984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526页
- 文件大小:10MB
- 文件页数:543页
- 主题词:四书 儒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四书中的常理及故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3
四书中的常理3
第一篇 以义为利3
第二篇 劝谏父母之正道6
第三篇 过而能改,人皆敬之8
第四篇 王道霸道之分10
第五篇 事亲重在养志,而不重在养口体12
第六篇 修己之目的在自得15
第七篇 外表美不如内心美17
第八篇 君子尽其在我而常自反19
第九篇 士为行道而仕,为贫乃例外22
第十篇 良心须得培养25
第十一篇 正义与人格重于生命28
第十二篇 学问之第一目的为管制自己32
第十三篇 养身之重要34
第十四篇 天爵重于人爵,宜善修之36
第十五篇 施教必重规矩38
第十六篇 为臣者不辅佐其君行仁道,而徒知助长其侵略与聚敛,称之曰民贼40
第十七篇 当大任者,必先经历艰苦之境遇,而后有成43
第十八篇 对不可教者采不屑教诲之方法,使之自惭,亦教诲之一法也46
第十九篇 诚则明智而乐,推己及人而近仁47
第二十篇 礼贤乃能得贤臣49
第二十一篇 君子之过人处,在能自重51
第二十二篇 霸道与王道治下之人民,其心态大有区别53
第二十三篇 君子有三乐55
第二十四篇 时使薄敛,以使人民生活富足而归仁57
第二十五篇 最后之成功,属于锲而不舍之努力者59
第二十六篇 安而行之,利而行之及勉强而行之之分别61
第二十七篇 君子推恩,必有其序,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63
四书中的故事67
第一篇 哀公问政于孔子67
第二篇 礼贵恰到好处,不重外表77
第三篇 为政最忌聚敛79
第四篇 为人当先立志81
第五篇 玩世不恭,于世无益86
第六篇 治国之道,安内重于攘外。为臣之道,谏而不听则去88
第七篇 楚国隐者不了解当时孔子救世之苦心93
第八篇 孔子救世之苦衷不为隐者所谅解95
第九篇 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仍不免遭隐者之讥笑98
第十篇 明义与利之别,为治与乱之关键101
第十一篇 惟能与民共乐者乃能享其乐104
第十二篇 王政(仁政)源于仁心之推展108
第十三篇 与民共享,囿虽大而嫌小。反之,囿虽小亦嫌大121
第十四篇 欲行王政,不宜毁明堂。与民同之,虽有私欲,亦无碍于王政之施124
第十五篇 君如戕贼仁义,谓之一夫,人人得而诛之130
第十六篇 除暴救民,义也。取与不取,取决于民意132
第十七篇 自强才能图存137
第十八篇 道之能行与否,在于环境(天)与形势,非一人之力所能左右之也139
第十九篇 取之有道143
第二十篇 士之仕也,为行道而非为求利。道不行则去146
第二十一篇 上无诚意礼贤,则去150
第二十二篇 孟子自己表明用世心切153
第二十三篇 孟子忧世心切,认为自己用世之时机己到157
第二十四篇 孟子无意久留齐国,不受禄,为行止较为自由159
第二十五篇 治国重在民事,尤以地政为先161
第二十六篇 孟子引述尧舜治人之正道以力辟邪说169
第二十七篇 儒家主张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由亲而疏,由近及远。墨家则主张兼爱,孟子指出其不合实际181
第二十八篇 君子不枉道而从人,宜守正不屈186
第二十九篇 小国生存之道190
第三十篇 邪说淫辞为害,有甚于洪水猛兽,人人有责扑灭之195
第三十一篇 矫情不能称廉202
第三十二篇 求富贵而不以道之可耻206
第三十三篇 主政者必须天与人归209
第三十四篇 传贤或传子,取决于民意213
第三十五篇 枉己不能正人218
第三十六篇 交友之道,以平等辅仁为原则,不可有挟222
第三十七篇 大人与小人之分别226
第三十八篇 凡事相互比较轻重,宜先有一共同基础228
第三十九篇 效法古人,宜效法其言行而不在外表231
第四十篇 重利轻义,不能止战争234
第四十一篇 利己而损人,非治水之正道237
第四十二篇 好善不倦,谓之天爵,以得天爵者为政,则善人亲之,恶人远之239
第四十三篇 士应以居仁由义为尚志242
第四十四篇 法律之前,人人平等,虽天子之父杀人,亦不能赦免。孟子所想之办法,不得己耳,亦未必行得通244
第四十五篇 当爱而不爱,不当爱而爱,本末倒置,谓之不仁247
下篇251
四书中的常理251
第一篇 青年以孝弟谨信爱众亲仁为先251
第二篇 君子求知之方253
第三篇 大臣有为国举贤之责255
第四篇 好学不在乎衣食居住之美257
第五篇 为学在于尊人伦259
第六篇 君子之于言与行261
第七篇 孝弟是为仁之本263
第八篇 巧言令色者必少仁心265
第九篇 治国五要267
第十篇 君子以失言为戒269
第十一篇 异端害道271
第十二篇 孔子自述其进德之序273
第十三篇 为学之道275
第十四篇 君子之道四277
第十五篇 所以为孝279
第十六篇 慎终追远,以厚民德281
第十七篇 礼之用,和为贵283
第十八篇 君子学欲其博,守欲合理285
第十九篇 言行交际,当谨之于始287
第二十篇 柳下惠依正道而行,不因职位之大小289
第二十一篇 受知易,知人难291
第二十二篇 君子之争也以礼293
第二十三篇 为政以德295
第二十四篇 诗的功用297
第二十五篇 治国以德与礼为上299
第二十六篇 交友不可熟不拘礼301
第二十七篇 君子之自修303
第二十八篇 人君四诫305
第二十九篇 谨慎择友307
第三十篇 今人不如古人309
第三十一篇 君子以反省为常课311
第三十二篇 事君交友,宜以礼渐进313
第三十三篇 道能化民315
第三十四篇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317
第三十五篇 远怨之道319
第三十六篇 君子慎言321
第三十七篇 对不仁之人,当以风化之323
第三十八篇 鄙夫不可与共事325
第三十九篇 一切都应该反求诸己327
第四十篇 君子之道,在养之深厚329
第四十一篇 见大人则藐之331
第四十二篇 观人当于其所忽333
第四十三篇 秉国三大忌335
第四十四篇 眸子最易显正邪337
第四十五篇 诚为一切之本339
第四十六篇 毁誉之言,未可遽信342
第四十七篇 君子求其在己344
第四十八篇 人当有所不为346
第四十九篇 今古关之为用348
第五十篇 积习可以移人350
第五十一篇 取与宜得其当352
第五十二篇 君子有九思354
第五十三篇 时然后言356
四书中的故事361
第一篇 君子以义为上361
第二篇 礼乐之治,是治道的最高境界363
第三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65
第四篇 士以有耻为第一367
第五篇 扶助残障,要周详尽礼370
第六篇 君子周急不继富372
第七篇 恭、敬、忠,不论何时何地都不可少的375
第八篇 好人与坏人,要怎样分辨377
第九篇 为政之要379
第十篇 君子先行而后言381
第十一篇 为仁之道,在敬与恕383
第十二篇 干禄之道,在慎言与行385
第十三篇 为政之道,无欲速,无见小利387
第十四篇 君子以贪恋禄位为可耻389
第十五篇 举贤才,远小人,则民服391
第十六篇 仁者无敌393
第十七篇 坦诚谦虚的人最可喜397
第十八篇 君子以寡过为急399
第十九篇 言、笑与取,贵在适当401
第二十篇 孟子不欲枉道以求合,恐不得其位以行道也403
第二十一篇 人能言忠信,行笃敬,则无往而不通406
第二十二篇 君子之所恶409
第二十三篇 为政之要,在尊五美,屏四恶411
第二十四篇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415
第二十五篇 恭宽信敏惠,所以为仁417
第二十六篇 君臣之间,惟礼与忠419
第二十七篇 君子固穷421
第二十八篇 圣人的愿望--人人各得其所424
第二十九篇 自爱其身即所以为孝427
第三十篇 仁者其言也讱429
第三十一篇 圣人之闻政,与众不同431
第三十二篇 君子之于知与仁434
第三十三篇 为仁在克己复礼436
第三十四篇 三年之丧,所以报父母三年之怀439
第三十五篇 圣人的辞受进退,一准于义442
第三十六篇 人君对国家,要负全面的责任449
第三十七篇 君子处富与处贫之正道452
第三十八篇 行仁政,才能获得人民拥护454
第三十九篇 贤者国君不可得而友458
第四十篇 与民同乐,可以王天下465
第四十一篇 事莫大于奉礼,孝莫深于哀恸470
第四十二篇 为政在养民、教民476
第四十三篇 惟不嗜杀人者能统一天下483
第四十四篇 养士之道,首在尊重人格486
第四十五篇 士不可以招之即来491
第四十六篇 待小人之道498
第四十七篇 士以王天下为最高志愿501
附录一:两岸互信合作 促进祖国统一508
附录二:中国文化与文化中国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