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民政思想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民政思想史](https://www.shukui.net/cover/42/30147515.jpg)
- 孟昭华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 ISBN:7801464168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652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680页
- 主题词:民政事务(学科: 思想史 地点: 中国) 民政事务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民政思想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言1
第一章 夏商和西周时期的民政思想13
第一节 上帝的权威、祖先的崇拜及行为规范13
第二节 天命主义的禳弭思想与巫术救灾活动16
第三节 西周的宗法制度18
第四节 西周的礼治思想19
第五节 西周及其以前的人口思想21
第六节 周公旦的敬天、明德、保民思想25
一、周公旦生平25
二、敬天26
三、明德27
四、保民28
第二章 春秋时期的民政思想31
第一节 轻天重民的社会思潮31
第二节 管仲32
一、管仲生平32
二、关于知民心、顺民心的论述33
三、四民定业与人的社会化的主张34
四、论社会道德伦理规范36
五、国富与民生说37
六、“九惠之教”39
七、地方基层组织与其社区功能40
第三节 老聃41
一、老聃生平41
二、消除社会冲突办法——寡欲、无知、知足42
三、治理社会的方策——愚民、无为44
四、社会控制方法——弱用之术45
五、社会稳定机制——无为、不争、不战48
六、理想的社会模式49
第四节 孔丘50
一、孔丘生平50
二、维护社会秩序的途径——“礼治”与“正名”51
三、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仁54
四、人际伦理关系的行为规范55
五、避免贫富不均,实行惠民政策56
六、“为政以德”,反对单纯暴力统治58
七、轻天而重人60
八、理想的社会模式62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民政思想65
第一节 墨翟65
一、墨翟生平65
二、社会生活观66
三、社会组织观67
四、社会问题68
五、社会控制办法69
六、社会整合的步骤和方法71
七、理想的社会模式72
第二节 孟轲75
一、孟轲生平75
二、性善论与其伦理思想76
三、论君臣、君民关系78
四、社会交往准则80
五、社会分工82
六、社会问题与整合方案83
七、理想的社会模式86
第三节 庄周87
一、庄周生平87
二、论人的社会价值观念88
三、处世态度与社会交往89
四、整合社会方案91
五、理想的社会模式93
第四节 杨朱尹文宋?95
一、杨朱尹文宋?事略95
二、以“为我”与“贵己”为核心的杨朱社会思想96
三、杨朱论“为我”主义的社会功能99
四、宋?、尹文的社会思想101
第五节 荀况102
一、荀况生平102
二、欲望论103
三、性恶论104
四、社会群体论106
五、论“礼”的社会功能107
六、社会整合措施109
七、理想社会论110
第六节 韩非112
一、韩非生乎112
二、性恶论113
三、论人际关系本质114
四、社会变迁论116
五、社会控制论117
六、“民众财寡”说119
七、理想的社会模式120
第七节 公孙鞅122
一、公孙鞅生平122
二、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123
三、耕战思想124
四、法治思想126
五、人口思想127
六、基层社会组织设置131
第八节 李悝132
一、李悝生平132
二、尽地力说132
三、平籴备荒政策133
第九节 晏婴134
一、晏婴生平134
二、以民为本说134
三、赈灾济民135
四、正视祷雨禳灾之无益137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民政思想138
第一节 李斯138
一、李斯生平138
二、坚持师今,反对师古的主张139
三、加强中央集权,推行郡县制的主张140
四、极端法治主义主张141
第二节 汉初黄老思想142
一、战国时期的黄老思想142
二、汉初黄老思想的流行144
三、黄老思想的主旨146
四、黄老之学的历史作用148
第三节 刘邦150
一、刘邦生平150
二、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政策151
第四节 陆贾153
一、陆贾生平153
二、无为论153
三、社会变迁论154
四、理想的社会模式155
第五节 贾谊156
一、贾谊生平156
二、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157
三、论汉初社会问题158
四、仁政论160
五、增加农业人口的主张162
六、论胎教与社会环境的关系163
七、论社会整合及社会理想164
第六节 晁错165
一、晁错生平165
二、强本抑末论165
三、徙民实边说167
第七节 刘彻168
一、刘彻生平168
二、发展农业生产,推行代田耕种方法169
三、兴修农田水利,治河堵口救灾170
四、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划分全国为十三州部170
五、抚慰军队,祭奠英烈173
第八节 董仲舒174
一、董仲舒生平174
二、封建纲常说175
三、限田去奴婢的主张177
四、理想的社会构想论178
第九节 司马迁179
一、司马迁生平179
二、历史演变论180
三、社会结构论182
四、德化论与无为论183
五、社会规范与社会控制论184
六、欲望论185
七、贫富论186
第十节 刘安187
一、刘安生平187
二、人性论188
三、社会演变论190
四、理想社会说192
五、无为政治论194
第十一节 刘向195
一、刘向生平195
二、“二本”、“分地”、“均平”等社会政治主张196
三、妇女的生活行为“标准”论198
第十二节 杨雄199
一、杨雄生平199
二、人性与人的社会化说200
三、论社会进化与封建纲常和“法度”、“礼义”并重的社会整合思想200
第十三节 王吉202
一、王吉生平202
二、婚姻人口观202
第十四节 崔寔203
一、崔寔生平203
二、辟土振人之说204
第十五节 王莽205
一、王莽生平205
二、政治上的复古改制思想205
三、王莽时期的社会问题206
第十六节 刘秀207
一、刘秀生平207
二、释放奴婢与禁止残害奴婢208
三、裁并郡县,整饰行政管理体制209
四、度田按户、控制豪强210
第十七节 班昭211
一、班昭生平211
二、禁固妇女的封建理论211
第十八节 王充213
一、王充生平213
二、对礼俗迷信的批判214
三、人性论215
四、“禀性”之说216
五、论社会变迁与社会整合218
第十九节 王符219
一、王符生平219
二、“德政加于民”的主张220
三、社会批判222
四、论人的社会化224
五、社会平等说225
六、实边及使人口与土地相适应的主张226
七、论社会整合226
第二十节 王景229
一、王景生平229
二、黄河灾害与王景治河229
三、王景治河及其成就230
第二十一节 《太平经》231
一、《太平经》概要231
二、人类社会生存基础说232
三、社会平等说233
四、财产公有论234
五、人人劳动,自食其力的主张235
六、人与人的关系235
第二十二节 张衡236
一、张衡生平236
二、地震及其地震仪237
第二十三节 仲长统237
一、仲长统生平237
二、对当时社会矛盾的批判238
三、论社会改革240
第二十四节 徐干241
一、徐干生平241
二、解决土地兼并和奴婢等社会问题的主张241
三、《中论》与其人口论述243
第二十五节 《白虎通德论》244
一、《白虎通德论》概要244
二、“三纲六纪”说245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政思想247
第一节 曹操247
一、曹操生平247
二、人口观248
三、人寿观248
四、屯田积谷,养军济民249
五、厚待军士,鼓舞士气,安祭阵亡,优恤家属250
第二节 傅玄251
一、傅玄生平251
二、对清谈之风的批判251
三、“去私”、“息欲”、“明制”的主张252
四、精减官吏,发展农业生产的主张254
五、人口流徙与分民的主张254
第三节 王弼256
一、王弼生平256
二、尊卑有序说257
三、礼法社会功能说257
四、社会控制说258
五、社会变迁说260
第四节 嵇康261
一、嵇康生平261
二、欲望论与养生论261
三、“名教”治乱论263
四、社会整合及理想社会观264
第五节 鲍敬言265
一、鲍敬言生平265
二、君主有害论265
三、论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266
四、理想的社会模式267
第六节 葛洪269
一、葛洪生平269
二、社会控制论269
三、社会进化论271
第七节 陶渊明272
一、陶渊明生平272
二、理想中的世外桃园272
第八节 皇甫谧274
一、皇甫谧生平274
二、重视人口数字274
三、研究人口增减原因275
第九节 李冲276
一、李冲生平276
二、人口思想与“三长制”的主张276
第十节 周朗277
一、周朗生平277
二、大力增殖人口的主张278
三、妥善安置流民的主张279
四、加强对人民教化的建议279
第十一节 郭祖深280
一、郭祖深生平280
二、僧尼还俗、增加农业人口的主张280
第十二节 范缜281
一、范缜生平281
二、《神灭论》及其对佛教、丧葬习俗的冲击282
第十三节 颜之推283
一、颜之推生平283
二、家庭伦理观284
三、人口观291
第十四节 元宏292
一、元宏生平292
二、发展农业生产,颁发均田令293
三、强化基层政权,改行三长制295
四、全面改革鲜卑旧俗,加速封建化297
第六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民政思想299
第一节 杨坚299
一、杨坚生平299
二、加强中央集权,创立三省六部体制300
三、简化行政区划,推行州县二级制301
四、继续实行均田制,减轻租赋徭役302
五、大索貌阅,编整户籍302
六、兴建仓储,救灾赈济303
第二节 杨尚希305
一、杨尚希生平305
二、建议改革行政区划体制305
第三节 傅奕306
一、傅奕生平306
二、反对佛教,主张增殖人口307
第四节 李世民308
一、李世民生平308
二、“矜恤民困”的“重民”思想309
三、偃武修文的治国方针310
四、贞观集团与重民举贤的政治观313
第五节 刘晏315
一、刘晏生平315
二、增加人口的主张315
三、扩大人民就业的机会316
第六节 姚崇317
一、姚崇生平317
二、排斥巫术迷信,坚决灭蝗救灾317
第七节 王通319
一、王通生平319
二、兴王道,正礼乐319
三、爱民厚生320
四、以清静无为为本的治国方略321
第八节 王梵志323
一、王梵志生平323
二、少生少养论323
三、提高人口素质的主张324
四、反对夫权思想,抨击打骂妻子行为324
五、吃素戒杀325
第九节 李峤325
一、李峤生平325
二、论加强户口管理与减少人口隐漏326
第十节 杜佑327
一、杜佑生平327
二、系统收集和整理中国古代人口资料,介绍人口管理沿革327
三、户口人丁论328
第十一节 陆贽329
一、陆贽生平329
二、“域人”之说330
第十二节 白居易331
一、白居易生平331
二、论人口、土地对封建统治者的重要性332
三、人口、土地均衡论333
四、增加农业人口,压缩“游惰”人口的主张333
五、改革厚葬习俗334
第十三节 《无能子》334
一、关于《无能子》一书的情况334
二、“裸虫”之说335
第十四节 韩愈337
一、韩愈生平337
二、论人性337
三、论社会问题339
四、革除弊政的主张340
五、论社会整合与理想社会342
第十五节 柳宗元344
一、柳宗元生平344
二、社会改革思想344
三、维护中央集权的郡县论346
四、社会控制论348
第十六节 刘禹锡349
一、刘禹锡生平349
二、论社会关系与处世态度349
第十七节 谭峭351
一、谭峭生平351
二、论社会问题352
三、论社会的不稳定性和社会冲突353
四、论处世态度355
五、论社会整合356
六、理想的社会构想358
第十八节 柴荣360
一、柴荣生平360
二、发展农业生产与减轻民困360
第七章 两宋元朝时期的民政思想363
第一节 李觏363
一、李觏生平363
二、礼论363
三、社会起源论365
四、社会批判论367
五、增加农业人口,减少非农业人口的主张368
六、“驱游民”说369
七、理想社会论370
第二节 王安石373
一、王安石生平373
二、环境决定人性,“性不可善恶言”374
三、论“改易更革”376
四、论生财理财378
五、论“无为而有为”的统治术379
六、发展农田水利,防御自然灾害380
七、施行保甲法,加强基层政权建设380
八、关于人口质量的见解381
第三节 司马光382
一、司马光生平382
二、爱民政策383
第四节 苏轼384
一、苏轼生平384
二、人口的多寡不能决定一国的贫富论385
三、调剂人口密度的“均民”之说385
第五节 程颢、程颐387
一、二程生平387
二、两宋理学思潮及理学的基本论题388
三、关于封建制度的论述389
四、关于封建道德的论述390
五、关于人性的论述391
六、理学家的妇女、婚姻道德观392
七、“酌古变今,均多恤寡”的主张394
第六节 朱熹394
一、朱熹生平394
二、封建理学国家观与封建制度论395
三、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优劣比较及对集权分权的意见398
四、人性论399
五、天理即道德论400
六、社会改革论402
第七节 叶适403
一、叶适生平403
二、限制君权与重民思想403
三、谋求改革的功利思想405
四、调整人口密度与实行“迁民”的主张406
第八节 陈亮408
一、陈亮生平408
二、论物质生活资料与人口生息之关系409
三、压缩人口构成中消费人口比例的主张409
第九节 马端临410
一、马端临生平410
二、人口质量说410
三、论赋税与人口统计关系411
第十节 邓牧412
一、邓牧生平412
二、抨击君主专制统治413
三、“至德之世”的理想社会414
第八章 明代民政思想416
第一节 刘基416
一、刘基生平416
二、“天地之盗”说417
第二节 丘濬417
一、丘濬生平417
二、增加人口论418
三、加强人口管理,正确掌握人口数量的主张419
第三节 王守仁421
一、王守仁生平421
二、“良知”、“天理”说421
三、社会控制论424
四、社会组织论427
第四节 徐光启428
一、徐光启生平428
二、人口增加论429
三、“均民务本”,合理分布人口的主张430
第五节 潘季驯431
一、潘季驯生平431
二、四任总河的始末与治河减灾的贡献432
第六节 宋应星436
一、宋应星生平436
二、论生活资料不足与经济制度、人口的关系437
第七节 东林党438
一、东林党人的兴起438
二、道德救世,敦厚风俗439
三、严惩贪官,取缔矿监税使441
四、恤穷民,体富民441
第九章 清代民政思想443
第一节 黄宗羲443
一、黄宗羲生平443
二、人民为国家主人论444
三、均田、减赋和“工商皆本”的主张445
四、封建制与郡县制结合,实行地方分治的主张446
第二节 康熙447
一、康熙生平447
二、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和捍卫领土主权反击侵略的爱国主义思想448
三、民本思想451
四、土地政策与农本思想455
五、灭蝗治水等科学救灾防灾减灾思想459
六、加强行政区划管理,领导绘制全国地图463
七、注重军民关系,奖励军功,抚恤阵亡465
第三节 龚自珍466
一、龚自珍生平466
二、社会改革论467
三、“平均论”和“农宗论”468
四、反对鸦片输入,坚决主张禁烟470
五、解决人口经济问题的对策470
第四节 魏源472
一、魏源生平472
二、社会进化论473
三、因势变法论475
四、社会改革的若干主张476
第五节 唐甄477
一、唐甄生平477
二、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批判477
三、“彼我同乐”的平等思想478
四、“众惟邦本”的“富民”主张479
第六节 顾炎武481
一、顾炎武生平481
二、论社会矛盾482
三、风俗论483
四、郡县论484
第七节 靳辅485
一、靳辅生平485
二、治河减灾的经过与成就485
第八节 洪秀全487
一、洪秀全生平487
二、社会平等论488
三、社会批判论489
四、理想社会论490
第九节 洪仁玕493
一、洪仁玕生平493
二、《资政新篇》的基本思想494
三、反对封建专制,批判神权和礼教495
第十节 林则徐496
一、林则徐生平496
二、反对侵略,坚决抗战的爱国思想497
三、“用民心、恃民力、纾民力”的民为邦本思想500
四、维新改良思想的先驱502
第十一节 徐鼒504
一、徐鼒生平504
二、重本抑末论505
第十二节 包士臣506
一、包士臣生平506
二、“庶为富基”说507
第十三节 洪亮吉508
一、洪亮吉生平508
二、“治平”说508
第十四节 李塨510
一、李塨生平510
二、制产养民说511
第十五节 谭嗣同512
一、谭嗣同生平512
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513
三、冲决封建君主专制的民主自由思想514
四、“人满”之说516
第十六节 康有为517
一、康有为生平517
二、社会改革论518
三、托古改制论520
四、历史进化论522
五、理想社会论(从《人类公理》到《大同书》)523
第十七节 严复525
一、严复生平525
二、社会进化论526
三、社会改革论527
第十八节 梁启超529
一、梁启超生平529
二、“禁早婚”说530
第十九节 章炳麟533
一、章炳麟生平533
二、社会进化论534
三、理想社会论535
第二十节 薛福成537
一、薛福成生平537
二、“机器养民”说537
第二十一节 汪士铎540
一、汪士铎生平540
二、“人多之害”说540
第二十二节 王韬543
一、王韬生平543
二、“重民”说543
第十章 民国时期的民政思想546
第一节 孙中山546
一、孙中山生平546
二、民族主义思想548
三、民权主义思想551
四、民生主义思想553
五、人口思想555
第二节 廖仲恺557
一、廖仲恺生平557
二、对马尔萨斯人口论的批判558
第三节 李大钊559
一、李大钊生平559
二、忧国忧民,誓报国仇560
三、唯民主义与反对封建专制的人民民主主张561
四、革除封建陋俗,彻底解放妇女的主张563
第十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期间的民政思想与民政实践564
第一节 毛泽东、朱德、陈毅、邓小平、江泽民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民政思想的论述564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后诸多民政工作的成功实践574
一、土地问题和土地改革579
二、政权建设事务与基层政权组织建设581
三、禁烟禁毒592
四、解放妓女、改造游民、处理旧中国遗留的社会问题595
五、优抚安置597
六、救灾救济601
七、勘定行政区域界线613
八、社区服务618
九、社会福利事业622
十、社会福利生产628
十一、开辟向社会筹集资金发展福利事业的渠道635
十二、创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637
十三、婚姻管理639
十四、殡葬改革642
十五、社团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644
第三节 论社会主义民政工作的基本任务及其本质特征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