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兴和县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兴和县志](https://www.shukui.net/cover/18/30146277.jpg)
- 李志升主编;兴和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 ISBN:7805068313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1203页
- 文件大小:335MB
- 文件页数:128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兴和县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概述3
大事记13
第一编 政区第一章 地域85
第一节 地理位置85
第二节 境域变迁85
第三节 正黄旗87
第二章 建制88
第一节 历史简况88
第二节 行政区划92
第三章 乡 镇概况105
第一节 城关镇105
第二节 张皋镇108
第三节 赛乌素镇111
第四节 壕堑镇112
第五节 二台子镇114
第六节 店子镇116
第七节 大库联乡118
第八节 五一乡119
第九节 五股泉乡120
第十节 曹四夭乡121
第十一节 台基庙乡122
第十二节 民族团结乡124
第十三节 大同夭乡125
第十四节 鄂尔栋乡127
第二编 自然环境第一章 地质、地貌131
第一节 地质131
第二节 地貌132
第二章 土壤植被135
第一节 土壤135
第二节 植被144
第三章 气候物候145
第一节 气温145
第二节 四季气候特征147
第三节 降水148
第四节 风150
第五节 日照、辐射、蒸发、湿度150
第六节 物候152
第四章 自然资源158
第一节 土地158
第二节 水159
第三节 草场166
第四节 林木169
第五节 野生动植物170
第六节 矿产171
第五章 自然灾害173
第一节 旱涝173
第二节 霜冻176
第三节 雹灾177
第四节 风灾178
第五节 雪灾179
第六节 虫灾179
第七节 地震灾180
第八节 疫灾181
第三编 人口185
第一章 人口规模185
第一节 人口发展185
第二节 人口变动186
第三节 人口分布190
第二章 人口构成193
第一节 性别、年龄193
第二节 少数民族人口195
第三节 文化程度196
第四节 职业197
第五节 城乡人口198
第三章 婚姻家庭199
第一节 婚姻199
第二节 家庭199
第四章 人口普查200
第一节 第一次人口普查200
第二节 第二次人口普查200
第三节 第三次人口普查200
第四节 第四次人口普查201
第五节 第五次人口普查201
第五章 姓氏202
第一节 汉族202
第二节 蒙古族203
第六章 计划生育204
第一节 机构与队伍204
第二节 政策与措施205
第三节 技术与服务210
第四节 管理成果211
第七章 人民生活212
第一节 农民生活212
第二节 城镇居民生活214
第三节 长寿老人217
第四编 农业221
第一章 垦务耕地221
第一节 垦务221
第二节 耕地223
第二章 生产关系变革224
第一节 封建土地制度224
第二节 土地改革225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227
第四节 人民公社化228
第五节 生产责任制229
第六节 稳定完善责任制230
第七节 产业结构调整231
第八节 实施二轮土地承包232
第九节 农业税费改革233
第三章 农作物234
第一节 粮食作物235
第二节 经济作物239
第四章 农技农艺241
第一节 耕作方法241
第二节 栽培技术243
第三节 良种推广244
第四节 土壤肥料246
第五节 田间管理247
第五章 农田建设250
第一节 土壤改良250
第二节 梯田建设251
第三节 耕地保护252
第六章 农业机械253
第一节 传统农具253
第二节 农业机械254
第三节 机械经营255
第四节 农机队伍培训256
第五节 农机监理256
第六节 农机供应257
第七章 农业发展战略257
第一节 “进、退、还”战略257
第二节 “125”工程258
第三节 商品粮基地及农产品基地259
第八章 管理260
第一节 机构与改革260
第二节 管理措施261
第三节 收益分配262
第五编 畜牧业第一章 所有制变革267
第一节 私有制267
第二节 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268
第三节 草畜双承包责任制269
第二章 草场269
第一节 草场分布269
第二节 饲草品种270
第三节 退耕种草和草库伦建设271
第三章 畜禽品种271
第一节 当地品种271
第二节 引进品种277
第三节 畜禽改良繁殖277
第四章 奶牛、寒羊养殖280
第一节 奶牛养殖280
第二节 寒羊养殖281
第五章 疫病防治282
第一节 传染病282
第二节 寄生虫病285
第六章 畜禽产品286
第一节 产品产量286
第二节 检疫288
第七章 牧业改革290
第一节 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290
第二节 产业结构调整291
第三节 牧业税费改革292
第四节 养殖专业户294
第八章 经营管理295
第一节 管理机构295
第二节 饲养与管理296
第三节 政策实施296
第六编 林业301
第一章 林木分布与种类301
第一节 分布301
第二节 林种302
第三节 树种303
第二章 植树造林305
第一节 种苗培育305
第二节 四荒绿化306
第三节 退耕种树307
第四节 场圃建设308
第三章 林木管护309
第一节 封山育林309
第二节 护林防火310
第三节 病虫鼠害防治311
第四章 采伐利用312
第一节 林产品采伐312
第二节 林产品利用313
第五章 林业改革313
第一节 产业结构调整313
第二节 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314
第三节 落实和完善责任制314
第四节 林业体制改革315
第六章 林业管理316
第一节 管理机构316
第二节 林权林政317
第三节 政策实施318
第七编 水利323
第一章 水利工程323
第一节 饮水工程323
第二节 提水工程325
第三节 蓄水工程327
第四节 节水工程330
第五节 防洪用洪333
第二章 水利机械337
第一节 打井机具337
第二节 灌溉机具337
第三章 水土保持338
第一节 水土流失338
第二节 水土治理338
第四章 水利管理341
第一节 机构与改革341
第二节 资金管理343
第三节 政策实施344
第八编 乡镇企业第一章 经营机制349
第一节 体制与结构349
第二节 经济效益350
第二章 行业构成356
第一节 农业企业356
第二节 工业企业358
第三节 建筑业362
第四节 交通运输业364
第五节 商业饮食业364
第六节 服务业366
第三章 强项建设368
第一节 强县建设368
第二节 强乡镇建设369
第三节 强村建设371
第四节 强企业建设373
第五节 乡镇出口企业376
第四章 管理机构377
第一节 机构与改革377
第二节 管理措施377
第九编 工业383
第一章 体制与改革383
第一节 个体手工业383
第二节 集体二轻工业384
第三节 国营企业386
第二章 矿业387
第一节 石墨387
第二节 膨润土389
第三节 煤炭390
第四节 磷灰392
第三章 建筑材料393
第一节 水泥393
第二节 砖瓦393
第三节 石材395
第四章 电力工业395
第一节 发电395
第二节 输变电396
第三节 电价397
第五章 机械修造398
第一节 机械制造398
第二节 农机修造399
第六章 管理400
第一节 管理机构400
第二节 管理制度402
附:重点企业简介404
第十编 交通运输第一章 道路423
第一节 车马大道423
第二节 公路424
第三节 桥梁428
第四节 公路养护431
第二章 运输433
第一节 客运433
第二节 货运434
第三章 管理436
第一节 管理机构436
第二节 运输管理438
第三节 监理与养路费征收443
第四节 路政管理444
第十一编 邮电第一章 邮政447
第一节 邮政网络447
第二节 邮政业务与资费449
第三节 报刊发行453
第四节 邮政储蓄454
第五节 集邮455
第六节 转运投递455
第二章 邮政管理456
第一节 机构与改革456
第二节 经营质量管理457
第三节 安全保卫457
第三章 电信458
第一节 电报458
第二节 电话461
第四章 电信管理476
第一节 机构476
第二节 经营质量管理477
第三节 财务物资管理478
第十二编 城乡建设第一章 城镇建设481
第一节 旧城布局481
第二节 旧城改造482
第三节 旧城主要建筑483
第四节 道路交通486
第五节 供电、供水488
第六节 绿化489
第七节 住宅建设与管理490
第二章 新区开发491
第一节 总体规划491
第二节 建设形式491
第三节 “三项工程”庆典492
第四节 道路492
第五节 供水、供电、供热492
第六节 主要工程介绍493
第三章 乡村建设493
第一节 村落形成493
第二节 乡村规划493
第三节 乡驻地建设494
第四节 住宅建筑495
第四章 建筑497
第一节 建筑队伍497
第二节 建筑市场管理499
第三节 设计与施工500
第十三编 土地管理与环境保护第一章 土地管理503
第一节 土地调查503
第二节 建设用地管理503
第三节 地权、地籍管理503
第四节 管理机构504
第五节 财务管理505
第二章 环境保护505
第一节 环境污染505
第二节 污染治理506
第三节 管理机构507
第四节 财务管理507
第十四编 商贸第一章 体制511
第一节 私营商业511
第二节 国营商业515
第三节 集体商业519
第四节 个体商户524
第二章 商品购销527
第一节 商品购进527
第二节 商品销售528
第三节 农畜产品与土特产品收购529
第四节 生产生活资料供应531
第三章 经营方式534
第一节 商业网点534
第二节 集市贸易535
第三节 专业批发市场537
第四章 出口贸易537
第一节 管理机构537
第二节 出口商品538
第五章 饮食服务539
第一节 饮食业539
第二节 服务业540
第三节 其它服务业541
第六章 专卖商业541
第一节 石油541
第二节 烟草543
第三节 医药543
第四节 盐业544
第五节 物资供应544
第七章 管理机构545
第一节 兴和县商会545
第二节 商业局、供销社545
第三节 社员代表大会549
第四节 烟草专卖局(公司)550
第五节 流通产业局550
第六节 乌兰察布盟药监局兴和分局551
第十五编 粮油经营第一章 征购555
第一节 粮市行情555
第二节 征购统购556
第三节 议购定购557
第二章 销售559
第一节 非农业人口供应559
第二节 农牧民人口供应560
第三节 工商行业用粮561
第四节 军供562
第五节 饲料供应562
第三章 储运调拨563
第一节 储存563
第二节 调运566
第四章 加工566
第一节 粮油加工566
第二节 饲料加工567
第五章 管理568
第一节 管理机构568
第二节 质量管理569
第三节 经营管理569
第十六编 财政税务第一章 财政573
第一节 财政收入573
第二节 财政支出574
第三节 平衡收支575
第四节 财务管理577
第五节 财务监督579
第六节 体制与改革580
第二章 税务581
第一节 农业税581
第二节 工商税585
第三节 分税制589
第三章 管理机构590
第一节 财政590
第二节 税务591
第十七编 金融第一章 货币597
第一节 旧时货币597
第二节 人民币598
第二章 存款 贷款与结算599
第一节 存款599
第二节 贷款603
第三节 结算611
第三章 保险613
第一节 保险业务613
第二节 保险机构615
第四章 金库债券616
第一节 金库616
第二节 债券616
第五章 管理618
第一节 金融机构管理618
第二节 金融业务管理618
第六章 机构619
第一节 钱庄、当铺619
第二节 银行620
第三节 信用社622
第十八编 综合经济管理第一章 计划629
第一节 计划管理体制629
第二节 计划的编制与执行630
第三节 机构与改革639
第二章 统计640
第一节 业务工作640
第二节 机构与改革642
第三章 审计643
第一节 国家审计643
第二节 内部审计646
第三节 社会审计646
第四节 机构与改革647
第四章 工商物价管理648
第一节 市场管理与监督648
第二节 合同、商标、广告管理652
第三节 物价管理653
第四节 市场法制建设654
第五节 机构655
第五章 技术监督656
第一节 计量监督656
第二节 标准化管理658
第三节 质量监督658
第四节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659
第五节 质量技术监督法制建设659
第六节 机构与改革660
第十九编 政党社团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663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在兴和县的早期活动663
第二节 党员代表大会665
第三节 中共兴和县委职能部门672
附:中国国民党地方组织675
第二章 社会团体676
第一节 工会676
第二节 共产主义青年团678
附: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地方组织679
第三节 妇女联合会679
第四节 农会、贫协680
第五节 残疾人联合会681
第六节 红十字会681
第七节 工商业联合会682
第八节 文学艺术界联合会683
第二十编 政权政协第一章 人民代表大会687
第一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687
第二节 历届人民代表大会687
第三节 人大常委会694
第二章 政府697
第一节 清朝末期地方官府697
第二节 中华民国初期地方政府699
第三节 日伪统治时期伪政权700
第四节 抗日战争时期民主政权701
第五节 国民党地方政府702
第六节 人民政府702
第七节 县人民政府主要政绩716
第八节 县人民政府重要决定及规定726
第三章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地方组织734
第一节 政协兴和县委员会734
第二节 主要工作736
第二十一编 人事劳动第一章 人事管理741
第一节 编制741
第二节 干部队伍744
第三节 职工队伍745
第四节 知识分子待遇747
第二章 劳动管理749
第一节 劳动就业749
第二节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750
第三节 劳动保护751
第四节 社会保障753
第三章 机构与改革754
第一节 人事局754
第二节 劳动局755
第三节 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755
第四节 劳动就业服务局756
第五节 职工医疗保险中心756
第二十二编 民政扶贫第一章 基层政权建设759
第一节 废保建政759
第二节 普选工作759
第二章 优抚安置761
第一节 优待抚恤761
第二节 烈士褒扬762
第三节 退伍安置763
第三章 救济福利764
第一节 灾害救济764
第二节 困难救济766
第三节 社会福利768
第四章 婚葬管理770
第一节 婚姻登记管理770
第二节 殡葬管理771
第五章 行政区域划界771
第一节 毗邻县域划界771
第二节 乡村划界772
第三节 地名普查773
附:兴和县部分地名由来考773
第四节 管理机构775
第六章 扶贫776
第一节 贫困状况776
第二节 扶贫措施与成果776
第三节 扶贫开发项目777
第四节 老区建设778
第二十三编 公安司法第一章 公安783
第一节 历史简况783
第二节 机构沿革783
第三节 政治保卫785
第四节 治安管理786
第五节 刑事侦察789
第六节 户籍管理789
第七节 监所管理790
第八节 交通管理792
第九节 消防管理793
附:取缔会道门及帮会组织794
第二章 检察796
第一节 机构与改革796
第二节 刑事检察798
第三节 反贪工作798
第四节 法纪检察799
第五节 监所检察799
第六节 民事行政检察799
第七节 控告申诉工作800
第三章 审判801
第一节 机构与改革801
第二节 刑事案件审判802
第三节 民事案件审判803
第四节 行政案件审判804
第五节 审判监督804
第六节 执行805
第四章 司法行政805
第一节 机构与改革805
第二节 法制宣传教育805
第三节 基层工作807
第四节 调解807
第五节 律师808
第六节 公证809
第七节 法律援助中心810
第二十四编 军事第一章 兵役工作813
第一节 清代兵役813
第二节 中华民国兵役814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815
第二章 驻军、军事设施818
第一节 驻军818
第二节 军事设施820
第三章 地方武装821
第一节 根据地建设821
第二节 地方游击队(县大队)822
第三节 兴和县人民武装部824
第四节 武装警察827
第五节 民兵828
第四章 人防830
第一节 人防组织830
第二节 人防工程830
第五章 主要战事831
第一节 抗日战争战事纪实831
第一节 解放战争时期主要战事831
第六章 兵燹、匪患832
第一节 兵燹832
第二节 匪患833
第二十五编 科学技术第一章 科学普及837
第一节 科普宣传837
第二节 青少年科技活动838
第二章 科技活动839
第一节 科技培训839
第二节 科技成果841
第三节 科技引进844
第四节 科技推广847
第五节 科技承包849
第六节 科技特派员制度851
第三章 气象852
第一节 机构与改革852
第二节 设施与经费853
第三节 气象服务854
第四节 人工影响天气858
第四章 地震859
第一节 管理机构859
第二节 监测与服务860
第五章 机构与改革861
第一节 机构设置861
第二节 科技队伍862
第三节 科普协会862
第二十六编 教育第一章 普通教育867
第一节 学前教育867
第二节 小学教育868
第三节 中学教育878
第二章 民族教育885
第一节 民族小学885
第二节 民族中学886
第三章 专业教育887
第一节 职业中学887
第二节 技工学校888
第三节 农业中学890
第四节 其它职业学校891
第四章 成人教育893
第一节 农牧民教育893
第二节 干部职工教育894
第三节 自学考试895
第五章 教师队伍896
第一节 教师结构896
第二节 师资培训897
第三节 民办教师898
第四节 教师待遇899
第六章 经费与设施899
第一节 教育经费899
第二节 勤工俭学902
第三节 教育设施902
第七章 教育改革与教学研究903
第一节 教学研究903
第二节 教学实践904
第三节 机构与改革905
第二十七编 文化艺术第一章 群众文化909
第一节 基层组织909
第二节 文化宣传909
第三节 传统文化910
第四节 业余文化913
第五节 东路二人台914
第六节 基层文化建设916
第二章 文艺创作917
第一节 文学917
第二节 美术、书法、摄影918
第三节 舞蹈、音乐919
第四节 戏剧920
第五节 民间文艺921
附:兴和县文艺作者及作品简介921
第三章 文艺团体925
第一节 晋剧团925
第二节 乌兰牧骑926
第四章 文化单位927
第一节 文化馆927
第二节 图书馆929
第三节 新华书店929
第五章 文化管理931
第一节 机构与改革931
第二节 文化市场管理931
第三节 图书发行与管理932
第六章 电影933
第一节 场所与设备933
第二节 发行放映管理934
第二十八编 文物第一章 遗址937
第一节 古城址937
第二节 古长城941
第三节 古遗址943
第四节 古墓葬945
第五节 古庙宇947
第二章 文物工作955
第一节 文物考古955
第二节 出土文物采集956
第二十九编 广播电视报纸第一章 广播961
第一节 广播设施961
第二节 节目安排963
第二章 电视964
第一节 差转台964
第二节 有线电视965
第三节 设备966
第三章 报纸967
第一节 民国时期报纸967
第二节 新中国创办的报纸967
第四章 管理机构968
第一节 广播电视机构968
第二节 报社机构969
第三十编 档案史志第一章 档案工作973
第一节 接收保管利用973
第二节 业务指导、执法培训975
第二章 党史县志编纂976
第一节 资料征集976
第二节 资料汇编977
第三章 机构977
第一节 档案机构977
第二节 党史地方志机构978
第三十一编 医疗卫生第一章 医疗981
第一节 医疗单位981
第二节 培训教育989
第三节 医疗制度990
第二章 疫病防治993
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993
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996
第三节 非典防治998
第三章 妇幼保健1002
第一节 妇女保健1002
第二节 婴幼儿保健1004
第四章 群众卫生1005
第一节 食品卫生1005
第二节 企业卫生1006
第三节 学校卫生1007
第四节 爱国卫生运动1007
第五章 医药1009
第一节 经营机构1009
第二节 药品检验监督1011
第六章 管理1012
第一节 机构与改革1012
第二节 卫生经费1013
第三十二编 体育第一章 群众体育1017
第一节 职工体育1017
第二节 农民体育1019
第三节 学校体育1019
第四节 老年体育1020
第二章 竞技体育1021
第一节 运动会1021
第二节 竞赛纪录1023
第三章 教育与培训1027
第一节 业余体校1027
第二节 人才输送1027
第三节 管理机构1028
第三十三编 旅游第一章 资源1031
第一节 自然资源1031
第二节 人文资源1031
第二章 旅游项目开发1032
第一节 苏木山森林公园1032
第二节 佑安寺1033
第三节 涝利海1036
第四节 摩崖石碑1036
第五节 衙门号水库1037
第六节 二台子万亩滩1037
第七节 黄花梁绿色农家别墅十景园区1037
第八节 兴旺角人文生态旅游园区1037
第三十四编 民族宗教第一章 民族1041
第一节 民族源流与分布1041
第二节 民族结构1044
第三节 民族工作1044
第四节 民族团结1045
第五节 民族语文工作1045
第六节 民族干部的培养使用1046
第二章 宗教1046
第一节 佛教1046
第二节 伊斯兰教1049
第三节 基督教1050
第四节 其他教派1053
第三十五编 民情风俗第一章 生活习俗1057
第一节 蒙古族生活习俗1057
第二节 汉族生活习俗1058
第三节 回族生活习俗1063
第二章 岁时节俗1063
第一节 蒙古族岁时节俗1063
第二节 汉族岁时节俗1064
第三节 回族岁时节俗1066
第三章 礼仪习俗1067
第一节 生辰1067
第二节 寿诞1067
第三节 嫁娶1068
第四节 丧葬1071
第五节 禁忌1073
第四章 新风旧俗1074
第一节 新风1074
第二节 旧俗1074
第三十六编 方言、谚语、歇后语第一章 方言1079
第一节 基本特点1079
第二节 声母、韵母和声调1080
第三节 词汇1083
第二章 谚语、俗语和歇后语1103
第一节 谚语和俗语1103
第二节 歇后语1117
人物1123
一、传略1123
二、简介1130
三、革命烈士名录1147
附录1159
一、跋1159
二、文献辑存1160
1、地方文献辑存1160
2、报刊文章辑存1186
3、《兴和县志》出版报批文件辑存1194
三、碑贴艺文选1196
四、《兴和县志》历届编纂机构成员名单1200
五、《兴和县志》评审委员会成员名单1200
六、《兴和县志》编修始末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