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眉县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眉县志
  • 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著
  • 出版社: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ISBN:7224051187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990页
  • 文件大小:62MB
  • 文件页数:106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眉县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概述1

第一编 行政建置7

第一章 县域7

第一节 今昔县域7

第二节 境界四至9

第二章 建置沿革10

第一节 置县始末10

第二节 县的隶属11

第三节 县名初考13

第四节 郡、州(国、邑、都尉)考14

第五节 古城要塞15

第三章 行政区划19

第一节 明代以前19

第二节 清代20

第三节 中华民国时期25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6

第四章 今村庄名录29

第二编 自然地理32

第一章 地质32

第一节 地层32

第二节 地质构造34

第三节 岩浆岩35

第二章 地貌35

第三章 矿藏37

第一节 金属矿藏37

第二节 非金属矿藏37

第一节 地表水39

第四章 水文39

第三节 矿质39

第二节 地下水42

第三节 泉水、地热水44

第四节 水质44

第五章 山脉45

第一节 秦岭在眉境45

第二节 太白山45

第六章 气候47

第一节 气候47

第二节 气压和风向48

第三节 光照49

第四节 气温50

第五节 地温51

第六节 降水52

第七节 物候53

第七章 土壤54

第一节 土壤种类和分布54

第二节 土地资源评价55

第八章 植被55

第九章 野生动、植物57

第一节 野生动物57

第二节 野生植物58

第三编 人口59

第一章 人口源流、规模与变动59

第一节 人口源流59

第二节 人口规模与变动61

第一节 管理制度64

第二章 人口管理64

第二节 人口调查65

第三节 人口统计68

第四节 管理经费68

第三章 人口构成69

第一节 年龄构成69

第二节 性别构成70

第三节 民族构成71

第四节 文化构成71

第五节 职业构成72

第四章 婚姻家庭74

第一节 婚姻74

第二节 家庭76

第二节 妇女生育状况77

第一节 人口再生产的特征77

第五章 人口再生产77

第三节 出生胎次78

第六章 人口控制78

第一节 人口规划78

第二节 宣传教育79

第三节 晚婚节育79

第四节 政策规定81

第五节 社会效果81

第七章 人口经济82

第一节 人口和劳动力82

第二节 人口经济水平83

第三节 人民生活83

第一章 土地面积85

第四编 土地管理85

第二章 土地制度87

第一节 土地私有制87

第二节 土地改革89

第三章 土地资源调查91

第一节 查田定产91

第二节 核实耕地92

第三节 土壤普查92

第四节 土地资源详查94

第四章 土地管理95

第一节 管理机构95

第二节 地籍管理96

第三节 征用土地管理96

第四节 清理非农业建设用地100

第五章 开荒与复垦101

第六章 土地等级103

第七章 土地法律、法规宣传104

第八章 土地监察105

第一节 土地权属纠纷处理105

第二节 土地违法案件处理106

第五编 自然灾害107

第一章 自然灾害纪实107

第一节 旱情灾害107

第二节 水情灾害111

第三节 大风与干热风灾害115

第四节 霜冻灾害116

第五节 冰雹灾害117

第六节 生物灾害119

第七节 地质灾害(地震)120

第八节 地表灾害(滑坡)123

第二章 测报和防灾、抗灾124

第一节 测报124

第二节 防灾125

第三节 抗灾125

第六编 城乡建设127

第一章 县城建设127

第一节 县城变迁127

第二节 县城规划128

第三节 基础设施128

第四节 城区供水、排水130

第五节 城区安全131

第一节 集镇建设132

第二章 乡镇建设132

第二节 农村建设134

第三章 环境保护135

第一节 环境管理135

第二节 环境污染136

第三节 环境治理与保护137

第四章 住宅建设139

第一节 农村住房139

第二节 城镇住宅139

第三节 房产管理140

第五章 古代建筑140

第六章 建设管理141

第一节 管理机构141

第二节 资金管理142

第三节 质量管理143

第七编 农牧业*144

第一章 土地所有制及农村经济体制变革144

第一节 土地所有制144

第二节 农业合作化145

第三节 农村人民公社145

第四节 农业生产责任制146

第二章 管理机构147

第一节 行政机构147

第二节 事业单位147

第三节 企业单位148

第三章 农业生产150

第一节 耕地150

第二节 耕作制度152

第三节 粮食作物154

第四节 经济作物158

第五节 主要特产160

第四章 农技农艺161

第一节 良种推广161

第二节 土壤培肥163

第三节 植物保护164

第四节 其他技术推广及科技承包167

第五章 果树园艺168

第一节 苹果168

第二节 杂果169

第一节 饲草饲料171

第六章 畜牧业171

第四节 贮藏加工171

第三节 瓜菜171

第二节 家畜家禽172

第三节 良种培育173

第四节 疫病防治173

第五节 产品加工174

第七章 农业机械174

第一节 耕作机械174

第二节 运输机械175

第三节 加工机械176

第四节 植保机械176

第五节 管理监理176

第一节 采集177

第二节 编织加工177

第八章 副业生产177

第三节 工匠劳务178

第九章 农业区划178

第八编 林业182

第一章 机构182

第一节 管理机构182

第二节 事业单位183

第三节 企业单位186

第四节 学术团体186

第二章 森林资源186

第一节 林业面积186

第二节 人工林187

第三节 林木蓄积量187

第五节 药用动植物188

第四节 经济林木188

第六节 野生鸟兽190

第七节 病虫害191

第三章 林木权属192

第四章 植树造林193

第一节 采种育苗193

第二节 荒山荒滩绿化194

第三节 平原绿化195

第五章 森林管理196

第一节 林木抚育及采伐196

第二节 封山育林196

第三节 病虫害防治197

第四节 护林防火197

第六节 林场和苗圃198

第五节 林产品利用198

第六章 林业科技200

第一节 良种引进200

第二节 科技推广200

第二节 试验与研究201

第七章 经营体制改革201

第八章 陕西省太白山自然保护区202

第九编 水利204

第一章 机构204

第一节 管理机构204

第二节 事业单位204

第三节 企业单位205

第一节 水利概况206

第二章 水利建设206

第二节 引水工程207

第三节 蓄水工程210

第四节 提水工程211

第五节 防洪工程213

第六节 饮水工程214

第七节 小水电工程215

第三章 水利管理217

第一节 组织管理217

第二节 工程管理218

第三节 用水管理218

第四章 水土保持219

第一节 水土流失219

第三节 农田基本建设220

第二节 水保治理220

第五章 渔业221

第六章 防汛222

第十编 工业224

第一章 管理机构224

第一节 县属工业行政机构224

第二节 电力工业管理机构224

第二章 县属国有工业企业225

第一节 石墨矿业225

第二节 酒业226

第三节 橡胶、水泵业228

第四节 水泥、玻璃业229

第五节 机械、炭素、木器业230

第一节 纺织业231

第三章 私营和县属集体工业企业231

第二节 五金、机瓦、骨胶、胶鞋业233

第三节 服装、家具业235

第四节 印刷、造纸业236

第五节 供销、建筑、家具公司237

第四章 企业管理239

第一节 计划管理239

第二节 生产管理239

第三节 能源管理240

第四节 经营管理241

第五节 劳资管理242

第五章 电力工业243

第一节 线路架设243

第六节 经济效益243

第二节 线路大修改造248

第三节 电站建设250

第四节 生产管理与电力使用251

第六章 电业经营管理252

第一节 用电管理252

第二节 财务和资产管理253

第七章 部、省属企业255

第一节 电子工业部第39研究所255

第二节 省常兴氮肥厂255

第十一编 乡镇企业256

第一章 管理机构256

第二章 企业257

第一节 重工业257

第二节 轻工业259

第三节 建材业264

第四节 运输业265

第五节 服务业266

第六节 乡镇企业近况267

第三章 名优特产品268

第一节 山货、土特产品268

第二节 地方风味小吃269

第四章 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271

第十二编 交通邮电276

第一章 管理机构276

第一节 行政机构276

第二节 事业单位276

第二章 褒斜栈道277

第三节 市属交通单位277

第三章 公路279

第四章 桥涵281

第一节 常兴渭河大桥281

第二节 中型桥281

第三节 小型桥282

第五章 渡口283

第一节 渡口分布283

第二节 渡价284

第三节 渡口管理285

第四节 渡工收入285

第六章 交通管理286

第一节 路政管理286

第二节 公路养护286

第三节 交通监理287

第一节 人、畜力运输288

第七章 运输288

第二节 汽车运输289

第三节 交通流量292

第四节 铁路运输293

第八章 邮政294

第一节 古代驿站294

第二节 邮电组织294

第三节 邮政业务294

第四节 邮政运输295

第五节 邮政投递296

第一节 长途电话297

第二节 乡村电话(含乡镇)297

第九章 电信297

第三节 市内电话及电话会议298

第四节 电报298

第十章 邮电管理300

第一节 业务管理300

第二节 职工队伍301

第三节 体制改革301

第十三编 商业303

第一章 商业体系303

第一节 私营商业303

第二节 公私合营商业304

第三节 供销社商业305

第四节 国营商业306

第一节 商业网点307

第二章 商业网点和商品购销、储运307

第二节 商品购销310

第三节 商品储运312

第三章 服务业313

第四章 对外贸易314

第五章 粮油业314

第一节 粮油工作机构314

第二节 粮油市场315

第三节 粮油产品购销316

第四节 粮油储运318

第五节 油脂、油料购销321

第六节 城镇粮油供应322

第七节 粮油加工323

第一节 预算内财政收入325

第十四编 财政税务325

第一章 财政收支325

第二节 预算内财政支出328

第三节 预算外资金收支336

第二章 财政管理338

第一节 管理机构338

第二节 管理体制339

第三节 预算管理343

第四节 国营企业财务管理343

第五节 财政监督(财税大检查)345

第三章 税制税种348

第一节 税制348

第二节 流转额征税349

第三节 收益额征税350

第四节 财产征税352

第五节 行为及其他征税353

第六节 其他收入355

第四章 税务管理356

第一节 管理机构与体制356

第二节 征收管理与征收办法357

第十五编 金融359

第一章 金融机构359

第一节 典当、钱铺359

第二节 信用合作社359

第三节 银行360

第二节 金属货币362

第一节 出土货币362

第二章 货币流通362

第四节 保险公司362

第三节 纸币363

第四节 解放区货币364

第五节 人民币364

第六节 收回三种人民币364

第七节 货币投放与回笼364

第八节 货币管理365

第九节 黄金、白银的经营管理367

第十节 结算367

第三章 贷款368

第一节 民间借贷368

第二节 工商贷款369

第三节 农业贷款370

第四节 农贷豁免371

第五节 乡镇(社队)企业贷款372

第六节 信用社贷款372

第七节 基建拨(贷)款373

第四章 人民储蓄374

第五章 人民保险377

第六章 会计核算377

第七章 金融体制改革378

第一节 人民银行对专业银行信贷378

第二节 专业银行体制改革379

第三节 信用社体制改革379

第八章 代办委托业务380

第一节 代理发行公债、国库券380

第二节 农业拨款监督381

第十六编 经济综合管理383

第一章 计划管理383

第一节 计划体制383

第二节 国民经济建设投资384

第三节 工农业生产计划385

第四节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388

第二章 统计管理390

第一节 统计体制390

第二节 统计调查和监督390

第三节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391

第三章 物价管理395

第一节 物价体制395

第二节 物价的制定与调整396

第三节 物价监督和检查397

第四章 物资管理398

第一节 物资体制398

第二节 物资购销399

第三节 物资供应400

第五章 工商行政管理402

第一节 机构402

第二节 市场管理402

第三节 企业登记406

第四节 商标注册408

第五节 合同管理410

第六节 广告管理410

第六章 审计411

第二节 标准计量的实施与管理413

第一节 体制413

第七章 标准计量413

第三节 量器检查、监督与鉴定414

第八章 对私改造416

第一节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416

第二节 对私营手工业改造419

第九章 体制改革420

第十七编 党派 群团 政协423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眉县组织423

第一节 机构沿革423

第二节 县委机构设置424

第三节 中心工作426

第四节 组织建设427

第五节 宣传教育431

第六节 统一战线433

第七节 纪律检查434

第八节 党校教育435

第九节 中共眉县历次代表大会436

第二章 国民党438

第一节 县党部和区分部438

第二节 主要活动439

第三节 三青团440

第三章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441

第一节 组织机构441

第二节 全体委员会议442

第三节 常务委员会443

第四节 各办事机构的主要活动444

第一节 民主同盟446

第四章 民主党派和工商联446

第二节 工商联447

第五章 群众团体449

第一节 农民组织449

第二节 工人组织451

第三节 妇女组织453

第四节 青少年组织456

第五节 个体劳动者协会459

第十八编 政权461

第一章 县署及代议机关461

第一节 县衙461

第二节 县公署(县政府)470

第三节 参议会及议员选举473

第一节 县各界人民代表会474

第二章 地方权力机关474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476

第三节 县人大常务委员会480

第三章 县人民政府481

第一节 县政权机构沿革481

第二节 县人民政府议事规则484

第三节 区、乡、村政权机构沿革485

第四节 档案485

第五节 信访487

第四章 检察489

第一节 检察机构489

第二节 刑事检察489

第三节 法纪检察490

第四节 经济检察491

第五节 监所检察493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494

第五章 审判495

第一节 审判机构495

第二节 审判程序496

第三节 刑事审判496

第四节 民事审判500

第五节 经济审判501

第六节 “三案”复查502

第十九编 军事504

第一章 军事地理504

第二章 军事机构505

第三章 兵役制度508

第二节 国民兵团510

第一节 团练保甲510

第四章 地方武装510

第三节 游击大队511

第四节 民兵511

第五章 驻军513

第六章 红军及八路军过境515

第七章 防空及军事设施517

第一节 防空517

第二节 军事设施517

第八章 主要战事518

第一节 蜀魏之战518

第二节 东晋时七次战事518

第四节 扶眉战役519

第三节 围追堵截吴新田519

第九章 人民革命斗争522

第十章 兵燹526

第二十编 公安司法528

第一章 机构沿革528

第二章 公安530

第一节 剿匪530

第二节 镇压反革命532

第三节 清理敌特组织534

第四节 对敌党团登记和取缔反动会道门536

第五节 内部肃反537

第六节 打击刑事犯罪537

第七节 社会治安管理538

第八节 监所管理541

第一节 法制宣传542

第三章 司法行政542

第二节 民事调解544

第三节 公证管理545

第四节 律师管理547

第二十一编 民政 劳动 人事549

第一章 管理机构549

第二章 优抚550

第一节 支援前线550

第二节 抚恤552

第三节 优待553

第四节 拥军优属554

第三章 救灾、救济、扶贫556

第二节 敬老院559

第一节 农村五保户559

第四章 社会福利559

第三节 社会福利生产560

第五章 侨务561

第一节 侨民分布561

第二节 侨务工作562

第六章 安置563

第一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与返城563

第二节 城镇居民下乡与返城565

第三节 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565

第四节 复退军人安置565

第七章 劳动管理567

第一节 待业青年管理567

第二节 劳动保护568

第一节 编制570

第八章 干部管理570

第二节 招干、招工、招聘571

第三节 干部职工调配572

第四节 干部下放劳动锻炼574

第五节 干部工人精简下放575

第六节 离休、退休、退职、退养575

第九章 工资福利576

第一节 工资576

第二节 福利579

第二十二编 “文化大革命”与拨乱反正581

第一章 “文化大革命”发动581

第一节 批判“三家村”与开展“四大”581

第二节 大搞“红色海洋”582

第三节 学生串联与破“四旧”583

第四节 造反夺权585

第五节 “三支”“两军”585

第六节 组建“革命委员会”586

第七节 斗、批、改586

第八节 工、贫宣队进驻机关、学校587

第二章 “文革”中两派武斗587

第一节 打砸抢抓和首次武斗587

第二节 八次流血的武斗588

第三节 对历次武斗骨干的处理结果589

第三章 继续动乱589

第一节 清理阶级队伍与“一打三反”589

第二节 评法批儒590

第三节 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591

第四节 普及大寨县592

第一节 揭批“四人帮”593

第二节 平反冤假错案593

第四章 拨乱反正593

第三节 转移工作重点594

第二十三编 文化艺术595

第一章 管理机构595

第一节 行政机构595

第二节 事业单位595

第二章 剧种和班(社)团597

第一节 主要剧种597

第二节 其他剧种598

第三节 华庆班(社)599

第四节 剧团600

第二节 电影发行放映公司603

第三章 电影603

第一节 电影队(站)603

第三节 电影院604

第四章 图书发行605

第五章 民间艺术和民歌606

第一节 民间艺术606

第二节 民歌609

第六章 著作610

第一节 历代眉人著述610

第二节 文学作品选611

第七章 新闻、广播、电视619

第一节 新闻619

第二节 广播620

第三节 电视622

第八章 文物623

第一节 古遗址623

第二节 古墓葬625

第三节 石刻627

第四节 馆藏出土文物628

第五节 上缴出土文物628

第六节 文物保护630

第九章 胜迹631

第一节 斜峪关631

第二节 太白山风景区632

第三节 汤峪温泉634

第四节 扶眉战役烈士陵园635

第五节 钟吕坪636

第六节 张载祠637

第七节 净光寺斜塔638

第十章 新志编修638

第一节 大县编志记略638

第二节 本届新志编纂机构639

第三节 县志编委会议纪要641

第四节 本届新志编纂642

第二十四编 教育645

第一章 管理机构645

第二章 儒学书院、义学、学堂646

第三章 普通教育648

第一节 幼儿教育648

第二节 小学教育649

第三节 中学教育651

第一节 抗日战争时期内迁学校653

第四章 中等专业教育653

第二节 师范教育654

第三节 职业教育655

第五章 工农业余教育656

第一节 民众教育656

第二节 农民教育657

第三节 职工教育658

第六章 办学经费659

第一节 教育经费659

第二节 勤工俭学661

第三节 集资办学662

第四节 校舍建设662

第一节 教师队伍663

第七章 教师663

第二节 生活待遇664

第三节 社会地位665

第四节 进修培训666

第八章 教育、教学改革667

第九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学生运动670

第二十五编 卫生体育673

第一章 医疗卫生组织673

第二章 医疗事业677

第一节 医疗设施677

第二节 医疗队伍677

第三节 临床治疗682

第四节 急性传染病防治683

第五节 慢性传染病防治684

第六节 地方病防治685

第七节 预防接种(计划免疫)686

第八节 疫情管理687

第九节 疾病监测688

第十节 医药689

第十一节 公费医疗690

第十二节 药政管理与制剂690

第十三节 卫生经费691

第三章 卫生事业695

第一节 环境卫生695

第二节 劳动职业卫生696

第三节 妇幼卫生696

第四节 食品卫生698

第六节 卫生检验699

第五节 学校卫生699

第四章 医疗卫生体改700

第五章 体育702

第一节 体育组织702

第二节 体育种类703

第三节 竞技体育705

第四节 场地设施707

第五节 体坛骨干707

第二十六编 科学技术709

第一章 科技组织709

第一节 管理机构709

第二节 科研机构709

第一节 科技人才710

第三节 学(协、研究)会组织710

第二章 科技队伍710

第二节 职称评定711

第三章 科技普及714

第一节 科普宣传714

第二节 农科网建设714

第三节 青少年科技活动714

第四节 学术交流与情报交流715

第五节 科技培训716

第四章 科技推广716

第一节 新技术推广716

第二节 技术承包719

第一节 科研项目720

第五章 科技研究720

第二节 科研成果723

第二十七编 氏族 民俗 宗教731

第一章 氏族731

第一节 氏族与姓氏731

第二节 望族735

第二章 民俗738

第一节 生育738

第二节 婚姻738

第三节 丧葬740

第四节 寿庆及其他节仪740

第五节 衣食住行741

第三章 传统节日743

第一节 剪辫放足745

第四章 革除陋俗745

第二节 禁止鸦片746

第三节 禁止赌博746

第四节 禁止娼妓747

第五章 宗教信仰747

第一节 道教747

第二节 佛教749

第三节 天主教751

第四节 基督教752

第五节 伊斯兰教754

第二十八编 方言755

第一章 方言概述755

第二章 语音分析766

第三章 本县方言语音与普通话语音比较769

第四章 主要词汇771

第五章 语法特点774

人物776

第一章 传776

第一节 政治人物776

法雄776

法正777

王珪778

张戬780

曹大中782

郭钧782

郝土膏783

王卺783

李著与岳嵩783

何回783

王聚奎784

王步瀛784

朱天顺与贺德茂786

马德787

余政789

郭锡龄792

武彦昌792

孙鸿794

汶洁甫795

张衡797

李金泉801

辛述峻803

魏建鳌804

何彦斌805

第二节 军事人物806

白起806

鲁芝807

鲁宗之808

鲁轨808

鲁爽与鲁秀809

马仙碑810

鲁悉达811

鲁广达812

刘感813

丘和814

丘行恭814

张中彦815

张中孚815

曾子贤816

王会817

李秉乾817

许权中819

李炳南821

刘志勘822

李达824

第三节 经济与科技人物827

李冰827

孟陀827

王焘827

孔天监828

郭伯玉829

梅遇829

焦子和与焦世雄831

芬茨尔831

傅俊修833

严协和833

史建民835

赵西虎836

第四节 文化教育人物836

井丹836

法真837

张载837

萧?840

李柏841

刘九经841

冯云程843

张素844

舒德禄844

黄天寿844

张庭梅845

程阁卿846

王海洲847

王录849

王集荣849

董铎851

王舒荣853

李化虎854

第五节 英雄模范人物854

陈秀贞855

马成龙856

杨德清857

高岁成858

张勤社859

张新奎861

杨明喜862

蔡金同866

杨志刚867

第六节 奸佞人物868

董卓868

丘神勣868

王旭869

刘兆基870

陈义海871

陈日章872

汤皎如与汤翰如873

第七节 其他人物874

马枢874

张中伟875

宋巧姣875

张圆泰876

王谦梅877

崔献楼878

尚生财881

第二章 表881

第一节 古代隐居眉地人物表881

第二节 国民党眉籍抗日阵亡将士简况表882

第三节 眉县革命烈士简况表885

第四节 老红军战士登记表888

第五节 眉县有关历史人物简况表889

第六节 眉县全国、西北和省劳动模范表890

第七节 眉籍当代副地师级及副教授以上人员登记表891

第八节 眉县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表893

第三章 录895

第一节 眉籍县团级干部名录895

第二节 眉县离休干部名录895

第三节 民主同盟眉县支部盟员名录896

第四节 黄埔同学会眉县成员名录896

大事记(远古至1998年底)897

附录958

一、眉县旧志评介 杨志春958

(一)《西铭》原文和译文 宋·张载著,喻博文译964

二、文章、文件选辑964

(二)请权罢陕西州军科率 宋·包拯965

(三)武扶眉沿渭夹滩纪要(选录) 民国·高家骥965

(四)眉县人民政府布告之一968

(五)眉县人民政府布告之二968

(六)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关于征集县志资料的通告968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命令970

三、太白山记970

(一)太白山祷雨记 清·贾鉝970

(二)太白山纪游略 清·倔道人972

(三)太白山纪游歌 民国·于右任975

(四)登太白山的感想(录十至十四) 民国·邵力子977

(一)关于眉县大鼎铭辞考释 郭沫若980

四、眉县大鼎铭辞考释980

(二)眉县杨家村大鼎 史言981

五、碑文选辑983

(一)宁曲食水记略碑文 金·高褒983

(二)“张子故里”碑阴的碑文 清·张明行 张明忠983

(三)袁家庄志古渠堰碑记 清·王域983

(四)重建扶眉战役烈士纪念碑碑文984

(五)三国古战场葫芦谷遗址碑文 杨志春985

六、其他文辑985

(一)居官八戒 清·陈石麟985

(二)荒年歌中的“六劫” 民国·黄天寿986

七、眉县县名来历的传说故事 袁瑛987

八、关于明代民女宋巧姣诉状的初考 杨志春988

新编《眉县志》总纂与资料提供者名录98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