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柞水县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柞水县志
  • 柞水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ISBN:7224046302
  • 出版时间:1998
  • 标注页数:890页
  • 文件大小:51MB
  • 文件页数:52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柞水县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概述1

概述1

目 录1

目 录1

大事记3

大事记3

第一章位置、境域45

卷一 建 置45

第二章 沿革45

卷一 建 置45

第一章位置、境域45

第二章 沿革45

第三章隶属46

第三章隶属46

第一节清代48

第四章行政区划48

第一节清代48

第四章行政区划48

第二节中华民国49

第二节中华民国49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50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50

第一节乾佑镇51

第五章区、乡概况51

第一节乾佑镇51

第五章区、乡概况51

第二节石镇区52

第二节石镇区52

第三节凤镇区54

第三节凤镇区54

第四节红岩寺区58

第四节红岩寺区58

第五节蔡玉窑区60

第五节蔡玉窑区60

第六节营盘区62

第六节营盘区62

卷二 自然环境65

第一章地质65

第一节地质构造65

卷二 自然环境65

第一章地质65

第一节地质构造65

第二节地层66

第二节地层66

第一节掌状岭谷地貌67

第二章地貌67

第一节掌状岭谷地貌67

第二章地貌67

第二节流水地貌68

第二节流水地貌68

第三节岩溶(喀斯特)地貌69

第四节农业地貌69

第五节山脉69

第五节山脉69

第四节农业地貌69

第三节岩溶(喀斯特)地貌69

第三章气候70

第三章气候70

第一节光照71

第一节光照71

第二节气温72

第二节气温72

第三节阴、晴、雾、霜75

第三节阴、晴、雾、霜75

第四节降水76

第四节降水76

第五节气压、风82

第五节气压、风82

第六节物候83

第六节物候83

第一节水系84

第四章河流84

第一节水系84

第四章河流84

第二节河流径流量86

第二节河流径流量86

第三节水质87

第五章土壤87

第五章土壤87

第三节水质87

第一节土壤分布规律88

分布面积88

第二节土壤种类、特性及88

分布面积88

第二节土壤种类、特性及88

第一节土壤分布规律88

第六章植被91

第一节植被成分91

第六章植被91

第一节植被成分91

第二节两个植被垂直带92

第二节两个植被垂直带92

第三节森林植被种类、面积93

第三节森林植被种类、面积93

第二节矿藏储量95

卷三 自然资源95

第二节矿藏储量95

第一节矿藏种类95

卷三 自然资源95

第一章矿藏95

第一节矿藏种类95

第一章矿藏95

第一节薪柴97

第二章能源97

第二章能源97

第一节薪柴97

第二节太阳能98

第三节沼气98

第二节太阳能98

第三节沼气98

第一节水资源99

第三章水99

第一节水资源99

第三章水99

第二节水力资源100

第二节水力资源100

第一节林木100

第四章植物100

第一节林木100

第四章植物100

第二节花101

第二节花101

第三节草102

第五章野生动物102

第三节草102

第五章野生动物102

分布103

第一节主要野生兽类及其103

分布103

第一节主要野生兽类及其103

第二节 主要鸟类及其分布105

第三节主要虫、鱼105

第二节 主要鸟类及其分布105

第三节主要虫、鱼105

卷四 自然灾害107

第一节历史地震107

卷四 自然灾害107

第一节历史地震107

第一章地震107

第一章地震107

第二节发生地震的地质构造108

背景108

第二节发生地震的地质构造108

背景108

第二章干旱109

第二章干旱109

第三章水灾110

第三章水灾110

第四章雹灾111

第四章雹灾111

第五章霜冻、秋封113

第六章虫害113

第五章霜冻、秋封113

第六章虫害113

第七章崩塌、滑坡、泥石流114

第一节崩塌114

第二节滑坡114

第七章崩塌、滑坡、泥石流114

第一节崩塌114

第二节滑坡114

第三节泥石流114

第三节泥石流114

第九章暴雨115

第八章连阴雨115

第九章暴雨115

第八章连阴雨115

第一章人口源流117

卷五 人 口117

卷五 人 口117

第一章人口源流117

第二章人口构成119

第一节年龄119

第二章人口构成119

第一节年龄119

第二节性别121

第二节性别121

第三节地域分布122

第三节地域分布122

第三章社会构成125

第三章社会构成125

第一节 民族125

第一节 民族125

第二节文化126

第二节文化126

第三节职业130

第三节职业130

第一节出生、死亡131

第四章 出生、死亡、迁入、迁出131

第四章 出生、死亡、迁入、迁出131

第一节出生、死亡131

第五章 人口调查133

第二节迁入、迁出133

第二节迁入、迁出133

第五章 人口调查133

第一节丁赋户口134

第二节清查户口134

第一节丁赋户口134

第二节清查户口134

第三节人口普查135

第三节人口普查135

第六章婚姻、家庭142

第一节婚姻142

第一节婚姻142

第六章婚姻、家庭142

第二节家庭143

第二节家庭143

第七章计划生育144

第七章计划生育144

第三节节育绝育145

第三节节育绝育145

第一节机构145

第一节机构145

第二节晚婚晚育145

第二节晚婚晚育145

第五节奖惩146

第四节优生146

第五节奖惩146

第四节优生146

卷六土 地147

第一节土地现状分类147

第一节土地现状分类147

第一章土地资源147

卷六土 地147

第一章土地资源147

第二节农耕地148

第二节农耕地148

第二章耕地与人口149

第一节古代149

第一节古代149

第二章耕地与人口149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150

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50

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50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150

第三章农耕地管理151

第一节古代151

第一节古代151

第三章农耕地管理151

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52

第二节中华民国时期152

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52

第二节中华民国时期152

第一章农业……………………(159) 第一节土地所有制159

卷七 农 牧159

第一章农业……………………(159) 第一节土地所有制159

卷七 农 牧159

第二节经营管理163

第二节经营管理163

第三节农作物结构165

第三节农作物结构165

第四节农技农艺167

第四节农技农艺167

草害及防治172

草害及防治172

第五节病、虫、鼠、兽、鸟、172

第五节病、虫、鼠、兽、鸟、172

第六节农技机构和技术人员174

第六节农技机构和技术人员174

第七节农业机械174

第七节农业机械174

第八节改造低产田175

第八节改造低产田175

第九节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177

产量177

第九节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177

产量177

第一节饲草、饲料182

第一节饲草、饲料182

第二章畜牧182

第二章畜牧182

第二节畜禽种类、发展和183

第二节畜禽种类、发展和183

分布183

分布183

第三节疫病防治185

第三节疫病防治185

第四节 良种引进与繁育187

第四节 良种引进与繁育187

第五节饲养、管理188

第五节饲养、管理188

卷八水利水保191

第一章机构、人员191

卷八水利水保191

第一章机构、人员191

第二章水资源192

第一节地表水192

第二章水资源192

第一节地表水192

第二节雨水194

第二节雨水194

第三节地下水196

第三节地下水196

第四节蒸发和干旱指数197

第四节蒸发和干旱指数197

第三章水力198

第三章水力198

第一节水土流失205

第四章水土保持205

第一节水土流失205

第四章水土保持205

第二节水土流失成因206

第二节水土流失成因206

第三节水土流失的危害208

第三节水土流失的危害208

第四节水土保持209

第四节水土保持209

第五章水利建设211

第五章水利建设211

第一节灌溉工程211

第一节灌溉工程211

第二节水磨、水碓、水碾214

第三节水电工程214

第二节水磨、水碓、水碾214

第三节水电工程214

第四节 防洪改河工程216

第四节 防洪改河工程216

第五节人畜饮水219

第五节人畜饮水219

管理221

第六章水利工程管理221

第一节灌溉工程管理221

第二节水磨、水碓、水碾221

管理221

第二节水磨、水碓、水碾221

第一节灌溉工程管理221

第六章水利工程管理221

第三节水电工程和水轮泵222

站管理222

第四节综合利用222

第五节事故222

第四节综合利用222

站管理222

第三节水电工程和水轮泵222

第五节事故222

第一节莲藕223

第七章基本农田建设223

第八章水产养殖223

第一节莲藕223

第八章水产养殖223

第七章基本农田建设223

第九章水利水保科技224

第二节鱼224

第二节鱼224

第九章水利水保科技224

卷九 林 业227

第一章机构……………………(227) 第一节县级行政单位、企业、227

林场227

卷九 林 业227

林场227

第一章机构……………………(227) 第一节县级行政单位、企业、227

第二节乡、村林场228

第二节乡、村林场228

第一节林地231

第二章森林资源231

第一节林地231

第二章森林资源231

第二节林木蓄积量232

第二节林木蓄积量232

第四节树种233

第三节林木分布233

第三节林木分布233

第四节树种233

第三章林特产234

第六节珍贵禽鸟234

第五节野生兽类234

第一节核桃234

第一节核桃234

第三章林特产234

第六节珍贵禽鸟234

第五节野生兽类234

第二节板栗236

第二节板栗236

第一节育苗238

第七节桑、花椒、文冠果238

第三节猕猴桃238

第四节油桐238

第五节漆238

第六节栓皮栎238

第七节桑、花椒、文冠果238

第四章植树造林238

第一节育苗238

第四章植树造林238

第六节栓皮栎238

第五节漆238

第四节油桐238

第三节猕猴桃238

第二节植树造林239

第二节植树造林239

第五章兴桑养蚕241

第六章乱砍滥伐与毁林开荒241

第一节乱砍滥伐、毁林开荒241

第一节乱砍滥伐、毁林开荒241

第六章乱砍滥伐与毁林开荒241

第五章兴桑养蚕241

第二节造成的危害242

第二节造成的危害242

第一节国营林场244

第七章木材生产244

第七章木材生产244

第一节国营林场244

第二节乡(社)村(队)245

集体林245

第二节乡(社)村(队)245

集体林245

第三节农户自留山246

第三节农户自留山246

第一节处理盗伐、滥伐247

第八章林木管理247

第一节处理盗伐、滥伐247

第八章林木管理247

第二节防火248

第三节病虫害防治248

第三节病虫害防治248

第二节防火248

第四节林业承包制249

第四节林业承包制249

第九章经济效益250

第一节出售木材250

第二节出售林特产品250

第二节出售林特产品250

第一节出售木材250

第九章经济效益250

第三节采种、调拨251

第三节采种、调拨251

卷十 工 业253

第一章 工 业253

第二节采矿业253

第一节机构253

第一章 工 业253

卷十 工 业253

第一节机构253

第二节采矿业253

第三节木材加工业255

第三节木材加工业255

第四节纺织业257

第四节纺织业257

第五节缝纫业258

第五节缝纫业258

第七节机械制造、修理业260

第六节电力工业260

第六节电力工业260

第七节机械制造、修理业260

第八节造纸业261

第八节造纸业261

第九节酿造工业262

第九节酿造工业262

第十节食品工业263

第十节食品工业263

第十一节文化用品工业265

第十二节印刷工业265

第十三节医药工业265

第十一节文化用品工业265

第十二节印刷工业265

第十三节医药工业265

第十四节建材工业266

第十四节建材工业266

第十五节化学工业267

第十五节化学工业267

第十六节农具制造业268

第十六节农具制造业268

第十七节体制268

第十七节体制268

第十八节经营管理269

第十八节经营管理269

第十九节主要改革270

第十九节主要改革270

第二章 乡(镇)村企业271

第一节种类、从业人数271

第二节产值271

第二章 乡(镇)村企业271

第一节种类、从业人数271

第二节产值271

第三节体制272

第五节管理272

第三节体制272

第四节设备、技术人员272

第四节设备、技术人员272

第五节管理272

卷十一交通邮电275

第一节机构275

第一章交 通275

卷十一交通邮电275

第一节机构275

第一章交 通275

第三节四通道路276

第二节古道276

第二节古道276

第三节四通道路276

第四节渡口278

第四节渡口278

第五节公路279

第五节公路279

第六节桥梁、涵洞、隧道284

第六节桥梁、涵洞、隧道284

第七节交通管理295

第七节交通管理295

第二章运输299

第一节运输工具299

第三节民间运输299

第三节民间运输299

第二章运输299

第一节运输工具299

第二节古代水运299

第二节古代水运299

第四节国营运输300

第四节国营运输300

第六节运输价格301

第五节货运与客运301

第五节货运与客运301

第六节运输价格301

第一节 邮政302

第三章邮电302

第三章邮电302

第一节 邮政302

第二节电信306

第二节电信306

第一章集市贸易309

第一节市场309

第一节市场309

第一章集市贸易309

卷十二 商 业309

卷十二 商 业309

第三节集市贸易310

第三节集市贸易310

第二节集日310

第二节集日310

第二章私营商业311

第二章私营商业311

第三章国营商业314

第二节购进314

第一节机构、企业314

第三章国营商业314

第一节机构、企业314

第二节购进314

第三节销售316

第三节销售316

第四节经营317

第四节经营317

第五节风味食品318

第五节风味食品318

第六节改革319

第六节改革319

第四章合作商业319

第四章合作商业319

第一节机构、社、店320

第二节管理320

第二节管理320

第一节机构、社、店320

第三节供应321

第三节供应321

第四节收购、推销322

第四节收购、推销322

第五节经营323

第五节经营323

第五章粮油商业324

第五章粮油商业324

第一节机构、企业325

第一节机构、企业325

第二节征购326

第二节征购326

第三节供应327

第三节供应327

第四节仓储328

第四节仓储328

第五节油脂329

第五节油脂329

第六节经营330

第六节经营330

第一节外贸机构及出口物资331

第六章对外贸易331

第六章对外贸易331

第一节外贸机构及出口物资331

第二节主要出口产品简介332

第二节主要出口产品简介332

卷十三财政金融335

第二节财政收支335

第一章财政335

第一节机构335

第一节机构335

第一章财政335

卷十三财政金融335

第二节财政收支335

第三节财政管理340

第三节财政管理340

第四节公产管理345

第四节公产管理345

第二章税务346

第一节机构346

第一节机构346

第二章税务346

第二节税制、税种347

第二节税制、税种347

第三节税率351

第三节税率351

第四节征收356

第四节征收356

第三章金融358

第一节机构358

第一节机构358

第三章金融358

第二节货币投放、回笼359

第二节货币投放、回笼359

第三节储蓄365

第三节储蓄365

第四节信贷373

第四节信贷373

第五节保险393

第五节保险393

第六节公债、国库券397

第七节改革397

第六节公债、国库券397

第七节改革397

卷十四经济管理401

第一章经济综述401

第一章经济综述401

卷十四经济管理401

第一节体制402

第二章计划管理402

第二章计划管理402

第一节体制402

第三节计划执行403

第二节计划编制403

第三节计划执行403

第二节计划编制403

第一节购进404

第三章物资404

第二节销售404

第三节经营404

第二节销售404

第一节购进404

第三章物资404

第三节经营404

第四章物价405

第一节物价检查405

第一节物价检查405

第四章物价405

第二节提价406

第三节降价406

第三节降价406

第二节提价406

第四节保护价补贴407

第五节限价407

第五章工商管理407

第一节工商业登记407

第五节限价407

第五章工商管理407

第四节保护价补贴407

第一节工商业登记407

第二节个体工商业管理408

第二节个体工商业管理408

第四节市场管理409

第三节取缔非法经营409

第四节市场管理409

第三节取缔非法经营409

第七节物资交流会410

第六节商标广告410

第五节经济合同410

第七节物资交流会410

第六节商标广告410

第五节经济合同410

第二节统计资料411

第一节统计调查411

第六章统计411

第二节统计资料411

第一节统计调查411

第六章统计411

第一节量器与量值变化412

第七章标准计量412

第一节量器与量值变化412

第七章标准计量412

第二节计量管理413

第二节计量管理413

第一节古代四城415

第一节古代四城415

卷十五城乡建设415

第一章机构415

第二章城邑415

第二章城邑415

第一章机构415

卷十五城乡建设415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柞水县城418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柞水县城418

柞水县城419

柞水县城419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19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19

第三章区镇建设426

第一节石镇426

第一节石镇426

第三章区镇建设426

第二节凤镇427

第二节凤镇427

第三节红岩寺428

第四节蔡玉窑428

第三节红岩寺428

第四节蔡玉窑428

第五节营盘429

第五节营盘429

第四章乡村建筑430

第一节民房430

第四章乡村建筑430

第一节民房430

第二节坛、寺庙432

第二节坛、寺庙432

第三节文庙、大成殿、书院433

第四节学校433

第三节文庙、大成殿、书院433

第四节学校433

第五章典型建筑434

第五章典型建筑434

第五节石牌坊434

第五节石牌坊434

第一节 “三废”污染435

第六章环境保护435

第一节 “三废”污染435

第六章环境保护435

第二节 “三废”治理437

第二节 “三废”治理437

第七章建筑队伍438

第一节柞水县建筑公司438

第一节柞水县建筑公司438

第七章建筑队伍438

第二节乡(镇)村建筑企业439

第二节乡(镇)村建筑企业439

第八章工程质量监督、检查440

第八章工程质量监督、检查440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柞水地方组织443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柞水地方组织443

第一节 党组织的建立与革命443

斗争443

斗争443

第一节 党组织的建立与革命443

卷十六党派群团443

卷十六党派群团443

第二节党组织的建设与发展447

第二节党组织的建设与发展447

第三节 中共柞水县历届代表451

大会451

大会451

第三节 中共柞水县历届代表451

第四节核心领导与决策455

第四节核心领导与决策455

第五节宣传教育457

第五节宣传教育457

第六节纪律检查458

第六节纪律检查458

第七节统一战线460

第七节统一战线460

第八节党校462

第八节党校462

附:“文化大革命”记略463

附:“文化大革命”记略463

第二章政治协商会议470

第二章政治协商会议470

第一节机构470

第一节机构470

第二节主要工作470

第二节主要工作470

第三节历届委员会471

第三节历届委员会471

第三章中国国民党柞水县党部472

第三章中国国民党柞水县党部472

第三节商会473

第三节商会473

第四章群众团体473

第一节三民主义青年团473

第二节教育会473

第四章群众团体473

第一节三民主义青年团473

第二节教育会473

第四节农会474

第五节妇女会474

第六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474

第五节妇女会474

第四节农会474

第六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474

第七节工会477

第七节工会477

第八节农民协会478

第八节农民协会478

第九节贫农、下中农协会479

第十节妇女联合会479

第十节妇女联合会479

第九节贫农、下中农协会479

第十一节工商联合会481

第十一节工商联合会481

第十二节中苏友好协会482

第十二节中苏友好协会482

卷十七政 权483

第一章清代、民国的厅署、县政府、483

参议会483

第一节厅署、县署、县政府483

卷十七政 权483

第一章清代、民国的厅署、县政府、483

参议会483

第一节厅署、县署、县政府483

第二节参议会487

第二章县苏维埃政府487

第二节参议会487

第二章县苏维埃政府487

第三章县人民代表大会491

第一节柞水县各界人民代表491

第一节柞水县各界人民代表491

会议及常务委员会491

会议及常务委员会491

第三章县人民代表大会491

第二节柞水县人民代表大会492

及常务委员会492

第二节柞水县人民代表大会492

及常务委员会492

第一节机构496

第四章柞水县人民政府496

第一节机构496

第四章柞水县人民政府496

第二节政事、政绩499

第二节政事、政绩499

第三节基层行政机构501

第三节基层行政机构501

第五章审判502

第一节机构502

第一节机构502

第五章审判502

第二节刑事审判503

第三节民事审判503

第二节刑事审判503

第三节民事审判503

第五节申诉复查504

第四节经济审判504

第五节申诉复查504

第四节经济审判504

第六章检察505

第一节机构505

第六章检察505

第二节刑事检察505

第一节机构505

第二节刑事检察505

第六节控告申诉506

第四节经济检察506

第五节监所监察506

第六节控告申诉506

第三节法纪检察506

第四节经济检察506

第五节监所监察506

第三节法纪检察506

卷十八政 务507

第一章 民政507

第一节优抚507

卷十八政 务507

第一章 民政507

第一节优抚507

第二节社会救济510

第二节社会救济510

第三节救灾512

第三节救灾512

第四节社会福利514

第四节社会福利514

第五节婚姻登记515

第五节婚姻登记515

第六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517

第六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517

第七节收容、遣送自流人口519

第七节收容、遣送自流人口519

资、福利520

第一节机构520

第二节干部来源、编制及工520

资、福利520

第二章人事劳动520

第一节机构520

第二节干部来源、编制及工520

第二章人事劳动520

第三节劳动就业528

第三节劳动就业528

第三章公安530

第三章公安530

第一节机构530

第一节机构530

第三节取缔一贯道531

第二节镇压反革命531

第三节取缔一贯道531

第二节镇压反革命531

第四节治安532

第四节治安532

第六节户籍管理533

第六节户籍管理533

第五节监所管理533

第五节监所管理533

第二节律师事务534

第一节法制教育534

第四章司 法534

第二节律师事务534

第一节法制教育534

第四章司 法534

第五章行政监察535

第三节公证535

第五章行政监察535

第三节公证535

第六章信访536

第一节机构536

第六章信访536

第一节机构536

第二节 清代和民国时期的诉537

第二节 清代和民国时期的诉537

告、查访537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37

后的信访537

后的信访537

告、查访537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37

第七章档案538

第七章档案538

第八章地名工作539

第一节地名普查539

第一节地名普查539

第八章地名工作539

第二节地名建档540

第二节地名建档540

第一节营署541

卷十九军 事541

第一章机构541

第一章机构541

卷十九军 事541

第一节营署541

第二节军事科542

第三节人民武装机构542

第二节军事科542

第三节人民武装机构542

第二节气候概况544

第二节气候概况544

第一节地形544

第二章军事地理544

第一节地形544

第二章军事地理544

第三节土壤、岩石概况545

第三节土壤、岩石概况545

第四节洞穴546

第四节洞穴546

第五节关隘、古寨547

第五节关隘、古寨547

第六节隐蔽条件549

第六节隐蔽条件549

第七节食用水源550

第七节食用水源550

第八节道路551

第八节道路551

第三章兵役554

第一节充军554

第三章兵役554

第一节充军554

第二节募兵555

第二节募兵555

第五节义务兵556

第五节义务兵556

第三节拔壮丁556

第四节自愿兵556

第四节自愿兵556

第三节拔壮丁556

团练557

第一节马、步守兵和民壮、557

第四章地方武装557

第四章地方武装557

第一节马、步守兵和民壮、557

团练557

第二节国民兵团、队558

第三节人民游击武装558

第二节国民兵团、队558

第三节人民游击武装558

第四节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柞560

第五节民兵560

第四节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柞560

水中队560

第五节民兵560

水中队560

第五章支前562

第六章重大战例562

第五章支前562

第六章重大战例562

第七章驻军564

第七章驻军564

第一章机构、团体567

卷二十科学技术567

第一节机构567

第一节机构567

卷二十科学技术567

第一章机构、团体567

第二节农村科技人员568

第一节专业科技人员568

第二章科技队伍568

第二节团体568

第三节落实科技人员政策568

第二节团体568

第二章科技队伍568

第一节专业科技人员568

第三节落实科技人员政策568

第二节农村科技人员568

第三章科技宣传569

第三章科技宣传569

第四章科技成果570

第一节引进570

第四章科技成果570

第一节引进570

第二节研制、创造572

第二节研制、创造572

第三节论著576

第三节论著576

第四节受奖单位、人员578

第四节受奖单位、人员578

第六章科技工作580

第一节农业区划报告580

第五章地震观测580

第一节农业区划报告580

第六章科技工作580

第五章地震观测580

第三节技术传授581

第二节协作581

第三节技术传授581

第二节协作581

第六节推行科技联产承包582

第五节提供科技资料和信息582

第四节科技交流582

第六节推行科技联产承包582

第五节提供科技资料和信息582

第四节科技交流582

第一节行政机构585

卷二十一教 育585

第一章管理机构585

第一节行政机构585

第一章管理机构585

卷二十一教 育585

第二节教育管理587

第二节教育管理587

第二章幼儿教育588

第一节公办幼儿园588

第二章幼儿教育588

第一节公办幼儿园588

第一节学校589

第三章小学教育589

第二节民办幼儿园589

第二节民办幼儿园589

第三章小学教育589

第一节学校589

第二节学制590

第二节学制590

第四节学生591

第三节课程591

第三节课程591

第四节学生591

第五节重点中心小学简介592

第五节重点中心小学简介592

第四章 中学教育594

第二节学生594

第四章 中学教育594

第一节学校594

第二节学生594

第一节学校594

第三节学制595

第四节课程595

第五节升学595

第三节学制595

第四节课程595

第五节升学595

第六节重点中学简介596

第六节重点中学简介596

第一节学校598

第五章专业教育598

第二节学生598

第二节学生598

第一节学校598

第五章专业教育598

第三节课程599

第五节就业、升学599

第五节就业、升学599

第四节学制599

第三节课程599

第四节学制599

第六节 中等专业学校简介600

第六节 中等专业学校简介600

第六章工农教育602

第一节 中华民国时期602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602

第六章工农教育602

时期602

时期602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602

第一节 中华民国时期602

第一节师资603

第七章教师603

第七章教师603

第一节师资603

第二节待遇604

第二节待遇604

第八章集资办学606

第九章勤工俭学606

第八章集资办学606

第九章勤工俭学606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607

第十章教育经费607

第一节清代607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607

第十章教育经费607

第一节清代607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608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608

第一节机构609

第一节机构609

第二节文化宣传609

卷二十二文化、文物609

第一章文化609

卷二十二文化、文物609

第一章文化609

第二节文化宣传609

第三节 图书阅览610

第三节 图书阅览610

第四节电影发行、放映611

第四节电影发行、放映611

第五节录像放映612

第五节录像放映612

第二章戏剧613

第二章戏剧613

第一节剧种及流行分布613

第一节剧种及流行分布613

第二节戏曲演出615

第二节戏曲演出615

第三节戏剧创作617

第三节戏剧创作617

第三章群众文化618

第三章群众文化618

第一节文艺创作618

第一节文艺创作618

第二节文艺期刊619

第二节文艺期刊619

第三节民间艺术620

第三节民间艺术620

第四章新闻、广播、电视621

第一节新闻621

第二节广播621

第一节新闻621

第二节广播621

第四章新闻、广播、电视621

第五章书店624

第三节电视624

第三节电视624

第五章书店624

第一节古迹626

第六章古迹、文物、名胜626

第六章古迹、文物、名胜626

第一节古迹626

第二节文物627

第二节文物627

第三节名胜628

第三节名胜628

第一节旅游资源628

第七章旅游628

第一节旅游资源628

第七章旅游628

第二节旅游区开发简况638

第三节题词638

第三节题词638

第二节旅游区开发简况638

第一节古代641

第一节古代641

卷二十三艺 文641

第一章诗歌641

卷二十三艺 文641

第一章诗歌641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650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650

第二章散文653

第二章散文653

第三章杂文、小品656

第三章杂文、小品656

第四章小说662

第四章小说662

第五章报告文学672

第五章报告文学672

第六章 电视文学剧本678

第六章 电视文学剧本678

第七章戏剧688

第七章戏剧688

第一章体育777

第一节机构、人员、经费、777

第一节机构、人员、经费、777

设施777

卷二十四体育、卫生777

第一章体育777

卷二十四体育、卫生777

设施777

第二节传统体育778

第二节传统体育778

第三节学校体育779

第三节学校体育779

第四节幼儿体育780

第四节幼儿体育780

第五节群众体育781

第五节群众体育781

第六节竞技体育782

第六节竞技体育782

第七节运动员、裁判员等级、787

人数787

人数787

第七节运动员、裁判员等级、787

第八节柞水县历次运动会简况788

第八节柞水县历次运动会简况788

第二章医疗卫生790

第一节机构790

第一节机构790

第二章医疗卫生790

第三节医疗792

第二节医疗技术人员792

第三节医疗792

第二节医疗技术人员792

第四节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795

第四节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795

第五节妇幼保健797

第五节妇幼保健797

第六节药品检验798

第七节爱国卫生运动798

第六节药品检验798

第七节爱国卫生运动798

第八节中草药资源799

第八节中草药资源799

卷二十五宗教民俗803

第一章宗教803

第一节佛教803

卷二十五宗教民俗803

第一章宗教803

第一节佛教803

第二章风俗习惯804

第五节基督教804

第四节天主教804

第三节伊斯兰教804

第二节道教804

第五节基督教804

第四节天主教804

第二章风俗习惯804

第三节伊斯兰教804

第二节道教804

第一节生产习俗805

第一节生产习俗805

第二节生活习俗806

第二节生活习俗806

第三节婚丧喜庆808

第三节婚丧喜庆808

第四节时节809

第四节时节809

第三章 民间歌谣811

第三章 民间歌谣811

第一节生活歌谣811

第一节生活歌谣811

第二节智慧歌谣813

第二节智慧歌谣813

第三节邀歌歌谣814

第三节邀歌歌谣814

第四节爱情歌谣815

第四节爱情歌谣815

第五节赞红军819

第五节赞红军819

柳小姐和吴小海820

玉皇降龙,天神布景820

第四章 民间传说820

玉皇降龙,天神布景820

第四章 民间传说820

柳小姐和吴小海820

金井施金821

罗祖师为民治病821

金井施金821

罗祖师为民治病821

观音老母降妖822

观音老母降妖822

第一节农村春联823

第五章对联823

第一节农村春联823

第五章对联823

第二节机关、企业对联826

第二节机关、企业对联826

第三节对联趣事827

第三节对联趣事827

第二节社会新风829

第一节婚嫁改革829

第六章社会新风829

第四节对联书写829

第二节社会新风829

第一节婚嫁改革829

第六章社会新风829

第四节对联书写829

第七章方言830

第七章方言830

第二节动词的异用831

第一节形容词的异用831

第二节动词的异用831

第一节形容词的异用831

第三节重叠词用法832

第三节重叠词用法832

第四节异称833

第四节异称833

第五节歇后语834

第五节歇后语834

卷二十六人 物837

第一章传记837

第一章传记837

卷二十六人 物837

第二章事略848

第二章事略848

第三章孝义厅廉政录858

第三章孝义厅廉政录858

第四章烈士英名录860

第四章烈士英名录860

附 录871

第一章文献辑存871

第一节碑文871

第一节碑文871

第一章文献辑存871

附 录871

第二节文献873

第二节文献873

第二章编志始末及提供资料人员887

第二章编志始末及提供资料人员887

第三章提供彩图、彩照的单位889

第三章提供彩图、彩照的单位889

第四章对《柞水县志》出版经890

费赞助的单位890

费赞助的单位890

第四章对《柞水县志》出版经89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