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经济学:第4版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经济学:第4版 下
  • (英)斯罗曼(Sloman,J.)著;郭庆旺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ISBN:7505826719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840页
  • 文件大小:41MB
  • 文件页数:86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经济学:第4版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3章 宏观经济问题I:经济增长、失业和通货膨胀1

13.1 宏观经济学的范围3

13.1.1 主要宏观经济问题3

专栏5

13.1 国际性波动5

案例分析5

13.1.2 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6

13.1.3 本节小结7

13.2.1 现实增长与潜在增长的区别8

13.2 经济增长8

13.2.2 增长与生产可能性曲线8

13.2.3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9

13.2.4 现实中的经济周期10

13.2.5 现实增长的波动原因11

13.2 增长理论12

思想发展12

13.2.6 潜在增长的原因14

13.3 经济增长的代价16

问题与应用16

13.2.7 实现增长的各种政策19

13.2.8 补充说明:投资的作用20

13.2.9 本节小结20

13.3 失业21

13.3.2 官方计算的失业22

13.3.1 “失业”的含义22

13.3.3 失业的持续期间23

13.3.4 失业的构成26

13.3.5 失业的成本27

13.3.6 失业和劳动市场28

13.3.7 失衡失业29

13.4 技术与就业32

13.3.8 均衡失业(或自然失业)33

13.5 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的区别36

理论探讨36

13.4 通货膨胀37

13.3.9 本节小结37

13.4.1 通货膨胀的成本39

13.6 德国的恶性通货膨胀:1923年40

13.4.2 总需求和总供给与价格水平41

13.4.3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44

13.4.4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45

13.4.5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相互作用47

13.7 成本推动幻觉47

13.4.6 结构性(需求变化)通货膨胀48

13.4.7 预期和通货膨胀48

13.4.8 对付通货膨胀的政策49

13.8 通货膨胀寿终正寝了?50

13.4.9 本节小结51

13.5 本章问题51

13.6 本章名词解释52

第14章 宏观经济问题II:开放经济56

14.1 国际收支58

14.1.1 国际收支账户58

14.1.2 国际收支数字的评价61

14.1.3 本节小结62

14.1 欧元的诞生62

14.2 汇率63

14.2.1 汇率的含义63

14.2.2 自由市场中的汇率决定64

14.2 英镑指数67

14.2.3 汇率与国际收支:没有政府干预67

14.2.4 汇率与国际收支:有政府干预68

14.2.5 本节小结70

14.3 外汇交易70

14.3 四个目标之间的关系71

14.3.1 四个目标之间的短期关系与总需求71

14.4 产出差额72

14.3.2 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74

14.3.3 菲利普斯曲线的破灭75

15.4 政治经济周期(第一部分)76

14.3.4 结论76

14.3.5 本节小结77

14.4 收入循环流78

14.4.1 内部收入流、撤出与注入78

14.4.2 撤出与注入之间的关系80

14.4.3 收入循环流与四个宏观经济目标81

14.5 附录:国民收入和产出的测算82

14.4.4 收入循环流的均衡82

14.4.5 本节小结82

14.5.1 测算GDP的三种方法83

14.6GDP减缩指数84

14.5.2 测算GDP的产值法85

14.7 哪国的境况更好?87

14.5.3测算GDP的收入法88

14.5.5 国民总收入90

14.5.4 测算GDP的支出法90

14.5.7 家庭可支配收入91

14.5.6 国民净收入91

14.5.9 考虑人口:利用人均方法92

14.5.8 考虑通货膨胀92

14.5.10 考虑汇率:利用购买力平价方法93

14.8 地下经济有多大?93

14.5.11 国民收入统计数字是否是衡量一国生活水平的良好指标?94

14.9 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的运用96

14.5.12 本节小结98

14.6 本章问题99

14.7 本章名词解释100

第15章 宏观经济思想104

15.1.1 问题1:价格和工资的弹性106

15.1 宏观经济争论106

15.1.2 问题2:总供给的弹性107

15.1.3 问题3:预期在市场运行中的作用108

15.1.5 本节小结109

15.1.4 政策含义109

15.2 古典宏观经济学110

15.2.1产出和就业的古典分析110

15.2.2 价格和通货膨胀的古典分析112

15.1 托马斯·马尔萨斯、大卫·李嘉图和让·巴蒂斯特·萨伊113

15.2.3 大萧条和重返金本位制115

15.2 交换方程式117

15.3 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财政政策118

15.2.4 对大萧条的古典反应119

15.4 排挤效应121

15.2.5 本节小结122

15.3凯恩斯革命122

15.3.1凯恩斯对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摈弃122

15.5 工资削减会解决失业问题吗?124

15.3.2 凯恩斯对就业和通货膨胀的分析125

15.6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年)127

15.3.3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凯恩斯主义政策129

15.3.4 本节小结130

15.7 20世纪50年代末的繁荣131

15.4.1 货币主义者反革命132

15.4 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争论132

15.4.2 货币主义者对菲利普斯曲线的重新评价133

15.4.3 现代凯恩斯主义134

15.8 米尔顿·弗里德曼(1912~)137

15.4.4 本节小结139

15.5 现状:是冲突还是一致?140

15.5.1 目前的各种观点140

15.5.2 主流一致142

15.5.3 本节小结143

15.6 本章问题144

15.7 本章名词解释144

第16章 国民收入、就业和通货膨胀的简单凯恩斯主义分析147

16.1 理论背景149

16.1.1 总需求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149

16.1.3 消费150

16.1.2 引入凯恩斯的45°线图150

16.1 凯恩斯对消费函数的观点152

16.2 利用微积分法推导MPC155

16.3 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156

16.1.4 撤出157

16.4 现实中的消费和储蓄160

16.1.5 注入162

16.5 企业预期及其对投资的影响164

16.1.6 本节小结166

16.2 国民收入的决定167

16.2.1均衡国民收入167

16.2.2 乘数:撤出和注入方法168

16.6 推导乘数公式171

*16.2.4 乘数:某些限制条件172

16.2.3 乘数:收入和支出方法172

16.2.5 45°线图与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图之间的关系174

16.7 节俭悖论175

16.2.6 本节小结176

16.3 凯恩斯主义者对失业和通货膨胀的简单分析176

16.3.1“充分就业”国民收入176

16.3.2 通货紧缩缺口176

16.3.3 通货膨胀缺口177

16.3.4 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178

16.3.5 AD-AS图与45°线图的关系180

16.3.6 本节小结181

16.4 凯恩斯主义者对经济周期的分析181

16.4.1 投资的不稳定性:加速器182

16.8 1978年以来有加速效应吗?184

16.4.2 乘数-加速器的相互作用185

16.4.3 存货波动186

16.4.4 经济周期阶段的分析187

16.4.5 结论189

16.4.6 本节小结190

16.5 本章问题190

16.6 本章名词解释191

第17章 财政政策194

17.1.1 财政:一些术语196

17.1 财政政策的性质196

17.1.2 公共部门赤字和盈余与政府的财政态势198

17.1.3自动财政稳定器199

17.1.4 相机抉择财政政策200

17.1 遵守黄金律203

17.1.5 本节小结205

17.2 财政政策的效力206

17.2 控制“传染病”的注入207

17.2.1 自动稳定器的效力208

17.2.2 相机抉择财政政策:程度问题209

17.3 日本的相机抉择财政政策211

17.2.3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时间问题213

17.2.4 相机抉择财政政策的副作用214

17.2.5 补充说明:改变政府支出和改变税收的相对优势215

17.4 讲给财政大臣的一个故事216

17.2.6 本节小结217

17.3 本章问题217

17.4 本章名词解释218

第18章 货币和利率220

18.1 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222

18.1.1 货币供给和总需求222

18.1 货币供给、国民收入和国民财富224

18.1.2 货币职能224

18.2货币的属性225

18.1.3什么应当算作货币?227

18.3 从硬币到银行存款货币228

18.1.4 本节小结229

18.2 英国的金融体系229

18.2.1 金融部门的作用229

18.2.2 银行和建房互助会231

18.4 现金会退出历史舞台吗?232

18.2.3 存款和贷款233

18.2.4 流动性和盈利性237

18.5 二级市场238

18.2.5 英格兰银行240

18.2.6 伦敦货币市场的职能242

18.2.7 本节小结244

18.3 货币供给245

18.3.1 货币供给的定义245

18.3.2 信用创造:最简单的情况245

18.6 英国的货币总量247

18.3.3 信用创造:现实情况249

18.3.4 引起货币供给增加的因素是什么?251

18.7 货币乘数的计算252

18.3.5 资金流量方程254

18.3.6 货币供给和利率之间的关系255

18.8 使货币增长256

18.3.7 本节小结257

18.4 货币需求258

18.4.1 持有货币的动机258

18.4.2 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L1259

18.4.3 货币的投机需求(或资产需求):L2260

18.4.4 货币的总需求:L1+L2262

18.4.5 预期的其他效应263

18.4.6 凯恩斯主义者和货币主义者对货币需求的看法263

18.5 均衡265

18.5.1 货币市场的均衡265

18.4.7 本节小结265

18.5.2 货币市场和国民收入的同时均衡267

18.5.3 货币供给变化对产出、就业和价格的影响有多大?267

18.5.4 开放经济中的均衡268

18.5.5 本节小结269

18.6 本章问题270

18.7 本章名词解释271

第19章 货币政策275

19.1 对货币政策的各种态度277

19.1.2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对货币政策的态度278

19.1.1 货币政策应采取何种形式?278

19.1.3 本节小结279

19.2 各种货币政策279

19.2.1 中长期的货币供给控制279

19.1 古德哈特法则281

19.2.2 短期货币政策的实施282

19.2.3 控制货币供给的方法283

19.2 货币政策的日常操作285

19.3 美国的中央银行业务和货币政策288

19.2.4 控制利率的方法289

19.2.5 配额贷款的方法290

19.4 欧元区的货币政策291

19.2.6 本节小结293

19.3 货币政策的问题294

19.3.1 对货币供给的中长期控制294

19.3.2 在短期控制货币供给的实践问题295

19.5 20世纪80年代的信用膨胀和90年代初的下滑297

19.3.3 贷款配额的问题300

19.6 利用利率控制总需求和汇率301

19.7 有效的货币政策与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和效率302

19.3.4 控制利率的问题303

19.3.5 结论305

19.8 中央银行应独立于政府吗?305

19.3.6 本节小结306

19.4 本章问题307

19.5 本章名词解释308

第20章 宏观经济学争论I:总需求控制310

20.1.1货币数量论312

20.1 货币政策和总需求312

20.1.2 货币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传统凯恩斯主义的传导机制313

20.1.3 汇率传导机制的凯恩斯主义分析318

20.1 放飞经济风筝319

20.1.4 货币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货币主义传导机制319

20.2 汇率或货币供给的选择321

20.1.5 货币供给是外生的还是内生的?322

20.1.6 本节小结322

20.2 财政政策和总需求323

20.2.1 凯恩斯主义观点:治理基本失衡的财政政策323

20.3 流通速度的稳定性325

20.2.2 凯恩斯主义观点:微调327

20.2.3 货币主义观点328

20.2.4 财政政策的货币效应328

20.4 开放经济中的排挤效应329

20.2.5 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对排挤效应的分析330

20.3.1 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331

*20.3 IS-LM分析: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模型的综合331

20.2.6 本节小结331

20.3.2 IS曲线332

20.3.3 LM曲线334

20.5 约翰·希克斯爵士(1906~1989年)336

20.3.4 均衡337

20.3.5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338

20.3.6 凯恩斯主义观点338

20.3.7 货币主义观点339

20.6 环境可持续宏观经济均衡340

20.3.8 本节小结342

20.4.1 对总需求管理的态度343

20.4.2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343

20.4 英国的总需求控制343

20.4.4 凯恩斯主义的回应345

20.4.3 货币主义对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政策的批评345

20.4.5 20世纪70年代微调的失败:滞胀问题346

20.4.7 撒切尔时代的货币主义348

20.4.6 对滞胀的反应348

20.4.8 1985年以后重返相机抉择政策351

20.4.9 以汇率为目标352

20.4.10 重返国内导向的政策:以通货膨胀为目标353

20.4.11 工党政府的政策(1997~)354

20.4.12 本节小结356

20.5 规则与相机抉择357

20.5.1 货币主义反对相机抉择而推崇规则的理由357

20.5.2 凯恩斯主义反对规则而推崇相机抉择的理由357

20.7 追求哪个目标?358

20.6 本章问题361

20.5.3 结论361

20.5.4 本节小结361

20.7 本章名词解释362

第21章 宏观经济学争论II:总供给、失业和通货膨胀364

21.1 总供给366

21.1.1 短期总供给367

21.1.2 长期总供给368

21.1.3 长期总供给:货币主义——古典模型370

21.1.4 长期总供给:凯恩斯模型371

21.1.5 总需求、总供给和通货膨胀373

21.1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与供给冲击375

21.1.6 总供给、失业和通货膨胀375

21.1.7 本节小结376

21.2 通货膨胀和失业:现代货币主义观点376

21.2.2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位移与加速主义理论377

21.2.1 适应性预期377

21.2.3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和自然失业率379

21.2.4 通货紧缩的影响379

21.2 更复杂的适应性预期模型381

21.2.5 对滞胀的解释381

21.2.6 证据382

21.3 政治经济周期(第II部分)383

21.2.7 政策含义383

21.2.8 本节小结384

21.3.1 弹性工资和价格385

21.3 通货膨胀和失业:新古典主义观点385

21.3.2 理性预期385

21.4 理性预期革命386

21.3.3 预期正确时的总供给和菲利普斯曲线387

21.5 天气预报:一个理性预期的例子388

21.3.4 预期不正确时的总供给和菲利普斯曲线389

21.3.5 政策含义391

21.3.6 实际经济周期391

21.3.7 本节小结393

21.6喊“狼来了”的小男孩393

21.4 通货膨胀和失业:现代凯恩斯主义观点394

21.4.1 凯恩斯模型的现代发展394

21.4.2 成本推动因素395

21.4.3 均衡失业的增加396

21.4.4 需求不足失业的持续存在397

21.4.5 加入预期398

21.4.6 凯恩斯主义对不干预的批评400

21.4.7 本节小结401

21.5 补充说明:经济学家中间有共识吗?401

21.6 本章问题403

21.7 本章名词解释404

第22章 长期经济增长与供给政策406

22.1 长期经济增长408

22.1.1 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增长408

22.1.2 资本积累410

22.1.3 技术进步414

22.1 生产率和经济增长416

22.2 供给政策418

22.1.4 本节小结418

22.2.1 供给政策和不同的宏观经济目标418

22.2.2 货币主义的供给政策419

22.2.3 凯恩斯主义的供给政策421

22.2.4 “第三条路”的供给政策422

22.2.5 需求政策和供给政策的联系422

22.2.6 本节小结422

22.3 市场主导型供给政策423

22.3.1 20世纪80年代的供给政策423

22.3.2 减少政府支出423

22.2 美国的供给革命425

22.3.3 减税对劳动供给和就业的影响426

22.3.4 针对企业的减税和其他投资激励427

22.3.5 削弱劳动力的权力428

22.3.6 降低福利429

22.3.7 鼓励竞争的政策430

22.3 对公共汽车行业放宽管制431

22.3.8 结论433

22.4 干预主义供给政策434

22.4.1 反对市场的理由434

22.3.9 本节小结434

22.4 英国的工业业绩435

22.5 培训和教育的各种方法437

22.4.2 干预的形式439

22.4.3 计划440

22.4.4 选择性干预441

22.6 日本和欧盟的产业政策442

22.7 工作福利444

22.4.5 反对干预的理由444

22.4.6 本节小结447

22.5 区域和城市政策447

22.5.1 地区不平衡的原因448

22.5.2 城市衰退的原因449

22.5.3 激进右派的政策449

22.5.4 干预主义政策450

22.5.5 英国的区域政策451

22.8 欧盟的区域政策453

22.5.6 英国的城市政策456

22.5.7 本节小结458

22.6 本章问题459

22.7 本章名词解释459

第23章 国际贸易461

23.1 贸易优势463

23.1.1 专业化是贸易的基础463

23.1.2 比较优势法则463

23.1 有关比较优势的一个小故事465

23.1.3 基于比较优势的贸易利益466

23.1.4 国际贸易及其对要素价格的影响469

23.2 大卫·李嘉图和比较优势法则469

23.1.5机会成本不断上升与专业化和贸易的限制470

23.1.6 贸易条件470

23.3 贸易是剥削吗?472

*23.1.7 贸易利益的中级分析473

23.1.8 贸易利益的其他原因475

23.1.9本节小结476

23.2 赞同限制贸易的理由476

23.2.1 限制贸易的方法477

23.2.2 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经济论据478

23.4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789~1846年)478

23.2.3 对某些集团或国家具有一定意义的经济论据479

23.2.4 非经济论据481

23.6 最优关税或出口税482

23.5 自由贸易与环境482

23.2.5 保护的问题483

23.7 使贸易声名狼藉486

23.8 乌拉圭回合与世界贸易组织487

23.2.6 世界对贸易和保护的态度488

23.9 战略贸易理论490

23.2.7 本节小结491

23.3 特惠贸易492

23.3.1 特惠贸易安排的类型492

23.3.2 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493

23.3.3 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495

23.3.4 实践中的特惠贸易497

23.3.5 本节小结497

23.4 欧洲联盟498

23.4.1 历史背景498

23.10 欧盟的社会方面499

23.4.3 从关税同盟到共同市场501

23.4.2 欧盟的机构501

23.11 互相认同:Cassis de Dijon公司案例503

23.4.4 单一市场的收益和成本505

23.12 单一市场的特征506

23.4.5 补充说明:欧盟的未来508

23.4.6 本节小结509

23.13 单一市场的好处509

23.5 本章问题511

23.6 本章名词解释512

第24章 国际收支与汇率515

24.1 各种汇率制度517

24.1.1 对内和对外政策目标517

24.1.2 各种汇率制度518

24.1.3 固定汇率下的矫正518

24.1 英国的国际收支赤字519

24.1.4 自由浮动汇率下的矫正522

24.1.5 折衷的汇率制度525

24.1.6 本节小结527

24.2.1 货币主义和新古典分析528

24.2 固定汇率528

24.2.2 凯恩斯主义分析529

24.2 固定汇率制度下财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531

24.2.3 固定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问题产生的原因531

24.2.4 固定汇率的优点532

24.2.5 固定汇率的缺点533

24.2.6 本节小结535

24.3 自由浮动汇率536

24.3.1 浮动汇率与国内政策自由化536

24.3.2 浮动汇率制度下对冲击的反应536

24.3 大麦克的价格537

24.3.3 投机539

24.4 20世纪90年代的货币混乱541

24.3.4 自由浮动汇率的优点543

24.3.5 自由浮动汇率的缺点543

24.5 浮动汇率制度下财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544

24.3.6 结论544

24.3.7 本节小结546

*24.4 开放经济和IS-LM分析546

24.4.1固定汇率制度下的分析547

24.4.2 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财政政策548

24.4.3 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货币政策549

24.4.4 浮动汇率制度下的分析550

24.4.5 浮动汇率制度下的财政政策551

24.4.7 本节小结552

24.4.6 浮动汇率制度下的货币政策552

24.5.1 可调整钉住制度:1945~1971年553

24.5 实践中的汇率制度553

24.5.2 肮脏浮动:从1972年起556

24.5.3 1972年以来肮脏浮动汇率制度的问题557

24.5.4 英国实行肮脏浮动制度的经验558

24.6 国际资金流动的重要性558

24.7 1985年1、2月份的英镑危机562

24.5.5 汇率的易变性564

24.5.6 本节小结565

24.7 本章名词解释566

24.6 本章问题566

第25章 全球和地区间的相互依赖569

25.1.1 贸易相互依赖571

25.1 经济全球化和不稳定问题571

25.1.2 金融相互依赖572

25.1 东南亚危机573

25.1.3 国际政策协调的必要性576

25.1.4 本节小结577

25.2.1 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578

25.2 稳定汇率的国际协调措施578

25.2.2 货币集团间更大的汇率刚性:欧洲货币体系579

25.2 为协调而努力580

25.3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585

25.2.3 本节小结586

25.3 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EMU)587

25.3.1 EMU的诞生587

25.3.2 EMU有多令人满意?589

25.4 最佳货币区591

25.3.3 本节小结592

25.4 实现更大的货币稳定性592

25.4.1 控制外汇交易593

25.4.2 汇率目标区594

25.4.3 本节小结595

25.5 本章问题596

25.6 本章名词解释596

第26章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598

26.1不发达问题600

26.1.1 富裕国家和贫穷国家间的巨大差距600

26.1.2 发展的含义601

26.1 人类发展指数(HDI)604

26.1.3 本节小结606

26.2国际贸易与发展607

26.2.1 国际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607

26.2.2 贸易战略607

26.2.3 方法I:利用比较优势出口初级产品608

26.2.4 从发展的角度看传统贸易理论609

26.2.5 长期国际收支问题610

26.2.6 短期国际收支问题611

26.2.7 方法2:进口替代工业化(ISI)612

26.2.8 进口替代的不利影响613

26.2 巴西进口替代的一个实例613

26.2.9 方法3:出口制成品——也许是一种进步的方法?616

26.3 东南亚的教训618

26.2.10 本节小结619

26.3.1 忽视农业620

26.3 发展中国家的结构问题620

26.3.2 不适合的技术622

26.3.3 失业624

26.4 不合适的技术624

26.3.4 通货膨胀626

26.5 发展中国家的失业627

26.3.5 本节小结629

26.4 债务问题630

26.4.1 第一次石油冲击及其后果:1971~1978年631

26.6 资本外逃问题631

26.4.2 第二次石油冲击及其后果:1979~1985年633

26.4.3 解决债务问题:推迟偿债期634

26.4.4 解决债务问题:发展中国家的结构性改革636

26.7 债务与环境636

26.4.5 解决债务问题:免除债务638

26.8 转换债务640

26.4.6 本节小结642

26.6 本章名词解释643

26.5 本章问题643

附录:网址645

词汇表656

英汉术语对照表702

译者后记84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