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唐代文馆文士朝野迁转与文学互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唐代文馆文士朝野迁转与文学互动
  • 吴夏平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20316316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406页
  • 文件大小:40MB
  • 文件页数:416页
  • 主题词:文人-人物研究-中国-唐代;中国文学-古典文学研究-唐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唐代文馆文士朝野迁转与文学互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1

第二节 相关学术史4

一 文馆制度4

二 文馆与诗歌6

三 其他研究9

第三节 文馆中的文学家9

一 文学家隶属馆所分布10

二 文学家地理分布13

第四节 朝野迁转与文学互动15

一 社会角色流动15

二 地域空间变换16

第五节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19

第二章 学官朝野迁转与文学互动20

第一节 唐代官学与学官20

一 官学20

二 学官23

第二节 学官迁转的特点及影响24

一 学官迁转的基本特点24

二 学官与地方互动的特点30

三 学官的地方善政39

第三节 学官社会角色变迁及其与文学之关系42

一 “通经致用”与唐初学官社会角色43

二 “通经致用”与唐初科举考试及文学之关系52

三 高宗武周时期学官地位57

四 玄宗时期经学的窘境与学官的尴尬60

五 中晚唐学官角色的转换65

六 学官社会角色与诗歌创作67

第四节 韩愈贬潮与区域文学影响72

一 韩愈国子学官任职73

二 学官职务性格与文学书写79

三 韩愈的学官自觉意识82

四 对潮州区域文学的影响85

五 对袁州区域文学的影响90

本章小结93

第三章 史官朝野迁转与文学互动95

第一节 史官选任的学识要求及家族特征95

一 史官选任的学识要求96

二 史官任职的家族特征100

第二节 史官地方流动及其文学影响105

一 史官地方流动路径106

二 史官地方流动的文学影响111

第三节 史官谏诤意识与文学表达117

一 史官谏诤意识的形成118

二 泛谏诤意识对唐传奇的影响120

第四节 唐代游记文体的史学渊源129

一 地记:从政治到审美129

二 唐代山水游记生成的史学环境132

三 唐代山水散文的发展135

四 山水文学对地记的影响138

本章小结140

第四章 秘书省文士朝野迁转与文学互动142

第一节 秘书省制度沿革及地位变迁142

一 制度沿革142

二 选任要求145

三 地位变迁148

第二节 秘书省文士地方流动路径及影响155

一 秘书监、少监地方流动路径155

二 著作郎、佐郎朝野迁转特点163

三 地方流动之影响168

第三节 著作郎官职务变迁与碑志之关系170

一 从掌修国史到专司碑志170

二 职务特点与任职要求173

三 对碑志文的影响176

第四节 访书活动及其文学史意义180

一 访书活动181

二 访书活动的文学史意义184

本章小结190

第五章 学士朝野迁转与文学互动191

第一节 “三馆”学士191

一 弘文、崇文馆学士191

二 弘文、崇文馆学士的选任193

三 集贤学士195

四 集贤学士的选任要求201

第二节 学士朝野迁转与文学角色转换203

一 “徘优”角色204

二 学士“类徘优”角色的文学表现204

三 学士朝野迁转的特点211

四 学士地方流动的文学影响216

第三节 盛唐集贤学士群体文学活动225

一 群体诗歌创作226

二 其他文学活动228

第四节 集贤学士地方迁转与诗风转移232

一 集贤学士的地方迁转233

二 张九龄迁谪荆州的文学史意义237

三 竟陵贬逐与“崔国辅体”的形成248

本章小结254

第六章 校书郎、正字朝野迁转与文学互动256

第一节 校书郎和正字的类型及选任256

一 各类校书郎和正字256

二 校书郎为文士起家之良选260

三 校书郎和正字的选任262

第二节 校书郎和正字的地方流动265

一 迁任县职266

二 入幕272

三 临时差遣276

四 觐亲及还乡277

第三节 校书郎和正字任职期间的文学活动280

一 诗歌创作280

二 笔记编撰283

第四节 校书郎和正字的送别诗287

一 主要内容289

二 “芸阁”意象293

三 独特价值295

本章小结300

结语 “制度与文学”研究的成就、困境及出路302

一 研究进程及学术成就302

二 学术渊源307

三 研究困境310

四 对未来研究的一些思考315

附录320

一 唐代学官迁转表320

二 唐代史馆史官迁转表340

三 唐代秘书监、少监迁转表350

四 唐代著作郎、佐郎迁转表361

五 唐代校书郎、正字迁出表368

主要参考文献及征引书目389

后记40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