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建设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赖章盛,胡小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20333245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366页
- 文件大小:52MB
- 文件页数:377页
- 主题词:文化生态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建设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第一章 文化:具有价值内核的人类生活方式4
一 文化的内涵与特征4
(一)众说纷纭的文化定义5
(二)文化的内涵及意义生成7
(三)文化的内核与特征9
二 文化与文明的关系14
(一)文化与文明的异同14
(二)文明形态与文化模式的划分19
(三)历时态的文明形态的文化模式内涵分析25
第二章 生态文化:生态文明的文化模式30
一 生态文化产生的背景31
二 生态文化的内涵39
(一)生态文化的哲学世界观:生态世界观41
(二)生态文化的价值观:生态价值观44
(三)生态文化的伦理观:生态伦理观50
三 生态文化的体系结构54
四 生态文化:生态文明的文化模式58
(一)生态文化是自觉重建的生态文明社会形态的主导性文化模式58
(二)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灵魂62
第三章 生态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67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简述67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67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内涵70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呼唤生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73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道路73
(二)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战略地位83
(三)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理念86
三 生态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89
(一)生态文化建设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社会理想89
(二)生态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维度91
(三)生态文化建设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时代特征94
(四)生态文化建设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96
第四章 生态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多维发展的助推力99
一 生态文化建设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完善与提升100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是开放发展的思想体系100
(二)生态文化价值理念必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104
二 生态文化建设助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丰富和发展107
(一)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在现实领域中展现生态化趋势108
(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在理论视域中凸显生态文化价值110
三 生态文化建设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112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要传承更需要创新112
(二)生态文化建设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114
(三)生态文化建设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的“天时”和“地利”116
四 生态文化建设助推中国文化产业优化升级118
(一)生态文化建设助推中国文化产业壮大规模119
(二)生态文化建设助推中国文化产业提升质量120
第五章 中国特色: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化的内在禀赋125
一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125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125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128
二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生态文化129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130
(二)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及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建设的指导意义133
三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141
(一)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关系141
(二)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以生态文明理念143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态文明理念145
第六章 文化自信:坚持中华民族生态文化的主体地位和大众化方向152
一 坚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精神152
(一)生态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152
(二)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传统生态文化精神157
二 吸纳、改造和提升“小传统”,发挥民间文化的生态示范效应和传播中介功能164
(一)“小传统”——民间文化的一种社会学称谓164
(二)民间文化中的生态意识及其表现形式——以客家文化为例168
(三)民间生态文化的传承、改造与提升173
三 坚持文化大众化方向,使生态文化理念内化为大众自觉的信念和行为方式181
(一)生态文化大众化的内涵181
(二)推进生态文化大众化的最直接途径和方式:通俗化183
第七章 文化基因: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基本精神187
一 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187
二 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基本精神192
(一)“天道生生”的宇宙图式192
(二)“天人合一”“人与天一”的博大觉悟195
(三)遵道贵德法自然的人伦法则198
(四)天人协调与和合的价值理想206
(五)以时禁发,仁爱与衣养万物的诚明之举214
(六)依正不二:众生平等的佛性智慧218
第八章 文化优势: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独特魅力和当代价值222
一 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独特魅力与优势222
(一)“天道生生”的宇宙创生论的独特魅力与优势223
(二)“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论的独特魅力与优势227
(三)天人关系哲学中所体现的生命价值论的独特魅力与优势235
(四)与天人合一世界观相联系的系统思维方式的独特魅力与优势239
二 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当代价值243
(一)“天人合一”的整体与和合思维方式的当代价值244
(二)“天道生生”的宇宙根源意识和“敬天”“畏天”的心理信念的当代价值245
(三)“仁爱万物”“民胞物与”理念的当代价值248
(四)节用、节欲、知足意识的当代价值249
第九章 时代转换: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创新发展252
一 文化发展: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253
二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时代总特征、局限性和在当代面临的挑战255
(一)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时代总特征255
(二)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历史局限性及其在当代面临的挑战256
三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时代转换与创新发展261
(一)与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相适应,赋予传统生态文化以新的特质261
(二)吸收现代科学思维、科技理性和外国生态文化成果,在丰富、完善和提升中进行重构264
(三)立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不断总结和吸取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268
第十章 系统工程(一):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的思想与话语体系277
一 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和解”统一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建设的思想指南277
(一)“两个和解”统一的思想基础277
(二)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思想原则284
二 现代西方生态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建设可借鉴的思想资源294
(一)人类中心主义的基本理念295
(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基本理念297
三 转换与创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的话语体系303
(一)从“天人合一”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世界观304
(二)从“天人和合”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307
(三)从“敬畏自然”到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生态实践观308
第十一章 系统工程(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制度体系312
一 生态文化制度概述312
(一)生态文化制度的内涵312
(二)生态文化制度与生态文明制度的关系315
(三)生态文化制度建设的重大意义316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制度体系的主要内容框架318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制度320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政治制度321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制度322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社会制度323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制度体系构建的基本路径324
(一)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制度325
(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政治制度326
(三)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制度328
(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社会制度329
第十二章 系统工程(三):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的行为规范体系332
一 构建生态自觉的政府行为规范332
(一)坚持绿色发展333
(二)实施生态政治335
(三)加强生态教育337
(四)开展生态合作339
二 构建生态自觉的企业行为规范342
(一)坚持绿色生产343
(二)培育生态文化345
(三)承担生态责任347
三 构建生态自觉的公众行为规范349
(一)坚持绿色生活349
(二)建设生态家庭352
(三)参与生态政治353
参考文献356
后记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