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土地规划与监管技术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土地规划与监管技术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24/31333943.jpg)
- 张洪,雷朋才,袁磊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595201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611页
- 文件大小:100MB
- 文件页数:62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土地规划与监管技术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1
1.2 研究的总体目标1
1.3 研究总体思路2
1.4 主要研究内容概述3
1.4.1 基于土地调查的低丘缓坡山地开发三维调查技术开发与集成5
1.4.2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地质环境与生态适宜性评价6
1.4.3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土地立体规划技术研究6
1.4.4 低丘缓坡山地产业选择与用地标准制定技术研究7
1.4.5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土地规划实施监管技术研究7
1.4.6 新技术条件下的低丘缓坡山地开发政策机制研究8
1.4.7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技术集成综合示范8
第2章 基于土地调查的低丘缓坡山地开发三维调查技术开发集成9
2.1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三维调查技术模式研究9
2.1.1 提出了面向低丘缓坡山地开发的三维土地利用现状的概念模型、数据模型和存储模型9
2.1.2 确立了基于土地调查的低丘缓坡山地开发三维调查技术模式和精度指标10
2.1.3 研究的三维调查技术与以往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三维地形测量的差别11
2.2 低丘缓坡山地高精度无人低空航测遥感数据快速获取技术研究13
2.3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移动综合三维调查装备硬件集成17
2.3.1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三维调查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与系统组成18
2.3.2 改装出低丘缓坡山地开发车载三维调查装备19
2.4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移动综合三维调查装备数据集成与软件开发21
2.4.1 改进出支持三维定位和三维成果输出的GPS/PDA软件21
2.4.2 研发出支持自动生成三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软件算法及软件22
2.4.3 开发出车载土地业务多源异构数据管理软件30
第3章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地质环境与生态适宜性评价33
3.1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的地质环境评价33
3.1.1 低丘缓坡山地、滑坡、泥石流灾害生态风险评价33
3.1.2 山地地质灾害生态风险评价与防范39
3.2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的生态环境要素响应与风险分析44
3.2.1 基于“基底要素-干扰结构-主导服务”的山地生态功能分区44
3.2.2 低丘缓坡山地建设开发综合生态风险评价50
3.3 低丘缓坡山地城镇景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56
3.3.1 低丘缓坡山地人地耦合系统生态承载力评价56
3.3.2 低丘缓坡山地城镇社会-生态系统生态文化健康评价63
3.4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生态适宜性评价67
3.4.1 基于GRNN和邻域算法的土地开发多宜性权衡67
3.4.2 基于有序加权平均的低丘缓坡山地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74
3.4.3 基于综合阻力模型的山地开发生态适宜性评价77
第4章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土地立体规划技术研究84
4.1 县域存量城乡建设用地挖潜与规模控制技术研究84
4.1.1 山坝统筹存量城乡建设用地挖潜研究84
4.1.2 坝区农村居民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以大理海东区为例99
4.1.3 山坝统筹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技术108
4.2 基于生态安全的县级区域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建设用地布局调整优化技术研究123
4.2.1 概述123
4.2.2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与用地需求预测124
4.2.3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情景设计与用地布局优化132
4.2.4 模型参数与数据制备136
4.2.5 空间布局优化142
4.2.6 建设用地布局情景模式评价与优选153
4.2.7 县域尺度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土地优化布局系统研发154
4.3 低丘缓坡项目区山地城镇土地利用立体规划理论与技术研究161
4.3.1 概述161
4.3.2 低丘缓坡建设开发土地利用特点与平原平坝地区的差异性分析171
4.3.3 山地城镇土地立体规划的用地布局与规划指标196
4.3.4 三维数值模拟技术研究233
第5章 低丘缓坡山地产业(工业)选择与用地标准制定技术研究240
5.1 低丘缓坡山地工业建设开发生态关联研究240
5.1.1 山地工业开发中基本生态问题分析240
5.1.2 生态系统对山地工业园区的作用241
5.1.3 山地工业园区对生态系统的作用——山地工业园区生态功能论243
5.1.4 山地工业园区与生态系统关联的时空分异246
5.1.5 低丘缓坡山地工业开发生态适宜评价模型和技术方法253
5.2 低丘缓坡山地工业选择与用地布局研究257
5.2.1 低丘缓坡山地产业选择257
5.2.2 低丘缓坡山地工业开发负面清单272
5.2.3 低丘缓坡山地工业布局与用地模式研究279
5.3 低丘缓坡山地工业用地标准制定技术研究303
5.3.1 现有相关标准分析303
5.3.2 区域等别划分及重点工业行业甄别308
5.3.3 数据来源318
5.3.4 低丘缓坡山地区域工业用地开发影响因素分析323
5.3.5 坝区工业园区和典型企业用地情况分析335
5.3.6 低丘缓坡工业园区用地控制指导指标346
5.3.7 低丘缓坡山地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355
第6章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土地规划实施监管技术研究384
6.1 指标体系构建和关键监测指标遴选及其监测方案设计384
6.1.1 生态风险表征指标体系384
6.1.2 地质灾害指标体系384
6.1.3 关键监测指标遴选及监测方案设计386
6.2 数据收集、整理及数据库建设392
6.2.1 基础地理数据392
6.2.2 野外监测数据398
6.2.3 数据库建设405
6.3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生态风险与地质灾害预警模型407
6.3.1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生态风险过程模拟408
6.3.2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地质灾害预警445
6.4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生态风险与地质灾害监管和预警平台建设471
6.4.1 系统工作流程471
6.4.2 主要功能模块471
第7章 新技术条件下的低丘缓坡山地开发政策问题机制研究479
7.1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的需求与困境——以云南省为例479
7.1.1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利用的潜力与方向479
7.1.2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利用政策实施的迫切性及成效479
7.1.3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及原因分析482
7.2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利用的制度路径484
7.2.1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利用的制度原则484
7.2.2 探索构建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利用管理新机制486
7.3 关于促进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488
7.3.1 总体要求489
7.3.2 工作程序及要求489
7.3.3 开发建设保障措施491
7.3.4 对试点工作的要求492
7.4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利用管理制度体系设计492
7.4.1 规划492
7.4.2 用地审核494
7.4.3 土地确权495
7.4.4 土地征收和转用495
7.4.5 地质与环境保护496
7.5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政策评价技术导则研究497
7.5.1 评价原则497
7.5.2 评价指标体系498
7.5.3 指标量化方法500
第8章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技术集成综合示范502
8.1 基于土地调查的低丘缓坡山地开发三维调查集成技术示范502
8.1.1 示范地点与范围502
8.1.2 示范内容503
8.1.3 示范过程分析504
8.1.4 示范成果总结522
8.2 低丘缓坡项目区建设开发生态适宜性评价技术示范529
8.2.1 示范过程分析529
8.2.2 示范目标实现状况和取得成果的分析531
8.2.3 示范成果总结536
8.3 低丘缓坡山地项目区土地立体规划技术示范537
8.3.1 示范过程分析537
8.3.2 示范目标实现状况和取得成果的分析538
8.3.3 示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情况分析539
8.3.4 示范成果简介539
8.3.5 示范成果总结541
8.4 低丘缓坡山地项目区工业类型选择技术示范543
8.4.1 示范目标实现状况和取得成果的分析543
8.4.2 示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情况分析544
8.4.3 这次示范尚没有解决的问题和下一步研究方向544
8.4.4 其他需要分析说明的问题544
8.5 低丘缓坡山地项目区建设开发生态风险和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示范545
8.5.1 示范过程分析545
8.5.2 示范目标实现状况和取得成果的分析545
8.5.3 示范成果简介553
8.5.4 示范效果分析559
8.6 集成示范总结562
8.6.1 集成示范形成的最终成果562
8.6.2 集成示范解决的关键问题566
8.6.3 集成示范成果的应用前景568
8.6.4 集成示范的创新性分析568
参考文献570
附表581
附图603
附件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