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物权法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物权法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9/31302990.jpg)
- 陈华彬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2081418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754页
- 文件大小:87MB
- 文件页数:778页
- 主题词:物权法-法的理论-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物权法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物权总说1
第一节 物权的名称、涵义与特性1
一、物权名称的源起与在立法上的确立1
二、物权的涵义:对各种学说的考量与分析4
三、物权的特性6
第二节 物权的肇源与罗马法、日耳曼法的物权观念16
一、物权观念与物权制度的肇源16
二、罗马法与日耳曼法的物权观念19
第三节 物权与债权21
一、物权与债权二元权利体系的形成21
二、物权与债权的具体界分25
三、物权功用的变迁与物权和债权的交错28
第四节 物权与知识产权、继承权29
一、物权与知识产权29
二、物权与继承权31
第二章 物权法的特性、发展趋势与中国物权法和民法典物权编的制定与编纂33
第一节 物权法的特性33
一、物权法为私法33
二、物权法为财产法34
三、物权法为强行法35
四、物权法具有固有法的性质35
五、物权法具有公共性37
第二节 物权法的发展趋势37
一、物权法的国际化38
二、物权类型的增加39
三、物权关系中的意思自治40
四、用益物权的消长40
五、物权的价值化41
六、所有权的社会化42
七、担保物权功能的强化与担保形态的多样化42
八、环境生态的保护44
第三节 中国物权法与民法典物权编的制定和编纂44
一、中国物权立法的回眸44
二、中国物权法的制定47
三、中国民法典物权编的编纂49
四、《物权法》的体系49
五、我国物权法的法源(“渊源”)50
六、《物权法》的基本理念54
第三章 物权的客体与一物一权原则57
第一节 物权的客体及其分类57
一、作为物权的客体的物57
二、与物权有关的物的主要分类58
第二节 一物一权原则67
一、涵义与存在理由67
二、一物的判定与一物一权原则的发展68
第四章 物权的效力71
第一节 概要71
第二节 排他效力72
第三节 优先效力74
一、物权相互间的优先效力74
二、物权优先于债权的效力76
第四节 追及效力79
第五节 物权请求权80
一、概要80
二、物权请求权的性质82
三、物权请求权的周边:物权请求权与相关请求权83
四、基于定限物权的物权请求权85
五、物权请求权的其他问题86
第五章 物权法定原则与物权的类型89
第一节 物权法定原则89
一、物权法定原则及其存在理由89
二、违反物权法定原则的效果93
三、关于物权法定主义的缓和94
四、物权法定原则与合同自由原则98
第二节 物权的类型99
一、物权的学理分类99
二、大陆法系一些国家或地区民法典上的物权类型103
三、我国的物权类型109
第六章 物权变动111
第一节 概要111
一、物权变动的涵义与形态111
二、引起物权变动的原因113
第二节 物权变动113
一、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113
二、非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123
第三节 物权变动的公示与公信原则124
一、公示原则124
二、公信原则141
第四节 物权行为144
一、物权行为的源起与评述144
二、物权行为的基础法理147
三、物权行为的独立性理论151
四、物权行为的无因性理论152
第五节 物权消灭的原因167
一、混同167
二、抛弃(放弃)169
三、其他原因170
第七章 所有权通说171
第一节 所有权的涵义与功用171
一、所有权的涵义171
二、所有权的功用177
第二节 所有权的变迁与演进180
一、所有权权源的变迁与演进180
二、所有权的观念与制度的变迁182
第三节 所有权的类型191
一、国家所有权191
二、集体所有权193
三、私人所有权194
四、对社会团体所有权的保护194
第四节 所有权的权能194
一、所有权的积极权能195
二、所有权的消极权能198
第五节 所有权的限制198
一、私法对所有权的限制199
二、公法对所有权的限制201
三、征收与征用202
第六节 所有权的物权请求权203
一、所有物的返还请求权204
二、所有权妨害排除请求权210
三、所有权妨害预防(防止)请求权212
第七节 取得时效214
一、概要214
二、取得时效的基本法理214
三、我国的时效取得问题223
第八章 土地空间权224
第一节 概说224
第二节 土地空间权的基本理论226
一、土地空间权的涵义与类型226
二、土地空间权的体系228
三、空中权237
四、地中权(地下空间利用权)239
五、土地发展权240
六、不动产证券化241
第九章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243
第一节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基本理论243
一、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源起与名称243
二、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涵义244
三、业主的界定250
四、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特性与种类251
第二节 专有权253
一、专有权的含义253
二、专有权的客体——专有部分253
三、专有部分的范围254
四、专有权的内容257
五、业主作为专有权人的法律责任(Ⅰ):停止侵害、排除妨害与损害赔偿261
六、业主作为专有权人的法律责任(Ⅱ):将业主自区分所有权共同体关系中驱逐(即剥夺业主的区分所有权)262
第三节 共有权274
一、共有权的涵义与特性274
二、共有权的客体——共有部分276
三、共有权的内容282
四、业主作为共有权人的法律责任284
第四节 业主的成员权285
一、业主的成员权的涵义、特性与形成基础285
二、业主成员权的内容287
第五节 区分所有建筑物的管理(Ⅰ):涵义、内容与方式289
一、区分所有建筑物的管理的涵义与内容289
二、管理方式292
第六节 区分所有建筑物的管理(Ⅱ):管理规约293
一、概要293
二、管理规约的订立、变更或废止295
三、管理规约应规范的事项301
四、管理规约的效力303
五、原始管理规约(业主临时公约)的公平性及其效力304
六、小结308
第七节 区分所有建筑物的业主管理团体(Ⅰ):业主大会309
一、业主大会的性质与业主的权利和义务310
二、业主大会会议形式、会议召集与表决权计算313
三、业主大会的决议方法与决议效力316
第八节 区分所有建筑物的业主管理团体(Ⅱ):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与其他管理人321
一、业主委员会321
二、物业服务企业与其他管理人322
第九节 区分所有建筑物的修缮323
一、概要323
二、专有与约定专用部分的修缮326
三、共有与约定共有部分的修缮333
四、区分所有建筑物修缮费用的来源或取得341
第十节 区分所有建筑物的修复:以日本法为视角的分析与借镜344
一、概要344
二、日本区分所有建筑物小规模一部灭失的修复345
三、日本区分所有建筑物大规模一部灭失的修复349
四、日本区分所有建筑物修复制度对我国的借镜:检讨、建构及完善354
第十一节 区分所有建筑物的重建356
一、概要356
二、重建的要件359
三、业主间及业主与第三人间权益的调整364
四、重建合意的成立与重建主体的厘定368
五、小区内区分所有建筑物的重建369
六、区分所有建筑物一部灭失的复旧(修复)与重建371
七、区分所有建筑物遭受灾害全部灭失时的再建与重建372
八、小结374
第十章 相邻关系375
第一节 相邻关系总说375
一、相邻关系的涵义、功用与权源375
二、相邻关系的法性质及与地役权的区别377
三、相邻关系与建筑法、城市计划法和区域计划法的关联379
四、相邻关系的演变380
第二节 相邻关系的类型381
一、土地相邻关系381
二、建筑物相邻关系388
第十一章 动产所有权393
第一节 善意取得393
一、善意取得的涵义与肇源393
二、善意取得的“极端法”与“中间法”立场395
三、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397
四、善意取得的法律效果404
第二节 遗失物的拾得406
一、涵义与法性质406
二、遗失物拾得的要件407
三、拾得遗失物的效力409
四、遗失物规则对拾得漂流物、发现埋藏物、隐藏物的准用411
第三节 先占411
一、先占的涵义与法性质411
二、先占的构成要件412
三、先占的法律效果414
四、我国民事立法应认可先占制度414
第四节 添附415
一、添附的涵义与旨趣415
二、附合416
三、混合419
四、加工421
第五节 货币所有权425
一、货币为一种特殊的物425
二、货币所有权425
三、孳息的所有权取得427
第十二章 共有428
第一节 概说428
一、共有的涵义与演进428
二、共有的特性、成立及类型429
三、共同共有与按份共有的界分430
第二节 按份共有432
一、按份共有的源起与涵义432
二、按份共有的内部关系434
三、按份共有的外部关系441
第三节 共同共有442
一、共同共有的涵义与法性质442
二、共同共有的类型444
三、共同共有的效力445
四、共同共有的消灭447
五、共同共有物的分割447
第四节 准共有448
第十三章 用益物权总说449
第一节 用益物权的意义449
一、用益物权的涵义449
二、用益物权的取得、丧失与变更451
三、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452
第二节 用益物权的特性与功用453
第三节 用益物权的类型体系456
一、域外民法与我国台湾地区“民法”中的用益物权456
二、我国的用益物权体系458
第十四章 土地承包经营权460
第一节 概说460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涵义与特性460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征收461
三、关于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权及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462
第二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取得462
一、依法律行为而取得462
二、依法律行为以外的原因而取得464
第三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效力464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的权利464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义务467
第四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消灭467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消灭的原因468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消灭的法律后果469
第十五章 建设用地使用权470
第一节 概说470
一、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涵义与特性470
二、建设用地使用权(地上权)的沿革与内容471
三、建设用地使用权与类似权利的区别473
第二节 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取得474
一、通过行政划拨方式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474
二、通过出让方式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475
第三节 建设用地使用权人的权利义务476
一、建设用地使用权人的权利476
二、建设用地使用权人的义务478
第四节 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消灭478
一、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消灭原因478
二、建设用地使用权消灭的法律后果480
第十六章 宅基地使用权482
第一节 概说482
一、宅基地使用权的涵义482
二、宅基地使用权的特性482
第二节 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和流转484
一、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484
二、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485
第三节 宅基地使用权的效力486
一、宅基地使用权人的权利486
二、宅基地使用权人的义务487
第四节 宅基地使用权的消灭487
一、宅基地使用权消灭的因由487
二、宅基地使用权消灭的法律后果488
第十七章 地役权(含不动产役权构建)489
第一节 概说489
一、地役权的涵义489
二、地役权的法制史脉络与功用492
三、地役权的特性496
四、地役权的分类497
第二节 地役权的取得499
一、基于法律行为取得地役权499
二、基于法律行为以外的原因取得地役权500
第三节 地役权的效力501
一、地役权人的权利与义务501
二、供役地人的权利与义务503
第四节 地役权的消灭504
一、地役权的消灭原因504
二、地役权消灭的法律效果505
第五节 不动产役权制度的构建505
一、概要505
二、建立我国不动产役权的必要性506
三、自己不动产役权(所有人不动产役权)制度的价值与确立508
四、小结511
第十八章 担保物权总说513
第一节 担保物权的基本法理513
一、担保物权的涵义513
二、担保物权的本旨514
三、担保物权的特性514
四、担保物权的效力516
五、担保物权的功用与价值517
第二节 担保物权的类型518
一、各国家或地区物权法上的担保物权518
二、担保物权的分类520
第三节 担保物权的其他问题523
一、物的担保(物权的担保)与人的担保523
二、关于金钱担保524
三、担保物权的消灭524
第十九章 抵押权525
第一节 概说525
一、抵押权的涵义525
二、抵押权的特性527
三、抵押权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德国、瑞士的抵押权可能对我国抵押权的影响528
第二节 抵押权的取得530
一、基于法律行为而取得抵押权530
二、非基于法律行为而取得抵押权533
第三节 抵押权的效力(一)534
一、抵押权担保债权的范围534
二、抵押权的效力所及的标的物的范围536
第四节 抵押权的效力(二)539
一、抵押物的用益权539
二、设定多个抵押权的权利540
三、于抵押物上为他人设立用益权的权利540
四、出让抵押物的权利541
第五节 抵押权的效力(三)542
一、抵押权人的顺位权542
二、对抵押权的处分权547
三、抵押权的保全权550
四、抵押权人的物权请求权552
五、抵押权人的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554
六、抵押权的实行554
第六节 抵押权的消灭558
一、主债权消灭558
二、抵押物灭失558
三、抵押权的实行558
四、因除斥期间的经过而消灭558
第七节 特殊抵押权(Ⅰ):最高额抵押权559
一、最高额抵押权的涵义与特性559
二、最高额抵押权的功用与缺陷561
三、最高额抵押权的设立562
四、最高额抵押权的变更564
五、最高额抵押权的转让564
六、最高额抵押权所担保债权的确定565
七、最高额抵押权的实行567
八、最高额抵押权的消灭568
第八节 特殊抵押权(Ⅱ):共同抵押权568
一、涵义568
二、共同抵押权的基本原则569
三、共同抵押权的设立570
四、共同抵押权的效力570
第九节 特殊抵押权(Ⅲ):财团抵押权、浮动抵押权与证券抵押571
一、财团抵押权571
二、浮动抵押权572
三、证券抵押575
第十节 特殊抵押权(Ⅳ):所有人抵押权(以德国、瑞士法为视角的分析与借镜)577
一、概要577
二、所有人抵押权制度的比较法考察(一):以德国法上的所有人土地债务与后发的所有人抵押权为中心578
三、所有人抵押权制度的比较法考察(二):以瑞士法上的空位(空白)担保位置制度为中心584
四、所有人抵押权与民法诸规则的关系585
五、所有人抵押权的比较法总结:寻求共识589
六、所有人抵押权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检讨、建构及完善589
第二十章 质权592
第一节 概说592
一、质权的涵义与特性592
二、质权的法制史脉络与立法例593
三、质权的分类595
第二节 动产质权596
一、动产质权的意义596
二、动产质权的取得598
三、动产质权的效力600
四、动产质权的消灭610
五、最高额质权611
第三节 权利质权611
一、权利质权的基本法理611
二、票据质权613
三、债券质权616
四、存款单质权618
五、仓单质权619
六、提单质权621
七、股权质权622
八、基金份额质权625
九、知识产权质权626
十、应收账款质权628
第二十一章 留置权631
第一节 概说631
一、留置权的涵义631
二、留置权的法性质632
三、留置权与其他类似权利的界分633
第二节 留置权的法制史脉络、立法成例与功用635
一、留置权的法制史脉络与立法成例635
二、留置权的功用637
第三节 留置权的取得637
一、留置权取得的积极要件638
二、留置权取得的消极要件642
第四节 留置权的效力643
一、留置权所担保债权的范围643
二、留置权的效力所及标的物的范围643
三、留置权人的权利义务644
四、留置物所有人的权利义务646
五、留置权与动产抵押权、质权的竞存647
六、留置权的实行647
七、留置权的消灭648
第五节 境外比较法上的其他留置权650
第二十二章 非典型担保652
第一节 概说652
第二节 让与担保653
一、让与担保的涵义与法律特性653
二、让与担保的演进与功用654
三、让与担保的有效性656
四、让与担保的法律构造657
第三节 假(临时)登记担保658
一、假登记担保的含义658
二、假登记担保的法性质659
三、假登记担保的设立659
第四节 所有权保留660
一、所有权保留的意义与法制史脉络660
二、所有权保留的功用、构成与法性质662
三、所有权保留的设立662
四、所有权保留中买受人的期待权662
五、所有权保留买卖中出卖人的取回权665
第二十三章 占有667
第一节 概说667
一、占有的涵义667
二、占有的主体670
三、占有与相关概念的界分670
四、占有的功能671
第二节 占有的分类、占有状态的推定与占有状态的变更673
一、占有的分类673
二、占有状态的推定679
三、占有状态的变更680
第三节 占有的取得682
一、占有的原始取得682
二、占有的继受取得682
第四节 占有的效力685
一、占有权利的推定685
二、占有人与回复请求权人的权利义务关系687
第五节 占有的保护690
一、占有人的自力救济权691
二、占有人的物上请求权694
第六节 占有的消灭与准占有697
一、占有的消灭697
二、准占有698
附录一 中国物权法的意涵与时代特征701
引言701
一、中国引进和建立物权制度体系之初702
二、中国1949—1956年对物权法的基本肯定与之后至80年代末对物权法的否定706
三、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的物权法的复兴708
四、中国《物权法》对中国国家与社会的效果710
五、中国《物权法》的时代特征718
结语725
附录二 我国民法典物权编立法研究727
一、物权法定原则的缓和与谨慎728
二、物权变动规则的维系、完善与对《物权法司法解释(一)》相关规定的吸纳730
三、所有权规则的丰富、扩展与完善731
四、用益物权规则的修订、扩展与完善740
五、担保物权规则的改定与完善744
六、占有制度及其规则的丰富与完善747
七、结语747
主要参考文献748
后记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