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哲学史新编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冯友兰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026653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636页
- 文件大小:103MB
- 文件页数:699页
- 主题词:中国哲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哲学史新编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自序1
全书绪论1
第一节 本来的历史和写的历史1
第二节 逻辑和历史的统一2
第三节 写的历史和史料6
第四节 什么是哲学8
第五节 理论思维和形象思维8
第六节 哲学与世界观23
第七节 哲学中的主要派别26
第八节 哲学和哲学史30
第九节 研究中国哲学史的特殊任务30
第十节 阶级观点和民族观点36
第十一节 中国哲学史的分期42
第一册3
绪论3
第一章 商、周奴隶社会的兴盛与衰微—商代和西周时期(前16世纪至前8世纪)宗教天道观的变化和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13
第一节 商代奴隶和劳动人民的生产斗争科学知识和技术工艺的进步13
第二节 商代的阶级对立及奴隶主阶级专政的精神工具—宗教15
第三节 商末阶级斗争及商周民族斗争的激化16
第四节 周公旦巩固奴隶制的措施18
第五节 周公旦对于奴隶主的天命论的补充21
第六节 古代素朴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的萌芽25
第七节 西周奴隶制的衰落及宗教神权的动摇30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转变—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33
第一节 大转变时期社会生产力的提高33
第二节 大转变时期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36
第三节 大转变时期—奴隶反对奴隶主的斗争和奴隶身份的解放37
第四节 大转变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与没落奴隶主贵族夺权与反夺权的斗争40
第五节 春秋时期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的初步发展,“法”与“礼”的斗争42
第六节 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的活跃和思想战线上的“百家争鸣”46
第三章 齐、晋两国的改革及齐桓、晋文的霸业52
第一节 齐、晋两国在春秋时期的地位52
第二节 齐桓公与管仲53
第三节 管仲在齐国“相地衰征”的历史意义56
第四节 管仲对于分封制的改革58
第五节 管仲“尊贤育才”的政策59
第六节 管仲对于旧制度改革的不彻底性60
第七节 管仲“富国强兵”的政策61
第八节 管仲对诸侯国的关系的政策63
第九节 晏婴的折中、调和论64
第十节 晋国第一次封建化的改革—“郭偃之法”68
第十一节 晋国的第二次变革—赵盾和“夷之蒐”72
第四章 前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孔丘对于古代精神生活的反思75
第一节 孔丘的阶级立场及其对于周制的态度75
第二节 孔丘对于古代道德生活的反思—关于“仁”的理论80
第三节 孔丘对于古代道德生活的反思—关于“礼”的理论86
第四节 孔丘对于古代道德生活的反思—论完全的人格94
第五节 孔丘对于古代宗教生活的反思100
第六节 孔丘对于古代文艺生活的反思106
第七节 孔丘对于古代学术生活的反思111
第八节 孔丘对于他自己的精神境界的反思114
第五章 邓析与子产的斗争,名家的起源121
第一节 子产在郑国推行的改良路线121
第二节 邓析反对子产的改良路线的斗争126
第三节 关于伪《邓析子》129
第六章 春秋末期军事思想和经济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131
第一节 春秋时期军事上的“礼”与“非礼”131
第二节 孙武和《吴孙子》133
第三节 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在孙武军事思想中的表现134
第四节 辩证法思想在孙武军事思想中的表现136
第五节 辩证法思想和唯物主义思想在范蠡的政治策略中的表现139
第六节 辩证法思想和唯物主义思想在计然的经济政策中的表现141
第七节 辩证法思想和唯物主义思想在商人思想中的表现144
第七章 墨翟和前期墨家的哲学思想146
第一节 大转变时期独立手工业的兴起146
第二节 《墨子》其书和墨翟其人147
第三节 墨翟对于劳动和劳动成果的重视149
第四节 墨翟对于奴隶主贵族的生活方式的批判150
第五节 墨翟关于“尚贤”、“尚同”的思想154
第六节 功利主义的道德观和经验主义的真理论156
第七节 “兼爱”、“非攻”的阶级调和论161
第八节 主张“天志”、“明鬼”的宗教思想165
第九节 前期墨家向后期墨家的转化168
第八章 晋法家思想的发展170
第一节 晋法家和齐法家170
第二节 魏国进一步的改革—李悝“尽地力之教”和《法经》171
第三节 韩国进一步的改革—申不害的“术”175
第四节 赵国进一步的改革—赵武灵王“易胡服”178
第九章 道家的发生与发展和前期道家182
第一节 所谓“逸民”182
第二节 杨朱的“为我”思想186
第三节 《庄子·天下》篇论道家发展的阶段190
第四节 《老子》、《庄子》中的全生保真的思想191
第二册197
绪论197
第十章 秦国进一步的改革—商鞅变法200
第一节 商鞅在秦国同顽固派的大辩论200
第二节 商鞅推广巩固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措施204
第三节 商鞅对于宗法的变革209
第四节 商鞅对于富国强兵的理论和措施210
第五节 商鞅的进步的历史哲学214
第十一章 道家哲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老子》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218
第一节 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218
第二节 《老子》哲学思想的阶级根源225
第三节 《老子》对于地主阶级政权的攻击及其应付的策略227
第四节 《老子》的兵法230
第五节 《老子》的素朴的辩证法思想232
第六节 《老子》中的宇宙观236
第七节 《老子》论“为道”和“为学”244
第八节 《老子》的历史哲学及其理想社会250
第十二章 孟轲—儒家思想向唯心主义的发展253
第一节 孟轲的时代及其对于当时政治的态度253
第二节 孟轲的政治思想256
第三节 孟轲论“王”、“霸”261
第四节 王道的物质条件—井田制263
第五节 王道的精神条件—仁和忠恕之道266
第六节 性善论和伦理学268
第七节 孟轲的历史观及其对于道家墨家的斗争275
第八节 孟轲对于人类精神生活的理解和体会278
第十三章 墨家的支与流裔宋钘、尹文;农民的思想家许行284
第一节 宋钘、尹文的政治、社会思想284
第二节 许行的“神农之言”290
第十四章 庄周的主观唯心主义体系—道家哲学向唯心主义的进一步的发展294
第一节 庄周其人和《庄子》其书294
第二节 庄周论“齐物”299
第三节 庄周论“逍遥”306
第四节 《庄子》论道、有、无311
第五节 庄周论自然和人为,必然和自由317
第六节 倒退的社会观320
第七节 庄周哲学是隐士思想的总结324
第十五章 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后期名家的发展327
第一节 关于名家这个称号327
第二节 惠施的法家思想330
第三节 惠施的“万物说”331
第四节 惠施“历物之意”十事333
第五节 惠施与庄周—辩证法与相对主义、怀疑论和诡辩339
第六节 惠施的对立面—公孙龙341
第七节 公孙龙关于“白马非马”的辩论342
第八节 公孙龙关于“离坚白”的辩论347
第九节 公孙龙关于“指”、“物”的辩论349
第十节 公孙龙关于“变”的辩论353
第十一节 公孙龙关于“名”、“实”的辩论357
第十二节 战国时期其他辩者的辩论358
第十三节 庄周及其一派对公孙龙的态度362
第十六章 慎到和稷下黄老之学366
第一节 战国中后期各家的分化366
第二节 《庄子·天下》篇所说的慎到368
第三节 《慎子》中的慎到思想371
第四节 黄老之学的确切内容376
第十七章 稷下黄老之学的精气说—道家向唯物主义的发展378
第一节 黄老之学的名称的由来及史料的根据378
第二节 《管子》中的《水地》篇380
第三节 黄老之学关于“精”、“气”的思想383
第四节 对于“精”、“气”说的评价390
第五节 黄老之学的法家统治术393
第六节 黄老之学关于法的认识398
第七节 黄老之学的认识论的含义400
第八节 附录,齐法家的其他思想402
(一)“重本抑末”的思想402
(二)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405
(三)关于“法”、“术”、“势”的理论408
(四)军事思想411
第十八章 楚国的改革与屈原,稷下精气说的传播413
第一节 楚国的封建化的改革413
第二节 屈原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进步的政治思想414
第三节 屈原《天问》中的唯物主义的宇宙发生论417
第四节 屈原《远游》、《离骚》中的精、气说419
第五节 古代医学中的精、气说425
第十九章 墨辩—后期墨家向唯物主义的发展430
第一节 关于墨经430
第二节 后期墨家思想的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431
第三节 墨经中的科学知识433
第四节 后期墨家的反映论的认识论435
第五节 后期墨家的逻辑思想439
第六节 后期墨家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449
第七节 后期墨家的进步的社会政治思想451
第八节 后期墨家对于当时诡辩学说的批判459
第九节 后期墨家对于当时老、庄学说和其他各家的批判467
第二十章 阴阳五行家的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世界图式473
第一节 关于阴阳五行家473
第二节 《洪范》以五行为基础的自然观475
第三节 《月令》的世界图式478
第四节 邹衍的地理学说和历史观485
第五节 阴阳五行家思想对于中国哲学和科学发展的影响489
第六节 对于阴阳五行家的估价和批判492
第二十一章 易传的具有辩证法因素的世界图式496
第一节 关于《易经》和易传496
第二节 筮法和易传中的“数”499
第三节 易传中的“象”502
第四节 易传的宇宙发生论及世界图式508
第五节 易传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512
第六节 易传中的辩证法思想515
第七节 易传哲学的阶级根源523
第二十二章 荀况—儒家思想向唯物主义的发展528
第一节 荀况与《荀子》528
第二节 荀况论“王”、“霸”529
第三节 “法先王”和“法后王”533
第四节 礼和法535
第五节 荀况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537
第六节 荀况的反映论的认识论和思想方法546
第七节 荀况的逻辑思想556
第八节 荀况的社会思想563
第九节 荀况关于“文”的理论568
第十节 荀况的人性论571
第十一节 荀况对于统一思想的主张575
第二十三章 战国时期最后的理论家韩非的哲学思想579
第一节 韩非的人口论的历史观580
第二节 韩非论他所认为的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质583
第三节 韩非综合原来法家三派586
第四节 韩非关于法的论述589
第五节 韩非关于势的论述592
第六节 韩非关于术的论述595
第七节 韩非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597
第八节 韩非对《老子》的改造600
第九节 韩非的政治、经济主张612
第十节 韩非对于当时战争的矛盾立场614
第二十四章 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终结621
第一节 儒家所作的总结621
第二节 道家所作的总结626
第三节 法家所作的总结629
第四节 杂家和吕不韦的《吕氏春秋》631
第五节 杂家的出现与先秦哲学的终结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