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日近现代文学关系比较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日近现代文学关系比较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74/31287099.jpg)
- 张福贵,靳丛林著 著
- 出版社: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 ISBN:7560123260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329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4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日近现代文学关系比较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一、中日文学关系:一种古老的关系与一门新兴的学科1
二、意义的概念:中日近代文学交流史的范围2
三、文化价值论:不平衡的交流及其规律4
四、历史的进程与文化的进程:中日近现代文学交流史的分期7
五、前所未有的变化:文化交流的关系转换7
(一)文学交流的话语准备:汉字的“逆输入”9
(二)中介与主体:建筑中国近代文坛的留日学生10
第一编 1840—1917古代的结束与近代的开端15
第一章 文学交流的背景:同一主题下的两种历史15
一、世纪性的文化碰撞:西方舰队的“叩关”15
二、两种文化选择: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不同进程和结局16
(一)老大帝国的时代悲剧16
(二)日本向近代的转变17
第二章 前近代文学交流的继续:中日传统文人的文字缘21
一、罗森:最早的一本《日本日记》21
二、黄遵宪:了解日本的第一人22
三、何如璋与张桂斯:最后的“翰林笔墨”24
四、“中华名士”王韬25
五、俞樾对日本诗文的编录26
六、竹添井井和《栈云峡雨日记》28
七、冈千仞和冈仓天心的中国行29
八、田冈岭云和《战袍余尘》30
第三章 梁启超的新小说运动与日本文学32
一、近代文学的诞生:日本的先行和中国的迟滞32
二、日本明治文坛与梁启超的文学活动35
三、政治小说:梁启超对日本近代文学的选择40
第四章 辛亥革命前后的中日文学交流46
一、文学:在不同的历史中对接46
二、章太炎等人的文学活动47
三、苏曼殊与罗卧云的中日之缘48
四、王国维的学术研究与日本50
五、青年鲁迅与近代中日文学交流的升华52
(一)西方近代思潮的流转52
(二)“为人生”的功利性文学观的确立52
(三)日本文学的“近代”与鲁迅的理解55
六、中日近代戏剧运动的交流57
七、《不如归》等作品的翻译和影响58
八、译介日本近代书刊的文化意义60
第二编 1918—1927热情的认同与冷漠的静观65
第一章 艰难的历史过渡65
一、近代文学的价值标准65
二、两种历史节奏68
三、两种文学走向70
四、确立近代文学交流关系的三个阶梯71
五、大正文学与五四新文学的生成73
第二章 热情的认同:近代日本文学在中国76
一、一个新的交流的开端76
二、中国作家的日本文学情缘76
第三章 鲁迅与夏目漱石81
一、思想上的相通:对当下社会的批判82
二、艺术上的相识:讽刺文学的创造86
三、殊途同归:文明批评与社会批评96
第四章 鲁迅与厨川白村103
一、最早的关注103
二、生命哲学的深刻理解及其历史价值105
三、从文学观到世界观109
四、文学创作与个体生命价值的确立111
五、“人间苦”与文艺创作117
六、对人学概念和美学概念的双重超越120
第五章 周作人与日本白桦派129
一、“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白桦派的思想主张与周作人的人生哲学129
(一)历史因缘与思想感应129
(二)托尔斯泰主义与基督教教义131
(三)“个人本位”与“灵肉一致”139
(四)“人的价值”与“辟人荒”143
(五)“幼者本位”与“子孙崇拜”146
二、“新村理想”:150
白桦派的社会学说与周作人的人学理论150
(一)新村之路的人生历程150
(二)新村社会的思想境界152
(三)新村理想的精神内涵156
(四)新村意识的历史评价157
三、人生之路:160
白桦派的自我崇尚与周作人的“亚洲主义”160
(一)志同道合的政治道路160
(二)自我中心的思想逻辑162
第六章 近代日本私小说与创造社小说168
一、日本私小说的产生与论争168
二、私小说的作品世界175
三、私小说的存在与日本的精神风土179
四、创造社对私小说从思想到艺术的认同181
五、封闭与开放:个性主题的两种不同选择184
六、个性主题的两种不同选择188
第七章 冷漠的观照:五四新文学到日本192
一、一个难解之谜:日本对中国新文学的隔膜192
二、先行者:几个专门的刊物193
(一)《支那学》与《北京周报》193
(二)《东洋》、《满蒙》及其他194
三、走向高潮之前:迟到了的日本作家群195
四、不平衡的文学交流196
(一)文学交流的不平衡与不同步196
(二)清醒的功利性抉择与非功利性的文学参照197
第八章 封闭的自我与开放的自我:中日近代文学主题走向的比较200
一、共同的起点与不同的层次200
二、不同的结局与不同的基调204
第三编 1928—1936世界性的趋势与交流的高潮211
第一章 新时代文学的主潮:中日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兴起与交流211
一、战争环境下的日本无产阶级文学211
二、政治的分野与中国“革命文学”的兴起213
第二章 中国“革命文学”在日本215
一、日本对中国左翼文学的评介215
二、秋田雨雀对中国左翼戏剧的支持217
三、鲁迅在日本文坛219
(一)初期几种不同的鲁迅观219
(二)佐藤春夫与鲁迅220
1.佐藤春夫对鲁迅的译介与理解220
2.鲁迅对佐藤春夫工作的评价221
(三)《阿Q正传》等作品的翻译和日本鲁迅观的转变226
四、郭沫若等左翼作家与日本左翼文坛227
五、鲁迅等对日本无产阶级文艺理论的译介228
第三章 源流与流传:中日无产阶级文学观的思想本质及其演进231
一、“红色的30年代”:无产阶级文学观的生成与流传231
二、源流之一:苏俄“组织形态论”美学思想的提出232
(一)流传1:日本左翼的“组织功能”论文学观234
(二)流传2:后期创造社的“革命文学”观237
三、源流之二:“拉普”派对作家意识的“纯化”241
(一)流传3:青野季吉、藏原惟人的“目的意识”论243
(二)流传4:李初梨、阿英的“阶级意识”理论246
四、总说:理论与现实的错位251
第四章 在自我向群体的转换中:中日无产阶级小说主题变异的比较254
一、“群”:红色三角区中的共同主题254
二、主题变异中的主动与被动256
三、人,在不同的政治环境中变形261
四、不同的审美追求:夸饰与求真266
第五章 模仿与独创:中日新感觉派小说创作之异同268
一、共同母题下的情感倾斜270
二、观念下的感觉与感觉中的观念273
三、艺术追求中的模仿、创造与独特的整体象征275
四、心理分析小说的切近与流向278
第六章 近代日本文学与其他中国作家281
一、周作人郁达夫与日本文学281
二、30年代译介的其他日本文艺理论与文艺作品282
三、文学交流高潮的启迪283
第四编 1937—1945战争与文学交流287
第一章 政治化:文学交流视角的根本变化287
一、战争阻断了正常的文学交流287
二、两种不同的交流格局288
三、文学交流的两种观念与两个阶段289
第二章 拒斥与批判:变化了的中国作家的日本文学观291
一、对日本反战作品的译介和对“圣战文艺”的谴责291
二、沦陷区对日本文学的译介以及关于“大东亚文学者大会”的争论293
第三章 纯正与邪恶:战时日本对中国新文学的介绍295
一、打上战争烙印的文学介绍295
二、战争中中日文学交流的光辉一页296
三、日本介绍中国文艺运动的一般情况和文坛动向297
四、日本的中国作家作品论300
第四章 总论 时差与异质:中日近现代社会与文学发展的宏观透视303
一、发展时序:先行与跟进之差303
二、思想基调:社会意识与个人情绪305
三、审美风格: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311
四、主潮流向:对传统的理性背叛与情感依恋315
附言:意识的强化与中日比较文学研究的再发展319
一、强化理论意识,在具体的精细研究的基础上,增加宏观研究,努力确立具有理论体系的批评模式319
二、强化文化批判意识,在深入的意义研究中确立文化的现代化价值取向322
三、强化研究的人类意识,以人类的同一性和一体化为尺度,超越研究中的民族主义意识324
后记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