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通史 1 绪论·上古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华通史 1 绪论·上古史
  • (台湾)陈致平著 著
  • 出版社: 广州:花城出版社
  • ISBN:7536023200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479页
  • 文件大小:58MB
  • 文件页数:49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华通史 1 绪论·上古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新序1

例言1

绪论—对于中华历史应有的认识1

一、什么是历史?1

二、为什么要研读历史?3

三、何谓中国史与中国通史?4

四、中国历史的价值5

五、什么是中华民族?20

(一)第一个阶段—上古先秦时期(附图表一、二)20

(二)第二个阶段—秦汉到魏晋南北朝(附图表三)25

(三)第三个阶段—隋唐五代(附图表)32

(四)第四个阶段—宋辽金元明清(附图表五)40

(五)第五个阶段—现在中华民族的成分53

附现在中华民族成分略表(附注释)56

中华五千年历史要略总述62

附国史纪年略表86

第一章 史前时代91

第一节 史前时代的先民生活与文化概况—从史前文化遗迹的发现中所获得的概念93

一、人类的出现93

二、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97

附录:中国近代有关史前文化遗迹的重要发现107

一、在中国本土所发现的原始人类化石107

(一)中国北京猿人与猿人时代文化的发现107

1.发现经过107

(1)最早龙骨的发现107

(2)周口店龙骨山猿人的发掘108

2.研究结果109

(二)中国蓝田猿人的发现111

(三)丁村人与许家窑人的发现111

(四)河套人的发现112

(五)长阳人的发现113

(六)马坝人的发现113

(七)资阳人的发现114

(八)柳江人与来宾人的发现114

(九)山顶洞人的发现114

(十)札兰诺尔人的发现116

二、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发现116

(一)山西省的西侯度与匼河117

(二)山西省朔县的峙峪117

(三)河南省陕县的张家湾与赵家湾的侯家坡117

(四)河南省安阳的小南海与许昌的灵井117

(五)甘肃省庆阳的巨家源与环县的楼房子118

(六)湖北大冶的石龙头洞与郧县梅铺龙骨洞等118

(七)云南丽江的木家桥与路南的板桥等地119

(八)广西柳江的通天岩与柳州的白莲洞等地119

三、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现120

(一)最初在长城塞外所发现的细石器文化120

(二)大规模彩陶文化的发现与仰韶文化121

(甲)最初彩陶文化的发现121

(乙)中原各地所陆续发现的“仰韶型”彩陶文化之摘述122

(丙)对于“仰韶彩陶文化”的探讨结论127

(三)黑陶的发现与“龙山文化”128

(甲)最早龙山黑陶的发现128

(乙)中原各地所陆续发现的“龙山文化”之摘述129

(丙)对于“龙山文化”的探讨与结论131

(四)灰陶之发现与印纹陶132

(五)长江流域各地新石器文化的发现133

(六)华南各地在新石器时代的土著文化137

(七)西南川康黔滇地域的新石器文化140

(八)内蒙热察绥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42

(九)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42

(十)康藏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45

(十一)新疆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146

附录:炭十四测年法在考古学上的应用(附测年表示例)148

第二节 五帝传疑153

附注释159

第二章 夏商两代163

第一节 夏代165

附:夏代大事年表165

夏代帝系表165

附注释174

附录:关于夏代的考古问题176

第二节 商代史略178

附:商殷大事年表178

商殷帝系表180

附注释189

附录:殷墟的发现190

第三节 商殷政教与文化概况199

一、政制200

二、民生社会203

三、文艺205

四、宗教信仰208

附注释208

第三章 西周大王朝211

附:西周大事年表213

西周帝系表214

第一节 西周的兴亡216

一、西方周人的兴起216

二、武王伐纣与西周封建大王朝的建立219

三、西周的衰亡225

附注释227

第二节 周代的封建与宗法制度230

一、封建制度230

附:择列姬姓十八国地址表232

二、宗法制度235

附:周之宗法系统表236

附注释237

第三节 周代的礼乐教化239

附录:礼乐仪制述略242

第四节 周代的政治制度249

一、中央官制249

二、乡遂组织251

三、军制253

四、教育254

五、田赋256

六、刑法257

附注释258

附录:三礼与周官问题259

第五节 周代的社会与文化262

一、封建阶级与贵族婚姻262

(一)封建阶级262

(二)贵族婚姻263

二、士与奴隶264

三、城邑266

四、一般民生情况267

五、周代的文物270

附录272

(一)周人衣食住行的礼制272

附衣冠宫室车型图例278

(二)周代的农村社会情况277

第四章 东周春秋时代281

附:283

东周春秋时代大事年表283

东周帝系表289

第一节 春秋时代的特征290

附注释292

第二节 春秋前期的霸政293

一、东周王室的没落293

二、管仲相齐桓公创霸业295

三、晋文襄之霸298

四、秦穆公霸西戎301

附注释303

附录:304

(一)管仲所建立之军地配合制度304

(二)齐桓公之九合诸侯304

第三节 春秋后期的霸政306

一、楚国的强大与楚庄称霸306

二、晋楚争霸与弭兵之盟308

三、子产治郑310

四、楚灵平之乱312

五、吴楚之战313

六、吴越之战与吴越之称霸316

七、春秋晚叶各国的内乱321

附注释323

附:春秋列国略表与东周列国兼并表323

附录:曾国与侯马盟书333

(一)关于曾国的发现333

(二)侯马盟书的发现334

第四节 圣哲孔子335

一、孔子的生平335

二、孔子的思想与生活态度346

附注释359

第五章 战国时代365

附:战国时代大事年表367

第一节 战国时代的特征与局势375

一、战国时代的特征375

二、战国时代的局势376

第二节 战国时代的第一阶段379

一、三家分晋379

二、魏文侯与武侯382

三、田氏篡齐与威宣之强384

四、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图强387

附注释392

第三节 战国时代的第二阶段(纵横时代)394

一、秦孝公变法后的形势394

二、苏秦合纵395

三、张仪连横398

四、楚国与秦国的消长400

附注释404

第四节 战国时代的第三阶段406

一、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与开拓北疆406

二、燕昭图强408

三、燕齐之战409

四、秦昭王对东方大规模的侵略战412

(一)秦楚的决战412

(二)秦赵的决战413

附注释417

第五节 战国时代的最后阶段419

一、范雎相秦420

二、邯郸之战421

三、东周之亡422

四、吕不韦钓奇423

五、信陵君救赵破秦424

六、李牧破匈奴425

七、吕不韦之死426

八、李斯谏逐客427

九、秦灭六国427

附注释430

第六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学术思想与社会形态433

第一节 学术思想(先秦诸子)435

一、春秋战国时代学术思想奔放的原因435

二、先秦诸子的派别437

附:先秦六家学说宗派简表439

先秦诸子所在时代先后约表441

三、儒家与儒家思想概说442

四、墨家与墨子思想概说447

五、道家与老庄思想概说451

六、法家与法家诸子思想概说456

七、名家与惠施公孙龙的学说460

八、阴阳家邹衍的学说463

总论464

附注释465

第二节 社会形态471

一、游士游侠与法家兵家471

二、土地制度的变化与工商业之发达473

三、郡县的兴起474

四、工艺的精进与楚风之盛475

附注释47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