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理论经济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戴英马著 著
- 出版社: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8063548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853页
- 文件大小:225MB
- 文件页数:874页
- 主题词:经济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理论经济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卷25
第一编 生产的实现与限制25
第一章 实践竞争中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25
一、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生存环境25
二、理论回顾29
三、实践竞争的残酷性及其意义32
第二章 企业生产的决策基础34
一、社会产品的商品形式34
二、商品成本与生产的经济范围37
三、市场价格对生产价格的偏离42
四、预测及管理44
第三章 开放经济的实现46
一、狭义的国内市场与消费需求46
二、世界性的竞争关系49
三、社会总产品市场问题50
四、基本制度优势与限度53
第四章 工资与分配55
一、按劳分配的本质55
二、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与工资水平56
三、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57
四、按资分配或资本收益58
五、各个企业实际经营效益的差别和劳动者工资的高低60
六、工资差别缩小的客观基础62
第二编 循环生产与商品价值65
第五章 生产资料的循环再生产65
一、持续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65
(一)使用的劳动手段65
(二)在产品66
(三)储存的生产资料67
二、生产资料存量价值和生产规模70
(一)存量生产资料循环再生产的实现70
(二)生产规模扩大的价值基础72
第六章 劳动生产率和利润率75
一、劳动生产率是怎样得到提高的75
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衡量78
三、劳动生产率提高对利润率的根本性影响83
(一)企业积累的实体资本83
(二)基本生产条件和商品价格84
(三)利润率提高的原因与特征87
第七章 影响商品价格的重要因素92
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92
(一)技术装备进步基础上本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92
(二)自然因素变化造成劳动生产率的变化93
(三)非本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变化93
(四)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部门或全社会统计93
二、生产价格及其变化94
三、供需状况与市场价格98
四、竞争与价格变动100
五、价格垄断、管制、补贴101
六、特殊供给品102
七、通货膨胀102
八、小结102
第三编 劳动方式的变化103
第八章 自动控制与自动化生产103
一、生产的程序性与自动化103
二、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生产的基本特征105
三、活劳动耗费与创造性劳动111
四、劳动的共通性与人的全面发展115
第九章 生产创新和价值创造118
一、新产品研制中的社会必要劳动耗费118
二、新产品的价值构成和创新利润123
第十章 社会分工的细化与生产的复杂化129
一、社会分工越益细化的客观基础129
二、生产的越益复杂化与生产的变易性133
第四编 社会再生产考察(上)138
第十一章 劳动生产率提高与社会再生产138
一、社会再生产的表式问题138
二、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怎样影响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144
三、扩大的社会再生产的具体考察146
(一)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再生产的扩大146
(二)新加劳动增加引起的扩大再生产154
(三)综合计算156
四、回顾和论述160
五、两大部类比例关系变化的限度与积累率165
(一)两大部类比例关系变化的限度165
(二)积累率对两大部类比例关系变化的影响167
(三)两个部类有机构成不一样时的积累率177
(四)剩余价值率的变化对两大部类比例关系变化的限度的影响179
六、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时的社会再生产181
第十二章 基本价值构成的提高188
一、两大部类的区分和社会分工及流通188
二、马克思关于国民产品的价值构成的若干重要论述192
三、基本价值构成的提高和积累197
四、第Ⅰ部类所占比例随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增大趋势199
五、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两大部类比例关系变化的影响201
六、基本价值构成概念对于分析社会主义再生产的重要性205
七、自然因素的变化对基本价值构成变化的影响206
八、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关于资本有机构成变化的重要观点207
第十三章 非物质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210
一、社会的非物质生产劳动210
二、非生产性的生产费用216
(一)非生产性生产费用的特征与范围216
(二)社会非生产性的生产费用总量的变化趋势220
三、并入非物质生产部门以后的社会再生产表式222
四、非生产部门纳入总体联系以后的社会再生产223
第五编 社会再生产考察(下)230
第十四章 固定基金蓄积价值的取用230
一、固定基金总规模不变且分布均匀时蓄积价值的取用230
二、固定基金总规模不变但分布不均匀时蓄积价值的取用234
三、固定基金总规模扩大时蓄积价值的取用239
四、补充论述245
(一)为什么固定基金原值的一半必然会被取作他用245
(二)固定基金转移价值的实际体现,就是使用和消费这些固定基金的企业的产品249
(三)马克思考察固定资本更新问题的一个前提条件251
第十五章 劳动手段的经济寿命253
一、劳动生产率保持不变时的经济寿命253
二、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的经济寿命255
三、制定劳动手段折旧率时的预测因素262
四、劳动手段的实际折旧率、经济折旧率、预计折旧率265
第十六章 长期投资与社会总产品268
一、社会生产总规模保持不变时的长期投资268
二、社会生产总规模扩大时的长期投资271
三、长期投资对社会总产品价值增长的影响274
四、长期投资的性质281
(一)积累的特定形态281
(二)固定资产体系282
(三)相应积累量的计算与统计282
第十七章 生产资料的贬值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284
一、劳动手段经济寿命缩短的意义285
二、社会基本的价值构成提高的实际情形291
三、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界限295
四、关于社会再生产的表式计算299
第十八章 社会总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303
一、总产品价值重复计算的性质303
二、企业发生纵向分化的考察305
(一)第Ⅱ部类的企业发生分化305
(二)第Ⅰ部类的企业发生分化313
三、几点结论318
第十九章 可变资本与积累320
一、可变资本的性质320
二、资本的积累323
(一)货币资本的积累323
(二)可变资本的积累和存量资本的积累325
三、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补充考察327
四、利润率与生产价格330
第六编 非自偿性损耗及其抵补333
第二十章 生产资料的非自偿性损耗333
一、非自偿性损耗的种类与性质333
二、商品价值的新考察337
三、非自偿性损耗对社会总生产的影响340
(一)概要分析341
(二)社会总生产举例考察344
(三)企业对非自偿性损失的弥补348
四、非自偿性损耗对劳动生产率长远发展的影响350
第七编 价值在全社会的流动和转移第二十一章 企业实体价值的波动和社会总生产354
一、实体价值与虚化价值354
(一)生产的基本单位354
(二)实体价值和虚化价值的区分355
(三)存量生产资料的循环再生产356
二、实体价值的波动和社会总生产357
三、在制品价值的变化和资本的游离366
第二十二章 企业的资本来源与运用373
一、企业负债率和自有资本374
(一)我国企业的负债率374
(二)美国、日本、原联邦德国企业的负债率375
(三)企业对外股本投资对负债率的影响378
二、信用来源380
(一)企业的自有资金381
(二)个人资金来源381
(三)非生产单位的资金383
三、企业资本来源和运用整体分析384
(一)第一种类型385
(二)其他类型389
第二十三章 通货债务396
一、当代货币的主要形式397
二、当代货币的价值基础398
三、通货与币值399
四、通货的投放及债务人404
五、国际货币406
六、金融性投资与货币资金的冲击性流动409
七、企业的实体资本与货币资本410
第二十四章 需求实现的社会机制412
一、价值与使用价值的衡量412
二、基本的调节机制414
三、企业的两种实际控制方式416
(一)合同制416
(二)库存、生产、供给的实时调节417
四、重大项目的社会直接计划和产业发展战略418
五、大类生产资料的生产418
六、自有资本的全球转移对经济调节的影响419
七、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论述420
第八编 增长与发展423
第二十五章 经济的增长与发展423
一、经济增长的速度问题423
二、生产资料的闲置与生产的激发429
三、社会生产的发展趋势433
第二十六章 价值创造的实际表现442
一、同一生产部门内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差别对新价值创造的影响442
二、生产价格的形成和新价值的创造445
三、竞争性的世界经济与各国企业实现的新价值449
四、生产资料的非自偿性损耗对新价值实现的影响459
第一版序462
第一版前言464
第一卷跋465
第二卷496
第一章 为什么社会必要劳动决定着商品的价值496
一、商品价值的客观基础496
二、全额成本和商品价值503
第二章 社会化大生产的度量509
一、走向社会主义的基础经济条件509
二、俄国的社会化大生产初期状况衡量511
三、中国的社会化大生产初期状况衡量517
四、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与衡量指标的变化534
第三章 我国企业劳动者的经济权利540
一、我国现时期的私有企业540
二、企业的资本和劳动者的关系543
三、我国企业工会的职能545
四、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怎样体现为工人的经济权利547
五、新民主主义回顾549
第四章 管理因素对社会生产的影响557
一、管理因素的地位557
二、管理原因导致同类企业效益的巨大差别559
三、企业管理的几个主要方面566
四、作为国民经济管理形式的经济运行体制570
五、管理效益提高的实质572
第五章 非正常损失和新创造的价值576
一、非正常损失简述576
二、非正常损失的弥补579
(一)对非正常损失的多渠道弥补579
(二)商品的价值及其衡量581
(三)社会总生产中的商品价值和非正常损失584
三、非正常损失的统计591
(一)生产单位的非正常损失的统计592
(二)非生产单位的运行和非正常损失593
(三)个人的非正常损失594
第六章 经济收入和新价值的创造595
一、三位一体的收入来源和商品价值595
二、三类社会主体的区分597
三、净收入和资本投入600
四、可比价格与商品价值602
第七章 经济增长的形成606
一、新价值的增长和产品量的增长607
二、服务产品的生产与消费613
三、经济增长的合成623
四、经济增长的测算634
第八章 流通新论640
一、流通过程的期间长度640
二、流通企业的生产劳动成果是服务商品642
三、生产期间和流通时间资本的占用646
第九章 基本价值构成实证分析650
一、社会基本价值构成提高的实际趋势651
二、使基本价值构成提高变慢的重要因素658
(一)各种非正常损失661
(二)社会劳动者总数的增加662
(三)粗陋条件下的生产扩张664
(四)部门比例关系的变化665
(五)管理水平的普遍提高672
(六)本国企业与外国企业相比的劳动生产率差别及其变化674
(七)现行财务制度下积累计量的部分虚假性677
(八)以财政拨款建设和购买的生产资料的消耗基本上不表现为商品价值形式678
三、由基本价值构成决定的两大部类基本比例679
第十章 生产资料存量价值实证分析685
一、价值实体的计量685
二、存量资产的价值衡量实例690
(一)国有资产的实质价值690
(二)乡村企业实体资产存量的实质价值696
(三)乡村企业快速增长的意义702
三、资本的保值问题710
四、决定和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各重要因素715
(一)积累718
(二)劳动者素质、能力的提高719
(三)境外资本的流入720
(四)企业管理721
(五)经济体制722
(六)政治文化因素726
(七)自然条件的重大变化727
(八)非正常损失未足额弥补727
(九)与国外同类企业相比劳动生产率的差别、企业成本的差别728
五、价值衡量再举例728
(一)历年社会劳动生产率状况简略分析728
(二)固定资产投资733
(三)农业生产水平736
第十一章 新产品的研发效益的衡量742
一、创新开发投入资金的效益衡量743
二、新产品的研发与成熟产品整体盈利水平的差别751
三、非典型创新产品的研发与效益754
四、新产品是怎样代替老产品的756
五、排他性方式研发新产品的投资与效益760
第十二章 地权价格对全社会商品价格的影响762
一、地价及企业地价的回收762
二、土地资本存量对商品价格的影响766
三、社会资本的实际形态和商品价格770
第十三章 基础资本向实务资本的转变780
一、基础资本和资本的扩展780
(一)基础资本780
(二)存量资本的扩展782
(三)生产价格和类生产价格785
二、自有资本与信用资本788
(一)形成巨量信用资本的社会条件788
(二)自有资本、信用资本与各生产部门的实体资产的关系790
(三)非正常损失的影响795
三、资本额和资本积累796
(一)积累额的衡量797
(二)资本的国际流动800
第十四章 商品生产与商品生产的消亡803
一、产品的商品形式与关键性社会条件803
(一)按劳分配与商品生产形式804
(二)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806
(三)资本与资本利润率808
二、理论撷英811
(一)马克思812
(二)恩格斯813
(三)列宁815
(四)毛泽东818
(五)邓小平819
(六)张闻天820
(七)孙冶方821
(八)顾准822
(九)杨伟名824
三、公有经济和私有经济826
第十五章 阶级和阶层829
一、剩余产品的生产与阶级的产生829
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832
三、社会阶层差别现状及发展趋势839
第二卷跋847
参考文献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