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 下
  • 梁志忠,郭玉明主编 著
  • 出版社: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2052235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535页
  • 文件大小:3MB
  • 文件页数:16页
  • 主题词:统一战线工作-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卷1

序1

导论1

一 党的统一战线的基本理念与优势1

二 党的统一战线的历史性作用和规律性经验15

三 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继续推进28

第一章 统一战线的缘起与理论基点46

第一节 统一战线的缘起46

一 统一战线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46

二 统一战线在人的利益的对立统一中不断发展49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统一战线思想53

一 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无产阶级自己53

二 无产阶级必须加强自身的团结统一55

三 无产阶级在革命进程中要努力同其他可以参加革命的阶级和社会力量结成联盟57

四 无产阶级政党在统一战线中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58

第三节 列宁的统一战线思想60

一 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60

二 无产阶级要尽最大努力联合同盟军62

三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统一战线胜利的根本保证64

四 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政策67

第二章 民主联合战线的形成与发展69

第一节 民主联合战线的提出依据69

一 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69

二 列宁民族殖民地理论的指导及共产国际的帮助70

三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革命联合思想及实践72

四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对统一战线的新探索74

第二节 民主联合战线的实践进程76

一 民主联合战线的提出76

二 民主联合战线的确立77

三 民主联合战线的开拓80

第三节 民主联合战线的理论与经验83

一 民主主义联合战线是一种政策83

二 无产阶级在民主联合战线中不可忘了自己阶级的独立组织84

三 独立批评是联合战线的主要条件之一85

四 民主联合战线的开拓离不开各项群众运动的开展86

第三章 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形成与发展88

第一节 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提出依据88

一 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策略的新认识88

二 资产阶级民主派对统一战线策略的新认识92

三 共产国际对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指导与帮助94

第二节 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实践进程96

一 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提出97

二 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确立99

三 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全面展开100

四 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破裂107

第三节 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理论与经验108

一 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08

二 坚持和保存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性109

三 无产阶级要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111

四 在思想上和组织上巩固国民党左翼,同右派进行斗争112

五 要结成巩固的工农联盟114

六 统战工作不能不做军事运动115

第四章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形成与发展117

第一节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提出依据117

一 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破裂后各种社会阶级力量的离合分化117

二 反帝反封建依然是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122

三 中国共产党战略策略的转变124

第二节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实践进程125

一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提出125

二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确立128

三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全面开展133

第三节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理论与经验137

一 统一战线必须以正确的思想路线为指导138

二 统一战线必须以牢固的工农联盟为基础140

三 争取中间阶级始终是统一战线的策略重点142

第五章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145

第一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提出依据145

一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出的客观依据145

二 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提出提供了可能性146

三 共产国际策略转变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出的积极影响148

第二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践进程149

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确立149

二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51

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和发展154

四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胜利156

第三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与经验162

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特点162

二 牢牢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163

三 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165

四 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基本政策165

五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167

六 统一战线必须以武装斗争为支柱的理论168

第六章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170

第一节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提出依据170

一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提出的客观依据170

二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提出的主观依据171

三 战后国际关系变化及其对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影响172

第二节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胜利发展173

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向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转变174

二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形成与发展176

三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巩固和胜利178

第三节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理论与经验183

一 正确实行对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领导183

二 进一步巩固与发展工农联盟184

三 正确认识与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关系185

四 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87

第七章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190

第一节 “执政”对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要求190

一 建国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190

二 建国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变化192

第二节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新实践中的新发展193

一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探索193

二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曲折发展203

第三节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执政条件下的新理论和新经验209

一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必须继续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209

二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210

三 必须坚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12

四 建立巩固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兄弟联盟215

第八章 爱国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217

第一节 爱国统一战线的形成217

一 统一战线工作的恢复217

二 爱国统一战线的提出227

三 爱国统一战线的形成232

第二节 爱国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235

一 爱国统一战线的巩固235

二 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242

三 进入新世纪爱国统一战线的新发展247

第三节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理论与主要经验250

一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理论251

二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经验260

第九章 我国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经验262

第一节 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263

第二节 坚持为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服务267

第三节 坚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两面旗帜270

第四节 坚持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272

第五节 坚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275

第六节 坚持求同存异、体谅包容277

第七节 坚持“团结——批评——团结”278

第八节 坚持以人为本、照顾同盟者利益280

下卷285

第十章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285

第一节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标志和特征285

一 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突出标志286

二 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重要特征288

三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体现291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发展292

一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292

二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294

三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297

四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299

第三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301

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302

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及其重要意义304

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目标任务和原则307

第四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胜利推进313

一 小康社会概念的提出和“三步走”战略314

二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315

三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317

第十一章 新世纪新阶段爱国统一战线新格局的形成和推进320

第一节 新世纪新阶段爱国统一战线新格局的形成320

一 新世纪新阶段爱国统一战线在基本方针和目标任务等重大问题上的新发展321

二 新世纪新阶段爱国统一战线在理论上的创新与发展323

三 新世纪新阶段的爱国统一战线在政策措施上的健全与完善327

第二节 新世纪新阶段爱国统一战线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特征330

一 新世纪新阶段爱国统一战线是最具广泛性的政治联盟331

二 新世纪新阶段爱国统一战线具有根本利益和总体目标一致基础上的包容性332

三 新世纪新阶段爱国统一战线的内部构成呈现多样性333

四 新世纪新阶段爱国统一战线成员表现出广泛的社会性335

第三节 发挥统战法宝新作用,推进统战事业新发展336

一 要以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为重点,进一步抓好统一战线的理论武装337

二 加强服务大局意识,积极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献计出力338

三 加强多党合作制度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38

四 深入调研,继续推动统一战线的理论创新和政策完善339

五 加强培训,打牢统一战线可持续发展的组织基础340

六 狠抓落实,推动统一战线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340

第十二章 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342

第一节 多党合作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42

一 多党合作制度的发展343

二 多党合作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44

三 多党合作制度的基本功能345

四 多党合作制度遵循的政治准则346

第二节 政党关系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348

一 政党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348

二 我国政党关系具有和谐的基础349

三 构建和谐政党关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351

四 处理好政党间的“四个关系”,共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352

第三节 保持和促进政党关系和谐必须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354

一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354

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性质和内容355

三 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356

第四节 保持和促进政党关系和谐必须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作用357

一 充分发挥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在国家政权中的参政作用357

二 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人民政协中的作用359

三 加强政府同民主党派的联系359

第五节 保持和促进政党关系和谐必须积极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360

一 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是共产党一贯的政策和主张361

二 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原则和目标362

三 支持民主党派搞好思想建设364

四 支持民主党派搞好组织建设365

五 支持民主党派搞好制度建设367

第十三章 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370

第一节 民族问题是事关国家统一稳定、繁荣昌盛的重大问题370

一 正确认识和概括民族问题370

二 统一战线在民族工作方面取得的新进展372

三 现阶段我国存在的主要民族问题373

四 民族问题是事关国家统一稳定、繁荣昌盛的重大问题374

第二节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内涵和本质,促进民族关系和谐375

一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内涵和本质375

二 现阶段影响我国民族关系的各种因素378

三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关系和谐379

第三节 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380

一 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380

二 坚定不移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81

三 大力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383

四 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383

五 积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促进各民族全面进步384

六 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384

七 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保持或改革风俗习惯的权利384

八 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385

九 团结少数民族上层爱国人士并与之建立统一战线385

十 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维护祖国统一和稳定385

第四节 积极培养少数民族干部386

一 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意义及新世纪新阶段选拔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386

二 目前在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方面应做好的几项工作388

第五节 牢牢把握民族工作的主题,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389

一 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及其重大意义389

二 牢牢把握民族工作的主题,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391

第十四章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促进宗教关系和谐和社会稳定394

第一节 宗教及其主要社会特征394

一 什么是宗教394

二 宗教的社会特征396

第二节 正确处理宗教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399

一 宗教关系的内涵399

二 宗教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方面400

三 宗教关系的和谐事关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400

四 宗教的社会功能有两重性401

第三节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促进宗教关系和谐和社会稳定402

一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402

二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406

三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409

四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411

第十五章 推动和实现全社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416

第一节 社会各阶层人民和谐相处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416

第二节 充分发挥工人、农民与广大知识分子的主力军作用419

一 工人阶级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力量419

二 广大农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420

三 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依靠力量421

第三节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422

一 新的社会阶层的概念422

二 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424

第四节 妥善处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促进全社会和谐相处428

一 目前我国社会各阶层利益矛盾的特点429

二 妥善协调处理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的原则429

三 妥善协调处理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的途径431

第五节 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新社会阶层代表人士队伍433

一 新世纪新阶段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方针433

二 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的原则434

三 开展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机制和方法435

四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队伍437

第十六章 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441

第一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441

一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441

二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发展444

第二节 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447

一 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成立448

二 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新发展450

三 正确认识、把握和处理与港澳特区的关系,促进共同繁荣发展451

第三节 推进祖国完全统一453

一 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453

二 美国对于台湾的介入455

三 加强两岸政党、经贸、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456

四 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461

第四节 新世纪新阶段的侨务工作462

一 华人、华侨概述463

二 正确认识和把握与侨胞的关系463

三 侨务工作政策464

四 保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464

五 努力做好侨务工作465

第十七章 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重要作用469

第一节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469

一 知识分子的概念469

二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470

三 我国知识分子队伍的构成和变化473

四 自由择业知识分子475

第二节 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发挥知识分子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作用475

一 新世纪新阶段党的知识分子政策476

二 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建设创新型社会中的作用479

第三节 积极做好党外知识分子代表人士的培养工作481

一 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性工作481

二 加强党外知识分子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482

三 党外知识分子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的原则484

四 党外知识分子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485

五 做好党外知识分子代表人士后备队伍建设486

六 完善党外知识分子代表人士培养选拔任用工作机制486

第十八章 加强党外干部队伍建设,搞好合作共事488

第一节 健全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488

一 新世纪新阶段培养选拔党外干部的重要意义488

二 中国共产党对培养选拔党外干部的新论断和新要求491

三 完善培养选拔党外干部的工作机制493

第二节 加强党外干部队伍建设495

一 党外干部队伍建设工作的原则495

二 党外干部队伍建设工作的要求497

三 党外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498

四 建设一支适应新世纪要求的高素质党外干部队伍499

第三节 搞好党与党外干部的合作共事501

一 同党外干部合作共事,是由共产党的性质、任务决定的502

二 同党外干部合作共事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政策和优良传统503

三 进一步加强共产党同党外干部的合作共事505

四 充分发挥党外干部同共产党在合作共事中的作用508

第十九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512

第一节 人民政协的性质512

一 人民政协的性质513

二 人民政协的特点518

第二节 人民政协的地位和主题520

一 人民政协的地位520

二 人民政协工作的主题522

第三节 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523

一 政治协商的内容、形式及程序523

二 民主监督的内容、形式及程序525

三 参政议政的内容、形式及要求528

第四节 人民政协组织架构和工作运行机制530

一 人民政协的组成原则530

二 人民政协的组成结构531

三 人民政协的工作机构532

四 人民政协各级组织的关系532

后记53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