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民事当事人证明权保障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奚玮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394214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30页
- 文件大小:146MB
- 文件页数:444页
- 主题词:民事诉讼-当事人-权利-保护-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民事当事人证明权保障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1
第一章 证明权基础理论问题研究7
一、证明权的含义、性质与地位7
(一)证明权的含义7
(二)证明权的性质13
(三)证明权的地位18
二、证明权保障与民事证据制度的目的20
(一)民事诉讼制度的目的20
(二)民事证据制度的目的23
三、证明权保障与民事诉讼模式的选择31
(一)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的对立与统一31
(二)辩论主义的嬗变与协同主义的兴起35
(三)构建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协同主义民事诉讼模式41
四、证明权保障的价值与功能46
(一)证明权保障有利于提升当事人的诉讼主体地位47
(二)证明权保障有利于巩固辩论主义的基础52
(三)证明权保障有助于实现当事人武器平等原则和实体公正53
(四)证明权保障有助于增强裁判的正当性与可接受性58
(五)证明权保障有利于诉讼效益的提高61
第二章 证明权保障与举证责任制度研究64
一、举证责任制度与理论概述64
(一)大陆法上的客观举证责任与主观举证责任64
(二)英美法上的“提出证据责任”与“说服责任”76
(三)两大法系举证责任概念之比较79
(四)我国举证责任制度发展轨迹81
(五)我国举证责任及其相关概念之重塑84
二、举证责任负担应以证明权受保障为前提90
三、举证责任分配应充分考虑证明权保障99
(一)举证责任分配之理论学说100
(二)举证责任分配应兼顾证明权保障103
四、证明权保障与证据失权制度的建构106
(一)证据失权制度之正当化基础——法定顺序主义与自由顺序主义之利弊分析107
(二)证据失权制度之比较法考察109
(三)我国证据失权制度之现状与反思114
(四)我国证据失权制度之建构119
第三章 证明权保障与证据收集制度研究(上):域外相关制度的考察126
一、英国的证据开示程序128
(一)证据开示的范围129
(二)搜寻责任和不开示书证的法律后果133
(三)特殊的证据开示方式135
二、美国的证据开示程序137
(一)证据开示的范围和限制141
(二)违反证据开示程序的制裁措施145
三、德国的证据收集制度146
(一)命令提出文书程序148
(二)独立的证据调查程序153
(三)资讯请求权157
四、日本的证据收集制度159
(一)文书提出命令制度160
(二)当事人照会制度171
(三)起诉前之证据收集程序177
(四)当事人收集证据的其他措施179
五、我国台湾地区的证据收集制度181
(一)文书提出义务181
(二)文书特定协助义务186
(三)不公开审查程序189
(四)对违反文书提出义务的制裁措施189
六、对域外证据收集制度的评价194
(一)对英国和美国证据开示制度的评价194
(二)对德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证据收集制度的评价198
第四章 证明权保障与证据收集制度研究(下):我国相关制度的重构201
一、对我国现行民事证据收集制度的反思201
(一)我国民事证据收集制度的历史与现状201
(二)我国现行证据收集制度的缺陷及其危害205
二、我国证据收集制度之建构基础理论研究213
(一)证据收集制度建构的必要性213
(二)证据收集制度建构的理念216
(三)证据收集程序的运作方式217
三、我国证据收集制度的具体建构220
(一)证据提出命令221
(二)调查嘱托制度231
(三)当事人自主收集证据的制度232
第五章 证明权保障与法官职责研究234
一、证明权保障与法官阐明(释明)权236
(一)法官阐明权与辩论主义的关系236
(二)阐明权的内容239
(三)法官阐明权与当事人证明权保障的关系241
(四)在证明权保障前提下,我国法官阐明权的构建244
二、证明权保障与法官“心证公开”义务245
(一)突袭性裁判的概念与种类245
(二)“心证公开”与“突袭性裁判”之防止248
三、证明权保障与法官调查取证职责282
(一)法官调查取证与当事人证明权保障的关系282
(二)法官调查取证职责的比较法考察283
(三)我国法官调查取证职责之现状与评析287
(四)我国法官调查取证职责之重构292
第六章 证明权保障与当事人相关义务研究300
一、诉讼当事人相关义务概述300
二、证明权保障与当事人真实义务303
(一)真实义务的内涵与法理基础303
(二)对违反真实义务行为的制裁308
三、证明权保障与不负举证责任方当事人的事案解明协力义务309
(一)事案解明协力义务的内涵与要件309
(二)事案解明协力义务的范围312
四、证明权保障与拟制自认法理之适用314
(一)拟制自认之正当化基础315
(二)拟制自认的形态317
(三)我国有关拟制自认的立法评价322
(四)我国拟制自认制度之重构325
五、证明权保障与对证明妨碍行为的规制327
(一)证明妨碍的含义及其对证明权的危害328
(二)对证明妨碍行为予以规制的正当化基础329
(三)证明妨碍行为的构成要件331
(四)对证明妨碍行为的制裁334
(五)因证明妨碍行为受制裁之当事人的权利保障338
第七章 证明权保障与证人作证制度研究340
一、证明权保障与证人拒绝出庭作证的对策342
(一)证人拒绝作证尤其是拒绝出庭作证的成因342
(二)证人拒绝作证的对策345
二、证明权保障与证人书面证言的采纳347
(一)是否采纳证人书面证言的比较法考察347
(二)采纳证人书面证言的法理基础355
(三)证人书面证言的形态358
(四)证人书面证言的运用程序363
第八章 证明权保障的其他机制研究370
一、证明权保障与证据共通原则的适用370
(一)证据共通原则的存在语境371
(二)证据共通原则的法理基础372
(三)证据共通原则存在形态之一:对立当事人之间的证据共通376
(四)证据共通原则存在形态之二:共同诉讼中的证据共通377
(五)证据共通原则的适用应以突袭性裁判被防止为前提380
二、证明权保障与证据能力的放宽381
(一)证据能力的放宽381
(二)赋予当事人对于证据能力的选择权385
三、证明权保障与证据保全制度的完善386
(一)海峡两岸证据保全制度之比较387
(二)我国证据保全制度之完善设想395
四、证明权保障与当事人询问制度的确立398
(一)当事人询问的意义与性质399
(二)当事人询问的程序405
主要参考文献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