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考试通史 卷1 先秦至隋唐五代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考试通史 卷1 先秦至隋唐五代
  • 杨学为总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645307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548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590页
  • 主题词:考试-历史-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考试通史 卷1 先秦至隋唐五代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序1

序言1

第一章 先秦时期考试的萌芽1

第一节 中国早期的选贤举能和贡士1

一 传说中的尧舜选贤与试用考察1

二 商周时期乡兴贤能与贡士考察6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招贤、养士与察能8

一 春秋时期的招贤、察能与考绩9

二 战国时期的礼贤、招贤13

三 养士之风大兴和奖励军功16

第三节 先秦时期的学校考试19

一 官学考试20

二 私学考试22

第二章 两汉时期的学校考试26

第一节 中央官学的考试26

一 太学的设立与发展26

二 举试博士28

三 博士弟子的考试33

四 宫邸学与鸿都门学的考试36

五 举试童子郎37

第二节 地方官学的考试38

一 郡国学的设立与考试38

二 县学的设立与考试40

第三节 私学和私学考试40

一 私学的发达40

二 私学的考试42

第三章 两汉时期的察举考试44

第一节 察举制的创立与发展44

一 察举制的创立44

二 察举制渐趋完善47

第二节 察举考试的改革57

一 察举制由“举”到“试”57

二 东汉时期的左雄改制66

第三节 汉代察举制度评议68

一 汉代察举考试的作用和影响68

二 察举制的弊端70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学校考试74

第一节 三国、西晋时期的官学与考试75

一 曹魏官学的设置与课试75

二 蜀汉和东吴的官学设置与考试79

三 西晋官学的设置与考试81

第二节 东晋、南朝学校考试制度的恢复和发展85

一 东晋官学与考试85

二 南朝的官学与考试88

第三节 十六国、北朝时期的学校考试93

一 十六国时期的官学与考试94

二 北朝官学与考试96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101

第一节 三国、西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创立与实行101

一 九品中正制的创立101

二 九品中正制的演变与流弊107

第二节 东晋、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的沿用及衰落111

一 东晋九品中正制的继续推行111

二 南朝九品中正制的逐步衰微114

第三节 北朝九品中正制的续行及寿终正寝118

一 “停年格”的出台和流弊118

二 九品中正制的寿终正寝123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察举考试127

第一节 三国、西晋时期察举考试的变迁128

一 举贤良对策和其他特举128

二 举孝廉试经130

三 举秀才试策131

第二节 东晋南朝察举制的中衰与复兴134

一 孝廉试经、秀才试策134

二 举试明经139

第三节 十六国、北朝察举制的发展140

一 十六国察举考试141

二 北朝秀才、孝廉两科泾渭分明142

三 “罢门资之制”政策的实行及意义144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选拔考试146

一 选试博士146

二 官吏考绩和任职考试148

第五节 科举制度的萌芽149

一 南朝科举制度的孕育149

二 北朝科举制度的萌芽151

第七章 隋代的考试制度153

第一节 隋代的学校考试154

一 中央官学的考试154

二 州县官学的考试160

第二节 隋初选举制度的改革162

一 九品中正的废除162

二 察举制度的改革164

第三节 科举制度的创立与考试168

一 科举制度的逐步创立168

二 科举考试的内容与方法174

第八章 唐代的学校考试180

第一节 国子监系统的考试181

一 国子监考试的管理机构181

二 国子监各学的教学与考试内容182

三 国子监的考试系列184

四 大成生的考试189

第二节 政府部门附属学校的考试190

一 弘文馆、崇文馆的考试190

二 崇玄馆的考试193

三 太乐署、鼓吹署的考试193

四 太医署的考试196

五 少府监的考试198

六 太仆寺的考试199

七 太史局的考试200

第三节 地方学校的考试201

一 地方学校的设置201

二 入学考试203

三 教学管理的分段考试204

四 毕业考试206

第九章 唐代贡举考试的程序208

第一节 州县考试209

一 应试资格209

二 考试过程210

三 录取与解送212

第二节 省试215

一 应试资格215

二 考前的手续与活动218

三 考试过程的要事223

四 及第与任官226

第十章 唐代贡举考试的管理234

第一节 考试管理机构234

一 地方考试管理机构234

二 中央考试管理机构236

第二节 考试官245

一 主试官的资格245

二 主试官的委任250

三 其他考试官的选任252

第三节 考场管理253

一 省试的考期与考试场次254

二 考场设置258

三 考场管理262

四 考试舞弊与防弊265

第十一章 唐代贡举诸科的考试281

第一节 进士科的考试282

一 进士科的沿革与地位282

二 进士科考试的内容285

三 进士科考试的评卷294

四 进士科的录取与出路302

第二节 明经科的考试317

一 明经科的发展317

二 明经科的考试内容及特点321

三 明经科的录取与出路330

四 明经、进士地位之争339

第三节 秀才及明法、明书、明算诸科考试344

一 秀才科考试344

二 明法科考试348

三 明书科考试352

四 明算科考试354

第十二章 唐代的制举考试357

第一节 制举考试的沿革357

一 制举考试的源起和发展358

二 制举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368

第二节 制举考试的科目、方法及内容371

一 制举考试的科目371

二 制举考试的应试资格374

三 制举考试的过程378

四 制举考试的内容与形式385

第三节 制举考试的录取与授官393

一 制举考试的主管机构和官员393

二 制举考试的录取399

三 制举考试及第者的授官403

第十三章 唐代的武举考试408

第一节 武举的创设408

一 武举的创设与沿革408

二 武举考试的主管部门与主管官员413

第二节 武举的考试过程415

一 武举常科考试的科目与内容415

二 武举制科的考试科目与内容422

三 武举的应试资格与考试程序427

四 武举的录取与出路429

第十四章 唐代的道举、童子举考试433

第一节 道举考试433

一 道举产生的背景和沿革433

二 道举考试的方法和内容439

三 道举考试的录取与出路442

第二节 童子举考试444

一 童子举的设置444

二 童子举考试的内容与方法450

三 童子举的录取与出路452

四 关于童子举考试的争议454

第十五章 唐代官员的铨试457

第一节 铨试的科目与内容458

一 吏部选人试判的实行458

二 书判拔萃、博学宏词、平判入等的形成461

三 开元礼、三礼、三传、三史成为吏部科目467

四 铨试诸科目的考试内容与试题形式470

第二节 铨试的管理474

一 应试资格475

二 铨试主选官476

三 铨试考场管理481

四 铨试舞弊与处罚482

五 铨试录取与出路486

第十六章 五代十国的考试制度495

第一节 五代的学校考试496

一 五代十国学校的兴废496

二 五代学校的考试499

第二节 五代的科举考试501

一 五代十国科举考试的兴废501

二 常科考试的演变504

三 制举的存废521

四 考试管理523

第三节 官员铨试531

一 铨试科目532

二 铨试管理534

附录 征引文献书目举要539

后记54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