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农业微生物学及实验指导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袁红莉,王贺祥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176872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82页
- 文件大小:170MB
- 文件页数:495页
- 主题词:农业科学:微生物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农业微生物学及实验指导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微生物1
一、微生物的概念1
二、微生物的认识和利用2
第二节 微生物学3
一、微生物学及其分支学科3
二、微生物学主要分支学科简介3
第三节 微生物学发展简史5
一、微生物学的早期发展5
二、近代微生物学的发展7
三、分子遗传学的发展8
第四节 微生物学展望9
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11
第一节 细菌12
一、细菌的菌体形态12
二、细菌的大小15
三、细菌细胞结构16
四、细菌的群体(菌落)形态42
五、细菌的繁殖43
六、细菌与疾病44
第二节 放线菌46
一、放线菌的形态结构46
二、放线菌的菌落特征47
三、放线菌的繁殖48
第三节 蓝细菌49
一、蓝细菌的形态和结构49
二、蓝细菌的繁殖51
第四节 其他原核微生物51
一、立克次氏体51
二、支原体52
三、衣原体54
四、螺旋体56
五、粘细菌57
第五节 古菌58
一、古菌的细胞结构58
二、古菌的主要类群60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65
第一节 真菌65
一、真菌的形态及细胞结构65
二、真菌的繁殖76
第二节 粘菌88
一、粘菌的形态88
二、粘菌的生活周期90
三、粘菌的培养91
第三节 原生动物和藻类92
一、原生动物92
二、藻类97
第四章 病毒101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结构103
一、病毒的形态103
二、病毒的结构104
三、病毒的化学组成110
四、病毒的包含体113
五、病毒的分类113
第二节 原核生物病毒—噬菌体114
一、噬菌体的形态结构114
二、噬菌体的生活周期115
第三节 真核生物病毒124
一、脊椎动物病毒124
二、植物病毒131
第四节 亚病毒135
一、类病毒136
二、卫星因子136
三、朊病毒137
第五章 微生物的营养138
第一节 微生物细胞的化学成分和营养要素138
一、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138
二、营养物质及其功能141
第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145
一、光能无机自养型146
二、光能有机异养型146
三、化能无机自养型147
四、化能有机异养型147
第三节 营养物质的吸收149
一、吸收营养的机制149
二、吸收营养的方式150
第四节 培养基154
一、培养基的类型154
二、培养基的配制原则158
第六章 微生物的代谢161
第一节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161
一、ATP的结构及其生成162
二、微生物的氧化方式165
三、能量的利用169
第二节 微生物的分解代谢169
一、己糖的分解169
二、丙酮酸代谢的多样性176
第三节 微生物的合成代谢180
一、无机养分的同化180
二、细胞结构大分子物质的合成184
三、微生物的次生代谢188
第七章 生长与环境条件195
第一节 生长的定义和测定方法195
一、细菌生长的定义和测定方法196
二、细菌的群体生长及生长曲线201
三、二次生长、同步生长和连续培养204
四、真菌的生长204
第二节 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209
一、温度(包括灭菌)209
二、水分和渗透压217
三、酸碱度219
四、氧和氧化还原电位220
五、辐射223
六、化学杀菌剂和抑菌剂224
第八章 微生物遗传232
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232
一、DNA的结构233
二、DNA的复制237
三、转录237
四、翻译241
第二节 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242
一、转化242
二、转导246
三、接合作用249
四、染色体外遗传物质的转移254
第三节 真菌的基因重组257
一、有性生殖258
二、准性生殖259
三、线粒体遗传261
第四节 重组DNA技术262
一、目的基因的克隆262
二、重组体的筛选265
三、DNA的人工合成和扩增266
四、基因的定位诱变267
第九章 微生物的突变和诱变育种271
第一节 微生物的突变271
一、基因突变271
二、基因突变的机制274
三、DNA损伤的修复277
第二节 诱发突变及诱变剂279
一、化学诱变剂279
二、物理诱变剂281
三、生物诱变剂281
第三节 突变体的选择和检出282
一、基因的突变延迟282
二、突变体的筛选283
第四节 微生物诱变育种289
一、自发突变育种290
二、诱变育种291
三、原生质体融合295
第五节 菌种的退化、复壮和保藏297
一、菌种退化的观察297
二、菌种的复壮298
三、菌种的保藏299
第十章 微生物生态学303
第一节 生态系统303
一、生物圈和生态系统303
二、生态系统的维持—物质流和能量流304
三、微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特点305
第二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306
一、土壤圈及其微生物306
二、水圈中的微生物310
三、大气中的微生物311
四、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312
五、动物体中的微生物314
六、植物体中的微生物315
第三节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321
一、中立关系321
二、互生关系321
三、共生关系322
四、对抗关系322
第四节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方法323
一、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323
二、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技术323
三、土壤微生物的原位研究324
第十一章 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325
第一节 碳素循环326
一、碳素循环的途径326
二、微生物在碳水化合物分解中的作用327
第二节 氮素循环329
一、氮素循环的途径329
二、含氮化合物的分解331
三、生物固氮作用333
第三节 硫、磷等元素的循环335
一、硫素循环335
二、磷素循环338
三、其他元素的循环339
第四节 微生物在生物成矿中的作用339
第十二章 微生物在农业中的应用341
第一节 微生物肥料341
一、根瘤菌肥料341
二、固氮菌肥料344
三、菌根菌制剂346
四、植物根际促生细菌肥347
第二节 微生物农药348
一、微生物杀虫剂349
二、微生物杀菌剂353
三、微生物除草剂355
第三节 有机废物处理和土壤净化356
一、堆肥356
二、沼气发酵360
三、污水处理362
四、土壤净化368
第四节 微生物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372
一、在酿酒生产中的应用374
二、在醇类、溶剂类生产中的应用376
三、在有机酸生产中的应用376
四、在氨基酸生产中的应用377
五、在酶制剂生产中的应用378
六、在维生素生产中的应用379
七、在抗生素生产中的应用380
第五节 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381
一、微生物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381
二、微生物与食品保藏385
第六节 食用菌388
一、食用菌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388
二、食用菌的营养价值与药用价值389
三、常见食用菌简介390
第十三章 微生物的系统发育及分类394
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类单元和命名395
一、微生物的多层次分类单元395
二、双名法和命名原则397
第二节 细菌的分类方法398
一、传统分类法399
二、化学分类法399
三、数值分类法401
四、遗传分类法402
第三节 细菌的分类系统和常见细菌类群409
一、细菌的分类系统409
二、常见细菌类群410
第四节 真菌分类系统及常见真菌类群416
一、真菌分类方法及分类系统416
二、常见真菌类群的代表419
第十四章 农业微生物学实验指导437
实验一 显微镜的使用及微生物的检测438
实验二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441
实验三 细菌的芽孢染色和荚膜染色443
实验四 细菌的运动观察及鞭毛染色445
实验五 培养基的制备及灭菌方法447
实验六 细菌及放线菌培养特征观察450
实验七 丝状真菌形态及其菌落形态观察453
实验八 酵母菌形态观察及大小的测量455
实验九 显微镜直接计量微生物细胞的数量457
实验十 营养元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459
实验十一 微生物细胞数量的平板培养计数法460
实验十二 自生固氮菌的分离465
实验十三 从豆科植物根瘤中分离根瘤菌466
实验十四 酒精发酵作用468
附录Ⅰ 教学常用培养基470
附录Ⅱ 教学常用染色剂和封片剂475
附录Ⅲ 教学常用消毒剂475
附录Ⅳ 教学常用菌种479
参考文献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