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辨证施治七言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辨证施治七言歌
  • 顾达聪,顾问鼎著 著
  • 出版社: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ISBN:7308030709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503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527页
  • 主题词: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辨证施治七言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常用术语简释3

第一章 中医基础9

第一节 医理11

一、阴阳五行11

二、脏腑生理11

三、十二经14

(一)手太阴肺经14

(二)手阳明大肠经15

(三)足阳明胃经16

(四)足太阴脾经18

(五)手少阴心经19

(六)手太阳小肠经19

(七)足太阳膀胱经20

(八)足少阴肾经21

(九)手厥阴心包经22

(十)手少阳三焦经23

(十一)足少阳胆经24

(十二)足厥阴肝经25

(十三)诸脉循行体表归纳26

(十四)诸经气血归纳27

四、奇经八脉28

(一)任脉28

(二)冲脉29

(三)督脉29

(四)阴蹻脉30

(五)阳蹻脉31

(六)带脉31

(七)阳维脉31

(八)阴维脉32

五、络穴及重要部位32

(一)十五络32

(二)附诸络穴位置33

(三)十二原穴34

(四)四海35

(五)七冲门35

六、外感六淫(外因)35

(一)六淫为病35

(二)六淫比较36

(三)诸病所属37

七、内伤七情(内因)39

第二节 四诊八纲要诀40

一、望诊40

(一)望面色40

(二)察舌苔41

二、闻诊43

(一)五脏辨证43

(二)八纲辨证43

(三)闻气辨证44

三、问诊44

附十问歌45

四、切脉47

(一)脏腑相关47

(二)脉象47

(三)脉象主病49

(四)绝脉、反关脉52

(五)分部脉象主病52

(六)妇孕脉法56

(七)小儿脉法57

五、八纲辨证58

(一)阴阳58

(二)表里59

(三)寒热60

(四)虚实61

六、内伤脏腑辨证62

(一)心与小肠证候62

(二)肺与大肠证候63

(三)脾与胃证候65

(四)肝与胆证候66

(五)肾与膀胱证候67

(六)三焦证候68

七、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69

(一)六经病证候69

附:太阳诸证比较69

(二)卫气营血证候70

(三)三焦辨证70

第三节 处方用药72

一、药性72

(一)四气五味72

(二)升降浮沉72

(三)五味所禁73

(四)五脏所欲73

(五)五脏所苦73

(六)五色所属73

(七)五味所属73

二、组方74

(一)君臣佐使74

(二)十八反歌、十九畏歌75

(三)孕妇禁忌歌75

(四)药当年歌76

三、煎药服药76

(一)煎药76

(二)服药77

(三)服药禁忌77

第四节 治法总则79

一、施治八法79

(一)汗法79

(二)吐法79

(三)下法80

(四)和法81

(五)温法81

(六)清法82

(七)补法82

(八)消法83

二、常用治法归纳84

第五节 方药分类87

一、解表方药87

二、涌吐方药87

三、攻里方药88

四、表里方药88

五、和解方药89

六、祛寒方药89

七、泻火清暑方药90

八、补养方药91

九、消导方药92

十、理气方药92

十一、理血方药93

十二、祛风安神方药93

十三、利湿方药94

十四、润燥方药94

十五、除痰方药95

十六、收涩方药96

十七、杀虫方药96

十八、明目方药97

十九、痈疡方药97

二十、经产方药98

第二章 伤寒诸病证99

引言101

第一节 六经病证102

一、太阳病102

(一)中风102

(二)伤寒102

(三)风寒营卫同病103

(四)误服三汤致变救逆104

(五)辨别传经、不传经104

二、阳明病105

(一)阳明表证105

(二)热证105

(三)下证106

(四)汗、清、下三法宜慎106

三、少阳病107

(一)少阳病脉证107

(二)小柴胡汤随证加减108

(三)汗、吐、下三禁108

(四)汗、吐、下三法可行109

(五)三阳合病、并病109

(六)阳传阴辨别111

四、太阴病111

(一)阴邪111

(二)阳邪112

(三)太阴阳明同病112

五、少阴病113

(一)阴邪113

(二)阳邪113

(三)少阴太阳同病113

六、厥阴病114

(一)阴邪114

(二)阳邪114

(三)少阴、厥阴外热里寒115

(四)两感—阳阴表里齐病115

第二节 伤寒证候辨(上)118

一、坏证118

二、表证118

三、里证119

四、阳证119

五、阴证119

六、阳盛格阴120

七、阴盛格阳120

八、阳毒120

九、阴毒121

十、发热121

十一、恶寒122

十二、恶风122

十三、头痛122

十四、项强123

十五、身痛123

十六、烦躁124

十七、自汗125

十八、手足汗125

十九、潮热、时热125

二十、谵语、郑声126

廿一、渴证126

廿二、舌苔辨127

廿三、胸胁满痛127

廿四、呕证128

廿五、寒热128

廿六、聋眩129

廿七、腹满痛129

廿八、吐证129

廿九、利证130

三十、但欲寐130

卅一、咽痛130

卅二、气冲131

卅三、饥不食131

卅四、厥冷132

卅五、少腹满132

卅六、神昏狂、蓄血狂132

卅七、循衣摸床133

第三节 伤寒证候辨(下)134

一、停饮·太阳水逆134

二、停饮·太阳水气134

三、停饮·少阴热135

四、停饮·少阴水气135

五、喘急、气短135

六、心悸136

七、战、振、栗136

八、呃逆、嗳噫137

九、结胸137

十、痞硬138

十一、疸黄139

十二、斑疹139

十三、衄血140

十四、吐血140

十五、便血141

十六、发颐141

十七、狐惑141

十八、百合病142

十九、热入血室142

二十、食复、劳复143

廿一、房劳复、阴阳易143

廿二、时疫144

第四节 伤寒类同证145

一、类伤寒五证145

二、同伤寒十二证146

三、伤寒生死辨149

第五节 伤寒方歌151

第六节 伤寒解利内托法161

一、完素解利初法161

二、河间解利后法161

三、随证施治并方歌162

四、廉臣内托法并方歌169

第七节 吴案温病证治171

一、上焦温病171

二、中焦温病172

三、下焦温病174

四、三焦暑证177

五、三焦湿热179

六、三焦寒湿181

七、三焦饮证183

八、三焦秋燥183

九、三焦疟疾184

十、三焦痢疾186

第八节 温病方歌190

第三章 内伤杂病209

第一节 中风证211

一、中风总论211

二、中风治法212

三、分类证治并方歌213

第二节 类中风证221

一、类中风总论221

二、类中风治则221

三、分类治法并方歌222

第三桔 伤风证227

一、伤风总论227

二、伤风治法并方歌227

第四节 痉病证229

一、痉病总论229

二、痉病治法并方歌229

第五节 破伤风证231

第六节 痹证233

一、痹病总论233

二、周痹234

三、痹病辨生死234

四、痹入脏府证234

五、痹证治法并方歌235

第七节 痿证238

一、痿病总论238

二、痿痹辨别238

三、痿病治法并方歌239

第八节 脚气证241

一、脚气总论241

二、脚气死证241

三、脚气治法并方歌242

第九节 内伤证244

一、内伤总论244

二、内伤外感辨似244

三、内伤治法并方歌245

第十节 虚劳证252

一、虚劳总论252

二、虚劳死证254

三、虚劳治法并方歌254

第十一节 痨瘵证262

第十二节 自汗盗汗证265

第十三节 失血证267

一、失血总论267

二、失血死证267

三、失血治法并方歌268

第十四节 消渴证273

第十五节 神病证(心悸怔忡证)275

一、神字释义275

二、神之功能变化275

三、五藏神情276

四、神病治法并方歌276

第十六节 癫狂痫证278

第十七节 诸气证280

一、诸气总论280

二、诸气辩证280

三、诸气治法并方歌281

第十八节 遗精证284

第十九节 浊带证286

第二十节 痰饮证288

第廿一节 咳嗽证291

第廿二节 喘哮证295

第廿三节 肿胀证297

一、肿胀总论297

二、肿胀分类297

三、肿胀死证299

第廿四节 疟疾证303

一、疟疾总论303

二、疟疾分类303

三、疟疾治法并方歌305

第廿五节 霍乱证309

第廿六节 噎膈翻胃证311

第廿七节 呕吐哕证313

第廿八节 泄泻证315

第廿九节 痢疾证319

第三十节 黄疸证324

第卅一节 积聚症瘕证327

第卅二节 疝气证333

第卅三节 头痛证337

第卅四节 肩背心腹诸痛证340

一、肩背痛340

二、心痛340

三、慢性腹痛343

四、盲肠炎345

五、胃脘痛345

六、胸胁痛证346

七、腰痛证347

第卅五节 小便闭癃遗尿不禁淋浊诸证350

第卅六节 大便燥结证355

第卅七节 眼科病证357

第卅八节 牙齿口舌咽喉病证362

第四章 妇科病证369

第一节 总论371

一、生理知要371

二、卫生知要372

三、病因病理知要373

四、诊治知要373

第二节 月经病证375

一、经行先期375

二、经行后期375

三、经行发热376

四、经行身痛376

五、经行腹痛377

六、经行吐泻378

七、经行吐衄378

八、经行过多兼时下白带379

九、经行血色不正379

十、经行气秽清浊380

十一、血滞经闭380

十二、气滞经闭381

十三、血枯血亏经闭381

十四、经闭久咳成劳382

十五、经断复来382

十六、调经方剂归纳383

第三节 崩漏带下证385

一、崩漏总论385

二、五色带下总论387

三、带下治法并方歌387

第四节 症瘕痃癖证391

一、总论391

二、症瘕证治391

三、食症证治392

四、血症证治392

五、痞证治392

六、积聚证治393

七、瘀血血蛊证治393

八、痃癖证治394

九、疝病证治394

十、治积要则395

第五节 不育证396

一、成孕生理396

二、男子不育证治397

三、女子不育证治399

第六节 胎前诸病证404

一、胎前诸病总目404

二、恶阻证治404

三、胞阻证治405

四、子肿子气子满脆脚皱脚证治407

五、子烦证治407

六、子悬胎上逼心证治408

七、子痫证治408

八、子嗽证治409

九、转胞证治409

十、子淋证治410

十一、激经胎漏尿血证治410

十二、胎不安小产堕胎下血不止证治411

十三、子死腹中证治413

十四、胎兼症瘕证治414

十五、胎不长证治414

十六、子喑证治414

十七、脏躁证治415

十八、鬼胎证治415

十九、肠覃石瘕证治416

第七节 临产病证417

一、交骨不开证治417

二、盘肠生证治418

第八节 产后诸病证419

一、胞衣不下证治419

二、产门不闭证治419

三、血晕证治420

四、恶露不下证治420

五、恶露不绝证治421

六、头疼证治421

七、心胃痛证治422

八、腹痛证治423

九、少腹痛证治423

十、胁痛证治424

十一、腰痛证治424

十二、遍身疼痛证治425

十三、腹中块痛证治425

十四、筋挛证治426

十五、伤食呕吐证治426

十六、呃逆证治427

十七、气喘证治427

十八、浮肿证治428

十九、发热证治428

二十、寒热证治429

廿一、自汗头汗证治430

廿二、痉病证治430

廿三、中风证治431

廿四、瘛疭抽搐证治431

廿五、不语证治432

廿六、惊悸恍惚证治432

廿七、妄言见鬼发狂证治433

廿八、虚烦证治433

廿九、发渴证治434

三十、咳嗽证治435

卅一、衄血证治436

卅二、痢疾证治436

卅三、疟疾证治437

卅四、蓐劳虚羸证治438

卅五、血崩证治438

卅六、大便秘结证治439

卅七、小便淋闭证治439

卅八、小便频数不禁淋沥证治440

卅九、大便出血证治440

四十、败血成痈证治441

第九节 乳房病证442

一、乳汁不行证治442

二、乳汁自涌证治442

三、乳痈证治443

四、乳吹证治443

五、乳岩证治444

六、妒乳证治445

七、乳悬证治445

第十节 前阴病证446

一、阴肿证治446

二、阴痛证治446

三、阴痒证治447

四、阴挺阴痔证治447

五、阴疮证治448

六、阴冷证治448

七、阴吹证治449

八、交接出血证治449

第十一节 杂病证451

一、热入血室证治451

二、寒入血室证治452

三、血分证治452

四、水分证治453

五、梦与鬼交证治453

六、血风疮证治453

七、臁疮证治454

八、足跟痛冷证治454

九、说困话证治455

十、忒小腰证治455

十一、梅核气证治456

附一 中西医部分病名或证候参照表457

附二 方剂组成补遗472

附三 方剂索引483

主要参考书目50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