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健康心理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健康心理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17/30547758.jpg)
- 顾瑜琦,张颖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ISBN:7506735091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59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490页
- 主题词:心理卫生-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健康心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3
第一节 健康心理学的概念3
一、健康心理学的含义3
第一篇 基本理论与研究3
二、学科性质4
三、学科产生的意义4
第二节 健康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与任务5
第三节 健康心理学的相关学科7
一、心身医学7
二、行为医学8
三、医学心理学9
一、心身相关问题的历史回顾与医学模式演变10
第四节 健康心理学的由来与展望10
二、健康心理学的产生11
三、健康心理学的迅速发展12
四、我国健康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14
五、健康心理学的未来与展望16
第二章 健康的概念19
第一节 健康理论的发展与演变19
一、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健康的概念演变19
二、健康的七维理论20
三、整体健康21
四、健康促进21
五、健康与行为22
第二节 健康的衡量26
一、躯体健康26
二、心理健康及维护26
三、社会功能良好31
第三节 健康与疾病的动态关系32
一、疾病的概念32
二、健康与疾病的关系33
三、健康的水平35
第四节 亚健康状态36
一、亚健康状态的概念36
二、亚健康的流行病学调查36
三、亚健康状态产生的原因37
四、亚健康状态的主要类型38
五、亚健康状态的临床表现38
六、亚健康的诊断标准38
七、亚健康状态的危害39
八、亚健康状态的治疗原则39
第三章 健康形成的基础43
第一节 生物学基础43
一、循环系统43
二、呼吸系统44
三、消化系统45
四、泌尿系统45
六、生殖系统46
五、内分泌系统46
七、神经系统47
八、免疫系统48
第二节 心理因素50
一、情绪、情感因素50
二、需要和动机51
三、信念与价值观52
四、人格特征53
五、生活方式与健康57
第三节 社会因素60
一、自然环境60
二、社会变迁61
三、社会文化63
四、人际关系64
五、职业与工作66
六、婚姻与家庭67
第四章 健康心理学的科学研究70
第一节 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70
一、科学研究的特点与目的70
二、健康心理学研究的原则71
第二节 科学研究的设计72
一、研究思路72
二、研究的几个要素74
一、观察法76
第三节 学科研究的具体方法76
二、调查法77
三、实验法81
四、流行病学研究法83
第四节 健康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86
一、研究中的“欺瞒”问题86
二、研究可能给研究对象带来的危害87
三、有关研究对象隐私的问题88
第五章 应激与健康90
第一节 应激及其来源90
一、应激概念的演变90
二、应激的双重作用91
三、应激源——生活事件92
第二节 应激的反应模式与应激理论94
一、应激的反应模式95
二、应激理论97
第三节 应激与疾病102
一、心身疾病的早期研究102
二、几种常见的心身疾病104
三、常见心身疾病中的心理社会因素105
四、慢性应激与慢性疲劳综合征106
第四节 应激的控制与管理107
一、应激与应对107
二、应激的预防和缓解111
第二篇 日常行为与健康121
第六章 人格与健康121
第一节 人格及人格特征121
一、人格的涵义121
二、人格结构与组成122
三、人格特征与健康123
第二节 人格理论与健康126
一、精神分析论范式(psychoanalytic paradigm)126
二、特质论范式(trait paradigm)129
三、学习论范式(learning paradigm)133
四、现象学范式(phenomenological paradigm)135
第三节 A型行为模式与心脑血管病140
一、A型行为模式与冠心病140
二、A型行为模式与高血压144
第四节 C型行为模式与癌症145
一、C型行为模式与癌症的发生145
二、压抑性格的相关研究148
三、C型行为模式的心理调节149
第五节 健康人格的培养151
一、健康人格培养的基本观念152
二、健康人格培养的具体措施154
第一节 人类饮食行为特征157
一、人类饮食行为刻有社会因素的烙印157
第七章 饮食行为与健康157
二、人类饮食行为受个体心理活动的影响158
三、人类饮食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158
第二节 饮食行为障碍160
一、主要饮食行为障碍160
二、饮食行为障碍形成的心理分析161
第三节 饮食行为障碍的心理干预163
一、认知疗法164
二、行为干预165
三、家庭治疗165
一、肥胖症的定义166
二、肥胖的诊断标准166
第四节 肥胖症166
三、肥胖症形成的因素168
四、肥胖症的心理干预170
第八章 睡眠行为与健康172
第一节 人类睡眠行为的特征172
一、睡眠的概念172
二、睡眠周期173
三、睡眠类型173
四、睡眠质量174
第二节 睡眠的功能175
一、睡眠的功能175
二、睡眠剥夺实验176
一、睡眠各时相的生理特征178
第三节 睡眠的发生与调控178
二、睡眠发生的机制180
三、睡眠机制学说181
四、影响睡眠-觉醒节律变化的因素183
第四节 梦与健康184
一、梦的心理学解释184
二、梦境机制的现代研究185
三、做梦与智能活动187
四、梦与健康188
第五节 睡眠障碍及其干预189
一、睡眠障碍189
二、失眠190
四、睡行症192
三、嗜睡症192
五、睡惊症193
六、梦魇194
第九章 性行为与健康196
第一节 性行为的概述196
一、人类性行为的基本特征196
二、性的生物学基础与心身特点197
第二节 人类性行为的发展及其特征200
一、性心理发展阶段及其特征200
二、弗洛伊德心性发展学说202
一、性教育203
第三节 性教育与性健康203
二、性健康206
第四节 性功能障碍207
一、定义与分类207
二、临床常见类型209
第五节 性心理障碍213
一、性心理障碍的概述213
二、性心理障碍的常见类型和心理干预215
第六节 性生活与性病219
一、概述219
二、性病流行特点219
三、临床常见类型220
第三篇 不适应性行为的心理学分析229
第十章 成瘾行为与健康229
第一节 成瘾行为概述229
第二节 酗酒行为的心理分析与干预230
一、酗酒行为的心理社会原因230
二、酗酒行为与酒依赖231
三、酒瘾的危害231
四、酗酒的心理行为干预232
第三节 吸烟行为的心理分析与干预234
一、烟瘾的心理社会原因234
二、吸烟的危害236
三、烟瘾的心理行为干预237
一、毒品的种类238
第四节 吸毒行为的心理分析与干预238
二、吸毒成瘾的危害239
三、吸毒的心理社会原因240
四、吸毒的心理行为干预241
第五节 赌博行为的心理分析与干预241
一、赌博行为问题241
二、影响赌博行为的心理社会因素242
三、病理性赌博244
四、赌博的心理行为干预244
一、网络成瘾的概述245
第六节 网瘾行为的心理分析与干预245
二、网络成瘾的心理社会原因246
三、网络成瘾对心身健康的危害248
四、网络成瘾的心理行为干预248
第十一章 疼痛的心理社会因素分析与干预251
第一节 疼痛的意义251
第二节 疼痛的特点与分类252
一、疼痛的特点252
二、疼痛的分类252
第三节 疼痛理论254
一、疼痛的周围神经机制254
二、疼痛的中枢神经机制255
三、疼痛的机制256
第四节 影响疼痛的心理社会因素257
一、影响疼痛的主要心理因素257
二、影响疼痛的主要社会因素258
三、影响疼痛的其他因素259
四、心因性疼痛259
第五节 慢性疼痛与抑郁症260
一、概述260
二、病理机制261
三、慢性疼痛与抑郁症的相互关系262
四、治疗263
一、正常人群疼痛评价方法264
第六节 疼痛的测量264
二、疼痛的临床评价265
第七节 疼痛的干预268
一、止痛的涵义268
二、基于生物因素的止痛技术269
三、疼痛的心理干预与调节271
四、社会文化因素的止痛手段274
第十二章 患病过程中的健康心理学问题276
第一节 疾病的认知与理解276
一、患病行为与病人276
二、病人角色278
三、病人的权利和义务279
四、病人角色行为适应对健康的影响280
第二节 求医行为281
一、求医行为的表现281
二、影响求医行为的心理社会因素281
第三节 病人的心理行为特点283
一、病人的认知活动特征283
二、病人的情绪特征284
三、病人的意志行为特点285
四、病人个性的改变286
五、几种特殊病人的心理问题286
第四节 医患之间的交流与沟通287
一、言语交流288
二、非言语交流290
第五节 遵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290
一、遵医行为的概念290
二、遵医行为的研究291
三、遵医行为的影响因素291
四、促进医患沟通和减少不遵医行为293
第四篇 群体心理卫生299
第十三章 不同年龄群体的心理卫生299
第一节 胚胎期的心理卫生299
一、胎儿的心理发展299
二、胎儿期心理卫生要点300
第二节 儿童期心理卫生302
一、儿童的心理发展303
二、儿童期心理卫生研究304
三、儿童期心理卫生要点305
第三节 青春期心理卫生306
一、青春期的心理发展307
二、青春期易出现的心理及行为偏差308
三、青春期心理卫生要点309
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310
第四节 青年期心理卫生311
一、青年期的生理特征与生理发展311
二、青年期的心理特点与心理发展312
三、青年期心理卫生要点314
四、青年期女性心理特征及心理卫生315
第五节 中年期心理卫生316
一、中年期的心理特点与心理发展316
二、中年人的心理问题317
三、中年期的心理卫生要点318
四、更年期及心理保健318
第六节 老年期心理卫生320
一、老年期的心理特征321
二、老年期的主要心理问题322
三、老年期的心理卫生要点323
第一节 家庭心理卫生327
一、家庭及健康家庭特点327
第十四章 不同社会群体的心理卫生327
二、夫妻情感及其培养329
三、亲子关系及其培养330
第二节 社区心理卫生331
一、社区及社区心理卫生工作331
二、社区心理卫生的现状332
三、社区心理卫生工作的一般措施333
第三节 学校心理卫生334
一、学生及教师心理卫生现状334
二、学校心理卫生工作的任务和作用335
三、学校心理卫生工作的原则336
四、学校心理卫生工作的内容337
五、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338
六、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措施339
第四节 下岗人员的心理卫生339
一、下岗人员与失业人员339
二、下岗人员存在的心理问题340
三、下岗人员的心理调适341
第五节 白领人士的心理卫生342
一、白领人士心理健康中存在的问题343
二、白领男士的心理压力345
三、白领人士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346
第六节 军人的心理卫生346
二、军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调适347
一、军人心理健康的概念347
第七节 大学生的心理卫生350
一、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的意义350
二、大学生心理特点351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352
四、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353
五、大学生心理卫生354
第十五章 不同病人群体的心理卫生356
第一节 慢性迁延性病人的心理卫生356
一、慢性迁延性病人的心理特点356
二、慢性迁延性病人的心理卫生357
一、临终病人的心理活动分期及心理特点358
第二节 临终病人的心理卫生358
二、临终病人的心理卫生360
第三节 癌症病人的心理卫生361
一、癌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因素361
二、癌症病人的心理状态361
三、癌症病人的心理治疗和康复363
第四节 自杀行为者的心理卫生364
一、自杀行为的原因364
二、自杀的心理过程366
三、自杀行为的干预367
第五节 SARS病人的心理卫生368
一、SARS病人的心理发展阶段368
二、SARS病人的心理特点369
三、SARS病人的心理卫生370
第五篇 健康心理学的应用375
第十六章 健康心理评估375
第一节 概述375
一、健康心理评估的概念375
二、健康心理评估方法376
三、有关健康心理评估的统计学术语377
四、健康测量的内容及方法380
第二节 健康行为评估381
一、对健康行为本身的评估381
二、对健康行为心理的评估385
二、主观幸福感评估387
第三节 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评价387
一、生活质量的评估387
第四节 婴幼儿及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评估389
一、智力评估389
二、儿童气质评估390
三、儿童抑郁量表390
四、儿童适应行为量表390
五、绘人试验391
六、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392
第五节 社会应激与社会支持评估392
一、社会应激的评价392
二、社会支持的评价393
一、人格测验概述396
第六节 人格评估396
二、经典人格测验398
第十七章 健康心理学的干预406
第一节 现代健康心理学干预的主要理论与技术406
一、短程心理动力疗法406
二、行为疗法408
三、认知疗法412
四、森田疗法416
第二节 健康心理学其他干预技术420
一、安慰剂治疗420
三、精神药物治疗422
二、音乐治疗422
第三节 祖国传统医学中的健康心理学干预424
一、情志相胜心理疗法425
二、气功疗法426
三、针灸治疗427
第四节 健康促进、健康教育与保健体系428
一、健康促进428
二、健康教育431
三、健康保健体系434
四、自我保健438
英汉名词对照442
参考文献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