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牡丹全书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牡丹全书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65/31203557.jpg)
- 中国牡丹全书编纂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04632635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512页
- 文件大小:210MB
- 文件页数:1223598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牡丹全书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中国牡丹的由来与发展3
第一章 起源3
第一节 释名3
第二节 野生类群的起源3
一、芍药属植物系统分类地位3
二、关于芍药属牡丹组植物起源的推断5
第三节 栽培类群的起源5
一、牡丹野生种早期驯化栽培的历史考证5
二、中国牡丹栽培类群形成和演化的特点5
第二章 栽培简史8
第一节 概述8
第二节 全国各地牡丹栽培历史及现状10
一、河南牡丹10
二、陕西牡丹13
三、山东牡丹14
四、河北牡丹16
五、北京及天津牡丹16
六、山西牡丹17
七、安徽牡丹18
八、江苏牡丹19
九、浙江牡丹20
十、上海牡丹20
十一、湖北及湖南、江西牡丹21
十二、甘肃牡丹21
十三、宁夏及青海、新疆牡丹23
十四、四川及重庆牡丹23
十五、云南牡丹24
十六、贵州牡丹24
十七、西藏牡丹25
十八、广东及广西、福建牡丹25
十九、台湾及香港、澳门牡丹26
二十、东北三省及内蒙古牡丹26
第三章 中国牡丹在国外的传播与发展28
第一节 中国牡丹向日本的传播与日本牡丹的发展28
一、早期的引种栽培28
二、品种改良与日本牡丹品种群的形成28
三、日本牡丹的发展28
四、日本牡丹向西方的传播29
五、20世纪中日牡丹的交流29
第二节 中国牡丹向欧洲的传播与欧洲牡丹的发展30
一、早期的考察与引种30
二、福琼的引种与欧洲品种群的形成31
第三节 中国、欧洲、日本牡丹向美国的传播及美国牡丹的发展32
一、美国的牡丹引种和牡丹发展概况32
二、桑德斯的育种成就32
三、美国牡丹芍药协会概况32
第四节 中国野生牡丹在国外的传播33
一、紫牡丹、黄牡丹、大花黄牡丹和狭叶牡丹在国外的引种34
二、矮牡丹、紫斑牡丹与杨山牡丹在国外的引种34
第四章 牡丹的应用36
第一节 观赏价值36
第二节 药用价值37
一、丹皮的性状和药用成分37
二、丹皮的药性和功能38
三、丹皮的临床应用38
第三节 食用价值39
第四节 商品开发43
一、概况43
二、国内市场44
三、国际市场44
第五节 牡丹花会45
一、概述45
二、各地牡丹花会46
第五章 牡丹选为国花50
第一节 评选国花的意义50
第二节 组织评选国花活动的办法和过程51
第三节 评选国花的条件和根据52
一、当选国花的条件52
二、确定牡丹为国花的主要根据52
第六章 中国花卉协会牡丹芍药分会53
一、中国牡丹芍药协会的成立53
二、第一届年会53
三、第二届年会54
四、第三届年会54
五、第四届年会55
六、第五届年会55
七、第六届年会56
第二编 牡丹种质资源61
第七章 野生种质资源61
第一节 野生种的发现与分类61
一、发现61
二、分类61
三、分种检索表63
第二节 科属及种的形态特征68
一、科、属的形态特征68
二、种的形态特征68
第三节 野生牡丹的分布与生境78
一、牡丹组植物的两大分布区78
二、种的分布与生境79
第四节 野生牡丹濒危原因及其保护84
一、野生牡丹分布范围日趋缩小84
二、野生牡丹致濒的主要原因84
三、野生种质资源的保护85
第八章 栽培种质资源87
第一节 品种的演化和形成87
一、花色的演化87
二、花期的演化88
三、花型的演化89
第二节 品种分类与品种分类系统90
一、概述90
二、牡丹品种的花型分类91
三、牡丹栽培类群的划分93
四、中国牡丹品种分类系统95
第三节 品种调查记载标准96
一、株态96
二、枝干性状98
三、芽形与芽色98
四、叶丛与叶形99
五、花蕾的基本形状100
六、原有花瓣的形状101
七、原有花萼形态及其瓣化后的变异形状101
八、原有雄蕊及其瓣化后的形状102
九、原有雌蕊及其瓣化后的形状102
十、果实及种子形状102
十一、花型102
第四节 古代园艺品种103
一、研究概况103
二、古代园艺品种105
第五节 当代园艺品种137
一、研究简史137
二、中原牡丹品种139
三、西北牡丹品种154
四、江南牡丹品种161
五、西南牡丹品种163
六、其他牡丹品种164
第六节 品种资源圃建设165
一、目的意义165
二、技术规程165
第九章 牡丹新品种选育167
第一节 历史与现状167
一、育种简史167
二、发展现状168
第二节 育种方向168
一、提高观赏品质168
二、延长花期169
三、增强抗性169
四、根据不同栽培目的或市场需求选育新品种170
第三节 新品种选育的基本原理170
一、遗传与变异170
二、基因决定遗传性状170
三、物种间亲缘关系170
第四节 牡丹的花器构造与开花授粉习性171
一、牡丹的花器构造171
二、牡丹的开花习性171
三、牡丹的授粉生物学171
第五节 新品种选育方法172
一、引种驯化172
二、选择育种174
三、杂交育种176
四、诱变育种和多倍体育种181
第六节 新品种评选标准和命名法则182
一、百分制评选标准182
二、层次分析法183
三、新品种命名法则184
第七节 品种登录、审定与保护184
一、品种登录、审定与保护工作的意义和作用184
二、中国牡丹芍药品种登录办法185
三、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主要内容186
第十章 古今牡丹名园与古牡丹190
第一节 古代牡丹名园190
一、概述190
二、古代牡丹名园190
第二节 当代牡丹名园196
一、概述196
二、当代牡丹名园197
第三节 中国古牡丹204
一、概述204
二、全国各地的古牡丹204
第三编 牡丹的习性与栽培211
第十一章 生物学特性211
第一节 生态习性211
一、野生种的生态习性211
二、栽培品种的生态习性212
第二节 生长发育特性214
一、牡丹的生命周期与年周期214
二、芽的类型与特性215
三、花芽分化216
四、枝条的生长特点218
五、开花过程与特点218
六、根系的生长219
第三节 物候学特性219
一、牡丹的物候期219
二、牡丹的开花物候及其影响因素220
三、牡丹花期预测222
第四节 繁殖特性222
一、种子休眠与萌发特性222
二、无性(营养)繁殖特性224
第十二章 繁殖方法226
第一节 播种繁殖226
一、概述226
二、种子的采收与处理226
三、整地与播种227
四、播种苗的管理与移植227
第二节 分株繁殖228
一、概述228
二、牡丹分植技术228
第三节 嫁接繁殖229
一、概述229
二、砧木与接穗的选择230
三、嫁接时间230
四、嫁接方法231
五、嫁接苗的栽植与管理233
第四节 扦插繁殖234
一、概述234
二、扦插繁殖的类别及最佳期234
三、插床与基质的准备234
四、插条的选择与处理235
五、扦插方法235
六、扦插苗的管理235
七、扦插苗的移植236
第五节 压条繁殖236
一、概述236
二、压条繁殖方法236
三、压条苗的移植237
第六节 组织培养法238
一、概述238
二、组织培养技术238
第十三章 露地栽培242
第一节 古代中国牡丹栽培管理经验242
一、择地与栽植242
二、浇灌242
三、养护243
四、病虫防治243
五、禁忌244
六、变色244
第二节 中原牡丹的露地栽培244
一、择地与整地244
二、品种配置及其他植物的配置245
三、栽植方法与技术要求246
四、管理措施247
第三节 寒地牡丹的露地栽培250
一、品种选择250
二、越冬保护与春季管理250
第四节 南方牡丹的露地栽培251
一、观赏牡丹栽培251
二、药用牡丹(‘凤丹’)栽培251
第五节 牡丹特殊树形的培养252
一、独干牡丹的培养252
二、大丛多花牡丹的培养253
第十四章 盆栽与无土栽培254
第一节 牡丹盆栽技术254
一、概述254
二、盆栽技术254
三、微型牡丹的培养256
第二节 牡丹的无土栽培257
一、概述257
二、无土栽培技术257
三、家庭无土栽培259
第十五章 促成栽培与抑制栽培261
第一节 发展简史261
第二节 基本原理与关键环节261
一、促成栽培的基本原理261
二、促成栽培中的几个关键环节262
第三节 技术要点264
一、牡丹冬季促成栽培技术要点264
二、牡丹春季促成或抑制栽培技术要点267
三、牡丹夏季抑制栽培技术要点267
四、牡丹秋季促成和抑制栽培技术要点268
第十六章 病虫害及其防治269
第一节 概述269
第二节 主要病害及其防治269
一、灰霉病269
二、红斑病(褐斑病)272
三、褐斑病(轮斑病)273
四、柱隔孢叶斑病273
五、白粉病273
六、病毒病274
七、枯萎病274
八、茎腐病274
九、炭疽病275
十、根结线虫病275
十一、白绢病276
十二、紫纹羽病276
十三、牡丹根腐病277
十四、牡丹立枯病277
第三节 主要虫害及其防治278
一、吹绵蚧278
二、天牛类278
三、金龟甲类279
四、蜗牛280
五、家白蚁281
第四节 牡丹病虫害综合防治282
一、北京地区牡丹病虫害综合防治282
二、洛阳地区牡丹病虫害综合防治283
第十七章 牡丹的商品生产284
第一节 概述284
第二节 苗木生产284
一、根据市场需求安排苗木生产284
二、提高苗木繁殖系数的组织管理措施284
三、苗木调运与出口中应注意的问题286
第三节 切花生产286
一、切花品种的选择286
二、切花生产的主要方式287
三、大田切花生产技术287
四、切花的周年供应288
第四节 药材生产289
一、药用牡丹的种类与栽培方式289
二、药材采收、加工和分级289
第五节 其他商品生产290
一、案头牡丹的培育290
二、牡丹花的异地展览290
第十八章 科学研究291
第一节 概述291
第二节 主要成果与成就292
一、对牡丹遗产的调查、发掘与整理292
二、中国牡丹野生种质资源的调查研究292
三、品种起源、演化与品种分类的研究294
四、引种驯化与资源圃建设295
五、新品种选育296
六、繁殖特性研究和繁殖技术的改进与创新296
七、栽培管理技术的提高与创新297
八、牡丹花期调控理论与技术的新探索298
第三节 应用基础理论研究的进展299
一、牡丹花芽分化的观察299
二、细胞遗传学研究299
三、解剖学研究301
四、孢粉学研究301
五、牡丹花色与色素组成的研究301
六、开花生理的研究302
七、牡丹秋发机理的研究302
八、保护生物学研究302
九、化学成分的分析研究302
第四节 科研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303
一、当前牡丹产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303
二、发展对策303
第四编 牡丹文化309
第十九章 牡丹文化概论309
第一节 牡丹文化的构成309
一、牡丹文化的概念309
二、牡丹文化的构成309
第二节 牡丹文化的发端与发展310
一、牡丹文化的发端310
二、历史时期牡丹文化的发展310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牡丹文化的发展310
第三节 牡丹文化的内涵与特点311
一、深刻的文化象征意义311
二、深厚的民俗文化根基313
三、浓重的文学艺术氛围和美学特征313
四、丰富的花卉园艺学内容314
五、太平盛世的文化现象315
第二十章 牡丹与诗词文赋316
第一节 牡丹诗词概说316
一、牡丹诗词发展概况316
二、牡丹诗词的主要内容和特色317
第二节 古代牡丹诗词选录322
一、先秦《诗经》中的芍药(牡丹)诗322
二、唐、五代牡丹诗323
三、宋代牡丹诗词368
四、金、元代牡丹诗词528
五、明代牡丹诗词541
六、清及近代牡丹诗词556
第三节 现当代牡丹诗词选录581
一、现当代牡丹旧体诗词581
二、现当代牡丹新诗621
第四节 牡丹文赋647
一、概述647
二、牡丹赋选录647
第二十一章 牡丹与歌唱艺术687
第一节 牡丹歌曲的发展历程687
一、概述687
二、牡丹歌曲选录687
第二节 牡丹与西北民歌——“花儿”694
第二十二章 牡丹的故事传说与小说、戏剧、影视699
第一节 牡丹的故事传说699
第二节 牡丹小说713
一、概述713
二、部分牡丹小说实录714
第三节 牡丹戏剧723
一、概说723
二、《绿牡丹》(明代)、《牡丹仙子》(当代)实录724
第四节 牡丹与电影、电视及其他781
一、概述781
二、《秋翁遇仙记》(电影文学剧本)、《中国牡丹》十集电视风光艺术片(解说词)实录783
第二十三章 牡丹与书法绘画艺术812
第一节 牡丹与书法812
一、概述812
二、历代牡丹书法选录813
第二节 牡丹与绘画艺术——牡丹卷轴画817
一、概述817
二、历代牡丹卷轴画817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牡丹画820
四、历代牡丹画作品选录821
第三节 牡丹与绘画艺术——牡丹壁画821
一、概述821
二、墓穴壁画822
三、建筑壁画823
第二十四章 牡丹与工艺美术824
第一节 概述824
一、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与牡丹形象的普及824
二、各类吉祥装饰图案中的牡丹形象824
三、牡丹吉祥图案构成方式与艺术特色825
第二节 牡丹与服饰文化(织绣)833
第三节 牡丹与陶瓷艺术834
一、陶器上的牡丹纹饰与图案834
二、瓷器上的牡丹纹饰与图案835
第四节 牡丹与雕饰艺术839
一、木雕牡丹图案839
二、砖雕牡丹图案840
三、石刻牡丹图案841
第五节 邮票、货币及其他饰物上的牡丹图案847
一、中国邮票上的牡丹图案847
二、流通货币上的牡丹图案847
三、金银器上的牡丹图案848
四、铜镜上的牡丹纹848
五、历代牡丹艺术品及当代牡丹工艺品彩照选录849
第五编 牡丹文献851
第二十五章 牡丹谱录概述851
第一节 牡丹谱录发展简史851
一、谱录的发端与发展851
二、历代牡丹谱录及研究概况851
第二节 中国牡丹谱录的特点与成就852
一、主要特点852
二、中国牡丹谱录的成就853
第二十六章 历代牡丹谱录选录855
第一节 宋代牡丹谱录855
一、欧阳修《洛阳牡丹记》855
二、周师厚《鄞江周氏洛阳牡丹记》859
三、张邦基《陈州牡丹记》862
四、胡元质《牡丹记》862
五、陆游《天彭牡丹谱》863
第二节 明代牡丹谱录866
一、薛凤翔《牡丹史》866
二、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牡丹》903
第三节 清代牡丹谱录906
一、苏毓眉《曹南牡丹谱》906
二、陈淏子《花镜·牡丹》908
三、《法华乡志·土产卷·牡丹专记》909
四、余鹏年《曹州牡丹谱》910
五、计楠《牡丹谱》916
六、赵孟俭、赵世学《新增桑篱园牡丹谱》921
第二十七章 当代牡丹著作简介及牡丹论文摘要933
第一节 当代牡丹著作简介933
第二节 当代牡丹论文摘要937
一、植物分类学与系统植物学研究937
二、细胞遗传学研究943
三、解剖学、孢粉学与保护生物学研究948
四、品种起源、演化与品种分类研究952
五、繁殖特性与繁殖栽培技术研究956
六、花芽分化、开花生理与切花保鲜研究960
七、花期调控理论与技术研究964
八、引种驯化与杂交育种研究967
九、病虫防治技术研究969
第六编 古今牡丹人物志973
第二十八章 古今牡丹人物志973
第一节 概述973
第二节 古代牡丹人物志973
第三节 当代牡丹人物志976
附录1013
附录1 中原牡丹品种群中具有典型代表的牡丹品种1013
附录2 西北紫斑牡丹新品种名录1017
附录3 牡丹芍药栽培管理月历1022
附录4 山东菏泽牡丹输出一览表1024
附录5 世界各国国花1033
附录6 参考文献1042
附录7 牡丹文献索引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