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空气洁净技术原理 第3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空气洁净技术原理 第3版
  • 许钟麟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12334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553页
  • 文件大小:41MB
  • 文件页数:573页
  • 主题词:空气净化-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空气洁净技术原理 第3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三版序1

第二版序1

第一版前言1

第一章 微粒及其分布特性1

1-1 微粒的分类1

1-1-1 按微粒的形成方式分类1

1-1-2 按微粒的来源分类1

1-1-3 按微粒的大小分类1

1-1-4 微粒的通俗分类1

1-2 微粒大小的量度3

1-2-1 粒径3

1-2-2 平均粒径4

1-3 微粒的统计分布8

1-3-1 粒径分布曲线8

1-3-2 按粒径的正态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15

1-3-3 在双对数纸上的粒径分布20

1-3-4 按密度的分布21

1-4 微粒大小的集中度24

1-5 对数正态分布的应用26

1-5-1 集中度的确定26

1-5-2 平均粒径的计算28

1-5-3 粒径分布的几种关系29

1-6 粒数统计量30

参考文献31

第二章 室外空气中的悬浮微粒—大气尘32

2-1 大气尘的概念32

2-2 大气尘的发生源33

2-2-1 自然发生源和人为发生源33

2-2-2 大气尘的发生量35

2-3 大气尘的组成38

2-3-1 无机性非金属微粒38

2-3-2 金属微粒39

2-3-3 有机性微粒45

2-3-4 有生命微粒46

2-3-5 大气尘的一般组成46

2-4 大气尘的浓度46

2-4-1 浓度表示方法46

2-4-2 大气尘浓度的自然基础值47

2-4-3 计重浓度47

2-4-4 计数浓度57

2-4-5 计数浓度和计重浓度的对比59

2-5 大气尘的粒径分布60

2-5-1 全粒径分布60

2-5-2 在双对数纸上的分布61

2-5-3 在垂直高度上的分布67

2-6 影响大气尘浓度和分布的因素69

2-6-1 风的影响69

2-6-2 湿度的影响71

2-6-3 绿化的影响77

2-7 大气微生物的分布77

2-7-1 浓度分布77

2-7-2 粒径分布79

参考文献80

第三章 微粒的过滤机理82

3-1 过滤分离82

3-2 过滤器的基本过滤过程84

3-3 纤维过滤器的过滤机理85

3-3-1 拦截(或称接触、钩住)效应85

3-3-2 惯性效应86

3-3-3 扩散效应86

3-3-4 重力效应87

3-3-5 静电效应87

3-4 计算纤维过滤器效率的步骤88

3-5 孤立单根纤维对微粒的捕集效率—孤立圆柱法88

3-5-1 拦截捕集效率88

3-5-2 惯性捕集效率90

3-5-3 扩散捕集效率91

3-5-4 重力捕集效率92

3-5-5 静电捕集效率92

3-5-6 孤立单根纤维对微粒的总捕集效率93

3-6 过滤器内单根纤维对微粒的捕集效率—纤维干涉的影响和修正方法94

3-6-1 有效半径法95

3-6-2 结构不均匀系数法95

3-6-3 实验系数法96

3-6-4 半经验公式法96

3-7 计算纤维过滤器总效率的对数穿透定律97

3-7-1 对数穿透定律97

3-7-2 对数穿透定律的适用性99

3-8 影响纤维过滤器效率的因素101

3-8-1 微粒尺寸的影响101

3-8-2 微粒种类的影响107

3-8-3 微粒形状的影响108

3-8-4 纤维粗细和断面形状的影响108

3-8-5 过滤速度的影响109

3-8-6 纤维填充率的影响110

3-8-7 气流温度的影响111

3-8-8 气流湿度的影响111

3-8-9 气流压力的影响111

3-8-10 容尘量的影响112

3-9 毛细管模型概说112

3-10 颗粒过滤器的效率117

参考文献119

第四章 空气过滤器的特性121

4-1 空气净化系统过滤器的作用和分类121

4-2 过滤器的特性指标122

4-3 面速和滤速122

4-4 效率123

4-4-1 效率123

4-4-2 穿透率124

4-4-3 净化系数124

4-5 阻力124

4-5-1 滤料阻力124

4-5-2 过滤器全阻力126

4-6 容尘量130

4-7 过滤器的设计效率131

4-8 过滤器的串联效率135

4-8-1 高效过滤器串联效率135

4-8-2 中效过滤器串联效率137

4-9 使用期限137

4-9-1 过滤器寿命137

4-9-2 寿命和运行风量的关系138

4-10 计重效率的估算141

4-11 滤纸过滤器143

4-11-1 折叠形滤纸过滤器143

4-11-2 管形滤纸过滤器145

4-11-3 滤纸过滤器所用的滤纸148

4-11-4 滤纸的一般特性153

4-11-5 滤纸过滤器的发展156

4-12 纤维层过滤器157

4-13 发泡材料过滤器160

4-14 静电自净器160

4-14-1 静电自净器的用途161

4-14-2 静电自净器的工作原理161

4-14-3 静电自净器的结构163

4-14-4 静电自净器的效率164

4-14-5 二次电离式静电自净器166

4-15 特殊过滤器168

4-15-1 活性炭过滤器168

4-15-2 杀菌过滤器170

参考文献170

第五章 高效过滤器的结构设计172

5-1 高效过滤器气道内的流动状态172

5-2 高效过滤器的全阻力173

5-2-1 滤料阻力△P1174

5-2-2 气道摩擦阻力△P2175

5-2-3 进出口局部阻力c176

5-2-4 全阻力△P177

5-3 最佳波峰高度177

5-4 最佳深度179

5-5 波峰角180

5-6 无分隔板过滤器的结构参数182

5-7 管形过滤器的计算184

参考文献186

第六章 室内微粒的运动187

6-1 作用在微粒上的力187

6-2 微粒的重力沉降187

6-3 微粒在惯性力作用下的运动190

6-4 微粒的扩散运动191

6-5 微粒在表面上的沉积192

6-5-1 微粒在无送风室内垂直表面上的扩散沉积192

6-5-2 微粒在无送风室内底(平)面上的沉积194

6-5-3 微粒在送风室内平面上的沉积194

6-6 气流对微粒运动的影响199

6-6-1 影响室内微粒分布的因素199

6-6-2 微粒的迁移201

6-6-3 热对流气流的影响202

6-6-4 人走动的二次气流影响207

6-7 气流中微粒的凝并208

6-8 平行气流中点源的污染包络线209

6-8-1 点源污染包络线210

6-8-2 污染源的实际微粒分布211

6-8-3 污染包络线的计算217

参考文献218

第七章 空气洁净度级别219

7-1 空气洁净度标准(级别)的沿革219

7-2 空气洁净度级别的数学表达式223

7-3 不同粒径的粒数换算关系225

7-4 表示空气洁净度级别的平行线225

7-5 空气洁净度所要控制的对象228

7-5-1 控制的最小粒径228

7-5-2 控制的微粒数量229

7-6 被控制的含尘浓度的具体条件230

7-7 由成品率确定空气洁净度的理论方法231

7-7-1 空气洁净度对成品率的影响231

7-7-2 计算成品率的理论公式234

7-8 洁净环境中分子态污染物的级别242

参考文献244

第八章 洁净室原理245

8-1 控制污染的途径245

8-2 气流的状态245

8-2-1 几种基本流动状态245

8-2-2 紊流过程的物理状态247

8-3 乱流洁净室原理248

8-3-1 乱流洁净室原理248

8-3-2 乱流洁净室的风口249

8-3-3 乱流洁净室的效果251

8-4 单向流洁净室原理251

8-4-1 单向流洁净室的分类251

8-4-2 单向流洁净室原理255

8-5 单向流洁净室的三项特性指标259

8-5-1 流线平行度259

8-5-2 乱流度261

8-5-3 下限风速264

8-6 辐流洁净室原理270

8-6-1 辐流洁净室的形式270

8-6-2 辐流洁净室原理270

8-7 洁净室的压力273

8-7-1 静压差的物理意义274

8-7-2 静压差的作用274

8-7-3 洁净室与邻室间防止缝隙渗透的静压差的确定275

8-7-4 洁净室与室外(或与室外相通的空间)之间防止缝隙渗透的静压差的确定275

8-7-5 乱流洁净室防止开门时进入气流污染的静压差的确定276

8-7-6 单向流洁净室防止开门时进入气流污染的静压差的确定278

8-7-7 建议采用的压差278

8-8 入室的缓冲与隔离279

8-8-1 缓冲室和气闸室279

8-8-2 空气吹淋室282

8-9 全顶棚送风、两侧下回风洁净室的特性286

8-9-1 线汇模型287

8-9-2 流场的特点292

8-9-3 允许室宽298

参考文献298

第九章 生物洁净室原理300

9-1 生物洁净室的应用300

9-2 微生物的主要特性306

9-3 微生物的污染途径307

9-4 生物微粒的等价直径308

9-5 生物微粒的标准310

9-5-1 微生物的尺度310

9-5-2 浮游细菌数量和标准311

9-5-3 沉降细菌数量和标准313

9-6 沉降菌和浮游菌的关系314

9-6-1 奥梅梁斯基公式的证明315

9-6-2 沉降量公式的修正315

9-6-3 沉降菌法和浮游菌法在洁净室内的应用318

9-7 过滤除菌320

9-7-1 高效过滤器对微生物的过滤效率320

9-7-2 细菌对滤材的穿透322

9-7-3 微生物在滤材上的繁殖322

9-8 消毒灭菌323

9-8-1 概念323

9-8-2 主要消毒灭菌方法324

9-8-3 紫外线消毒灭菌324

9-9 一般生物洁净室331

9-9-1 形式331

9-9-2 风速332

9-9-3 局部气流问题333

9-10 隔离式生物洁净室335

9-10-1 标准335

9-10-2 隔离方式337

9-10-3 生物安全柜338

参考文献339

第十章 洁净室均匀分布计算理论341

10-1 洁净室三级过滤系统341

10-2 乱流洁净室含尘浓度瞬时式342

10-3 乱流洁净室含尘浓度稳定式344

10-3-1 单室的稳定式344

10-3-2 多室的稳定式344

10-4 有局部净化设备时的含尘浓度稳定式346

10-5 瞬时式和稳定式的物理意义347

10-6 乱流洁净室其他计算方法348

10-7 单向流洁净室含尘浓度计算法349

10-8 乱流洁净室自净时间和污染时间的计算349

10-8-1 概念349

10-8-2 自净时间的计算350

10-8-3 发尘污染时间的计算354

10-9 单向流洁净室的自净时间355

参考文献356

第十一章 洁净室不均匀分布计算理论357

11-1 不均匀分布的影响357

11-2 三区不均匀分布模型359

11-3 三区不均匀分布的数学模型360

11-4 N-n通式的物理意义362

11-5 不均匀分布计算和均匀分布计算对比363

参考文献364

第十二章 洁净室特性365

12-1 静态特性365

12-2 动态特性370

12-3 不均匀分布特性曲线374

12-4 浓度场的不均匀性378

12-4-1 主流区和回风口区浓度之比378

12-4-2 涡流区和主流区浓度之比378

12-4-3 涡流区和回风口区浓度之比379

12-4-4 不均匀分布和均匀分布浓度之比379

12-5 新风尘浓负荷特性380

12-5-1 新风三级过滤的技术效果380

12-5-2 新风尘浓负荷比381

12-5-3 新风尘浓负荷比与部件寿命的关系383

参考文献384

第十三章 洁净室的设计计算385

13-1 室内外计算参数的确定385

13-1-1 大气尘浓度385

13-1-2 室内单位容积发尘量385

13-1-3 新风比390

13-2 高效空气净化系统计算393

13-2-1 N的计算393

13-2-2 n的计算394

13-2-3 ?的计算395

13-2-4 三种设计计算原则398

13-2-5 例题398

13-3 中效空气净化系统计算401

13-4 有局部净化设备场合的计算403

13-4-1 既有集中式空调系统又有专用空调机的机房403

13-4-2 只靠专用空调机加新风处理的机房404

参考文献405

第十四章 局部洁净区406

14-1 主流区概念的应用406

14-2 主流区的特性410

14-2-1 气流分布特性410

14-2-2 速度衰减特性411

14-2-3 浓度场特性412

14-2-4 主流区污染度416

14-3 部分围挡壁式洁净区419

14-4 气幕洁净棚421

14-4-1 应用421

14-4-2 空气幕的隔离作用422

14-4-3 气幕洁净棚隔离效果的理论分析424

14-4-4 气幕洁净棚的性能426

14-5 围帘洁净棚429

14-5-1 应用429

14-5-2 净化效果的理论分析430

14-5-3 实验效果434

14-6 洁净隧道用层流罩434

14-6-1 抗污染干扰的要求434

14-6-2 操作面上辅助送风的作用435

参考文献436

第十五章 阻漏层理论438

15-1 概念438

15-2 漏泄方程438

15-3 阻漏方程442

15-4 阻漏效果444

15-5 阻漏层的阻漏机理445

15-5-1 稀释阻漏445

15-5-2 过滤阻漏446

15-5-3 降压阻漏447

15-5-4 阻隔阻漏447

15-6 阻漏层送风末端447

15-6-1 概述447

15-6-2 阻漏层送风末端的结构448

15-6-3 阻漏层送风末端的应用449

15-6-4 几种送风末端的比较455

参考文献455

第十六章 采样理论456

16-1 采样系统456

16-2 等速采样461

16-2-1 在有速度气流中采样461

16-2-2 在静止空气中采样466

16-2-3 采样口直径计算466

16-3 采样管中微粒的损失468

16-3-1 采样管中的扩散沉积损失468

16-3-2 采样管中的沉降沉积损失473

16-3-3 采样管中的碰撞损失474

16-3-4 采样管中的凝并损失476

16-3-5 与实验对比476

16-3-6 综合结论479

16-4 最小检测容量480

16-4-1 问题的提出480

16-4-2 非0检验原则481

16-4-3 最少总粒子数原则484

16-4-4 浮游菌最小采样量486

16-5 最小沉降面积487

参考文献488

第十七章 测定和评价490

17-1 微粒浓度的测定490

17-1-1 计重浓度法490

17-1-2 计数浓度法—滤膜显微镜计数法491

17-1-3 计数浓度法—光散射式粒子计数器计数法493

17-1-4 其他计数浓度法504

17-1-5 相对浓度法504

17-1-6 生物微粒测定法505

17-2 过滤器的测定507

17-2-1 测定范围507

17-2-2 过滤器效率的测定508

17-2-3 过滤器容尘量的测定518

17-3 检漏521

17-3-1 高效过滤器的检漏521

17-3-2 隔离式生物洁净装置的检漏523

17-4 洁净室的测定524

17-4-1 洁净室测定的种类524

17-4-2 洁净室的测定状态527

17-4-3 必要测点数527

17-4-4 连续采样方法530

17-4-5 影响测定结果的因素532

17-5 洁净度级别的评定533

17-5-1 洁净度级别的评定标准533

17-5-2 动静比536

17-5-3 大气尘浓度的修正537

参考文献538

中、英、日常用术语对照540

索引54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