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图像电子学基础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图像电子学基础](https://www.shukui.net/cover/45/31199774.jpg)
- (日)宫川洋,渡部睿编著;马喜廷,韩子勤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15045·总2982无6315
- 出版时间:1985
- 标注页数:397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41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图像电子学基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一章 图像电子学概论1
1.1图像1
1.2图像工程学5
1.3空间信息和时间信息7
2.2.3彩色图像信息的变换11
1.4图像与视觉11
1.5图像系统的通信模型13
1.6图像的评价15
1.7图像信息和通信20
1.8图像技术的现状和将来23
1.8.1个人内部通信或人一机系统23
1.8.2个人和个人之间的通信23
1.8.3集体通信24
1.8.4教育用通信25
第二章 图像系统的基础28
2.1图像系统的发展历史28
2.2图像信息的变换31
2.2.1光学系统的变换31
2.2.2扫描变换35
2.3图像信息的变换和同步46
2.3.1同步及方式46
2.3.2同步信号及其传送48
2.3.3传真的同步49
2.3.4电视的同步51
2.4图像及图像信号的性质59
2.4.1图像的信息量59
2.4.2耦全平均信息量,条件平均信息量60
2.4.3亮度图像的信息量62
2.4.4图像的相关函数63
2.5图像信号的产生(光电变换)64
2.5.1传真信息的光电变换66
2.5.2彩色传真70
2.5.3电子印刷71
2.5.4光学文字读取装置(OCR)72
2.5.5电视的光电变换73
第三章 图像和视觉82
3.1概述82
3.2视觉系统的基本构造82
3.2.1眼球的构造82
3.2.2视网膜的构造和视觉传输通路84
3.3光觉和色觉87
3.3.1光觉阈和亮度的辨别阈87
3.3.2色觉学说90
3.3.3色觉的生理学机能94
3.4视觉的空间性质99
3.4.1视力99
3.4.2视觉的空间频率特性101
3.5视觉的时间性质110
3.5.1受阶梯波光刺激时的亮度知觉110
3.5.2闪烁111
3.5.3视觉空间频率特性和时间要素的关系113
3.5.4眼球运动和视知觉的关系115
3.5.5运动的知觉119
36亮度和色的知觉及其表示123
3.6.1表色系统124
3.6.2在亮度和色知觉中的视觉特征性质137
3.7形状和深度的知觉152
3.7.1形状和大小的知觉152
3.7.2形状的知觉和诱导场156
3.7.3深度的知觉158
4.1图像167
第四章 图像信息的理论167
4.2图像信息的种类168
4.3图像信息通信系统的模型化169
4.3.1记号图像信息169
4.3.2情景图像信息170
4.3.3情绪图像信息171
4.4图像的振幅分布172
4.4.1定义172
4.4.2振幅分布的测量结果173
4.4.3差信号的振幅分布174
4.5.1能量有限图像的振幅频谱和自身相关函数176
4.5图像自身相关函数和空间能谱176
4.5.2能量有限图像的空间能谱和自身相关函数180
4.5.3自身相关函数的基本性质182
4.5.4空间能谱的基本性质183
4.5.5自身相关函数的测量结果184
4.6图像的扫描和抽样化184
4.6.1一元信号的抽样化定理185
4.6.2线扫描187
4.6.3由方格进行的抽样化188
4.6.4由正三角格进行的抽样化190
4.6.5各向同性图像的抽样化191
4.6.6抽样化杂波192
4.7图像信息所具有的信息量193
4.7.1离散图像信息的平均信息量193
4.7.2连续图像信息的平均信息量198
4.7.3恒定图像的平均信息量201
4.7.4预测理论和图像的平均信息量207
4.7.5图像平均信息量的测量结果209
4.8.1二元滤波器212
4.8二元电路理论212
4.8.2物理上实现的可能性214
4.8.3恒定图像的摸型216
4.8.4恒定图像的预测219
4.9二元数字滤波和快速傅立叶(Fourier)变换221
4.9.1二元数字滤波222
4.9.2离散傅立叶变换226
4.9.3实数值数列的DFT229
4.9.4快速傅立叶变换232
4.9.5一元DFT的直积分解235
4.9.6哈达玛(Hadamard)行列式240
4.9.7快速哈达玛变换243
4.10图像的处理技术247
4.10.1光学图像处理技术247
4.10.2二元层状电路网248
4.10.3二元快速傅立叶变换249
第五章 图像信号的传送252
5.1电子图像传送系统模型和相关技术252
5.1.1传送模型和相关技术252
5.1.2图像传送系统252
5.2.1图像信号的频谱和带宽254
5.2传送用的图像信号254
5.2.2有效带宽256
5.2.3彩色图像信息的传送基色信号257
5.2.4传送用彩色电视信号及其特性.260
5.3传送信号的误差和图像质量269
5.3.1杂波对图像信号的危害269
5.3.2彩色图像信息传送系统的杂波和误差274
5.3.3图像信号的失真278
5.4图像信号的传送286
5.4.1调幅286
5.4.2角度调制291
5.4.3图像信号的传送和传送效率297
5.4.4数字传送299
5.5图像信号传送的实际305
5.5.1标准彩色电视信号的广播305
5.5.2标准电视信号的卫星传送306
5.5.3数字传送方式309
第六章 图像质最和评价314
6.1序论314
6.1.1图像质量评价的必要性和任务314
6.1.2图像通信系统中的MMS模型315
6.1.3MMS最佳化的进行方法316
6.1.4MMS最佳化存在的问题317
6.1.5图像评价设计系统的模型318
6.2图像质量要素分析法319
6.2.1物理要素和心理(感觉)要素319
6.2.2因子分折法321
6.2.3语义微分(SemanticDifferential)(SD)法327
6.2.4计量的多元尺度构成法328
6.2.5非计量多元尺度构成法334
6.2.6基准轴的旋转及其意义335
6.3.1图像质量要素研究的意义343
6.3图像质量要素分析和评价实例343
6.3.2由SD法抽出图像质量的要素344
6.3.3根据多元尺度构成法分折图像质量要素347
6.4图像质量要素和综合评价360
6.4.1图像质量综合评价和单独评价360
6.4.2双线形回归模型360
6.4.3幂数模型363
6.4.4其它模型364
6.5作为于扰单元(ImpirmentUnit)之和的综合图像质量365
6.5.1关于图像质量评定的二项分布模型365
6.5.3单独评价和综合评价的关系366
6.5.2平均评分与图像物理特性的关系366
6.5.4相对各种图像传送失真的适用例证367
6.5.5失真的最佳分配369
6.6作为评价函数之积的综合图像质量370
6.6.1图像质量评价函数370
6.6.2扫描行数,传送带宽和图像质量370
6.6.3最佳视距离371
6.7观视者阵容(パネル)的分类和选择373
6.7.1在综合评价上观视者的分类373
6.7.2感觉过程的评价和观视者阵容的选择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