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教育心理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教育心理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50/31172479.jpg)
- 张德琇 著
- 出版社: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 ISBN:7232·69
- 出版时间:1981
- 标注页数:332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34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教育心理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美国教育心理研究的起源与发展1
第一节 心理研究的发展史略1
第二节 心理研究的理论体系3
第三节 教育心理研究的趋向8
第四节 实验方法应用于教学9
第一篇 学习的基础与动力13
第二章 发展的概念13
第一节 发展的原则13
第二节 胜任能力发展的重要性19
第三节 发展阶段的理论22
第四节 关于发展阶段说的检讨24
第三章 个别差异29
第一节 个别差异量与质的分析29
第二节 学校分班的标准31
第三节 适应个别差异的教学36
第四章 动机与激励43
第一节 动机的理论43
第二节 动机的功能与类别45
第三节 学习目标与志向水平49
第四节 动机与激励的实验52
第五节 反馈的效应53
第六节 奖励与惩罚的影响56
第二篇 学与教的过程63
第五章 学习的理论与实验63
第一节 学习理论上的两大壁垒63
第二节 联结主义的试误说64
第三节 操作条件反应的实验67
第四节 习惯形成的解释70
第五节 认知的理论73
第六节 学习目的论76
第七节 学习心理研究的现状78
第六章 学习与教育目标81
第一节 当前目标与长远目标81
第二节 教师教学的目标83
第三节 启发思维教学的研究84
第四节 学生学习的目标87
第五节 价值观念的影响91
第七章 学习效率与教学组织95
第一节 教学的有效原则95
第二节 学习迁移的效应99
第三节 自动化技术的辅助教学103
第四节 自动化教学的积极效果106
第五节 自动化教学的消极影响109
第八章 记忆式的学习114
第一节 记忆系统115
第二节 记忆的方式116
第三节 记忆与保留的增进118
第九章 发现式的学习130
第一节 发现式与传授式学习的区别130
第二节 发现式一般的实验133
第三节 发现式教学的实验135
第四节 发现式学习的基本条件139
第五节 注意在发现式学习中的作用143
第十章 技能的学习146
第一节 技能学习的要素146
第二节 指导的重点149
第三节 练习的相对效应151
第四节 反馈的强化作用156
第十一章 学习中的思考作用161
第一节 思考作用的类别161
第三篇 思维的发展161
第二节 联想与联想技术162
第三节 概括作用的重要性165
第四节 推理作用的增进168
第五节 思维的辐合型与发散型172
第六节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学习174
第十二章 概念的形成177
第一节 概念的作用177
第二节 特性的认识与分类的根据179
第三节 概念形成的基本条件181
第四节 影响概念学习的因素184
第五节 概念教学的策略188
第十三章 问题的解决193
第一节 关于学生解决问题的研究193
第二节 问题解决的各方面195
第三节 问题解决的迁移效应201
第四节 问题解决的学习与指导203
第十四章 创造性思维的启发208
第一节 创造性在教育中地位的转变208
第二节 创造能与智能的关系209
第三节 态度的消极与积极影响212
第四节 关于创造性人格的研究215
第五节 发明家的典范217
第六节 启发创造性思维的教学220
第四篇 人格的构成225
第十五章 人格与兴趣倾向225
第一节 人格构成的重要理论225
第二节 人格的多面性229
第三节 人格的测量232
第四节 自我概念236
第五节 兴趣的重要性239
第一节 品德发展的趋向244
第十六章 品德的培养244
第二节 家庭影响品德的形成247
第三节 品德与其它方面的关系250
第四节 行为的等级253
第五节 学校教育的双重任务256
第十七章 行为问题与心理卫生262
第一节 处理行为问题的检讨262
第二节 行为问题观点的比较263
第三节 对于学习困难的适应266
第四节 常态与抑压下的理智活动268
第五节 学生心理工的基本需要270
第六节 促进心理健康的教学274
第十八章 学生与教师277
第一节 师生的交互影响277
第二节 师生的反馈作用279
第三节 学生的能力与努力283
第四节 教室内的气氛288
第五节 民主作风促进自发的努力290
第五篇 测量与评定293
第十九章 智能的解释与测量293
第一节 关于智能的解释293
第二节 智能测量的起源与发展298
第三节 作业测验与集体测验305
第四节 智能测验具备的条件309
第五节 教育对于智能发展的影响310
第二十章 学习成绩的评定316
第一节 教学目标与评定作用316
第二节 评定方式的转变319
第三节 客观性测验的类型321
第四节 对于论文式考试重行估价323
第五节 评学与评教的关系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