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经典针灸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经典针灸学
  • 康锁彬主编 著
  • 出版社: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7513937
  • 出版时间:1995
  • 标注页数:391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404页
  • 主题词:针灸疗法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经典针灸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经典经络学1

第一节 经络的基本意义1

第二节 十二经脉3

一.十二经脉的各称、循行和主病3

1.手太阴肺经3

2.手阳明大肠经3

3.足阳明胃经4

4.足太阴脾经6

5.手少阴心经7

6.手太阳小肠经7

7.足太阳膀胱经8

8.足少阴肾经9

9.手厥阴心包经10

10.手少阳三焦经11

11.足少阳胆经12

12.足厥阴肝经13

二、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16

三、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17

四、十二经脉的流注17

五、十二经脉的长短18

六、十二经脉血气的多少20

七、营卫在经脉中的运行21

第三节 十二经别24

第四节 十二经筋32

第五节 十二皮部42

第六节 十二经水45

第七节 奇经八脉47

一、奇经八脉的循行、功能和主病47

1.任脉47

2.督脉48

3.冲脉49

5.跷脉51

4.带脉51

6.维脉53

二、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的关系54

第八节 十五络脉57

第九节 经脉与络脉的区别62

第十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66

第十一节 经络的病理反应69

第十二节 经络的诊断应用71

第十三节 经脉与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的关系80

一、经脉与标本80

二、经脉与根结83

三、经脉与气街85

四、经脉与四海86

五、经络分布词解89

第二章 经典腧穴学96

第一节 腧穴的含义96

第二节 腧穴的定位法97

第三节 常用经穴104

一、足太阳经腧穴105

二、足少阳经腧穴106

三、足阳明径腧穴107

四、手太阳经腧穴108

五、手阳明经腧穴109

六、手少阳经腧穴109

七、督脉腧穴110

八、任脉腧穴111

九、冲脉腧穴112

十、其他经腧穴112

第四节 颈部腧穴113

第五节 骨缝腧穴114

第六节 治热腧穴115

第七节 治水腧穴116

1.五输穴120

第八节 特殊腧穴120

2.下合穴129

3.原络穴132

4.俞募穴136

5.八会穴139

第三章 经典刺?学141

第一节 针法灸法的起源141

第二节 针法142

一、运用针法要注重整体观念142

二、针具的分类与功用143

三、针刺的操作方法149

1.五刺法151

四、针刺方法的分类151

2.九刺法153

3.十二刺法155

4.血络刺法158

5.燔针刺法161

6.缪刺法163

7.巨刺法172

8.三变刺法175

9.五邪刺法175

10.五节刺法177

11.五微针法179

12.六变针法182

13.寒热针法184

14.深浅针法185

五、针刺守神193

六、针刺候气196

七、针刺调气197

八、针刺导气199

九、针刺得气201

十、针刺补泻202

1.迎随补泻205

2.疾徐补泻207

3.呼吸补泻208

4.开阖补泻209

5.提插补泻211

6.子母补泻211

7.补泻效应213

8.补泻危害214

十一、针刺时机221

十二、针刺时间医学222

十三、针刺禁忌230

十四、针刺事故236

十五、针刺晕针240

十七、针刺疗程241

十六、针刺滞针241

第三节 灸法242

一、灸法适应证242

二、灸法补泻245

三、灸法禁忌证246

第四节 灸法疗效247

第四章 经典治疗学248

第一节 治疗总论248

一、脏腑的生理功能及脏腑经脉辨证249

2.脾与胃251

1.肺与大肠251

3.心与小肠252

4.肾与膀胱253

5.心包与三焦253

6.肝与胆254

7.五脏与六腑254

二、防治原则255

1.未病先防255

2.既病防变256

3.标本缓急257

4.补虚泻实258

5.因人制宜260

三、施治方法262

第二节 治疗各论263

1.五脏病263

2.六腑病269

3.六经病274

4.寒热病277

5.热病279

6.疟疾290

7.头痛297

8.心痛302

9.?证306

10.狂证308

11.痫证311

12.痉证314

13.中风315

14.腰痛318

15.痹证323

16.痿证330

17.咳嗽334

18.喘证337

19.厥证339

20.胀病343

21.水肿346

22.呃逆348

23.呕吐350

24.腹满352

25.鼓胀354

26.霍乱356

27.虫证357

28.泄泻359

29.疝气361

30.癃闭364

31.痈疡366

32.瘰疬370

33.麻风372

34.眼病373

35.耳病376

36.鼻病378

37.咽病380

38.喉病381

39.齿病384

40.舌病386

41.面瘫388

42.面痛38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