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戏剧学史稿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叶长海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 ISBN:8078·3589
- 出版时间:1986
- 标注页数:548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56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戏剧学史稿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中国戏剧学溯源15
一 先秦的总体艺术论16
二 汉代的戏剧表演录21
三 唐代的剧目记录23
四 宋代的勾栏记录及其他27
五 小结33
第二章 元代戏剧学的兴起34
第一节 元代戏剧学序说34
第二节 元代的戏剧表演论著36
一 胡祗遹的“九美”说36
二 燕南芝庵的《唱论》38
三 元代勾栏的见闻录40
四 夏庭芝的《青楼集》43
第三节 元代的戏曲创作论和作家评论46
一 《录鬼簿》的戏曲作家评述47
二 关汉卿的自我写照50
三 杨维祯等人的戏曲创作论54
四 高明的戏曲观57
第四节 周德清的《作词十法》60
一 慎审音韵61
二 严守曲律63
三 务造俊语66
四 先立曲意69
五 结语70
第三章 明前期的戏剧观74
第一节 明前期戏剧观概说74
第二节 朱权与《太和正音谱》75
一 小序75
二 流派与风格论76
三 声乐论79
第三节 邱濬、邵璨的戏曲创作观81
一 《伍伦全备记》的道学风81
四 戏曲功利观81
二 《香囊记》的时文风84
三 小结85
第四章 明中期戏剧学的转机87
第一节 嘉靖、隆庆时期戏剧学的新转折87
第二节 魏良辅《曲律》的声乐论88
一 论腔调89
二 论唱法90
三 论学唱、演唱与听唱91
第三节 李开先与《词谑》92
一 “文随俗远”93
二 “悟深体正”94
三 《词谑》举要95
第四节 何良俊与《四友斋曲说》98
一 戏曲活动记录98
二 评《西厢记》《琵琶记》及其他100
三 论“本色语”及“声”和“辞”的关系103
第五节 徐渭与《南词叙录》104
一 徐渭及其《南词叙录》104
二 对南戏源流、发展的认识106
三 本色论109
四 关于宫调及喜剧112
五 深远的影响114
第六节 王世贞的《曲藻》115
一 论曲的源流115
二 南北曲比较116
三 作家作品评论119
第七节 李贽的戏曲批评122
一 李贽的思想122
二 童心说123
三 化工说125
四 戏曲评论127
第五章 万历时期戏剧学的崛起129
第一节 万历时期的戏剧学129
第二节 汤显祖的戏曲理论130
一 汤显祖戏曲论著概说131
二 论“情”137
三 论“意趣神色”140
四 论“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143
五 结语145
第三节 沈璟的曲学147
一 沈璟的戏曲创作147
二 《词隐先生论曲》150
三 本色与当行、朴俗、返古157
四、沈璟与吴江派159
第四节 潘之恒的戏曲表演理论162
一 析曲派和评演员162
二 说“情”164
三 说“才、慧、致”166
四 说“调音”167
五 说“度、思、步、呼、叹”168
六 说“神合”170
七 小结170
第五节 胡应麟、徐复祚和谢肇淛171
一 胡应麟的戏曲考171
二 徐复祚的本色说176
三 谢肇淛的虚实论179
第六节 臧懋循的戏曲批评180
一 论“行家”181
二 论“作曲之难”182
三 论汤显祖183
第七节 吕天成《曲品》185
一 吕天成及其《曲品》185
二 “双美”说及其他186
三 论沈、汤及其他188
四 作品评论190
五 小结193
第一节 王骥德及其《曲律》195
第六章 王骥德195
第二节 王骥德《曲律》的戏曲创作论197
一 风神论197
二 虚实论199
三 本色论203
四 当行论206
五 小结210
一 论越中派211
第三节 王骥德论戏曲流派和作家作品211
二 汤、沈风格论215
三 《新校注古本西厢记》218
四 结语224
第七章 明晚期戏曲论的发展225
第一节 冯梦龙的创作论和演出论225
一 创作论225
二 演出论229
第二节 祁彪佳“二品”232
三 小结232
一 祁《品》、吕《品》小议233
二 戏曲评论中的创作理论235
三 评论方法239
第三节 《谭曲杂札》和《衡曲尘谭》240
一 凌濛初《南音三籁》与品曲标准241
二 凌濛初《谭曲杂札》的戏曲批评242
三 张琦《衡曲尘谭》论曲词创作245
第四节 《弦索辨讹》和《度曲须知》247
一 《弦索辨讹》248
二 《度曲须知》250
三 结语254
第五节 张岱的戏剧演出录255
一 张岱及其《陶庵梦忆》255
二 演剧活动录257
三 舞台艺术录258
四 《答袁箨庵》的创作论261
第六节 孟称舜的戏曲批评262
一 对杂剧的评论263
二 传奇题词论性情266
三 《古今名剧合选序》269
四 小结272
第七节 卓人月、袁于令及其他273
一 卓人月的悲剧观273
二 袁于令的戏剧论276
三 明晚期的其他曲论278
四 结语280
第八章 评点、曲谱及其他281
第一节 《牡丹亭》批评281
一 概说281
二 王思任的《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282
三 陈继儒、沈际飞及茅氏兄弟的题序286
四 洪升、“吴吴山三妇”和其他评论289
〔附〕 叶堂的《纳书楹四梦全谱》292
一 《盛明杂剧》序言与批语294
第二节 选本和评点本的戏曲批评294
二 《李卓吾批评琵琶记》297
三 “玉茗堂批评”《焚香记》《红梅记》299
四 戏曲序跋评点拾零302
第三节 南曲曲谱举要306
一 曲谱概说306
二 《南九宫谱》308
三 《南词新谱》311
四 《九宫正始》314
五 《寒山堂曲谱》316
〔附〕《九宫大成谱》317
第九章 清初戏剧学的新潮320
第一节 清初戏剧学序说320
第二节 金圣叹的《西厢记》批评322
一 金圣叹与《西厢记》批评322
二 辩“淫”323
三 说“无”325
四 识“微”328
五 论“人”330
六 谈“法”332
七 小结334
第三节 《长生殿》批评335
一 洪升的《自序》与《例言》335
二 吴人的批语338
第四节 孔尚任与《桃花扇》批评343
一 孔尚任及其戏曲批评343
二 《桃花扇小引》--传奇简论345
三 《桃花扇凡例》--传奇创作论346
四 《桃花扇》批语--戏曲创作技法散论349
第五节 清初曲论新潮352
一 李玉及其《南音三籁·序言》352
二 丁耀亢的《啸台偶著词例》354
三 黄周星的《制曲枝语》357
四 尤侗及其论曲序文358
五 刘廷玑的《在园杂志》360
六 毛声山的《琵琶记》批评362
七 黄图珌的《词曲》篇364
八 小结366
〔附〕李调元的《曲话》和《剧话》366
第十章 李渔369
第一节 李渔与《李笠翁曲话》369
第二节 李渔的戏曲创作论371
一 创作论小引371
二 戏曲结构论372
三 戏曲语言论382
四 余论389
第三节 李渔的戏曲演习论390
一 演习论小引390
二 戏曲的案头处理391
三 戏曲的场上教演396
四 戏曲演员的训练399
五 结语408
第十一章 清中期戏剧学的新成就409
第一节 《扬州画舫录》《消寒新咏》和《审音鉴古录》409
一 《扬州画舫录》的演剧艺术录409
二 《消寒新咏》的表演评论413
三 《审音鉴古录》论角色的创造417
四 《审音鉴古录》舞台处理例话420
〔附〕 《审音鉴古录》总目423
第二节 徐大椿的《乐府传声》424
一 戏曲概说424
二 论字音与口法426
三 论曲情与唱曲427
〔附〕清后期的度曲教科书--《顾误录》429
第三节 《梨园原》的表演理论432
一 《梨园原》概览433
二 《梨园原》的理论精神436
三 小结439
第四节 焦循与《花部农谭》440
一 文艺发展史观440
二 对“花部”的推崇441
三 谈历史剧的艺术处理443
四 考据中的戏剧学445
第五节 论曲诗举隅448
一 咏作家和作品449
二 题演出452
三 凌廷堪的《论曲绝句》455
四 小结459
第十二章 古代戏剧学的余辉460
第一节 梁廷枏的《藤花亭曲话》460
一 不荣古而陋今460
二 不党同而伐异463
三 比较与辨析465
一 刘熙载的《艺概·词曲概》468
第二节 清后期曲论例话468
四 终以文为主468
二 陈栋的《北泾草堂外集》470
三 杨恩寿的《词余丛话》471
四 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472
五 平步青的《小栖霞说稗》473
六 徐珂的《清稗类钞》475
第三节 戏剧学资料的集成477
一 曲目录478
二 剧史考483
三 《今乐考证》488
第十三章 王国维及晚清戏剧学新貌491
第一节 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491
一 王国维及其戏曲研究491
二 论“戏剧”与“戏曲”492
三 论戏剧的起源与形成494
四 论宋金戏剧496
五 论元杂剧497
六 结语501
第二节 吴梅的曲学502
一 刘师培、姚华与吴梅502
二 《顾曲尘谈》和《曲学通论》504
三 《中国戏曲概论》505
四 《南北词简谱》507
五 结语508
第三节 晚清戏剧改革论510
一 梁启超的戏剧观511
二 戏曲改良运动的鼓吹514
三 三爱的《论戏曲》519
四 《二十世纪大舞台》和柳亚子520
五 《春柳社演艺部专章》522
结束语525
后记531
人名书名索引533
史论概念索引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