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高等职业教育 跨越·转型·提升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高等职业教育 跨越·转型·提升](https://www.shukui.net/cover/23/30118460.jpg)
- 马树超,郭扬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246537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23页
- 文件大小:105MB
- 文件页数:337页
- 主题词: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高等职业教育 跨越·转型·提升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论篇1
1从“跨越”到“转型”——十年发展现状概述1
1.1我国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宏观背景1
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是在面临经济全球化挑战的世纪之交,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迫切需要1
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推进实现教育公平与社会和谐的迫切需要2
在满足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双重需求的大背景下,我国高职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3
1.2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中的基本特征3
高职教育规模快速发展,社会认可度逐步提高,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起到了基础性与决定性作用3
初步形成了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为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应用性人力资源4
高职教育的区域分布趋向协调,并且逐步形成了公办与民办院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为推进区域统筹与社会和谐发展作出了贡献4
基本具备了高职教育发展前期的教学设施条件,初步形成了一支理论联系实践、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5
各地高职院校办学趋于开放式、多元化,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弥补了原来以学科性为主体的高等教育结构单一的不足5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启动并取得初步成果,为全国高职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6
1.3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若干重要经验6
经济发展与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是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7
发展特色与思路逐渐清晰,是高职教育保持正确发展方向的坚实基础7
管理体制适应市场发展要求,是高职教育在新形势下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7
有关政策措施的逐步完善,是对高职教育不断深入发展的有力支持8
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理论联系实际的特色日趋明显,是高职教育进入内涵发展阶段的前提条件8
以地方投入为主、中央财政引导推动建成一批以示范性院校为核心的优秀院校群体,为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积聚了巨大能量9
1.4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9
在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高职教育的办学条件急需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9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加快转型,多元化的目标、结构和教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10
高职院校的基础能力建设有待进一步强化,社会服务功能更有待进一步发挥10
2“跨越”中的“提升”——资源条件·办学水平12
2.1不同区域高职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分析12
从总体上看,经济发达地区每万人口中的高职生所占比例较高,全国大部分省区对高职教育有较大的需求12
从规模发展趋势的区域比较看,十多年前由东部地区兴起的举办高职教育的热潮,目前正向中、西部地区推进12
从供给资源和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区域比较看,各地高职教育的规模发展必须注重与资源条件和就业质量相适应13
2.2高职院校综合办学能力和专业布局结构分析14
高职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办学规模已初具水平,但发展还需进一步平衡14
教学资源逐步丰富,生师比结构基本合理,校均教学设备值超过2000万元,校均建筑面积超过12万平方米14
一批有特色的高水平院校脱颖而出,特别是综合办学能力排列靠前的近百所院校办学优势比较明显15
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结构基本适应了劳动力市场的人才供求状况,成为高职教育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关键16
2.3高职院校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的重点项目分析17
项目建设规模大,专业分布重点突出,区域分布覆盖面广17
重点支持了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为地区经济建设培训各类技能人才,初步实现了实训基地的资源共享17
改善了高职院校的实训条件,推进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教学改革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率18
实训基地建设呼唤地方财政加大支持力度,提高学校项目建设经验18
2.4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初步分析19
各级政府举办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基数大,水平参差不齐,主要问题是来源比较单一和缺少企业实践工作经历19
民办院校教师队伍呈“四高一低”现象,年轻教师比例高和学历高并存,老教师比例高和兼职比例高并存,“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19
行业企业举办院校的教师队伍“双师”结构建设良好,“双师型”教师比例接近示范性建设院校,企业与学校之间的人员流动相对容易20
3“跨越”中的“转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21
3.1我国职业教育思想起源与高职教育发展历程21
面向人人,关注人人: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观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21
手脑并用,双手万能:我国专科教育近百年来的曲折经历证明,高职教育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找到自身的价值22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从20世纪80年代职业大学兴起到世纪之交的跨越发展,高职教育模式转型的轨迹逐步清晰23
在做中学,在做中教: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创新理念为推动高职教育模式的全面转型指明了方向24
3.2“高等职业教育”概念出现以来的发展特征25
东起西随,先慢后快:高职教育呈现区域梯度推进的发展特色25
从无到有,逐步完善:高职教育初步形成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法规指导和保障体系25
由“公”及“民”,走向多元:高职教育出现多样化办学和多功能拓展的局面26
自“外”而“内”,推进转型:高职教育的发展重点逐步转向注重内涵建设26
3.3发达国家和地区高职教育发展的启示27
从观念层面上,要从“趋同发展”向“以特色和质量取胜”转变,关注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阶段之间的关系,注重多种功能的开发27
从制度层面上,要加快启动多元投资机制,应用弹性学制,强调分权与制衡、统一与完备,政府要积极引导教育立法与执法,争取社会各界支持28
从物质层面上,要注重公办与民办院校的协调,大量聘任兼职教师,强调专业设置的适需性发展29
3.4在实践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29
在办学模式方面,各高职院校普遍开展校企合作,探索开放化办学和集团化运行,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30
在专业建设方面,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逐步从无序走向有序,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广泛开展31
在课程体系方面,各院校纷纷开展高职课程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精品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取得一系列成果31
在教学实施方面,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普遍实施“双证书”制度,探索多种学制和学分制教学管理等模式和方法的创新32
4以“转型”促“提升”——面向未来的新跨越34
4.1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的选择34
未来十年左右的发展目标,是加快建立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34
实施“资源优先”战略,走提高质量效益优先于规模发展之路34
实施“均衡发展”战略,进一步协调各区域间的发展,尤其要注重中、西部地区高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35
实施“重大工程建设效益拓展”战略,强化示范性院校建设的效应,带动高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35
实施“人才培养过程全面开放”战略,树立现代“大职业教育”观,努力实现高职教育的国际化和终身化36
4.2发展过程中的若干重点和难点分析37
加强高职院校班子建设,提高领导能力成为重中之重37
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特色37
推行工学结合,强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38
加快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强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的特色38
注重“双师”结构和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强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条件的特色39
4.3发展思路及其相应的对策建议40
加快完善发展政策法规,优化发展环境,强化绩效监控,为建设中国特色高职教育体系提供保障40
落实国家高职教育助学奖学金制度,提高高职院校的吸引力,并着力改善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41
加强高职院校运行机制的开放性,积极调整高职教育专业布局结构42
加快实训基地建设,调整重大建设项目布局结构,完善质量管理机制43
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增加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促进师资队伍水平提高44
重视研制工学结合的专业教学资源库,优先扶持制造类专业高职教育开展工学结合的试点44
将实施“双证书”制度作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推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45
专论篇48
第一章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综述48
第一节 现状及趋势概要:跨越式的发展48
一、总体特征48
二、发展中的问题52
三、主要发展趋势54
第二节 发展历程的回顾:以史为鉴探新路55
一、我国高职教育的思想起源和发展轨迹55
二、“高等职业教育”概念出现后的四个发展阶段60
三、高职教育的几个发展特征61
四、若干启示与展望63
第三节 发展的政策环境:逐步完善和优化64
一、宏观层面64
二、中观和微观层面66
三、思考和建议69
第四节 十年发展成就及经验:历史性的贡献70
一、三大重要贡献70
二、三大资源基础72
三、六大基本经验73
四、四大战略任务76
第二章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分析78
第一节 区域发展水平比较:发展规模、资源条件及就业质量78
一、高职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78
二、高职教育发展规模的区域比较79
三、高职教育资源条件的区域比较83
四、高职教育发展规模与资源条件适应性的区域比较86
五、高职教育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区域比较91
第二节 综合办学能力:一批优秀院校群体的形成94
一、办学规模初具水平94
二、教学资源逐步丰富96
三、一批高水平院校脱颖而出98
第三节 专业布局结构:对产业发展需求的初步适应99
一、专业大类的分布结构100
二、专业布局结构分析100
三、专业人才需求分析102
四、对专业调整的若干思考105
第四节 实训基地建设:重要的“硬”件资源基础107
一、重点项目建设概况107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110
三、目前的主要问题113
四、相关的对策与建议115
第五节 师资队伍建设:关键的“软”件资源基础117
一、政府举办院校的教师队伍118
二、民办院校的教师队伍119
三、行业企业举办院校的教师队伍120
四、“十一五”期间师资队伍的发展趋势122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124
第三章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特色比较127
第一节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职教育发展:多层面的启示127
一、国际比较的几个视角127
二、观念层面的启示132
三、制度层面的启示134
四、物质层面的启示136
第二节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规模发展中坚持特色和质量138
一、定位逐步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139
二、日益走向开放的人才培养过程140
三、由学科本位向就业导向转变的人才培养教学内容141
四、作为国家宏观指导重要手段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142
第三节 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建设:坚持以服务为宗旨144
一、规范高职院校专业设置144
二、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工作146
三、广泛开展课程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149
四、精品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取得一系列成果152
五、课程体系建设的不足和发展趋势及建议155
第四节 教学改革与“双证书”制度:坚持以就业为导向158
一、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158
二、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与多学制的教学管理160
三、实施“双证书”制度的现状及思考163
第五节 校企合作与集团化运行: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168
一、我国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现状168
二、存在的问题与国际经验借鉴171
三、校企合作的影响因素和有效模式的特征173
四、高职院校集团化运行状况的比较175
第四章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思考180
第一节 战略和对策:跨越—转型—提升180
一、未来发展趋势的总体分析180
二、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的确定181
三、可供选择的若干对策建议184
第二节 以点带面:加快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187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187
二、高职教育高水平发展的重要选择188
三、重要的政策环境和基础条件189
四、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基本思路190
第三节 工学结合: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193
一、“技能型创新人才”概念的提出193
二、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创新198
三、模式创新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200
第四节 面向未来: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202
一、提高院校班子的领导能力202
二、多方位地强化人才培养的特色204
三、实现高职教育又好又快发展207
例论篇209
综述部分 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初步实践209
一、2006年度立项的28所建设院校特点209
二、2007年度立项的42所建设院校概貌216
案例部分 部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思路226
一、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26
二、宁波职业技术学院246
三、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53
四、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64
五、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274
六、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81
七、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94
附录303
附表1 2005年各省区人口数及城镇人口比重303
附表2 2005年各省区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构成305
附表3 2006年普通高校本科和高职在校生306
附表4 2006年每万人口的普通高校本科和高职在校生数307
附表5 独立设置高职院校数308
附表6 独立设置高职院校招生数309
附表7 独立设置高职院校在校生数310
附表8 独立设置高职院校生均校舍建筑面积311
附表9 独立设置高职院校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312
附表10 独立设置高职院校生均图书313
附表11 独立设置高职院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314
附表12 独立设置高职院校高级职称教师比例315
附表13 独立设置高职院校学生数和教师数之比316
附表14 独立设置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317
附表15 独立设置高职院校研究生学位教师比例318
主要参考文献319
后记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