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民国政治与行政丛书 中国政府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民国政治与行政丛书 中国政府](https://www.shukui.net/cover/37/30012073.jpg)
- 陈之迈著;王向民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8129344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633页
- 文件大小:95MB
- 文件页数:657页
- 主题词:国家制度-研究-中国-民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民国政治与行政丛书 中国政府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出版说明1
第一册3
序3
第一编 总纲7
第一章 绪论7
一 变法维新的肇端7
二 清末民初的改革10
三 国民政府成立后的改制16
第二章 训政时期约法19
一 制定约法的国民会议19
二 约法的制定经过20
三 各种的自由权利保障21
四 政治上的权利24
五 经济上的权利25
六 人民的义务25
七 约法内容的问题26
八 关于修正的程序27
第三章 党治的理论与制度(一)29
一 一般政党政治29
二 我国党治观念的滥觞30
三 政权由党代表行使31
四 政府由党产生33
五 政府向党负责34
六 党修正及解释重要法律34
七 其他党派的关系36
第四章 党治的理论与制度(二)38
一 初期的党政关系38
二 当前的形态41
三 将来的形态43
第二编 中国国民党的组织46
第五章 中国国民党发展概略46
一 孙中山先生的生平46
二 兴中会的创立48
三 三民主义的发明48
四 革命同盟会49
五 国民党52
六 中华革命党54
七 中国国民党56
第六章 中国国民党的基层组织(一)58
一 党员58
二 三民主义青年团62
三 党部组织的经过63
第七章 中国国民党的基层组织(二)67
一 民主集权原则67
二 区分部与区党部68
三 县市党部69
四 省市党部70
五 特别党部71
六 海外党部72
七 直属党部73
八 党的监察制度74
九 党部的设立与整理76
十 党员的训练78
第八章 中央党部81
一 全国代表大会的召集81
二 全国代表大会的职权84
三 中央委员的产生85
四 中央执行委员会87
五 总理及总裁89
六 中央常务委员会90
七 中央所属机关的演变90
八 中央各部会93
九 中央监察委员会95
十 民主集权原则实际的运用96
第九章 中央政治委员会99
一 中政会的职权99
二 十七年以前的组织102
三 二十四年以前的组织104
四 内部的组织106
五 政治分会的设立与裁撤108
六 二十四年的改组109
第十章 国防最高委员会119
一 最早的组织119
二 国防最高会议120
三 国防最高委员会123
第十一章 行政三联制的机构128
一 中央设计局128
二 党政工作考核委员会131
第三编 国民政府135
第十二章 五权宪法的理论135
一 三权学说的理论135
二 三民主义的自由论137
三 三民主义的政府论138
四 三权宪法与五权宪法的根本差异140
五 考试监察二权之独立行使142
第十三章 国民政府组织的沿革145
一 名称释义145
二 国民政府的前身146
三 国民政府之成立147
四 组织法的内容148
五 其后组织的沿革149
六 五权制度的创立151
第十四章 国民政府及五权制度153
一 国民政府主席制的演变153
二 不负实际政治责任制的经过155
三 三十二年的改制156
四 国民政府委员会157
五 国民政府直属机关159
六 早期的五权制度162
七 近年的改制164
第二册169
前言169
第四编 五种治权的组织与运用171
第一部 行政权171
第十五章 行政院及行政权171
一 现代行政的意义171
二 行政院的组织173
三 行政院的地位176
四 行政院会议的组成178
五 行政院院长与副院长180
六 行政院与各部会181
七 行政院的幕僚机关182
八 经济会议与国家总动员会议184
第十六章 行政机构的组织及职权(上)187
一 行政机构的设置187
二 内务行政机构189
三 外交行政机构191
四 驻外使领馆及侨务193
五 军事机构的演变194
六 军事机构的现状196
第十七章 行政机构的组织及职权(中)200
一 财务行政机构200
二 粮食与土地行政机构203
三 经济建设行政机构205
四 交通行政机构208
五 国营事业机关209
第十八章 行政机构的组织及职权(下)213
一 教育行政机构213
二 国立中央研究院214
三 社会行政机构216
四 卫生行政机构218
五 司法行政机构219
六 近年行政机构调整的趋势220
第十九章 行政机构内部的组织223
一 部长与次长223
二 部内的组织225
三 特设机关的设置227
四 特设机关内部的组织232
五 主计机构及人事机构等232
第二十章 行政院在政制上的地位234
一 二十年政制的缘起234
二 西洋国家的成例236
三 行政机关的产生239
四 集体负责制度240
五 解散国会权241
六 三十二年以前政制的特质242
七 三十二年以后政制的特质244
第二十一章 我国行政组织的特质246
一 问题的提出246
二 西洋国家的成例247
三 我国的现制248
四 现制的流弊250
第二十二章 行政效率253
一 效率问题的提出253
二 现代政治的积极性254
三 效率的观念255
四 机构问题257
五 人员问题259
六 工具问题261
七 幕僚长制度264
八 分层负责制度266
第二部 立法权270
第二十三章 立法院在政制上的地位270
一 立法机关的重要270
二 立法机关的沿革271
三 立法院的组织272
四 秘书处与编译处275
五 立法原则的议定275
第二十四章 立法院的职权281
一 总论立法院的职权281
二 法律与命令282
三 公布与副署284
四 司法权与外交权287
五 监督权290
第二十五章 预算制度293
一 总论预算权293
二 清末民初的预算章则294
三 民国二十年以前的预算296
四 主计制度之成立298
五 二十年的预算301
六 预算章程的制定与实施302
七 二十六年的预算305
八 建设事业专款308
九 各年度预算内容的比较309
十 预算法的制定310
十一 战时预算的编造312
十二 财政收支系统的改革316
十三 战时预算的特色317
第二十六章 立法院议事程序320
一 议事程序的意义320
二 我国的议事程序321
三 提案322
四 三读会与委员会审查325
第二十七章 立法工作概述329
一 组织法规的制定329
二 法典编纂331
三 宪法起草333
第三部 司法权339
第二十八章 司法院在政制上的地位339
一 司法改革的回顾339
二 司法院的地位341
三 司法院的职权342
四 司法院的幕僚机构343
第二十九章 当前审级制度344
一 三级三审制度的厘定344
二 最高法院346
三 高等法院及地方法院348
四 检察制度350
五 法院的威严353
六 现代化的趋势354
七 仍待解决的问题356
第三十章 诉愿与行政诉讼359
一 诉愿与再诉愿359
二 行政诉讼制度360
三 现制的问题362
第三十一章 公务员的惩戒365
一 总论公务员的惩戒365
二 政务官的惩戒366
三 事务官的惩戒367
四 其他人员的惩戒368
五 惩戒机关的系统368
六 现制的困难369
第四部 考试权372
第三十二章 考试院与考试权372
一 五权宪法与人事制度372
二 考试机关的沿革及组织375
三 各种考试377
四 铨叙及分发任用379
五 人事行政的改进381
第三十三章 现行官制官规384
一 官制的沿革384
二 公务员在法律上的含义386
三 政务官与事务官388
四 事务官的类别389
五 官等及其资格392
六 各种的例外395
七 司法官与外交官397
八 俸给制度399
九 服务规章401
第三十四章 人事行政问题406
一 人事行政机构406
二 职位分类与官职划分407
三 冗滥与流品问题409
四 待遇问题411
五 训练与进修413
第五部 监察权417
第三十五章 监察院与监察权417
一 早年的设施417
二 现在的组织418
三 弹劾权的范围419
四 制度上的问题423
第三十六章 审计制度426
一 审计机构的组织426
二 审计职权427
三 制度上的问题428
第六部 全国性的民意机关431
第三十七章 国民参政会431
一 国民参政会的前身431
二 国民参政会的产生432
三 国民参政会的组织434
四 国民参政会的职权435
五 工作的检讨439
第三册443
前言443
第五编 地方制度445
第三十八章 省制沿革445
一 现在的疆域445
二 民国初年的省制446
三 民国初年其他地方组织448
四 国民政府成立后的变革450
第三十九章 现行省政组织453
一 省政府组织法453
二 省政府主席453
三 省政府委员会456
四 各厅及其他机关457
五 省府合署办公制度的创立459
六 合署办公制度的实施461
第四十章 有关省制的问题465
一 省政府主席的兼职465
二 省政府机构调整的拟议467
三 中央驻省的机构468
四 地方上的军事机构470
五 省政府行署471
六 缩小省区的拟议472
七 省区重划问题475
八 建立特殊行政区域问题477
九 省分等问题479
十 省长制问题480
第四十一章 省的地位484
一 联邦制度的条件484
二 清末民初的联邦制度思想485
三 均权原则487
四 省的法律地位491
五 近年来的变迁492
六 改革的意见493
七 省为行政之一级495
八 行政院与各省政府的关系497
第四十二章 县政概论503
一 县的现状503
二 县的重要505
三 孙中山先生关于自治的理论506
四 自治与宪政509
第四十三章 自治法规沿革512
一 清末地方自治的尝试512
二 民初的法律513
三 国民政府成立后的情形516
四 各种自治法规的制定518
五 实施上的困难519
六 二十四年的检讨521
七 保甲制度的恢复522
八 成效的检讨525
第四十四章 县行政组织沿革528
一 清末民初的县政机构528
二 国民政府成立以后的县政机构531
三 县各级组织的变迁533
四 各实验县534
五 设治局537
第四十五章 县各级组织纲要540
一 县各级组织纲要制定实施经过540
二 原则的说明541
三 组织的层级543
四 关于县政府的机构545
五 各级组织546
六 各级人民代表机关547
七 党政联系550
第四十六章 现行县政组织552
一 县行政与县自治552
二 县政府本身的机构554
三 县政府的附属机关556
四 县长558
五 县行政人员561
第四十七章 地方自治565
一 地方自治的含义565
二 三个基本的概念566
三 委办事项与自治事项568
四 乡镇的地位571
五 县政府的地位573
六 地方自治财政574
七 人事问题577
八 两个观点578
第四十八章 行政督察专员制度581
一 制度的先例581
二 现行制度概况582
三 设置的目的583
四 现行状况585
五 改革的建议586
第四十九章 市制588
一 都市问题的重要588
二 过去立法的简述590
三 市设置的经过592
四 各市组织的情形594
五 现行法律的分析596
六 市自治597
七 市行政599
八 都市计划601
第五十章 地方民意机关605
一 省临时参议会的组织605
二 省临时参议会的职权607
三 市临时参议会609
四 县临时参议会609
附论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的重要内容612
一 总纲612
二 人民权利与义务613
三 国民大会的组织615
四 国民大会的职权617
五 总统619
六 行政院621
七 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623
八 地方制度625
九 国民经济及教育626
十 宪法之施行及修正626
参考书目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