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战国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战国史](https://www.shukui.net/cover/62/31132535.jpg)
- 杨宽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11074·36
- 出版时间:1995
- 标注页数:280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30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战国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页1
前言1
第一章 绪论1
从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1
战国一名的来历2
战国起迄的年代3
关于战国史的资料5
关于战国史资料的整理12
考古资料的发现和研究16
关于战国史的研究18
冶铁鼓风炉的进步20
一、冶铁技术的进步和铁制生产工具的广泛使用20
第二章 春秋战国间农业生产的发展20
铸铁冶炼技术的发明22
铸铁铸造工艺的进步25
铸铁柔化技术的发明26
渗碳制钢技术的发明28
铁矿的开发30
各国冶铁手工业地点32
铁工具的广泛使用34
二 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36
堤防的普遍建筑36
运河的开凿和水利工程的兴办37
运河开凿工程技术的进步42
主要粮食作物的种类45
三 粮食作物、桑、麻以及漆林、果园的分布45
土壤的分辨和田地的等级47
各种粮食作物的分布50
蚕桑事业的发展及麻的分布52
漆林和果园的经营53
四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农业产量的提高55
荒地的开垦55
牛耕的推广和耕作技术的进步55
灌溉方法的改进57
施肥技术的进步58
农业产量的提高59
一年两熟制的推广60
五 农本理论的产生、管理农业政策的实施和农业科学的兴起61
地主政权管理农业等生产的政策62
农本理论的产生64
农业科学的兴起64
第三章 春秋战国间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67
一 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67
青铜铸造技术的进步67
青铜工艺技术的创造70
建筑技术的进步72
髹漆工艺的进步75
制陶技术的进步77
皮革业的进步77
煮盐业的发达77
纺织业的发达和进步78
琉璃质量的提高78
酿酒技术的进步78
手工业技术知识的积累和考工记的成书81
二 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83
和小农结合的家内手工业普遍存在83
个体经营的小手工业普遍存在83
官营手工业的规模85
豪民所经营的大手工业87
三 商业的发展和富商大贾的出现88
西方土特产的交流88
商业和交通的发展90
垄断市场的大商人的出现93
各种巨富的产生94
四 城市的兴起及其发展95
人口的增加95
城市人口的增加96
城市的发展97
商业城市的兴起99
城市的规模100
城市中的工商业税以及封建国家争夺城市104
军市的兴起106
五 铸造货币的广泛流通和高利贷的横行106
铜币的四种形式106
各国大商业城市所铸铜币107
铜币的广泛流通112
黄金的使用114
高利贷的横行116
券的普遍应用117
六 贸易理论的产生和商业政策的讲究118
计然的贸易理论和商业政策118
白圭的贸易致富理论122
农家和法家的抑商主张124
第四章 春秋战国间社会制度的变革126
一 封建制生产关系在奴隶社会母胎内逐渐生产和成熟126
“国”、“野”对立的制度和井田制度126
井田制度的逐步瓦解128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逐渐确立129
从鲁国的“初税亩”到秦国的“初租禾”132
奴隶和平民反抗斗争的四种形式134
二 广大奴隶和平民的反抗斗争134
春秋后期奴隶和平民反抗斗争的发展135
阶级斗争浪潮的高涨137
以跖为首的奴隶起义138
三 各国新兴地主阶级的取得政权139
鲁的三分公室和四分公室139
六卿分晋及其封建的经济改革140
田氏代齐142
吴的兴起及其政治改革143
越的兴起及其政治改革145
郑国的政治改革斗争147
秦献公的取得政权及其政治改革148
戴氏代宋150
燕国的“禅让”事件151
四 战国时代的主要阶级结构152
地主阶级的成长152
地主阶级的几个阶层155
封建国家的依附农民157
依附于地主的庶子、佃农和雇农161
官府的奴隶163
地主和商人占有的奴隶166
第五章 战国前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170
一 魏国李悝的变法170
魏文侯任用李悝实行变法170
李悝的平籴法172
李悝的尽地力之教172
李悝制定法经173
二 赵国公仲连的改革175
三 楚国吴起的变法176
楚悼王起用吴起实行变法176
吴起损有余、补不足的变法措施176
吴起整顿楚国吏治177
吴起变法的成效177
吴起被杀害179
四 韩国申不害的改革179
韩昭侯起用申不害进行改革179
申不害讲究统治之“术”180
邹忌推行法家政策182
齐威王起用邹忌进行改革182
五 齐国邹忌的改革182
六 秦国卫鞅的变法184
秦孝公起用卫鞅实行变法184
卫鞅第一次变法185
卫鞅第二次变法188
卫鞅变法的成功及其被杀害193
第六章 封建国家的机构及其重要制度196
一 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196
封建官僚制度的产生196
俸禄制度的推行197
赏金办法的实施198
“玺”“符”制度的建立198
年终考绩制度的确立200
选拔官吏的制度和办法202
二 中央集权官僚机构的建立203
相国和将军的官制203
尉和御史的官制206
七国官制的不同207
秦汉时代九卿的由来208
三 郡县制度的建立209
县和郡的产生209
战国时代郡的特点211
战国时代县的组织213
四 加强封建统治的有关制度的创设214
封建法律的制定、颁布和执行214
户口的登记和赋役的摊派218
封建国家两大财政机构的创始220
连坐法的推行224
度量衡制的颁布和校验225
五 郡县征兵制度的推行和常备兵制度的建立229
郡县征兵制度230
常备兵制度232
军队的编制和军中赏罚的规定233
六 封建的爵秩等级的规定234
三晋、齐、燕的爵秩等级234
楚的爵秩等级235
秦的二十等爵236
七 封建的封君制度的创设242
封建法律维护封建的爵秩等级242
战国时代封君制的特点243
各国封君的情况250
八 维护封建统治的礼乐制度的兴起252
地主阶级采用和改造礼乐制度252
地主阶级重视朝礼、祭礼和丧礼253
战国墓葬可分三大等级257
第七章 七强并立的形势和战争规模的扩大261
一 战国初期各国的疆域和少数部族的分布261
各大国的疆域261
各小国的疆域264
少数部族的分布265
晋国六卿的兼并和“三家分晋”268
二 七强并立形势的形成268
大国兼并小国269
魏攻取秦河西地和灭中山270
三晋伐齐、伐楚和列为诸侯270
田氏列为诸侯271
赵、楚和魏、卫间的大战271
楚南收扬越和取得苍梧272
韩灭郑和三晋对外兼并273
秦和周围少数部族的斗争273
中山的复国274
周分裂为西周和东周275
韩、赵、秦、魏间的战争和魏迁都大梁276
秦、魏石门之战276
魏迁都大梁后的形势277
七强并立形势的形成278
三 武器的进步和战争规模的扩大以及战争方式的变化279
武器的进步279
各国兵额和参战军队人数的增多284
步骑兵的野战、包围战代替了车阵作战287
总的战争方式的变化291
四 战争中防御手段的进步292
关塞亭障的防守292
各国内地长城的建筑295
边地长城的建筑299
五 兵法的讲求和军事学的发展301
兵法的讲求301
孙武的军事理论303
孙膑的军事理论306
尉缭的军事学308
六 马的外形学(相马法)的进步310
良种马的培养和伯乐的相马法310
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相马经313
第八章 合纵、连横运动和封建兼并战争315
一 魏和齐、秦大战以及魏、齐、秦等国陆续称王315
魏国的进一步强大315
齐、魏桂陵之战315
魏国扭转战局316
魏惠王称王和逢泽之会317
刘、魏“会徐州相王”319
齐、魏马陵之战319
秦取得魏的河西、上郡320
秦惠文君称王和魏、赵、韩、燕、中山“五国相王”321
合纵、连横活动的产生322
二 张仪、公孙衍的连横、合纵和秦灭巴蜀、取汉中以及楚灭越323
张仪、公孙衍的连横、合纵323
秦灭巴蜀325
秦对巴蜀的羁縻政策325
秦兼并义渠土地327
齐宣王破燕和中山攻取燕地327
秦攻三晋328
秦、魏、韩和楚、齐间的战争328
秦攻占楚的汉中329
齐国靖郭君和孟尝君的专权330
三 齐联合韩、魏胜楚攻秦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330
秦攻占韩的宜阳330
楚怀王灭越330
齐、魏、韩胜楚的垂沙之役332
齐、韩、魏攻入秦函谷关334
越武灵王“胡服骑射”335
赵灭中山和攻略胡地336
四 秦、齐联合称帝和苏秦、李兑合纵攻秦337
秦国穰侯的擅权337
赵武灵王之死和李兑专权339
秦攻略魏、韩土地339
对宋国的争夺340
苏秦、李兑合纵五国攻秦341
秦、齐并称西帝、东帝341
五 齐灭宋、燕破齐和秦破楚及楚将庄?入滇344
齐湣王灭宋344
五国合纵伐齐345
燕将乐毅破齐347
燕攻破东胡和开拓辽东350
齐将田单复国350
秦对巴蜀的经营和对西南的开发351
秦将白起攻取楚都郢352
楚将庄?入滇称王353
秦灭亡义渠355
赵破秦的阏与之役356
秦破赵、魏的华阳之役356
六 秦、赵间剧战,楚灭鲁和秦灭西周以及魏攻取陶、卫356
范睢相秦和秦赵长平之役357
秦进围赵都邯郸的失败359
楚考烈王灭鲁361
秦昭王灭西周361
魏安厘王攻取陶郡和灭亡卫国361
第九章 秦的统一363
一 秦兼并六国363
秦在封建兼并战争中的胜利363
秦灭东周和攻取赵的太原365
秦攻取魏地建置东郡365
秦攻取赵的上党和河间367
秦破赵368
秦灭韩368
秦破燕369
秦灭魏369
秦灭楚369
秦灭燕、赵371
秦灭齐371
对西南少数部族地区设官治理371
防御匈奴和建置九原郡371
统一南越和建置南海、桂林、象郡372
二 秦统一的原因373
农民起义的作用373
人民的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关键376
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建成统一国家380
人民群众迫切要求统一381
三 秦始皇在统一过程中的作用384
秦始皇的登位和秦统一条件的成熟384
吕不韦和吕氏春秋386
秦始皇消灭嫪毒和吕不韦两大势力388
秦始皇采用法家主张兼采阴阳家、儒家学说389
秦始皇推行的法家政策391
秦始皇在统一过程中的作用396
第十章 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400
一 士的活跃和“百家争鸣”400
士的变化及聚徒讲学和著书立说之风400
布衣卿相之局和“礼贤下士”之风401
游说和养士之风402
“子”和“夫子”开始作为学者和老师的尊称403
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404
二 墨子的兼爱和尚贤学说404
墨子和墨家404
要求解决“三患”、达到“三务”405
天志和非命408
三 老子的柔弱和无为学说409
老子和老子书的年代409
对于事物矛盾的认识409
柔弱胜刚强的思想410
道是万物本体的学说411
杨朱“为我”学说412
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412
四 道家的几个流派412
稷下的道家413
庄子的相对主义414
庄子追求的精神自由415
五 慎到的势治理论416
从道家分化出来的法家416
主张国君无为而治416
提倡法治416
重势学说417
六、孟子的“王道”和“仁政”学说418
孟子事迹418
主张效法先王和实行“王道”418
实行“仁政”的学说419
人性本善的理论419
七 经法代表的战国后期黄老学派思想421
黄老学派和它的代表作421
要求采取缓和阶级矛盾的政策421
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422
改造道家学说作为理论依据422
八 商君书代表的战国晚期卫鞅一派法家思想424
进步的历史观424
主张加强法治和奖励耕战424
九 荀子的礼治学说426
荀子事迹426
人力战胜自然的思想426
人性本恶的理论427
礼治的主张428
主张用“仁义”和“王道”来完成统一429
十 韩非兼用法、术、势的法家学说431
韩非事迹431
法、术、势的兼用431
为实现统一的法家政策432
主张按照客观规律办事433
“当今争于气力”的思想434
性恶论的扩大435
第十一章 战国时代科学和科学思想的发展438
一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学理论的探讨438
科学技术和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438
新器械的创造439
数学的进步441
声学知识的产生和应用444
力学知识的产生和应用447
力学和光学的理论的探讨449
二 天文学和地理学的发展450
历法的进步450
对日月星辰行动规律的认识452
全国性的地理志的出现454
邹衍的“大九州”学说455
三 后期墨家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456
后期墨家和墨经456
关于物质构成和运动的学说457
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和分辨457
惠施“遍为万物说”462
含有辩证因素的观察和分析462
四 惠施含有辩证因素的自然观462
五 后期墨家和后期名家关于物质构成和运动的讨论464
物质粒子是否可以再分割的讨论464
“石”是否由“坚”和“白”两种物质粒子相“盈”而构成的讨论466
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讨论467
六 月令的五行相生说和邹衍的五德终始说468
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468
月令的五行相生说471
邹衍的“五德终始”说473
养生之道和生理卫生的讲究474
七 医学的发展474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种古医学佚书476
对传染病的预防477
气功疗法的开创479
民间医学的进步和名医扁鹊480
素问的医学理论482
第十二章 战国时代文化的发展486
一 文字的变革和书法的起源486
文字的变革486
书法的起源488
二 文体的变革和文学的发展489
散文的发展489
诗歌的发展491
屈原创作的楚辞493
荀况创作的赋曲495
小说家的产生496
穆天子传的创作500
三 艺术的发展501
实用艺术品的发展501
绘画的发展505
雕刻的进步509
音乐的发展510
四 娱乐活动和武艺、体育锻炼的开展513
民间娱乐活动的开展513
宫廷的娱乐活动和戏剧的萌芽517
武艺的讲究和体育锻炼518
五 史料的编辑和史学的发展523
史官的历史记载523
春秋时代历史书的编辑525
权变和游说故事的编辑528
六 古文献的整理531
诗经和尚书的编辑和流传531
礼书的编辑532
附录一 战国郡表534
附录二 战国封君表543
附录三 战国大事年表553
战国大事年表中有关年代的考订585
后记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