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德国刑法总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德国刑法总论
  • (德)约翰内斯·韦塞尔斯著,李昌珂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03687570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539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581页
  • 主题词:刑法-研究-德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德国刑法总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刑法与刑律、人作为权利主体3

第一章 刑法的任务和基本概念、犯罪的分类3

第一节 刑法的任务和基本概念4

一、刑法存在的正当性4

二、刑法的保护功能5

三、犯罪行为的前提条件和法律后果7

四、刑法的基本概念8

五、行为之结果无价值、行为无价值和思想意识无价值9

第二节 犯罪的分类10

一、重罪和轻罪10

二、结果犯和行为犯12

三、实害犯和构成危险犯13

四、持续犯和状态犯14

五、作为犯和不作为犯15

六、一般犯、特别犯和亲手犯16

七、举动犯17

第二章 刑法及其运用、类推和解释19

第一节 刑法的保障功能19

一、明确性原则20

二、禁止溯及既往21

三、习惯法和类推22

第二节 类推与解释23

一、类推与解释的界限23

二、解释的方法24

三、解释的问题26

第三节 德国刑法的效力范围28

一、国际的效力范围28

二、综合性概述33

第三章 人作为法律主体、刑法上的行为理论39

第一节 人之举止作为犯罪行为的基础39

第二节 刑法上的行为概念42

一、因果行为论、目的行为论和社会行为论42

二、社会行为概念之基础和批评47

三、行为能力50

四、行为质量的缺乏50

五、在行为范围内找到正确的连结点53

六、各行为理论和一般犯罪理论之间的连接线54

第二编 故意的作为犯59

第四章 法律上的犯罪构成要件和犯罪种类的组成59

第一节 构成要件的组成和法律的体系性59

第二节 构成要件的变异及其意义61

一、不自立的和自立性的变异61

二、加重性质和特殊化性质的情况在单个案件中的汇合65

第五章 构成要件理论、不法构成要件的概念与构造67

第一节 刑罚不法的基本构造67

第二节 构成要件的理论69

一、广义的构成要件69

二、不法构成要件(=狭义的构成要件)69

三、整体一不法构成要件的理论72

第三节 不法构成要件的具体标志76

一、描述性标志77

二、规范性标志77

三、客观性标志77

四、主观性标志79

五、故意在犯罪体系上的“双重功能”84

第四节 可罚性和可追究性的特别前提条件88

一、可罚性的客观条件88

二、刑罚追究前提条件91

第六章 客观的不法构成要件、结果造成和客观归责92

第一节 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联93

一、刑法上责任的基础93

二、条件理论(=等价说)95

三、具体的因果关系问题97

四、相当性理论102

五、重要性理论103

六、重要性理论框架内的因果关系确定103

第二节 行为结果的客观归责104

一、多层面归责说的基础105

二、客观归责的前提条件106

三、风险增加说108

四、作为归责标准的自我答责原则110

五、风险降低112

六、责任限制的其他具体问题115

七、对案例的提示117

第七章 主观的不法构成要件、构成要件故意、构成要件错误和主观归责119

第一节 主观不法构成要件的标志120

一、构成要件故意120

二、其他的主观构成要件标志122

三、与客观构成要件的关系123

第二节 构成要件故意的表现形式124

一、作为故意形式的意图124

二、直接故意126

三、或许故意126

四、择一故意134

第三节 构成要件故意的认识要素137

一、故意的关系点137

二、行为状况和行为意义的认识139

第四节 构成要件认识错误及其限制141

一、行为客体的错误认识142

二、行为失误(打击偏离)144

三、因果经过的错误认识148

第八章 违法性,不法构成要件和许可构成要件,正当化的紧急状态、紧急防卫和拘捕权154

第一节 构成要件与违法性的关系155

一、违法性评判层面155

二、许可性条款的构造157

三、对术语的提示159

第二节 正当化事由的体系性160

一、许可性条款目录160

二、当事人的容忍义务161

三、参与问题162

四、术语162

五、正当化事由的竞合163

六、国家行为163

第三节 民法上的紧急状态164

一、防御性紧急状态(《民法典》第228条)165

二、攻击性紧急状态(《民法典》第904条)166

第四节 一般的正当化紧急状态167

一、紧急状态情况169

二、紧急状态行为171

三、利益权衡和适当性规则172

四、对案例的提示176

五、同一个法益载体范围内的利益冲突179

第五节 紧急防卫179

一、紧急防卫情况179

二、紧急防卫行为184

三、紧急防卫的界限187

四、对案例的提示192

五、紧急防卫过当和假象防卫192

第六节 逮捕权192

一、暂时逮捕(《刑事诉讼法典》第127条)192

二、再次抓获刑事在押人(《刑事执行法》第87条)194

三、扰乱刑事程序上的公务行为(《刑事诉讼法典》第164条)194

四、自助(《民法典》第229条)195

第九章 同意、承诺和责打权196

第一节 同意和承诺197

一、排除构成要件的同意199

二、正当化的承诺201

三、推定的承诺204

四、对案例的提示206

第二节 责打权208

第十章 责任和个人的可谴责性、规范的责任概念、责任的前提和标志、免责事由211

第一节 刑法上的责任和答责性212

一、不法和责任212

二、责任原则和答责性原则212

三、责任谴责的对象216

四、法律责任和伦理责任217

第二节 责任理论和规范的责任概念218

一、心理学的责任概念219

二、规范的责任概念219

第三节 责任能力220

一、无责任能力220

二、降低的责任能力222

三、有条件的责任能力222

四、原因自由行为222

第四节 特别的责任标志227

第五节 责任形式229

第六节 不法意识231

第七节 免责事由232

一、免除责任的紧急状态233

二、胁迫紧急状态237

三、紧急防卫过当240

四、根据职务指示的行为243

五、不可期待性和超法律的免责244

第十一章 认识错误理论、关于禁止规范以及正当化事由和免责事由的认识错误246

第一节 认识错误理论246

一、帝国法院的判例248

二、故意说249

三、责任说251

第二节 关于禁止规范的认识错误255

第三节 关于正当化事由的认识错误256

一、许可构成要件的认识错误256

二、许可性的认识错误266

三、对所谓“双重认识错误”的处理267

第四节 关于免责事由的认识错误269

第十二章 人的刑罚排除事由和刑罚撤销事由、关于排除刑罚的行为情形和刑罚追究前提条件的认识错误271

第一节 可罚性之因个人情况的例外271

一、刑罚排除事由272

二、刑罚撤销事由273

第二节 刑罚限制事由和刑事追究允许性273

一、免除刑罚273

二、刑事追究的前提条件和障碍274

第三节 关于排除刑罚情况和刑事追究前提条件的认识错误275

一、有利于亲属的挫败刑罚275

二、家庭成员和亲属之间的盗窃279

第十三章 正犯和参与280

第一节 参与形式和正犯概念280

一、二元的参加系统和统一的正犯原则280

二、正犯的基础282

第二节 正犯和参与的界限284

一、参加的形式284

二、与构成要件相关的正犯理论284

三、形式一客观理论287

四、主观理论287

五、行为支配理论288

六、本著表态290

第三节 直接正犯和间接正犯、共同正犯和同时正犯292

一、直接正犯292

二、共同正犯293

三、间接正犯300

四、间接正犯中的过限和认识错误308

第四节 教唆和帮助311

一、参与的从属性311

二、因特别的个人标志而发生的从属性松动313

三、力图的参与316

四、教唆319

五、帮助329

六、必要的参与333

七、证据问题333

第十四章 力图、从力图中回撤和积极悔过335

第一节 故意行为的实现层次和力图的可罚性335

一、意志实现的层次335

二、力图的刑罚根据338

第二节 力图的构成要件339

一、行为决意339

二、直接开始实现构成要件340

三、犯罪既遂的缺失348

四、力图的违法性350

五、力图的特别情况350

第三节 不能的力图和幻觉犯356

一、不能的力图356

二、幻觉犯357

第四节 从力图中回撤和积极悔过359

一、免于刑罚的法律根据360

二、失败的回撤和失败的力图362

三、未结束的力图和已结束的力图365

四、从未结束的力图中回撤372

五、从已结束的力图中回撤376

六、回撤的效果380

七、数个参加人时的回撤382

八、积极悔过384

第三编 过失的作为犯387

第十五章 过失犯的构造和结构、规范目的和结果的不可避免性387

第一节 过失的概念和表现形式387

一、过失行为的结构上的自立性387

二、过失的表现形式390

三、过失概念中的不法要素和责任要素391

第二节 过失结果犯的不法构成要件392

一、不法构成要件的标志392

二、结果造成393

三、客观注意义务的侵犯393

四、结果的客观可归责性396

五、案例15中的判断398

六、规范目的、符合义务的择一举止和结果的不可避免性399

七、不影响归责的受害人举止407

八、第三者的义务违反408

九、进一步提示410

第三节 过失犯的违法性和责任414

一、过失举止的正当化414

二、过失责任415

第四节 故意—过失混合中的过失标志416

第四编 不作为犯421

第十六章 纯正不作为犯和不纯正不作为犯、义务冲突421

第一节 不作为犯的分类和界限421

一、纯正不作为犯和不纯正不作为犯421

二、作为和不作为的界限424

第二节 不纯正不作为犯的构成要件428

一、构成要件性结果的出现428

二、不为所要求的行为428

三、不作为的原因性和结果的客观归责430

四、不作为者的保障人地位433

五、对特定法益的保护义务434

六、对特定危险源的答责性438

七、案例16第一种情况中的保障人地位442

八、“与举止连接的犯罪”情况中的作为与不作为的“同值性”442

九、不作为的故意444

十、正犯和参与445

第三节 违法性和正当化的义务冲突446

第四节 纯正不作为犯的构成要件448

第五节 违背义务的不作为之可谴责性449

一、关于保障人义务的认识错误449

二、紧急状态和不可期待性450

第六节 故意不作为的力图450

一、预备和力图的界分451

二、从力图中回撤453

第五编 竞合理论457

第十七章 犯罪的单数和复数457

第一节 竞合理论的基础457

第二节 行为单数和行为复数462

一、“自然意义”上的行为462

二、构成要件上的行为单数463

三、重复的同种类的构成要件行为464

四、所谓“自然的行为单数”465

五、继续之行为467

第三节 想象竞合472

一、想象竞合的表现形式472

二、想象竞合的处理475

第四节 实质竞合475

一、现实竞合的前提条件475

二、现实竞合的处理476

第五节 法规单数477

一、特别关系477

二、辅助关系479

三、吸收关系479

四、法规单数的法律后果480

第六节 “共罚的”事前行为和事后行为481

一、共罚的事前行为481

二、共罚的事后行为482

第七节 处理提示和总的结果483

一、方法上的步骤483

二、案例17483

三、判决文书的制作484

第六编 附件489

第十八章 犯罪论概观489

第一节 犯罪构造上的评价层次模式(以既遂的故意行为为例)489

第二节 德国犯罪论发展概述490

第三节 排除刑罚的事由或者以其他方式影响刑罚的事由495

第四节 排除构成要件的同意与正当化的承诺的对比497

第五节 刑法上的认识错误理论概述499

第六节 竞合概述515

内容索引517

译者简介533

当代德国法学名著计划书目53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