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比较宪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比较宪法](https://www.shukui.net/cover/17/30114639.jpg)
- 王世杰,钱端升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ISBN:7100026628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592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62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比较宪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绪论1
第一章 宪法的概念3
第一节 宪法的特性3
一 形式上的特性3
二 实质上的特性5
第二节 宪法的种类9
一 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10
二 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12
第三节 宪法观念的沿革16
一 希腊罗马时代18
二 欧洲中世纪时代19
三 自欧洲宗教革命至美法革命时代20
四 18世纪美法革命时代22
五 19世纪以来的变迁及最近事例25
第二章 国家的概念27
第一节 国家的名称28
第二节 国家的要素29
第三节 主权问题33
第一目 主权的限制问题35
一 事实上的限制35
二 道义上的限制36
三 法律上的无限性42
第二目 主权的分割问题45
第三目 主权之所在47
一 法律的主权与政治的主权47
二 国民主权说49
三 国家主权说53
第四节 国家的起源及根据54
一 神意说54
二 契约说55
三 强力说60
四 结论62
第二编 个人的基本权利及义务65
第一章 人民的基本权利71
第一节 消极的基本权利——个人自由72
第一目 个人自由说的由来及论据72
一 个人自由说的由来72
二 个人自由说的论据74
第二目 个人自由的范围及种类77
一 个人自由的范围77
二 个人自由的种类78
第三目 人民平等的原则79
一 人民平等的意义79
二 人民平等的论据及其批评81
第四目 人身自由82
一 人身自由的意义82
二 人身自由的保障85
第五目 居住及迁徙自由87
一 居住自由87
二 迁徙自由88
第六目 工作自由89
一 工作自由的意义89
二 工作自由的范围90
第七目 意见自由96
一 意见自由的意义96
二 意见自由的种类96
三 刊行自由97
四 教学自由109
五 演剧自由110
六 广播自由111
第八目 通讯秘密自由111
第九目 信教自由112
一 信教自由的意义112
二 信教自由的范围112
第十目 集会自由117
一 集会自由的意义117
二 集会自由的范围118
第十一目 结社自由121
一 结社自由的意义121
二 结社自由的范围123
第二节 自由与戒严130
一 戒严与法国法律130
二 戒严与德奥各国的法律132
三 戒严与英国法律134
四 戒严与美国宪法135
五 戒严与中国法律136
第三节 财产权137
一 财产权的意义137
二 财产权的范围140
第四节 积极的基本权利143
第二章 人民的基本义务147
第三编 公民团体151
第一章 公民选举权153
第一节 选举权的性质153
一 选举权为国民的固有权利说153
二 选举权为社会职务说154
三 选举权兼具权利与职务两性说155
第二节 选举团体的组成155
第一目 限制选权与普及选权156
一 限制选权与普及选权的区别156
二 限制选权与普及选权的理论157
三 女子选举权及被选举权问题159
四 中华民国历次选举法中的选举权资格161
第二目 地域代表与职业代表163
一 地域代表制与职业代表制的区别163
二 职业代表制的理论及批评163
三 职业代表制的各种形式169
第三节 选举区173
一 大选举区制与单选举区制173
二 大选举区制与单选举区制的理论174
第四节 选民权利的范围174
第一目 复数选权与平等选权174
一 复数选权与平等选权的区别174
二 复数选权制的批评176
第二目 间接选举与直接选举177
一 间接选举与直接选举的区别177
二 间接选举与直接选举的理论178
第三目 多数选举与比例选举178
一 多数选举与比例选举的区别179
二 比例选举制的各种形式180
三 比例选举制的理论191
第四目 强制投票194
一 强制投票制的意义及形式194
二 强制投票制的理论194
第五节 选举程序196
第一目 选民册196
第二目 秘密投票196
第三目 选举舞弊与选举诉讼198
一 选举舞弊198
二 选举诉讼200
第二章 公民直接立法权203
第一节 复决权203
一 复决的意义及形式203
二 复决制的理论207
第二节 创制权209
一 创制的意义及形式209
二 创制制的理论211
第三章 公民罢免权213
一 罢免的意义及形式213
二 罢免制的理论215
第四章 公民总投票216
第四编 国家机关及其职权219
第一章 议会221
第一节 议会的性质及起源221
第一目 议会的性质221
一 委托说221
二 代表说223
三 国家机关说224
四 各说的批评225
第二目 议会制度的起源226
第二节 议会的组成229
第一目 两院制与一院制的理论230
一 主张两院制者的理论230
二 主张一院制者的理论231
第二目 两院的组成问题233
一 下议院的组成233
二 上议院的组成237
第三节 议会的职权241
第一目 两院职权的分配241
第二目 议会的立法权244
第一款 立法权的意义244
第二款 立法程序246
一 法律案的提出247
二 法律案的讨论247
三 两院的协议248
第三目 议会的监察权249
一 质询权250
二 查究权250
三 受理请愿权251
四 建议权251
五 弹劾权251
六 不信任权253
七 设立常设委员会权254
第四目 议会的财政权254
一 预算案255
二 决算案259
第四节 议员的特殊保障259
一 议员言论的保障259
二 议员身体的保障259
第五节 议会制度与反议会制度260
第二章 行政机关265
第一节 行政机关的组成266
第一目 合议制266
一 合议制的意义266
二 合议制的理论267
三 合议制的实例268
第二目 行政元首与国务员276
第一款 行政元首276
一 行政元首的产生276
二 行政元首的任期281
三 行政元首的出缺283
第二款 元首与国务员的关系284
一 总统制285
二 责任内阁制286
第三款 国务会议292
一 国务会议的组成292
二 国务会议与元首293
三 国务会议的职权294
第四款 国务总理与国务员295
第二节 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的关系296
一 合议制296
二 总统制297
三 责任内阁制298
四 上述各制的批评300
五 独裁制302
第三节 行政机关的职权303
第一目 公布法律权304
第二目 命令权305
第三目 关于制定法律之权310
一 法律提案权310
二 要求复议权310
第四目 任免权312
一 国务员的任免313
二 一般公务员的任免313
三 考试制度314
第五目 军事权315
第六目 外交权317
一 使节权317
二 缔约权318
三 宣战权320
第七目 荣赏权321
第八目 赦免权323
一 赦免权的意义323
二 关于赦免权的理论324
第九目 关于议会的集会开会停会闭会及解散之权326
第一款 关于议会的集会开会停会及闭会326
第二款 关于议会的解散330
一 议会解散权与责任内阁制330
二 议会解散权与非责任内阁制332
第三章 法院334
第一节 法院职务的性质334
第二节 法院的独立335
一 法官的任用336
二 法官的保障337
三 法院独立的其他条件340
第三节 法院司法权的范围340
第一目 宪法解释权341
一 何谓违宪341
二 否认与撤销的区别342
三 法院应否有否认或撤销违宪的法律之权343
第二目 行政诉讼审判权348
一 行政诉讼的意义348
二 英美制与欧洲大陆制348
第四章 联邦制度351
第一节 联邦制的特性352
第一目 联邦与邦联的区别352
第二目 联邦与单一国的区别357
第二节 联邦制的派别360
第一目 美制与坎拿大制的区别360
第二目 美制与欧洲大陆制的区别363
第三节 几个特殊的联合组织364
一 苏联364
二 不列颠国协366
三 国际联盟368
第五编 宪法的修改371
第一章 宪法修改的可能性373
第一节 宪法的固定性373
第二节 宪法修改的限制374
第一目 程序上的限制374
第二目 时间上的限制375
第三目 范围上的限制376
第三节 未规定修改问题的宪法378
第二章 宪法修改的程序380
第一节 提案程序380
一 提案权380
二 原则的决定381
三 草案的决定382
第二节 议决程序382
一 由议会议决382
二 由特别制宪议会议决383
三 由地方团体复决384
四 由公民复决384
第三节 公布程序385
第六编 中国制宪史略及现行政制391
第一章 清季之预备立宪393
第一节 立宪运动的发轫393
第二节 清廷的措施397
一 考察宪政大臣的派遣及宪政编查馆的成立397
二 定期实行立宪及宪法大纲的拟定398
三 咨议局及资政院的召集399
四 十九信条的颁布401
第二章 辛亥革命及北京政府时代的制宪404
第一节 辛亥革命至国会成立404
一 辛亥十月十三日临时政府组织大纲404
二 民国元年三月十一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06
三 关于制宪机关的法律409
第二节 国会成立至国会解散410
一 国会中的政党410
二 宪法起草委员会的组织及程序411
三 二年十月四日大总统选举法413
四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的完成415
五 袁世凯干预制宪及国会解散416
第三节 国会解散至袁世凯之死419
一 民国三年五月一日中华民国约法419
二 民国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修正大总统选举法及其他421
三 君宪运动422
第四节 国会恢复至宣统复辟424
一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的续议424
二 国会的解散及复辟429
第五节 西南护法至国会二次恢复431
一 西南国会之议宪431
二 新国会之议宪432
三 省宪运动434
第六节 国会二次恢复至临时执政制度消灭438
一 民国十二年十月十日中华民国宪法438
二 民国十四年国民代表会议条例及中华民国宪法案442
第三章 国民政府时代之制宪446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的宪法观念447
一 中国未来宪法的内容447
二 宪法颁布前的准备450
三 未来宪法制定的程序452
第二节 国民政府组织法的变迁453
一 民国十四年七月一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453
二 民国十六年三月十日修正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454
三 民国十七年二月十三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455
四 民国十七年十月八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456
五 民国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458
六 民国二十年六月十五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459
七 民国二十年十二月三十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460
第三节 约法运动与立宪运动463
第一目 训政时期约法的制定463
一 训政时期是否需要约法463
二 太原中华民国约法草案465
三 民国二十年六月一日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468
第二目 设立人民代表机关的拟议472
第三目 近年之结束训政运动473
一 宪法草案的议订474
二 国民大会召集日期479
第四章 国民政府的机构482
第一节 党治482
第一目 中国国民党的组织483
第二目 政治委员会485
一 沿革485
二 现行组织489
三 权力491
第二节 国民政府493
第一目 国民政府主席493
第二目 国民政府委员会494
第三目 国民政府直属机关496
第三节 五院及五权498
第一目 行政院498
一 行政院与责任内阁498
二 行政院院长498
三 行政院会议499
第二目 立法院500
一 立法院的组织500
二 立法院会议501
三 立法院的职权502
第三目 立法程序504
一 法律与命令的区别504
二 法律案的提议506
三 法律案的议决506
第四目 预算程序508
一 预算的编制508
二 预算的核议510
第五目 司法院511
第六目 考试院512
第七目 监察院513
一 监察院的组织513
二 弹劾权514
三 审计权516
附录518
一 宪法大纲(光绪三十四年八月初一日颁发)518
二 十九信条(宣统三年九月十三日公布)520
三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辛亥十月十三日公布民国元年一月二日修正)521
四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国元年三月十一日公布)524
五 中华民国约法(民国三年五月一日公布)530
六 中华民国宪法(民国十二年十月十日公布)537
七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民国十四年七月一日公布)553
八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民国十七年十月八日公布)554
九 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民国二十年六月一日公布)558
十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民国二十年十二月三十日公布)566
十一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民国二十五年五月五日宣布)571
参考书目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