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立法概述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立法概述](https://www.shukui.net/cover/36/31098971.jpg)
- 魏海军主编;石其钢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51702812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608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625页
- 主题词:立法-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立法概述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法1
一、法的概念与起源1
二、法的形式与效力2
三、法的要素8
四、法律体系9
第二节 立法12
一、立法的概念12
二、立法的内涵与外延13
三、立法的产生15
第三节 立法学的研究对象16
一、立法学以各种类别的立法现象为研究对象17
二、立法学以立法过程中各种立法现象为研究对象17
三、立法学以各种立法规律为研究对象19
四、立法学还以与立法现象和立法规律相关的事物为研究对象19
第四节 立法学的产生和发展19
一、立法学的思想渊源和萌芽19
二、立法学的生长和形成21
第五节 立法学的地位和作用23
一、立法学是促进法学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重要学科23
二、建设和发展立法学是发展中国法学体系所必需23
第一章 立法的本质、作用和发展25
第一节 立法的本质25
一、立法是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机关将自己的共同意志转化为国家意志的过程25
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进行立法活动的最终决定因素27
三、经济以外的其他因素对立法活动的影响29
四、立法活动本身有自己的规律、体系和理论30
第二节 立法的作用31
一、立法的规范作用31
二、立法的社会作用34
第三节 不同类型国家立法的发展37
一、奴隶制国家的立法37
二、封建制国家的立法42
三、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48
四、社会主义国家的立法55
第四节 当代中国立法的发展58
一、专制立法走向民主立法58
二、无序立法走向有序立法59
三、简单立法走向复杂立法59
四、特权的立法走向权利平等的立法60
五、无制约的立法走向有制约的立法60
第二章 立法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61
第一节 中国立法的指导思想61
一、立法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61
二、立法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63
三、立法与坚持改革开放66
第二节 中国立法的基本原则67
一、立法的国家法制统一性原则67
二、立法的民主性原则70
三、立法的科学性原则72
第三章 立法与国情75
第一节 立法对国情的依赖性75
一、立法技术对国情的依赖性75
二、立法制度对国情的依赖性77
第二节 国情对立法的影响79
一、物质性国情因素对立法的作用80
二、精神性国情因素对立法的作用84
三、社会性国情因素对立法的作用86
第三节 中国立法与中国国情87
一、中国立法与经济国情87
二、中国立法与政治国情88
三、中国立法与历史文化传统89
四、中国立法与人口、民族和自然地理状况90
五、中国立法与国际环境91
第四章 立法体制93
第一节 立法体制概述93
一、立法体制的含义93
二、影响立法体制的因素94
第二节 立法体制的分类94
一、专制立法体制与民主立法体制95
二、一级立法体制与多级立法体制95
三、单一立法体制与复合立法体制96
四、独立型的立法体制与制衡型的立法体制98
第三节 我国现行立法体制99
一、我国现行立法权限概述99
二、我国现行立法体制的特征104
三、我国现行立法体制的国情根据105
第五章 立法主体107
第一节 立法主体概述107
一、立法主体的概念107
二、立法主体的种类108
三、注重立法主体研究111
第二节 立法机关111
一、立法机关的概念和特征111
二、立法机关的分类113
三、立法机关的产生和任期117
四、立法机关的组成120
五、立法机关的职权134
六、立法机关的会议137
第三节 其他立法主体140
一、行政机关140
二、司法机关145
三、国家元首149
四、被授权的社会组织和团体152
五、公民152
第四节 我国的立法主体153
一、我国的立法机关153
二、我国其他立法机关160
第六章 立法权166
第一节 立法权概述166
一、立法权的概念和特征166
二、立法权的分类168
第二节 立法权与国家权力体系172
一、立法权和国家权力体系的结构172
二、立法权在国家权力体系中的地位174
三、立法权与其他国家权力的关系175
第三节 立法权的归属和范围175
一、立法权的归属175
二、立法权限的范围177
第四节 权力机关立法权与行政机关立法权179
一、权利机关立法权179
二、行政机关立法权180
三、我国权力机关的立法权限181
四、我国行政机关的立法权限184
第五节 中央立法权与地方立法权186
一、我国中央立法权与地方立法权体制划分的历史沿革186
二、中央立法权与地方立法权的配置目标189
三、中央立法权与地方立法权优化配置的基本原则192
四、对完善我国中央立法权与地方立法权配置的几点建议194
第七章 立法程序198
第一节 立法程序概述198
一、立法程序的内涵198
二、立法程序的分类200
三、立法程序的阶段202
四、立法程序的渊源202
五、立法程序的作用204
第二节 提出法案208
一、提出法案的含义208
二、提案权的归属210
三、提出立法议案的要求215
四、法案的列入议程218
五、法律案的撤回221
第三节 审议法案222
一、审议法案的含义和意义222
二、审议前的准备222
三、审议权的行使主体223
四、审议程序224
五、委员会的审议230
六、言论免责制度234
第四节 表决和通过法案235
一、表决和通过法案的含义235
二、表决权主体236
三、表决法案的方式237
四、通过法案的原则240
第五节 公布法243
一、公布法的含义和意义243
二、公布法的主体244
三、公布法的方式245
四、公布法的时间246
五、法的生效时间246
第六节 行政法规和规章的制定程序248
一、行政法规的制定程序249
二、规章的制定程序254
第七节 制定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程序260
一、制定地方性法规的程序260
二、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程序264
第八章 中央立法266
第一节 中央立法概述266
一、中央立法的内涵266
二、中央立法的特征268
三、中央立法的地位和作用269
第二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立法271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立法的概念和特征271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权273
第三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立法284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立法的含义和特征284
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权285
三、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范围290
第四节 国务院立法291
一、国务院立法的概念和特征291
二、国务院的立法权294
第五节 国务院各部门立法301
一、国务院各部门立法的含义和特征301
二、国务院各部门的立法权限303
三、国务院部门立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304
第九章 地方立法307
第一节 地方立法概述307
一、地方立法的内涵和特征307
二、地方立法的基本原则312
三、我国地方立法的地位和作用314
四、我国地方立法的发展历程317
第二节 一般地方立法320
一、一般地方立法的概念和特征320
二、一般地方立法的构成322
三、地方性法规323
四、地方政府规章327
第三节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329
一、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含义和特征329
二、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构成331
三、自治条例与单行条例的权限范围332
第四节 经济特区立法333
一、经济特区立法的概念333
二、经济特区立法的特点333
三、经济特区的立法权限范围334
第五节 特别行政区立法336
一、特别行政区立法概述336
二、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机关337
三、特别行政区立法权338
第十章 授权立法340
第一节 授权立法概述340
一、授权立法的概念340
二、授权立法的分类341
三、授权立法的作用343
第二节 授权立法制度346
一、授权立法的主体资格346
二、授权立法的范围347
三、授权立法的程序349
四、授权立法的授权方式350
第三节 我国的授权立法制度351
一、我国授权立法的两个发展阶段352
二、我国现行授权立法制度355
三、我国授权立法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357
第十一章 立法效力361
第一节 法的效力等级概述361
一、法的效力等级的概念和特征361
二、法的效力等级的意义362
三、法的效力等级的划分依据364
第二节 我国法的效力等级367
一、我国法的适用规则367
二、我国法的效力等级制度369
三、立法效力的裁决378
第十二章 立法监督380
第一节 立法监督原理380
一、立法监督释义380
二、立法监督的性质和特征382
三、立法监督和立法机关监督、议会监督383
第二节 立法监督制度386
一、立法监督主体和立法监督权限386
二、我国立法监督的内容389
三、我国立法监督的基本方式392
四、我国立法监督的对象397
第十三章 立法和法的解释404
第一节 法的解释原理404
一、法的解释界说404
二、法的解释的种类406
三、法的解释的方法408
第二节 我国现行法律解释制度411
一、我国现行法律解释的制度框架411
二、我国法律解释制度的合法性问题414
三、谁更有权解释中国的法律418
第三节 我国法律解释运作制度的完善424
一、明确法律解释主体的解释权限范围425
二、完善法律解释运作程序429
三、实现法律解释形式的规范化432
第十四章 立法技术概述434
第一节 立法技术的概念和特征434
第二节 立法技术与立法、法制和社会发展435
一、现代社会与立法技术435
二、法制系统与立法技术437
三、立法运作与立法技术438
第十五章 立法方法、策略和要求440
第一节 立法的一般方法440
一、从实际出发和注重理论指导相结合440
二、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相结合441
三、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442
四、稳定性、连续性和适时变动性相结合444
五、总结、借鉴和科学预见相结合445
六、中国特色和国际大势相结合446
第二节 立法的基本策略447
一、立法的超前、滞后与同步447
二、立法的协调性451
三、立法的可行性453
四、立法的完备454
第三节 立法技术的其他要求455
一、立法要有科学、严肃、慎重的态度455
二、立法要避免和消除混乱的弊病456
三、立法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其他有关问题458
第十六章 立法预测、规划和决策461
第一节 立法预测461
一、立法预测的含义、任务和作用461
二、立法预测的原则463
三、立法预测的条件和步骤463
第二节 立法规划465
一、立法规划的含义、性质和特征465
二、立法规划和立法项目、建议、政策466
三、立法规划的功能469
四、立法规划的原则470
五、立法规划的编制权限、程序和实施保障471
第三节 立法决策473
一、立法决策的含义、特征473
二、立法决策的原则474
三、立法决策的步骤475
第十七章 规范性文件的结构与形式478
第一节 规范性文件的结构与形式概述478
一、规范性文件的结构与形式的三个方面478
二、规范性文件的结构类型479
第二节 规范性文件的名称481
一、规范性文件名称的意义481
二、规范性文件名称的完善问题482
第三节 规范性文件的结构483
一、总则、分则与附则483
二、目录、序言、附录487
第四节 规范性文件的形式要件489
一、规范性文件的标题489
二、规范性文件的符号490
第十八章 立法的完善494
第一节 法的修改与补充494
一、法的修改与补充的概念和特征494
二、法律修改和补充的权限和程序495
三、法律修改和补充的方式497
第二节 法的清理501
一、法的清理的含义和意义501
二、法的清理的主体和权限503
三、法的清理的程序504
四、法的清理的方法507
第三节 法的废止509
一、法的废止的含义和意义509
二、法的废止的制度510
三、法的废止的方式511
四、法的废止的要求513
第十九章 法的编集515
第一节 法的汇编515
一、法的汇编的含义和意义515
二、法的汇编的主体、分工和过程516
三、法的汇编的方法518
第二节 法的编纂521
一、法的编纂的含义和意义521
二、法的编纂的主体、权限和过程523
三、法的编纂的方法524
第二十章 立法语言526
第一节 立法语言概述526
一、立法语言的概念526
二、立法语言的地位和作用527
第二节 立法语言的使用规则528
一、法律术语的使用528
二、立法句子的使用530
附录536
附录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536
附录2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565
附录3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584
附录4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593
附录5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