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人格改造论 增补本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人格改造论 增补本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37/31090831.jpg)
- 陈士涵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学林出版社
- ISBN:9787548604372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452页
- 文件大小:140MB
- 文件页数:48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人格改造论 增补本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册4
导论 监狱和人格改造4
一、人格改造上升为监狱的主题6
二、人格改造面临的困境16
三、人格改造应当成为监狱的最高理想31
第一章 罪犯的人格是改造客体42
一、什么是人格44
二、人的改造是人格改造48
第二章 人格的结构58
一、人格是一个系统59
二、人格系统的构成61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论61
(二)三部人格结构论评析65
(三)人格结构:从三部到五部69
第三章 人格改造的基础构成74
一、人格载体的治疗76
(一)生理因素纳入改造视野76
(二)困境与前景80
二、人格动力的改造83
(一)人格动力最终决定行为83
(二)人格的动力结构84
(三)人格改造的主体工程87
三、人格基础的构建89
(一)自我意识:人格的基础89
(二)创造性的自我91
(三)自我意识构建的意义93
四、道德良心的培育95
(一)超我即道德良心96
(二)良心的本质97
(三)良心的自律能力101
(四)道德良心培育的意义和特点104
五、人格心理特征的发展107
(一)心理面貌的独特性107
(二)人格形象114
(三)人格改造的成果115
六、人格改造是系统工程118
第四章 人格缺陷与犯罪124
一、是否存在犯罪人格126
二、人格载体的缺陷与犯罪135
三、人格动力的缺陷与犯罪138
(一)非理性冲动139
(二)社会本能缺陷144
(三)需要层次低下148
(四)本能化动机153
(五)人格“上层建筑”的缺陷155
(六)兴趣品质低下160
(七)世界观缺陷164
四、人格基础的缺陷与犯罪170
(一)自我的缺陷170
(二)理性黯淡173
(三)情感体验肤浅176
(四)意志薄弱179
五、道德良心的缺陷与犯罪182
(一)道德义务感缺乏183
(二)良心自律能力低下185
六、心理特征的缺陷与犯罪189
(一)气质弱点189
(二)性格缺陷190
(三)能力薄弱198
七、人格的矛盾变态203
(一)人格缺陷:是否为常人与罪犯所共有203
(二)人格的矛盾变态如何发生204
(三)致罪中介205
(四)人格缺陷:矛盾变态的内因207
八、犯罪:人格缺陷与犯罪因素相遇211
第五章 人格的可改造性和主观恶性216
一、人格的可改造性218
(一)人格的稳定性218
(二)人格终身发展221
(三)人的本质决定人格的可变与发展222
(四)人格与文化224
(五)人的未特定化225
(六)人是自己的哲学家226
二、主观恶性228
(一)改造的可能性分析228
(二)犯罪是恶行234
(三)主观恶性源于人格善恶236
(四)性善说和性恶说238
(五)人性的两重性240
(六)人格的善恶244
三、罪犯道德人格分析251
(一)道德人格:一个“具体概念”252
(二)道德人格:作为与常人对立的罪犯254
(三)道德人格:作为与常人有同一性的罪犯257
(四)罪犯道德人格分析的实践意义260
第六章 人格动力的升华(上)270
一、欲望:文明关注的焦点272
(一)本能和需要的直接表现形式272
(二)怎样看欲望273
(三)成也欲望,败也欲望277
二、什么是动力升华280
(一)弗洛伊德的升华理论280
(二)升华:人格改造原理的阐释285
(三)升华理论的升华287
三、需要层次的提升293
(一)动力升华的主导294
(二)“似本能”的开发296
(三)人性的回归(一)302
(四)人性的回归(二)305
(五)成就动机的激发318
第七章 人格动力的升华(下)324
一、人格“上层建筑”的建设325
二、兴趣品质的提高327
三、世界观改造:知识和价值观330
(一)知识传授331
(二)价值观教育337
四、世界观改造:人生信念345
(一)确立人生信念345
(二)基本人类价值的选择347
五、世界观改造:思维方式371
(一)思维方式的改造371
(二)人格改造的核心工程377
第八章 主体意识:理性和良心386
一、主体和主体意识388
二、理性构建394
三、情感教育400
四、意志锻炼411
五、良心的开掘和培育422
(一)监狱:良心复苏之地423
(二)忏悔:同情心和羞耻心427
(三)爱的教育437
(四)道德人格的塑造445
下册456
第九章 行为的改变456
一、什么是行为的改变458
二、行为改变:前动性和反应性462
三、气质与行为改变470
四、性格与行为改变472
五、能力的发展480
(一)能力与行为480
(二)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爱的能力482
(三)创造潜能的开发488
(四)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491
第十章 人格改造的实践(上)498
一、惩罚与人格500
(一)惩罚的文化学分析501
(二)惩罚的改造机理503
(三)惩罚对人格的负效应509
(四)刑罚理性化513
二、实践人道主义518
(一)监狱的人道化519
(二)人道主义的改造机理522
三、狱政管理被赋予改造功能527
(一)狱政管理的改造机理527
(二)狱政管理的现代化534
四、劳动创造健康人格537
(一)劳动改造的实现538
(二)以教育为主导544
(三)劳动的改造机理551
第十一章 人格改造的实践(下)562
一、教育的改造机理565
(一)以知识为本体565
(二)知识转化为人格567
(三)语言塑造人性574
二、教育的前提:罪犯分类581
三、教育模式的完善588
(一)公民素质教育589
(二)教育实践的推进593
四、潜在课程:监狱文化建设598
(一)人格:对文化的反应599
(二)监狱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602
(三)监狱的精神文化605
五、以人格改造人格617
第十二章 人格改造的焦点630
一、焦点:罪犯的人格缺陷632
(一)内在根源:“文化缺失性失衡”632
(二)人格缺陷的分类634
(三)人格缺陷之间的关系635
(四)人格缺陷的三大轴线638
二、科学改造罪犯的人格缺陷642
第十三章 人格改造的多元文化视角650
一、刑罚学视角:正义、痛苦和敬畏655
(一)视角概论655
(二)主题解读659
(三)路径探索663
二、伦理学视角:求善、责任和自律665
(一)视角概论665
(二)主题解读670
(三)路径探索675
三、教育学视角:学习、醒悟和发展681
(一)视角概论681
(二)主题解读685
(三)路径探索690
四、体育视角:自由、合作和健康694
(一)视角概论694
(二)主题解读697
(三)路径探索699
五、美学视角:欣赏、美感和净化701
(一)视角概论701
(二)主题解读706
(三)路径探索708
六、语言学视角:积累、更新和表达711
(一)视角概论711
(二)主题解读719
(三)路径探索722
七、心理学视角:康复、平衡和适应724
(一)视角概论724
(二)主题解读733
(三)路径探索738
八、宗教视角:信仰、忏悔和大爱740
(一)视角概论740
(二)主题解读754
(三)路径探索760
九、传统文化视角:孝敬、中和和贵生768
(一)视角概论768
(二)主题解读780
(三)路径探索788
十、社会学视角:融合、内化和成熟796
(一)视角概论796
(二)主题解读803
(三)路径探索809
第十四章 人格改造的评价816
一、评价:当今中国监狱的关键词817
二、构建评价体系的价值和意义821
三、人格改造评价的基本问题825
(一)评价:概念与实质825
(二)人格改造评价的目的827
(三)人格改造评价的主体与客体830
(四)人格改造评价的基本过程832
(五)人格改造评价的基本原则834
四、人格改造评价体系的结构837
(一)体系构建的哲学基础及基本思路837
(二)评价体系的结构840
五、人格改造评价的方法和技术841
(一)标准化测验841
(二)人格测验问卷的运用843
(三)人格评价:行为观察法855
(四)人格评价:谈话法856
(五)人格评价:自编问卷法858
(六)人格评价:评定量表法859
六、人格改造的外因评价860
(一)监狱的改造目标评价860
(二)改造计划评价862
(三)监管人员素质评价863
(四)人格改造过程评价864
(五)教育改造设施评价866
七、人格改造的内因评价867
(一)人格载体治疗的评价868
(二)人格动力改造的评价869
(三)人格基础构建的评价871
(四)道德良心培育的评价872
(五)人格心理特征发展的评价873
(六)认知缺陷轴线改造的评价874
(七)情感缺陷轴线改造的评价876
(八)能力缺陷轴线改造的评价877
(九)简要小结879
八、重新犯罪与人格改造评价879
主要参考文献887
后记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