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产业新区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产业新区论
  • 伍皓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ISBN:9787510064333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612页
  • 文件大小:342MB
  • 文件页数:658页
  • 主题词:产业发展-研究-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产业新区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篇 产业强国2

第一章 中国梦2

第一节 中国梦的内涵2

一、美国梦、欧洲梦、亚洲梦和中国梦3

二、中国梦的现实意义和特点4

三、中国梦的深刻内涵: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6

第二节 中国梦的时代特征和动力源8

一、中国梦彰显的时代特征8

二、实现中国梦的富强三部曲9

三、实现中国梦的三大动力源和特质10

四、逐梦之旅:中国梦的背景和演进11

第三节 实现中国梦的路径选择13

一、中国梦与中国道路13

二、实现中国梦的科学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4

三、实现中国梦的本质要求:三个必须15

四、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实干兴邦16

第二章 产业强国与中国梦18

第一节 产业发展播中国梦18

第二节 产业集群筑中国梦19

第三节 产业新区圆中国梦20

第四节 产业新城拓中国梦21

上篇 全球视角24

第三章 全球产业区基本理论24

第一节 相关基本概念24

一、产业集群24

二、产业区25

三、新产业区25

四、产业新区26

五、国家级新区27

六、第三次工业革命27

七、能联网28

八、新型工业化28

九、再工业化29

第二节 相关基础理论30

一、古典经济学理论30

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32

三、经济地理学相关理论35

四、管理学相关理论48

五、社会学相关理论52

第四章 世界产业发展趋势58

第一节 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浪潮58

一、第一次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浪潮:劳动密集型产业大转移58

二、第二次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浪潮:新兴工业化国家产业升级59

三、第三次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浪潮:发达国家产业非物质化59

四、第四次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浪潮:发达国家“再工业化”60

第二节 全球产业发展的新趋势61

一、新一代主导产业群正在形成61

二、知识活动产业化成为重要趋势61

三、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迅速62

四、各国产业竞争从产品竞争前移到研发竞争62

五、产业组织形式出现两极分化63

六、全球信息鸿沟加大63

第三节 全球产业结构的新特征64

一、产业结构服务化64

二、产业结构高技术化64

三、产业结构融合化65

四、产业结构国际化66

第五章 全球传统产业区和新产业区67

第一节 全球产业区的基本特点67

一、两次工业革命成为形成近代工业和现代工业的主要标志67

二、近代工业和现代工业分别产生了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68

三、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69

第二节 全球主要工业区分布现状70

一、北美工业区70

二、西欧工业区70

三、东欧工业区70

四、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70

五、亚洲东部沿海工业区70

第三节 全球主要传统工业区发展现状71

一、德国鲁尔区71

二、英国中部工业区72

三、美国东北部工业区72

四、中国东北工业区74

第四节 全球主要新兴工业区发展现状75

一、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75

二、美国硅谷75

三、日本硅岛(九州岛)77

四、英国苏格兰地区78

第六章 西方新产业区代表:“第三意大利”80

第一节 “第三意大利”的发展背景80

一、发展概况80

二、历史沿革81

第二节 “第三意大利”的发展特点82

一、中小企业占绝对主体地位,企业高度专业化82

二、在竞争中协调,在协调中竞争82

三、建立有效的创新扩散机制,加强企业间技术创新合作83

四、社会化生产服务系统完善,“真实服务中心”享誉全球84

五、植根共同文化基础,造就高社会资本84

第三节 “第三意大利”的成功经验85

一、高技术高质量的劳动密集型生产85

二、高度专业化的中小企业集聚85

三、家族企业很普遍85

四、本地贸易市场高度发达86

五、企业家具有冒险精神86

六、良好的创新环境86

七、存在大量的民间组织86

八、政府提供公共支持86

第七章 高新技术产业新区代表:美国硅谷87

第一节 硅谷的发展背景87

一、硅谷发展概况87

二、硅谷发展历史沿革87

第二节 硅谷的成功因素88

一、良好的自然条件与独特的文化环境88

二、布局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基础设施89

三、丰富的适合不同层级的创新人才资源90

四、科技创新与发达健全的资本市场90

五、文化氛围与技术社会层次扁平化91

六、政府不同时期扮演的多重角色92

第三节 硅谷与世界高科技新区93

一、硅谷模式的影响93

二、全球成功高科技产业新区的三种类型93

三、全球不成功的高科技产业新区的三种类型94

第四节 全球成功科技新区揭示的普遍规律95

一、先进的技术源头95

二、健全的转化机制95

三、合理的管理体制95

四、良好的软硬环境95

五、强大的金融保障96

六、有力的政府扶持96

七、完善的社会化服务支撑体系96

八、向上的创新文化体系和共同价值观96

第八章 老工业区转型新产业区代表:德国鲁尔97

第一节 鲁尔区的转型背景与过程97

一、转型背景97

二、转型过程97

第二节 鲁尔区产业重建后的概况98

一、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产业新基础98

二、实现了由传统产业结构向多元化产业结构的转变98

三、以创意文化和旅游为主要内容的新产业提高了区域文化生活质量99

四、企业结构向小型化方向发展100

五、区域空间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100

第三节 鲁尔区重建之后的经济结构特征101

一、以信息化促进老工业区传统产业的转型101

二、以技术设计园区为新载体大力发展生产型企业101

三、以产业转型形成了新的产业结构101

第四节 鲁尔区转型为新产业区的成功经验102

一、政府援助机制102

二、市场机制103

三、创新机制104

四、人力资本积累机制106

第五节 对鲁尔区产业转型重建政策的简要评价106

一、不断依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106

二、政策之间的协调和互补是政策绩效的重要保证106

三、创新是鲁尔区实现成功转型的根本保证107

中篇 总论中国新区110

第九章 中国产业新区的兴起和发展110

第一节 中国城市化催生产业新区新模式110

一、发展极理论是产业新区兴起的思想基础110

二、追求城市经济主导是产业新区兴起的主要动因111

三、城市化进程加快是产业新区兴起的时代背景113

四、拓展城市空间是产业新区兴起的现实需求114

第二节 中国产业新区发展的历史沿革115

一、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个圈画出的新篇章115

二、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火炬计划烘焙的高科技116

三、其他新区——万紫千红开香飘万里116

第三节 中国产业新区发展的主要趋势117

一、从注重优惠政策向发展产业集群转变117

二、由加工型工业区向研发型产业新区转型117

三、从强调引进大型公司向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转变118

四、由单纯的土地运营向综合的“产业开发”和“氛围培育”转变118

五、由功能单一的产业区向现代化综合功能区转型118

第十章 中国产业新区的基本特征119

第一节 产业园区的一般性特征119

一、产业园区必须要有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载体链和运营链系统119

二、产业园区必须存在有竞争力的企业集群120

三、产业园区内必须存在自我强化的激励机制121

四、产业园区必须要有完善的公共支持系统121

第二节 产业新区的独特性特征122

一、政府重点支持122

二、投资密集度高122

三、基础设施先进122

四、法律规则明确123

五、超国民待遇的优惠政策123

第三节 国家级新区的标志性特征123

一、设立国家级新区的竞争日趋激烈123

二、国家级新区是经济特区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综合体124

三、国家级新区的根本特征表现在五个方面124

第十一章 中国产业新区的制度体制126

第一节 产业新区的体制内涵126

一、产业新区在体制层面的三层含义126

二、产业新区体制是时代的产物127

三、产业新区体制的主要特点127

第二节 产业新区的超自主体制127

一、产业新区超自主体制组成要素128

二、产业新区超自主体制形成的历史背景128

三、产业新区超自主体制的五大特点130

第三节 产业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132

一、我国产业新区现有管理体制的基本类型133

二、产业新区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及其动态调整134

三、产业新区可借鉴的几个国内典型开发区管理体制136

四、重庆两江新区管理体制的创新标本138

第十二章 中国产业新区的政策安排139

第一节 促进产业新区成长的可用政策工具139

一、完善产业新区规划体系可供选择的政策工具140

二、创造有竞争力的区位环境可供选择的政策工具140

三、用服务创造竞争优势可供选择的政策工具141

四、产业新区产业促进可供选择的政策工具142

第二节 国家支持产业新区的主要产业政策142

一、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142

二、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143

三、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143

四、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143

五、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143

第三节 国家支持产业新区的主要财税政策143

一、财政支持政策143

二、税收优惠政策144

三、金融支持政策145

第四节 国家支持产业新区的主要土地政策146

一、支持新区土地制度改革146

二、对新区实行差别化土地政策146

三、对新区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实行单列并予以倾斜146

四、允许外商成片承包开发新区土地146

五、在新区执行灵活的土地和房屋租赁政策146

第五节 国家支持产业新区的主要人才政策146

一、鼓励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147

二、建立激励发明创造的机制147

三、吸引全球优秀人才来华147

四、支持新兴产业相关学科建设147

五、鼓励企校联合培养人才147

六、鼓励企业建立专利联盟147

七、激励知识产权转移转化147

八、建立人才奖励制度147

第六节 国家支持产业新区培育市场的主要政策147

一、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148

二、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148

三、完善标准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148

第七节 国家支持产业新区国际合作的主要政策148

一、大力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148

二、切实提高国际投融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149

三、大力支持企业跨国经营149

第十三章 中国产业新区的政府职能150

第一节 政府在产业新区发展中的职能定位150

一、产业新区管委会政府职能将经历四个阶段的转变150

二、产业新区是我国新型政府职能的先行探索者151

第二节 硅谷政府行为对我国发展产业新区的启示154

一、政府扮演规则制定者角色154

二、政府扮演投资者角色154

三、政府扮演消费者角色155

四、政府扮演资助者角色156

五、政府扮演政策提供者角色156

六、硅谷政府作用的简要评述及启示156

第三节 印度软件产业新区政府作用对我国的启示157

一、印度班加罗尔软件产业新区的主要特点157

二、印度班加罗尔软件产业新区发展中的政府作用158

三、印度经验:产业新区的第一政府职能要转为“聚才”160

第十四章 中国产业新区的改革实验164

第一节 产业新区承载中国改革“新试验田”功能164

一、以十八大为起点的未来30年“新改革”:以转型为主线164

二、产业新区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转型改革的产物166

三、产业新区要自觉成为发展方式转型改革的“新试验田”168

四、产业新区的改革重点:从生产主导型转向消费主导型170

第二节 七个国家级新区的改革实验创新173

一、上海浦东新区的改革实验创新173

二、天津滨海新区的改革实验创新174

三、重庆两江新区的改革实验创新175

四、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的改革实验创新176

五、甘肃兰州新区的改革实验创新176

六、广州南沙新区的改革实验创新177

七、河南郑东新区的改革实验创新178

第三节 产业新区与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179

一、综合配套改革是中国改革历程中一个新的里程碑179

二、产业新区获得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权的基本要件研究181

第四节 产业新区进行改革实验的基本方法183

一、改革驱动力从国家政策支持转向地方制度自主创新183

二、改革的深度从单纯经济发展转向复杂综合改革184

三、改革的广度从单一新区发展转向整体区域进步184

第十五章 中国产业新区的规划策略186

第一节 把最新最先进的规划理念引入产业新区的规划186

一、在产业新区规划中引入“以最终使用者为本”的理念187

二、在产业新区规划中引入“机会成本计算”的理念188

三、在产业新区规划中引入“健康城市”、“理想城市”、“未来城市”理念188

四、在产业新区规划中引入“低冲击开发”的新理念190

五、在产业新区规划中引入“现代科技都市”新模式191

第二节 产业新区规划基本理论框架的构建193

一、产业新区规划的“三位一体”理论体系193

二、产业新区规划的基本原则193

三、产业新区规划的基本思路194

四、产业新区规划应处理好的基本关系195

第三节 产业新区规划基本指标体系的构建196

一、产业园区规划的层次及技术路线196

二、产业园区各层次规划的主要指标体系框架197

三、产业新区规划的一般工作流程201

第十六章 中国产业新区的开发模式202

第一节 产业新区开发模式的“五维构架”202

一、开发什么:土地的一级开发和二级开发202

二、开发哪里:产业新区空间布局的10种选择203

三、谁来开发:政府主导型与市场驱动型204

四、怎样开发:产城融合为核,一区多园为形207

五、开发步骤:分阶段采取不同的运营模式208

第二节 把产城融合确立为产业新区核心开发模式210

一、产城分割是中国多数城市包括产业新区的通病210

二、“产城融合”融合的是全球两大发展趋势212

三、产业新区实现产城融合的“路径八条”213

第三节 以“产业分区”代替“功能分区”新理论的提出214

一、产业分区就是产业定位差异化而城市功能均等化215

二、“产业分区”理论形成产业新区五大类产业空间216

三、产业新区各类“产业分区”的实现路径217

第十七章 中国产业新区的区位创造218

第一节 正确理解和把握“区位优势”218

一、区位优势的经济学阐释218

二、构成产业新区区位优势的四要素219

第二节 创造促进产业新区发展的区位因子220

一、土地因子220

二、资本因子220

三、劳动力因子220

四、原材料因子220

五、能源因子220

六、交通因子220

第三节 产业新区区位优势的创造和改善220

一、通过调整发展定位挖掘区位优势220

二、通过科学规划设计呈现区位优势221

三、通过改善区位条件创造区位优势221

四、通过优化区位因子增强区位优势222

第四节 产业新区的空间结构和布局223

一、明确空间发展的主要方向223

二、采取“多中心、组团式”模式223

三、与中心城区保持一定的距离223

第十八章 中国产业新区的基础设施225

第一节 产业新区基础设施经济效用的理论阐释225

一、基础设施的规模效应225

二、基础设施的空间配置效应226

三、基础设施的结构效应226

四、基础设施的福利效应226

第二节 生态红线与绿色基础设施:从产业新区起步227

一、产业新区要树立最严格的“生态红线”意识227

二、产业新区要以生态红线为指针大力建设绿色基础设施230

三、产业新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路径233

第三节 产业新区要超前建设面向未来的新基础设施234

一、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同时引爆基础设施革命235

二、中国将有四十年的“新基础设施”建设机遇235

三、中国产业新区构建“新基础设施”的重点领域236

第四节 实现产业新区基础设施产业化和市场化239

一、国外经验对我国产业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启示239

二、我国产业新区基础设施产业化、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构架240

三、我国产业新区基础设施产业化、市场化的实现路径240

第十九章 中国产业新区的投资融资243

第一节 产业新区现有主要投融资模式243

一、传统投融资模式:政府为主导、银行为依靠243

二、政府平台融资模式:资产变资本,时间换空间244

三、政府统筹建设模式:政府牵头,分工负责244

四、资本市场融资:股票、债券、信托三足鼎立244

五、项目融资模式:BT、BOT、TOT、PPP245

六、政府和专业投资人项目合作模式:以可收费设施为主246

七、股权合作模式:共同组建开发公司247

八、土地一级开发捆绑基础设施模式:投资人依靠土地出让回收成本247

九、民企组团式投资:解决单一企业投资能力不足问题247

第二节 PFI:产业新区可利用的投融资创新模式248

一、PFI是一种新的制度安排248

二、我国产业新区引入PFI的三种应用模式249

三、我国产业新区引入PFI模式的操作要点250

第三节 地方融资平台替代:市政债+资产证券化250

一、让市政债和资产证券化成为产业新区的“新两大支柱”251

二、产业新区走出融资困境的首选工具:市政债252

三、中国产业新区开展资产证券化融资的条件已经成熟253

第四节 金融环境是产业新区最重要的竞争力254

一、产业新区营造良好金融环境的主要手段举例254

二、产业链金融在中国产业新区大有“钱”途256

三、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核心加强产业新区金融创新257

第二十章 中国产业新区的园区建设258

第一节 园区建设为产业新区带来的效应258

一、园区经济推动产业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258

二、园区经济推动产业新区城市化建设258

三、园区经济促进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有机结合259

四、园区经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259

五、园区经济带动区域经济国际化发展259

第二节 产业新区要走新型园区建设之路260

一、新型园区建设的基本内涵260

二、走新型园区之路就要大力建设创新型园区260

三、走新型园区之路就要大力建设知识型园区261

四、走新型园区之路就要大力建设和谐型园区261

五、走新型园区之路就要大力促进企业创新发展262

六、走新型园区之路就要促进形成优势产业集群262

第三节 提升产业新区园区经济质量的基本途径262

一、实现园区之间的协同效应263

二、不断拓宽园区与产业新区内外要素的配置和合作领域263

三、进一步扩大园区经济与产业新区内区外经济的合作范围263

四、积极探索园区经济与产业新区内外经济的合作模式263

五、依靠先进技术积极提升核心竞争力263

第二十一章 中国产业新区的产业战略264

第一节 产业新区承载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希望264

一、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深刻内涵265

二、产业新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重在产业政策升级267

三、建立产业新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点产业政策体系268

第二节 产业结构调整是产业新区打造升级版的必过难关269

一、把“去过剩”“主流化”作为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方向269

二、把信息技术产业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主导部门270

三、把高科技产业化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的核心270

四、把获得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作为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策略271

五、把提高产业结构开放效应作为产业结构提质的根本272

第三节 产业新区的产业甄别与因势利导273

一、产业新区目标产业的甄别273

二、产业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274

三、产业新区特色产业的选育275

四、产业新区产业选择基准指标体系的构建276

第四节 推行“产业导向工作法”抓实产业新区产业建设277

一、圆心公转法278

二、主攻一业法279

三、全体赋责法279

四、因事就班法281

五、结构考核法281

六、项目带动法281

七、主动出击法282

八、政策引导法282

第二十二章 中国产业新区的新兴产业284

第一节 产业新区发展新兴产业的重点284

一、节能环保产业284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284

三、生物产业285

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285

五、新能源产业285

六、新材料产业285

七、新能源汽车产业286

第二节 产业新区新兴产业的主要特征286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结合286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的未来竞争实力286

第三节 产业新区选择新兴产业的基本方法287

一、遵循六项基本原则287

二、采取三种基本模式287

第四节 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区化发展288

一、科学确立产业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288

二、改善产业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环境288

三、强化产业新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289

四、建立产业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289

五、完善对产业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动态跟踪机制290

六、统筹地方基地建设与产业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290

第二十三章 中国产业新区的公共服务292

第一节 产业新区公共服务平台概述292

一、公共服务平台的基本概念292

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意义293

第二节 产业新区公共服务平台的构成与功能294

一、公共服务平台的总体架构294

二、公共服务平台的构成要素295

三、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模块296

第三节 产业新区公共服务平台的运营模式299

一、链式平台管理模式299

二、分布式平台管理模式299

三、联动式平台管理模式299

四、合作式平台管理模式299

五、加盟式平台管理模式300

第四节 产业新区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保障300

一、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主体300

二、公共服务平台的保障机制302

第五节 国内新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经验借鉴304

一、上海浦东新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践304

二、天津滨海新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践305

三、产业新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几个要点306

第二十四章 中国产业新区的学习创新308

第一节 学习型产业新区的基本内涵308

一、学习型产业新区建立在学习型组织理论之上308

二、学习型产业新区与传统工业园区的区别310

第二节 培育学习型产业新区的必要性311

一、培育学习型产业新区是占据全球价值链优势环节的必由之路311

二、培育学习型产业新区是延长集群生命周期的重要手段312

三、培育学习型产业新区是实现外部规模经济的最优策略314

四、培育学习型产业新区是刺激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力316

五、培育学习型产业新区是转化区域优势的必要环节317

第三节 构建学习型产业新区的基本方法318

一、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构建学习型产业新区的首要318

二、发展产业群是培育学习型产业新区的主体319

三、促进企业文化与地方文化环境相互融合319

四、重视培育产业新区内中小企业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网络319

五、与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是构建学习型产业新区的基础319

六、政府作用的发挥是构建学习型产业新区的保证320

第四节 通过学习创新扩展产业新区空间320

一、拓宽产业新区增长空间的学习创新路径320

二、规范产业新区外围空间的学习创新路径321

第五节 完善学习型产业新区的技术创新体系与网络323

一、完善学习型产业新区的技术创新体系323

二、培育学习型产业新区的区域创新网络323

三、实现创业服务中心的股份化、网络化和国际化324

第二十五章 中国产业新区的招商引资325

第一节 产业新区的基本招商模式325

一、代理招商325

二、网络招商326

三、以商招商326

四、节会招商326

五、机构招商327

六、项目招商328

七、政策招商328

第二节 产业新区招商的主要抓手:产业链招商328

一、产业链招商模式产生的背景与缘起329

二、产业链招商模式的主要内涵329

三、产业链招商模式的创新之处330

四、产业链招商模式的特征和在产业新区的应用330

五、产业链招商成功运作的“八步法”331

第三节 产业新区招商引资政策的优化333

一、“优惠政策”供需模型分析333

二、建立产业新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自身特色333

三、加强优惠政策制定的规范性333

四、加强优惠政策制定的针对性334

五、建立和完善优惠政策体系的各类衔接机制334

第四节 产业新区招商引资竞争力的提升334

一、形成有序的招商网络334

二、建立广泛的招商信息渠道335

三、提高招商团队素质335

第二十六章 中国产业新区的合作开放337

第一节 产业新区开放理论模型的简要分析337

一、向其他区域的开放337

二、向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国家产业政策开放338

第二节 产业新区促进外资企业空间集聚的对策338

一、发挥区域产业集聚经济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引导作用338

二、提升区域劳动力技能和素质338

三、促进外商投资企业集群和本土企业集群的协调发展339

四、培育区域主导外商投资企业集群339

第二十七章 中国产业新区的生态发展340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建设生态新区的基本依据340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产生的背景340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历史沿革341

第二节 建设可持续的“生态发展型产业新区”341

一、生态发展型产业新区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342

二、生态发展型产业新区必须注重发展的公平性342

三、生态发展型产业新区必须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343

四、生态发展型产业新区必须实现发展的协调性343

五、生态发展型产业新区必须体现发展的共同性343

第三节 产业新区生态发展两大支柱: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343

一、产业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344

二、产业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选择344

三、产业新区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持345

第四节 “生态产业链”新潮流在产业新区的应用346

一、生态产业链的概念释义346

二、生态产业链新思想的理论基础347

三、产业新区构建生态产业链的“三部曲”348

四、产业新区生态产业链的两种主要建设模式349

第五节 中国正在产业新区开展生态城建设试点351

一、天津滨海新区生态城——中国“最认真的试验”351

二、生态城模式在产业新区复制需从细节抓起352

第二十八章 中国产业新区的区域协调353

第一节 优化产业新区的区域承载空间353

一、加强区域资源集约利用的依法管理353

二、改善区域内生态环境布局354

三、经济、科技、社会协调发展354

四、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354

第二节 发挥产业新区对区域竞争力的提升作用355

一、产业新区效应对区域经济环境具有优化作用355

二、产业新区效应对区域竞争力具有提升作用355

第三节 推动区域经济向良性非均衡互动一体化模式转变356

一、既重视新区的“极化效应”更重视其“扩散效应”357

二、对产业新区倾斜适度注重均衡357

三、新区与其他区县形成合理分工良性互动358

第四节 产业新区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机制358

一、区域行政协调机制358

二、区域资源整合机制359

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联动机制359

四、区域协调发展的产业转移机制360

五、区域协调发展的市场机制360

第二十九章 中国产业新区向产业新城的升级361

第一节 当前产业新区发展中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分析361

一、产业新区发展中的问题361

二、产业新区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362

第二节 产业新城将是产业新区的高级形态364

一、产业新城的概念364

二、城市化是产业新区发展的必然趋势365

三、产业新城是产业新区升级的当务之急367

第三节 国内外的代表性产业新城368

一、日本筑波科学城369

二、美国尔湾新城373

三、北京顺义产业新城376

四、苏州工业园区378

第四节 国内外产业新城发展的启示386

一、强调市场为主导,加强政策扶持386

二、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387

三、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387

四、完善城市功能387

第五节 中国产业新城的前景展望388

一、产业新城的未来发展趋势——科技化、品牌化和特色化388

二、产业新城发展的巨大潜力——工业园区与城市化互动发展388

三、努力推进产业新城的未来发展389

下篇 分论中国新区392

第三十章 上海浦东新区:国家级新区发展的旗帜392

第一节 上海浦东新区概况392

一、浦东新区开发建设背景392

二、浦东新区申办国家级新区历程及经验393

三、浦东新区运行初步成效和展望395

第二节 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建设的框架性研究398

一、浦东新区的战略规划398

二、浦东新区的产业布局404

三、浦东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412

四、浦东新区的管理体制414

五、浦东新区的招商引资模式417

六、浦东新区的配套优惠政策420

第三节 上海浦东新区的“新区效应”分析425

一、人口吸纳效应425

二、生态改善效应425

三、经济拉动效应425

四、产业升级效应426

五、出口扩张效应427

小结428

第三十一章 天津滨海新区:中国经济的第三增长极429

第一节 天津滨海新区概况429

一、滨海新区开发建设背景429

二、滨海新区申办国家级新区历程及经验430

三、滨海新区运行初步成效和展望431

第二节 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建设的框架性研究433

一、滨海新区的战略规划433

二、滨海新区的产业布局436

三、滨海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448

四、滨海新区的管理体制454

五、滨海新区的招商引资模式460

六、滨海新区的配套优惠政策461

第三节 天津滨海新区的“新区效应”分析464

一、民生促进效应465

二、生态改善效应465

三、社会创新效应465

四、经济拉动效应466

五、投资吸附效应466

六、产业升级效应466

七、出口扩张效应467

小结468

第三十二章 重庆两江新区:国家发展战略转型新载体469

第一节 重庆两江新区概况469

一、两江新区开发建设背景469

二、两江新区申办国家级新区历程及经验470

三、两江新区运行初步成效和展望472

第二节 重庆两江新区开发建设的框架性研究473

一、两江新区的战略规划473

二、两江新区的产业布局480

三、两江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486

四、两江新区的管理体制488

五、两江新区的招商引资模式489

六、两江新区的配套优惠政策492

第三节 重庆两江新区的“新区效应”分析495

一、城市加速效应495

二、民生促进效应496

三、区域带动效应496

四、经济拉动效应497

五、投资吸附效应497

六、出口扩张效应498

小结498

第三十三章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500

第一节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概况500

一、舟山群岛新区开发建设背景500

二、舟山群岛新区申办国家级新区历程及经验501

三、舟山群岛新区运行初步成效和展望503

第二节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开发建设的框架性研究504

一、舟山群岛新区的战略规划504

二、舟山群岛新区的产业布局508

三、舟山群岛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511

四、舟山群岛新区的管理体制513

五、舟山群岛新区的招商引资模式515

六、舟山群岛新区的配套优惠政策517

第三节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的“新区效应”分析519

一、城市加速效应519

二、生态改善效应520

三、人才聚集效应520

四、经济拉动效应521

五、产业集聚效应521

小结522

第三十四章 甘肃兰州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大平台524

第一节 甘肃兰州新区概况524

一、兰州新区开发建设背景524

二、兰州新区申办国家级新区历程及经验526

三、兰州新区运行初步成效和展望531

第二节 甘肃兰州新区开发建设的框架性研究533

一、兰州新区的战略规划533

二、兰州新区的产业布局534

三、兰州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536

四、兰州新区的管理体制537

五、兰州新区的招商引资模式539

六、兰州新区的配套优惠政策542

第三节 甘肃兰州新区的“新区效应”分析544

一、城市加速效应544

二、生态改善效应545

三、经济拉动效应546

四、产业集聚效应546

小结546

一、切忌盲目追求推进速度547

二、新区的发展不能重复老城区慢慢滚动发展的陈旧套路547

三、承接产业转移不能搞低水平重复建设547

四、不能只注重产业的引进和培育而忽视制度和机制创新548

第三十五章 广州南沙新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549

第一节 广州南沙新区概况549

一、南沙新区开发建设背景549

二、南沙新区申办国家级新区历程及经验550

三、南沙新区运行初步成效和展望552

第二节 广州南沙新区开发建设的框架性研究553

一、南沙新区的战略规划553

二、南沙新区的产业布局558

三、南沙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560

四、南沙新区的管理体制562

五、南沙新区的招商引资模式565

六、南沙新区的相关配套政策567

第三节 广州南沙新区的“新区效应”分析570

一、城市加速效应571

二、旅游井喷效应571

三、人才聚集效应571

四、生态改善效应571

五、产业集聚效应572

六、财税增收效应572

七、产业升级效应572

小结573

第三十六章 郑州郑东新区:中部崛起的“发动机”574

第一节 郑州郑东新区概况574

一、郑东新区开发建设背景574

二、郑东新区申办国家级新区历程及经验575

三、郑东新区运行初步成效和展望576

第二节 郑州郑东新区开发建设的框架性研究578

一、郑东新区的战略规划578

二、郑东新区的产业布局580

三、郑东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585

四、郑东新区的管理体制587

五、郑东新区招商引资591

六、郑东新区的配套优惠政策596

第三节 郑州郑东新区的“新区效应”分析597

一、城市加速效应598

二、生态改善效应599

三、区域带动效应599

四、产业升级效应599

小结601

英文参考文献602

中文参考文献604

后记60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