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土壤与肥料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土壤与肥料](https://www.shukui.net/cover/25/30112971.jpg)
- 范富,苏明主编 著
- 出版社: 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38016529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552页
- 文件大小:111MB
- 文件页数:567页
- 主题词:土壤学-高等学校-教材;肥料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土壤与肥料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1
二、土壤及土壤肥力4
三、土壤肥料科学发展概况6
四、21世纪土壤肥料科学的任务及发展前景9
五、土壤学科体系、研究内容和方法11
思考题15
第一篇 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16
第一章 土壤矿物质(Soil mineral matter)16
第一节 岩石的风化16
一、地壳的元素组成16
二、成土的主要矿物17
三、成土的主要岩石18
四、岩石风化的类型20
第二节 土壤母质的性质和类型23
一、母质的性质23
二、土壤母质的类型23
第三节 土壤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25
一、土壤的矿物组成25
二、土壤矿物的化学组成26
第四节 土壤的机械组成26
一、土壤粒级26
二、土壤质地(Soil texture)29
思考题35
第二章 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37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类型和组成37
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和类型37
二、土壤有机质的组成及其性质38
第二节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38
一、土壤有机质转化的承担者——土壤微生物38
二、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Mineralization of soil organicmatter)39
三、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Humification of soil organicmatter)42
第三节 土壤腐殖质43
一、腐殖质的分离提取43
二、腐殖质在土壤中存在的形态44
三、腐殖质的组成和性质44
第四节 土壤有机质转化的条件和标志45
一、影响有机质转化的条件45
二、有机质转化特点的指标及其意义45
第五节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46
一、土壤有机质是植物和微生物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46
二、有机质改良土壤物理性质的作用46
三、腐殖质调节土壤化学性质的作用46
四、有机质对生物性质的影响47
五、有机质促进岩石和矿物的风化作用47
六、有机质对提高土壤温度的作用48
七、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48
八、腐殖质在植物营养中的间接作用48
第六节 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48
一、有机质与重金属离子的作用48
二、有机质对农药等有机污染物的固定作用49
三、土壤有机质对全球碳平衡的影响49
第七节 增加土壤有机质的途径50
一、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含量的因素50
二、增加土壤有机质的途径50
思考题52
第三章 土壤水分(Soil water)、空气(Soil air)和热量状况(Soil heat regime)53
第一节 土壤水分53
一、土壤水分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53
二、土壤水分的能量状态54
三、土壤水分的保持和分类60
四、土壤水分含量及其有效性64
五、土壤水分运动69
六、土壤水分状况与作物生长75
七、土壤水分状况的调节78
第二节 土壤空气79
一、土壤空气的组成及其特点79
二、土壤空气组成的动态变化过程80
三、土壤空气与作物生长82
四、土壤空气与养分状况82
五、壤空气状况的调节83
第三节 土壤热状况(Soil heat regime)83
一、热量来源和平衡83
二、壤的热特性84
三、土壤温度变化86
四、影响土壤温度变化的条件87
五、土壤温度与作物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关系87
六、土壤温度状况的调节88
思考题89
第二篇 土壤的基本性质91
第四章 土壤孔性、结构性与耕性91
第一节 土壤孔性91
一、土壤比重、容重与孔隙度91
二、影响土壤孔隙状况的因素94
三、土壤松紧和孔隙状况与作物生长95
第二节 土壤结构(Soil structure)96
一、土壤结构及结构性96
二、土壤结构的类型96
三、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97
四、团粒结构的形成99
五、创造团粒结构的措施101
六、不良结构的改良103
第三节 土壤耕性103
一、土壤耕性的含义104
二、影响土壤耕性的因素104
三、土壤的宜耕性与土壤耕性109
四、土壤耕性的改良110
思考题110
第五章 土壤胶体和土壤吸收性能111
第一节 土壤胶体111
一、土壤中的各种胶体111
二、土壤胶体的表面积和电性120
第二节 土壤吸附性能(Soil absorbing capacity)124
一、概念125
二、土壤吸收性能的作用125
三、土壤吸附性能的类型125
四、土壤的物理化学吸收性(土壤的离子交换作用)127
思考题135
第六章 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性136
第一节 土壤溶液136
一、概念136
二、土壤溶液的组成136
三、土壤溶液的浓度136
四、土壤溶液的的变化136
五、土壤溶液的浓度和组成与养分有效性的关系137
第二节 土壤酸碱性137
一、土壤中氢离子和氢氧离子的来源137
二、土壤酸度的指标140
三、土壤缓冲性能144
四、土壤反应对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的影响146
五、土壤酸碱性的调节148
第三节 土壤氧化还原性150
一、土壤中的氧化还原体系150
二、土壤氧化还原指标151
三、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因素153
四、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调节154
思考题155
第三篇 土壤形成分布、土壤管理及土壤污染与土壤退化156
第七章 土壤形成、分类和分布156
第一节 土壤形成156
一、土壤形成因素156
二、成土过程(Soil forming process)164
三、成土过程与成土因素的关系171
四、土壤发育171
第二节 土壤分类176
一、土壤分类的基本概念和要求176
二、中国土壤分类系统177
三、美国土壤系统分类185
四、中国土壤系统分类188
五、土壤调查及其应用192
第三节 土壤分布194
一、土壤水平地带性195
二、土壤垂直地带性196
三、土壤的垂直——水平复合分布规律196
四、土壤区域性分布规律197
五、耕作土壤的分布规律197
思考题198
第八章 土壤培肥和农田土壤管理199
第一节 土壤培肥199
一、土壤肥力的概念199
二、高产肥沃土壤的特征199
三、土壤培肥的基本措施203
第二节 农田土壤管理208
一、旱地土壤管理208
二、水田土壤管理213
三、茶园土壤管理216
四、果园土壤管理219
五、花卉、苗圃(园林)土壤管理224
六、菜园土壤管理227
七、保护地土壤管理231
思考题235
第九章 内蒙古土壤236
第一节 内蒙古土壤类型236
一、平地土壤236
二、山地土壤261
第二节 内蒙古土壤区265
一、土壤分区原则267
二、土壤分区267
三、分区概述267
第十章 土壤污染与防治274
第一节 土壤污染的概念274
一、土壤背景值274
二、土壤自净作用275
三、土壤环境容量276
四、土壤污染的概念281
第二节 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282
一、金属污染物282
二、有机污染物286
三、固体废物与放射性污染物289
四、肥料对土壤环境的污染、危害290
五、污灌对土壤环境的污染、危害292
第三节 土壤组成和性质对污染物毒性的影响292
一、土壤组成对污染物毒性的影响292
二、土壤酸碱性对污染物毒性的影响294
三、土壤氧化还原状况对污染物毒性的影响296
第四节 酸性沉降对土壤的影响299
一、土壤酸化的阶段性发展过程299
二、酸性沉降与土壤中铝的活化和溶出299
三、土壤对酸性沉降的缓冲能力300
四、酸性沉降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300
五、酸性沉降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301
第五节 土壤污染的防治301
一、提高保护土壤资源的认识301
二、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302
第十一章 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304
第一节 土壤退化的概念及分类304
一、土壤退化的概念304
二、土壤退化的分类305
第二节 我国土壤退化的背景与基本态势307
一、我国土壤退化的自然社会条件制约307
二、我国土壤退化的现状与态势308
第三节 土壤退化主要类型及其防治309
一、土壤沙化和土地沙漠化309
二、土壤流失313
三、土壤盐渍化与次生盐渍化316
四、土壤潜育化与次生潜育化318
五、土壤肥力衰退和土壤污染防治319
第四节 土壤质量及评价319
一、土壤质量的概念319
二、土壤质量评价参数与指标体系320
三、土壤质量的评价方法324
第四篇 植物营养与施肥原理325
第十二章 植物营养与施肥原理325
第一节 植物营养成分325
一、典型绿色植物体的化合物组成和元素组成325
二、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326
三、必需营养元素的一般功能329
第二节 植物对养分的吸收329
一、根部对养分的吸收329
二、叶部对养分的吸收334
第三节 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环境条件336
一、土壤温度与光照336
二、土壤通气性336
三、土壤的酸碱性与氧化还原状况337
四、土壤水分337
五、土壤养分浓度338
六、植物吸收离子的相互作用338
第四节 植物的营养特性342
一、植物营养的多样性342
二、植物营养(Plant nutrent)的选择性344
三、植物营养的段阶性344
四、植物营养与根系特性346
第五节 施肥基本原理348
一、养分归还学说348
二、最小养分律349
三、限制因子律(Law of limiting factor)349
四、报酬递减律与米采利希学说350
思考题351
第五篇 肥料的种类、性质和施用方法及施肥技术353
第十三章 肥料的种类、性质和施用方法353
第一节 化学肥料的种类、性质与施用353
一、氮肥353
思考题374
二、磷肥374
思考题393
三、钾肥(Potassium fertilizer)393
思考题409
四、钙、镁、硫、硅肥409
思考题419
五、微量元素肥料和复合肥料420
思考题448
六、新型肥料与施肥新技术449
思考题460
第二节 有机肥料460
一、有机肥料的特点和作用460
二、有机肥料的种类、性质和施用461
思考题483
第三节 绿肥和菌肥483
一、绿肥483
二、菌肥494
思考题498
第十四章 施肥技术499
第一节 施肥量的估算方法499
一、养分平衡施肥估算法499
二、肥料效应函数估算法503
第二节 施肥方式508
一、基肥的有效施用技术508
二、种肥的有效施用技术510
三、追肥的有效施用技术511
第三节 肥料的配比混合512
一、肥料混合配比的必要性512
二、肥料混合配比的优缺点512
三、肥料混合配比的原则513
四、化学肥料的混合513
五、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的混合515
六、肥料的混合比例与计算516
七、肥料混合的配制方法517
八、肥料与农药的混合517
思考题519
第六篇 无土栽培技术520
第十五章 无土栽培技术520
第一节 无土栽培的概述520
一、无土栽培的概念及应用前景520
二、无土栽培代替土壤各项功能的可能性521
三、无土栽培的优缺点522
四、无土栽培的类型523
第二节 营养液的配制524
一、配制营养液的原则524
二、营养液配制和常用营养液配方简介526
三、营养液的管理527
第三节 栽培基质的种类和选用529
一、栽培基质的作用529
二、栽培基质的种类530
三、栽培基质的选用530
第四节 无土栽培的方法534
一、基质钵栽法532
二、基质槽栽法533
三、袋培法534
四、岩绵培536
五、营养液膜栽培法537
第五节 无土育苗539
一、无土育苗设施540
二、基质的选择540
三、营养液540
四、无土育苗技术540
附录543
参考文献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