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土地行政管理学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土地行政管理学 第2版
  • 曲福田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9787109157804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78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296页
  • 主题词:土地管理:行政管理-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土地行政管理学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土地行政管理的概念1

一、行政与行政管理的含义1

二、土地行政管理的含义2

三、土地行政管理的目标与功能3

四、土地行政管理与几个相关范畴的关系6

第二节 土地行政管理体系的形成与发展8

一、国外土地行政管理的研究及其特点8

二、中国土地行政管理的实践11

三、建立和发展中国土地行政管理学20

第三节 土地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和体系22

一、土地行政管理学的对象和任务22

二、土地行政管理学的研究体系23

第二章 土地行政管理体制24

第一节 土地行政管理体制的概述24

一、土地行政管理体制的概念及其构成24

二、土地行政管理组织的特征和种类26

三、土地行政管理体制的模式28

第二节 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土地行政管理体制30

一、美国的土地行政管理体制30

二、英国的土地行政管理体制30

三、日本的土地行政管理体制32

四、新加坡土地行政管理体制33

五、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土地行政管理体制34

第三节 中国土地行政管理体制35

一、土地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35

二、土地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37

三、土地行政垂直统管体制40

四、土地行政督察制度44

第三章 土地行政决策50

第一节 土地行政决策概述50

一、土地行政决策的主要特征50

二、土地行政决策的种类51

三、影响土地行政决策的因素53

四、土地行政决策的一般原则55

第二节 土地行政决策体制56

一、土地行政决策系统57

二、土地行政决策程序58

第三节 土地行政决策方法60

一、理性综合决策、渐进决策和混合扫描决策60

二、确定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和风险型决策62

三、规划法决策65

第四章 土地行政执行69

第一节 土地行政执行的特征及影响因素69

一、土地行政执行的概念69

二、土地行政执行的意义70

三、土地行政执行的特点70

四、影响土地行政执行的因素71

第二节 土地行政执行的过程与原则72

一、土地行政执行的过程72

二、土地行政执行的原则77

第三节 土地行政执行的手段及方式78

一、强制性土地行政方法78

二、经济方法80

三、诱导性土地行政方法81

四、土地行政责任方法82

第四节 土地行政执行的权力保障以及对权力的控制83

一、土地行政执行的权力保障83

二、土地行政执行权力的控制85

第五章 土地行政效率90

第一节 土地行政效率的含义90

一、效率与土地行政效率90

二、土地行政效率的地位和作用92

第二节 土地行政效率的测定93

一、土地行政效率测定的原则93

二、土地行政效率测定的指标94

三、土地行政效率测定的方法95

第三节 提高土地行政效率的途径98

一、转变土地行政职能98

二、改革和完善土地行政组织99

三、提高土地行政人员素质,优化土地行政队伍100

四、健全土地行政法规与日常工作制度101

五、改进工作作风与领导方法102

六、实现土地行政管理手段与技术的现代化102

七、改善土地行政文化103

八、加强土地行政监督103

第六章 地权行政管理106

第一节 地权行政管理及其意义106

一、地权与地权行政管理106

二、地权行政管理106

三、地权行政管理的意义108

第二节 国有地权的行政管理108

一、国有地权的确立及管理108

二、国有地权的划拨及其管理111

三、国有地权的出让(招标、拍卖、挂牌)及其管理112

四、国有地权的收回及其管理119

第三节 集体所有地权的行政管理121

一、集体所有地权行政管理体系的形成121

二、集体所有地权的行政管理122

第四节 土地征收或者土地征用127

一、土地征收或土地征用的概念和特征127

二、土地征收或土地征用的审批程序及审批权限128

三、征收或征用土地的补偿128

四、土地征收或土地征用制度的改革129

第五节 外商投资企业用地产权管理130

一、外商投资企业用地的取得130

二、外商投资企业用地的限制131

三、外商投资企业用地的使用费132

第七章 地籍行政管理134

第一节 地籍与地籍行政管理134

一、地籍概述134

二、地籍行政概述136

第二节 土地调查139

一、土地利用现状调查139

二、地籍调查146

三、土地条件调查148

第三节 土地登记149

一、土地登记的概念和种类149

二、土地登记的内容和程序151

三、土地代理登记156

四、国内外土地登记制度156

第四节 土地统计158

一、土地统计的概念和特点158

二、土地统计的分类、指标160

三、土地统计程序161

第五节 地籍档案管理162

一、地籍档案管理的定义162

二、地籍档案的种类163

三、地籍档案的性质和作用164

四、地籍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程序165

第八章 地用行政管理169

第一节 地用行政管理概述169

一、地用行政管理的概念和内容169

二、地用行政管理的基本方针169

第二节 土地利用计划管理170

一、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概念170

二、土地利用计划的编制171

三、土地利用计划的管理172

第三节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172

一、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概念和种类172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审批174

三、国土规划、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178

第四节 土地用途管制178

一、土地用途管制的概念178

二、国外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土地用途管制178

三、我国土地用途管制的内容181

第五节 土地整理183

一、土地整理的概念184

二、土地整理的特点184

三、我国土地整理的战略意义185

四、我国土地整理的模式186

第六节 区域土地利用及其管理188

一、土地利用分区的概念与任务188

二、分区的依据和原则189

三、土地利用分区类型190

第九章 地价行政管理194

第一节 地价行政管理的概念和意义194

一、地价行政管理的概念194

二、地价行政管理的意义195

三、地价行政管理的作用196

第二节 土地市场交易价格行政197

一、土地市场交易价格行政的概念和内容197

二、土地市场交易价格行政的措施197

第三节 土地价格评估行政202

一、对估价机构的行政管理202

二、对估价人员的行政管理204

三、对估价收费标准的行政管理204

四、对估价程序的行政管理205

第十章 地税行政管理207

第一节 地税和地税行政管理207

一、地税的内涵和原则207

二、地税行政管理的内涵和特征208

三、地税行政管理的功能210

第二节 我国地税行政的管理制度210

一、土地税收体系的发展历程210

二、我国现行的地税行政的管理制度212

第三节 我国土地税制改革217

一、我国现行土地税制存在的问题217

二、我国土地税制改革的思路219

第十一章 土地行政法规222

第一节 土地行政法概述222

一、土地行政法的概念与特征222

二、土地行政法律关系223

三、我国现行的土地行政法律体系225

第二节 土地行政执法226

一、土地行政执法的概念和特征226

二、土地行政执法的依据和效力227

三、土地行政执法的内容227

四、土地行政处罚227

五、土地监察229

第三节 土地行政复议231

一、行政复议231

二、土地行政复议的概念和特点233

三、土地行政复议的范围233

四、土地行政复议的程序235

第四节 土地行政诉讼240

一、行政诉讼的含义240

二、土地行政诉讼的概念和特点241

三、土地行政诉讼的范围242

四、土地行政诉讼的程序246

五、土地行政赔偿诉讼253

第十二章 土地行政伦理259

第一节 伦理、行政伦理和土地行政伦理259

一、伦理和行政伦理的含义259

二、土地行政伦理261

第二节 土地行政伦理的主要内容266

一、土地行政伦理的价值体系266

二、土地行政制度伦理268

第三节 实现土地行政伦理的途径273

一、重铸土地行政部门价值观念273

二、把土地行政伦理因素加入考核标准274

三、完善奖励机制275

主要参考文献278

热门推荐